馬秀梅
1372年至1404年間,中國對東海與太平洋相接之處的琉球群島,通過封貢體制與琉球王國建立起宗藩關(guān)系。以往對琉球的研究著重于中琉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貿(mào)易等方面,文化的重點大多是研究琉球的漢語詩文。對于中國龍文化尤其是龍舟文化在琉球的傳播和變異很少涉及。
中國的賽龍舟什么時間、通過什么路徑傳入琉球?傳入琉球后為什么與中國的端午節(jié)天象崇拜祭龍有程度不同的變異?在舉行時間、祭祀對象、程序儀式、服飾裝備等變異程度更大的南部諸島,賽龍舟又發(fā)生了怎樣的嬗變?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考察和研究,搞清中國的賽龍舟作為外來文化傳播到琉球后,是如何被當?shù)貜姶蟮募勒w制、強盛的御岳信仰和稻作文化,頑強而持續(xù)地進行了融合和同化。
以中國為起源的端午節(jié)賽龍舟,在東亞儒家文化圈的鄰國,如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都是把賽前的重點放在祈求司水之神的祭龍儀式上。但同處該文化圈的琉球,卻把農(nóng)歷五月端午節(jié)的賽龍舟,改造成當?shù)赜佬叛鱿罗r(nóng)歷九月新年節(jié)祭的核心組成部分,并融入了大量農(nóng)耕文化慶豐年元素,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繼續(xù)研究的特例。
中國與琉球王國的關(guān)系和琉球?qū)χ袊埼幕淖鸪?/p>
琉球王國所轄的琉球群島,在中國東海與太平洋相接之處,海域從西到東300公里,由北至南1300公里,北與鹿兒島相近,南與臺灣相望,像一條繩索串起大大小小的珠球蕩漾在萬頃碧波之中。琉球群島共有60多個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人或無名小島,總面積有4670平方公里。其中較重要的有琉球、先島、吐噶喇、奄美、大隅、大東諸島或列島,琉球本島是最大島嶼,面積為1210平方公里,琉球王國的都城首里,就在琉球島最大海港那霸的東部郊外。
琉球,歷史上又名流求、琉求、流虬。琉球國史《中山世鑒》云:“當初,未琉球之名……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虬也?!薄端鍟|夷列傳·流求國》確有問俗東夷的一段歷史:“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钡匆娪忻傲黩啊钡挠涊d?!傲髑蟆眹?,應是琉球當?shù)胤窖缘囊糇g?!吨猩绞黎b》成書距《隋書》已有千年,琉球文人把綿延千里、蟠旋蜿蜒的琉球群島想象成中國神話中的虬龍,假托《隋書》命名“流虬”,意味深長。表明業(yè)經(jīng)中華文化的熏陶,琉球王國已融入中華東亞儒家文化圈,琉球朝野對于中國、真龍?zhí)熳雍妄埼幕呀?jīng)非常尊崇、認同和向往。
琉球和日本都在中國東海外側(cè),琉球更靠近中國。早在《后漢書》中,已見到較多有關(guān)倭國的記載,但直至《隋書》才第一次在史料中出現(xiàn)“流求”,說明琉球當時的國力和影響力遠弱于日本。事實上,明初中國與琉球始建冊封關(guān)系時,琉球還在“縛竹為筏,不駕舟楫”,海上航行能力很弱。這才有《大明一統(tǒng)志》所云:“我太祖遣傳,琉球首效歸附。故特賜以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之善舉。隋之后的唐宋與琉球少有往來,元則改“流求”為“琉求”,開始視其為玉;明朱元璋又改“琉求”為“琉球”,進而喻為東海珍珠。元明對琉球的改名是中華文化對其的解讀和隱喻。這一認知成為中琉以后歷代交往的共識,此后琉球之名延續(xù)至今。
1372年,朱元璋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詔諭,此時琉球分為山北、中山和山南三國,中山王察度首先接受詔書,由泰期(其弟)奉表來中國稱臣進貢。1395年,察度去世,其世子武寧于1403年遣使訃告中國。明成祖于1404年遣行人時中至琉球吊祭察度及詔武寧襲爵,冊封為中山王。此后至1866年的463年間,每當老國王去世,琉球世子無一例外訃告中國并請封,中國全都遣冊封使前往琉球,冊封新國王即位。冊封關(guān)系,即中國皇帝對相鄰小國“命使者就立其主,賜之冊命,被以印綬、冠帶,世為外藩”。琉球通過冊封,建立了與中國的宗藩關(guān)系。在此500年中,先是巴志(南山國王)滅武寧,于1429年統(tǒng)一琉球,設(shè)國都于那霸的首里城,1430年,明宣宗賜姓尚氏,尚巴志成為琉球王國第一代國王,開啟第一尚氏王朝。后在1470年,琉球王尚德去世,御鎖側(cè)官(主管貿(mào)易和王宮財物的大臣)金丸,被群臣推舉為君,后改名尚圓,假世子之名即位,開啟第二尚氏王朝。琉球王國歷經(jīng)24代冊封,直到1879年被日本吞并。
在封貢體制下,琉球?qū)崿F(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歷代國王都積極接受冊封,虛心學習儒家文化,引入中國的歷法、政治和官僚制度,對“閩人三十六姓”為代表的漢人族姓委以重任。“改粗鄙之俗為儒雅之風”“中山之民物皆易,而為衣冠禮義之鄉(xiāng)”,加快文明進程以融入漢文化圈。琉球王國成為藩屬國之后,對宗主國“循規(guī)蹈矩”。在明清兩代君主的幫助下,琉球憑借其優(yōu)越的海上樞紐位置,開啟“大航海時代”:“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chǎn)至寶,充滿十方剎,地靈人物,遠扇和夏之仁風”(楊邦勇:《論宗藩體制下中國對琉球社會的影響》,《東南學術(shù)》2012年第3期),從與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中介貿(mào)易里獲利甚豐。琉球取得國家的快速發(fā)展和巨大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利益,主要依賴于中國的封貢體制,因此對宗主國有很強的向心力。
為實施對琉球的封貢,明清兩代派遣的冊封使計明16次29人,清8次16人,每次隨行人員150~200人不等。冊封在琉球是國之大典,在琉球國都首里城舉行,從宮殿到儀式再到宴請,最集中地體現(xiàn)琉球王國對中國禮制的謹守和對龍文化的尊崇。
先看宮殿。首里城的宮廷建筑,造在距那霸泊港東約4公里處的丘陵之上。宮殿依山分三級臺地逐級而建,外圍石壘城墻。山上林木蔥蘢,宮殿群仿佛云中仙閣高高在上。
首里城地處亞熱帶海島,少有成材大樹,濕熱天氣也容易損壞木構(gòu)建筑。然而建成的宮殿卻都是體量高大、厚重敦實、形態(tài)封閉的木構(gòu)建筑,群體布局基本上按中軸線對稱,規(guī)制嚴整,與中國北方的皇家建筑相類似。這種并不符合當?shù)刈匀粭l件的建筑風格,很明顯是受中國禮制和中華文化的影響。
首里宮殿謹守中國禮制的建筑等級制度,宮廷建筑的所有屋頂,依等級高下分別有重檐歇山頂、歇山頂和非廡殿式的四坡頂三種。由于廡殿式屋頂只有紫禁城三大殿、太廟和孔廟可用,不能僭越,首里宮殿即使是琉球國王上朝的正殿,也只能是重檐歇山頂,北殿、南殿則更降為歇山頂。同理,不能僭越紫禁城的黃琉璃瓦屋頂,首里宮殿的墻面與琉璃瓦都是紅色的。
最能體現(xiàn)對中國皇帝的崇敬和對宗主國的忠順,則莫過于正殿。正殿的臺基全部采用來自中國的青石,以示琉中兩國同源同根。由于中國在琉球的西面,為表達琉球“事大”的誠意,正殿一改坐北朝南的慣例,變?yōu)檎嫦蛭?,因此琉球國王的御座也是朝向中國?/p>
龍在首里宮殿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龍既是琉球國王的象征,也表明琉球從屬于中華龍文化圈。正殿重檐歇山頂屋脊飾有一對彩釉燒制的鴟吻,釉色明亮、體量巨大。正殿殿前用細粒砂巖雕刻而成的大龍柱,高達3.3米,巨龍盤旋,神采飛揚。正殿二樓琉球國王御座的基臺上還有2根御前龍柱,龍的造型精美,通體貼金,光芒四射。除此以外,首里宮殿還有小龍柱等29處龍的雕塑,它們往往兩兩相對,龍頭高昂,龍身盤旋為柱,龍尾則彎繞為座,外形很像天安門前的華表。宮殿中龍雖多,仔細觀察的話,會發(fā)現(xiàn)首里宮殿的龍都是四爪龍即蟒,因為只有中國皇帝可裝飾五爪龍,這是不可僭越的。
再看冊封儀式和宴請。儀式極其隆重,從那霸泊港冊封使駐留的“天使館”到首里城,沿途張燈結(jié)彩,大批官員、民眾夾道歡迎,爭睹來自天朝的龍亭和使節(jié)的風采。明萬歷夏子陽(冊封使)在《使琉球錄》中記云:“國里許,有坊匾,曰‘中山;進之,則‘首里坊矣——今匾曰‘守禮之邦,志我中國之聲教施及也?!薄笆囟Y之邦”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賜,歷代琉球王十分看重這個贊譽,特制成牌匾,高掛在首里城大門之上。新的琉球王即世子,冊封當天要早早出城,等候在“守禮之邦”牌坊下,迎接天朝皇帝的龍亭和使者到來。所謂龍亭,是出使前冊封使紫禁城陛見皇帝后,由禮部頒發(fā)象征皇帝權(quán)威的龍飾華蓋,由金黃色錦緞制成,中有金色亭桿,下面有托盤,放置天子的冊封詔令和頒給新國王的印綬。賞賜新國王和王妃的冠冕和服飾,主要是海青四爪蟒袍,另備有彩亭。冊封使團和沿途地方官員要一路護送龍亭從北京至福建(先為泉州后為福州),再專門建造封舟(往往歷時2~3年)。候季風起,拜媽祖廟,恭請龍亭登封舟,才起航東行。快則5天、慢則10多天,歷經(jīng)艱險方至琉球那霸泊港。當龍亭行至“守禮門”,迎候在此的新國王即對龍亭恭行五拜、三叩的臣子大禮,隨后引導龍亭及天使進入首里城正門,門匾“歡會”有“喜迎嘉賓”之意。又經(jīng)“瑞泉”門,又名為“龍”的清泉一泓從“龍口”噴涌而出,此泉水只供冊封使和國王專用。再經(jīng)“久慶”“漏刻”“慶?!钡乳T,到達御庭。這是首里宮殿最大的廣場,是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中間一條大紅色的“浮道”直通正殿,兩側(cè)是色彩艷麗、紅白相間的地面?!罢睢弊髠?cè)是“南殿”,右側(cè)為“北殿”,三大殿都是坐東朝西。“北殿”也稱“西御殿”和“議政殿”,平時是國王議政辦公的“御殿”,冊封大典時用來接待中國的冊封使團。冊封大典正式開始,世子率百官身穿吉服跪于御庭,迎冊封使和龍亭進入正殿,奏樂行禮,三跪九叩。冊封使宣讀中國皇帝對新國王的冊封詔令,授予新國王印綬,以及賞賜的冠冕和服飾。詔敕宣讀完畢本應由冊封使帶回中國上交禮部,但新國王會一再請求留下詔敕以為國寶,后成慣例。大典結(jié)束后新國王以盛大國宴招待中國冊封使團。
中國冊封船一般候夏至的西南季風出使琉球,重陽節(jié)前后候東北季風回中國復命,琉球國王會舉辦“中秋宴”或“重陽宴”為冊封使團餞行。此宴在御苑舉行,這是明顯帶有中華風格的王室園林。園林中的宮殿、亭臺、樓閣、山島都圍繞中央部位的龍澤水面展開,琉球國王宴請冊封使并陪同一起觀賞龍舟比賽。琉球龍舟的“舟制與運舟之法皆仿華人”,每條龍舟長約3丈,船首是神采飛揚高昂的龍頭,船后是變化多端靈動的龍尾,船身涂飾色彩鮮艷的龍鱗。每條龍舟有劃槳手28人,許多王室子弟也參與其中;舟中央是1面大鼓,鼓手以鼓點的輕重驟緩作劃行的節(jié)拍。鼓手前后還有敲鑼手和搖旗手,鑼鼓呼應,彩旗飛舞,烘染氣氛。參加表演的龍舟大多來自那霸或系滿,當?shù)卮迕窬皝碇?,琉球本島的民眾也紛紛前來踴躍觀賽。龍舟在龍澤中爭奪錦標,民眾在岸上不斷地高歌《龍舟太平詞》,祈愿國泰民安,詞中的“一朝表奏九重天”,明顯表達出琉球民眾對中國皇帝的崇敬。
中國龍舟文化在琉球王國的
傳播和變異
在琉球,中國的龍由于禮制的嚴格限制,只能出現(xiàn)在首里城宮殿群內(nèi),且要遵守規(guī)矩,不得僭越。但屬性為民俗文化的中國賽龍舟一經(jīng)傳入,便如火如荼地在王家和民間同時展開,成為流傳至今的琉球民俗?!肚蜿栍浭隆罚鹎驀抗傩蘧幠晔分凶畲蠛妥詈蟮囊徊浚?743年鄭秉哲奉琉球王尚敬之命用中文編纂,簡稱《球陽》),對賽龍舟就有詳細的記載:“過去久米村、那霸、若狹町、垣花、泉崎、上泊、下泊地區(qū),有幾艘龍舟?,F(xiàn)在那霸、久米村和泊港這三個村子里僅有三艘龍舟。四月二十八到五月初一為止,唐榮的前江上就要舉行賽龍舟。五月初三在西海上泛龍舟,五月初四在那霸港舉行賽龍舟?!保ㄗⅲ哼@里的日期都是農(nóng)歷,以下同。久米村、那霸、泊港等地區(qū)都在琉球本島。久米村為“閩人三十六姓”聚居地,故又稱唐榮、唐營和中國城)由于賽龍舟已“流傳了好幾代”,《球陽》認為:“其廣為人知,甚至于沒有必要為此做更詳細的說明?!保ㄇ蜿栄芯繒骸肚蜿枴罚谴〞?,1974年)
中國的賽龍舟是什么時候、通過何種路徑傳入琉球的呢?《球陽》提供了在琉球民間流傳的三條傳播路徑:
一是來自傳說中的“長濱大夫”。傳說那霸的西村有名為“長濱”的大夫,奉琉球王之命赴中國考察,在南京見識了賽龍舟。他學習了賽龍舟的規(guī)則和制龍舟的技術(shù),回到那霸造出了龍舟,在端午節(jié)時進行了第一次龍舟比賽。西村現(xiàn)在也稱“長濱”,流傳至今的“長濱大夫賽龍舟”在每年五月初三舉行。龍舟賽前有身穿一種叫“白帷子”奇特服裝的祭司,先行祈求天下太平的儀式,爾后在西海賽龍舟。
二是來自汪應祖。汪應祖是“三山時代”南山國王的弟弟。他到南京學習,對明朝都城的宏偉建筑深感震驚,對端午節(jié)江中的龍舟比賽深有感悟。1403年汪應祖回琉球繼承王位,先重建了豐見王城,又模仿造出了龍舟,端午節(jié)時泛舟江上,其樂融融。民眾見后紛紛效仿,也建造龍舟,并舉行龍舟賽,以奪標為勝。每年五月初四,各村的龍舟都匯聚到王城前的江上競渡,南山王汪應祖也在城樓上觀賽與民同樂。
三是來自中國的“閩人三十六姓”。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方便琉球王國來華朝貢,特意派遣“善操舟者”等“閩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管理朝貢往來等事務(wù)?!叭铡倍ň泳妹状搴?,按中國習俗建造了龍舟,并在端午節(jié)時在江中賽龍舟。
從以上三條傳播路徑可以明確歸納出以下幾點:首先,龍舟是從中國的福建或南京傳入琉球的。其次,龍舟的傳播者是受中國皇帝派遣的福建移民或是來華學習、考察的琉球官員。最后,龍舟傳入琉球的時間為明初,大約在1392年至1403年間。
應該說這三條傳播路徑都有可能,相互間并不存在排除關(guān)系,但“閩人三十六姓”將龍舟傳入琉球的可能性為最大。為說明這一點,非常有必要對傳播中華文化起特殊作用的“閩人三十六姓”作一簡述:
在琉球,一般民眾稱中國為“唐山”、華人為“唐人”,因此“三十六姓”聚居地久米村就被稱為“唐營”。后來因他們后代中高官顯貴榮華者最多,又被稱為“唐榮”?!叭铡敝饕撠焹苑夂统曂鶃?,歷代琉球王都對他們委以重任,其中“知書者授大夫、長史,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為指南之備”?!叭铡痹诰妹状褰▼屪鎻R、修佛寺、造龍舟、制三弦琴,傳播中華文化;立孔廟、辦義塾、開館設(shè)學,傳授“四書”“五經(jīng)”,并在政府支持下舉行科舉考試,中華儒家文化由此感化琉球。《球陽》在《察度王》篇中有說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始節(jié)音樂,制禮法,改變番俗,而故文教同風之盛。太祖稱為禮義之邦”。
“三十六姓”后裔積功至中議大夫甚至紫金大夫,聲名顯赫。但“三十六姓”后裔都不甚繁衍。是否因移居海外,水土不服?萬歷年間,久米村尚存林、蔡、金、梁、鄭5姓。1607年,琉球王尚寧上奏明朝,稱因時間久遠,文字、語音、航海、更針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差錯,請求依前例再次選派華人移民琉球。后明神宗又續(xù)派阮、毛2姓,合為7姓。
“三十六姓”后裔也有部分回到中國,主要聚居在中琉通航的唯一口岸福州。官許的中琉貿(mào)易的牙行組織,就是由“閩人三十六姓”中的10家后裔聯(lián)合設(shè)立的,民間稱之為“十家排”或球商,牙行就設(shè)在琉球館。牙行主要代為出售琉球附朝貢隨船的商品,代為琉球采購中國的土特產(chǎn)、工藝品和其他商品,以及為中琉貿(mào)易居間擔任翻譯。
“閩人三十六姓”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貿(mào)易、技術(shù)的傳播和交流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龍舟文化的傳播,“閩人三十六姓”擁有本源性優(yōu)勢、信仰性優(yōu)勢和技術(shù)性優(yōu)勢,相比不具備這3大優(yōu)勢的琉球本地官員,成為主要傳播者的可能性自然大得多。
中國的賽龍舟定在端午節(jié),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即《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的“飛龍在天”,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因此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jié)的傳承歷史中。傳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后,端午節(jié)成為紀念屈原的祭日。在中國,端午成為集祭祖拜神、紀念屈原、辟邪祈福、飲食娛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
中國端午節(jié)賽龍舟傳入琉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那霸后,很快在琉球各大島嶼傳播開來。從北邊的奄美群島到南邊的宮古群島,賽龍舟最初和中國一樣,都是在端午節(jié)舉行的。但因地域和當?shù)仫L俗的不盡相同,隨后在日期、儀式、規(guī)則和內(nèi)容上,便與中國的端午傳統(tǒng)文化有程度不同的變異,并且出現(xiàn)與琉球當?shù)赜佬叛龅娜诤虾屯?。在變異程度較小的琉球本島,賽龍舟的活動就有多個日期,大體還是在端午節(jié)前的一周內(nèi),即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到五月初一。久米村會在前江上舉行多場龍舟賽,西村則在五月初三去西海賽龍舟,泊港、豐見等地也多在此期間賽龍舟。但到“由卡努伊”這一天,所有的龍舟都必須齊集豐見瀨。當?shù)卣Z“由卡努伊”是一個含有特定意義的詞,即“四日”,特指端午節(jié)前一天的農(nóng)歷五月初四。龍舟作為祭拜神靈的主要角色和象征,要早早到達祈愿圣地。獻祭儀式開始,女神官畢恭畢敬把一應祭品奉獻給御岳,并代君王臣民祈求“景福”,即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之意。此時龍舟上的鼓手、鑼手和旗手搖旗吶喊、鑼鼓齊鳴,劃槳手和舵手則面向豐見瀨御岳膜拜?!坝煽ㄅ痢笔莻€全民節(jié)日,琉球本島大多數(shù)官員民眾都會參加豐見瀨御岳的獻祭儀式。儀式結(jié)束,龍舟賽就在那霸港的海面上舉行,參加儀式的民眾又會蜂擁至海邊觀賽。
中國端午節(jié)文化內(nèi)涵中對自然天象崇拜的祭龍和對屈原的紀念,即使在變異程度較小的琉球本島也已所剩無幾了。賽龍舟的活動雖然仍在端午相近的日子舉行,但大多只是村級規(guī)模的自娛自樂。規(guī)模較大的賽龍舟,是因“由卡努伊”豐見瀨御岳獻祭儀式而持續(xù)存在的。
御岳信仰是琉球特有的國家性民俗宗教信仰,琉球?qū)Ω鲘u嶼、村落的圣地統(tǒng)稱御岳。御岳是多種多樣的,琉球本島與馬登岳是一座山,山成了御岳;石垣島的多田海岸有一塊巨石,此石也成了御岳。登陸灘地、洞窟、泉水、大樹都可成為御岳。御岳祭祀的掌管人是公認能與神溝通的女神官,也稱“祝女”“根神”“司”“巫女”。女神官的最高首領(lǐng)是聞得大君。1470年,琉球王尚圓的女兒首次被任命為聞得大君,琉球王國從此形成聞得大君掌管祭祀、國王掌握行政的祭政體制。這就是為什么1400年前后賽龍舟從中國傳入琉球后,便很快在祭政體制下被御岳信仰民俗文化融合其中,成為獻祭儀式重要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賽龍舟在琉球還被融入其他五花八門的民俗儀式中,例如大宜見村和奧武島的海神祭、嘉手納的捕魚豐收祭和系滿的航海安全祭等。
以中國為起源的端午節(jié)賽龍舟,在東亞儒家文化圈的鄰國,如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都是把賽前的重點放在祈求司水之神的祭龍儀式上。但同文化圈的琉球,卻把農(nóng)歷五月端午節(jié)的賽龍舟,改造成當?shù)赜佬叛鱿罗r(nóng)歷九月新年節(jié)祭的核心組成部分,并融入大量農(nóng)耕文化慶豐年元素,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繼續(xù)研究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