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霞
(天??h博物館,甘肅 天祝 733299)
天祝東大寺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其因保存有完整的“西游記”題材壁畫而享譽全國。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藏傳佛教寺院,其雖然歷經(jīng)戰(zhàn)火,兩度遷移,但至今仍香火鼎盛。最初天祝東大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和噶舉派的寺院,后經(jīng)當?shù)佤斖了镜闹С?,成了正?guī)的格魯派寺院。由于所處位置較為特殊,故而其寺內建筑與文化風格也較當?shù)赝愃略焊@獨特。寺內的磚雕、壁畫乃至微小的文化符號都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一種多重藝術融合的宗教色彩。探究天祝東大寺的文化淵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末至明清時期我國天祝地區(qū)藏傳佛教寺院的特點以及其所匯聚的文化特色。
天祝東大寺(圖1)位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一座具有千年以上歷史的佛教寺廟,初建于明代(建成后曾因戰(zhàn)火破壞與環(huán)境問題兩次遷移,最終選址在今天祝古城),鼎盛于清初,逐步發(fā)展成為連城一代頗具影響力的格魯派寺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當?shù)卣姆龀中拗?,整個寺院呈現(xiàn)出新的精神風貌。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記錄了佛教興盛的歷史,其建筑風格、雕刻工藝以及文化傳統(tǒng)都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圖1 天祝東大寺
天祝東大寺是我國西北地區(qū)重要的佛教寺廟之一,在宗教、文化和藝術方面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不僅是一座佛教寺廟,也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代表之一。格魯派是藏傳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其信仰體系和儀式在天祝東大寺內得以傳承和實踐,天祝東大寺成為藏傳佛教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中心,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信徒朝拜、學習和修行。
天祝東大寺是一座藝術寶庫,其壁畫、雕刻、經(jīng)文和佛像等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的高超技藝以及對佛教信仰的虔誠表達。天祝東大寺的建筑極其嚴謹對稱,厚重大氣,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學有著重要的價值。
總而言之,天祝東大寺的千年歷史、佛教傳統(tǒng)和文化遺產(chǎn)使其成為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重要文化和宗教中心。它見證了我國歷史上的宗教發(fā)展和文化傳承,并為今天的文化研究和交流提供了珍貴的資源。
寺廟的主要建筑是大殿,它位于寺廟的核心位置,是多層次的木結構建筑。大殿的屋頂覆蓋著琉璃瓦,其屋檐裝飾著精美的斗拱和彩繪,這些元素突顯了古代建筑的風采。大殿是舉行佛教儀式和法會的場所,塑有主要佛像,如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等。這些佛像通常是由貴重材料,如黃金、銀、銅制成,它們的雕刻工藝和細節(jié)表現(xiàn)十分精湛。經(jīng)堂是僧侶學習佛法和傳授經(jīng)文的地方,這個空間通常布置有經(jīng)書和佛經(jīng),以供學習和教學之用。僧侶在這里進行誦經(jīng)、學術研究和宗教講座,強調佛教教育和知識傳承。僧舍是僧侶居住的區(qū)域,是提供住宿和修行場所。這些房間通常以樸素和寧靜為特點,以幫助僧侶專心于佛法修行。寺廟周圍有庭院,為僧侶提供了一個寧靜的環(huán)境,以深化他們的精神修行。塔院包括佛塔和圍墻,佛塔通常用于安放舍利和重要的佛教圣物,具有不同的形狀,如方塔、圓塔或多層塔,塔院是信徒和朝圣者進行朝拜和禮佛的場所。
天祝東大寺內的裝飾非常華麗,墻壁上繪制了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以細膩的繪畫技巧展現(xiàn)佛教故事和宗教符號,同時傳達佛教的教義。這些壁畫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具有宗教意義。此外,寺廟內珍藏著大量的佛像、經(jīng)文和文物,包括古代書籍、法器、佛教法衣等,這些文物和文獻為研究佛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天祝東大寺寺院正門后的二道門上繪制著海水朝陽圖,也稱海水朝陽門,平時處于關閉狀態(tài),只有當時的魯土司和其他高級官員到來時才會打開,以彰顯來客尊貴的身份和地位。在當時,只有政府衙門的大堂上才繪制海水朝陽圖,昭示著執(zhí)政官員清正廉明。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執(zhí)政于甘肅、青海地區(qū)的魯土司正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員,也正是在他的扶持下,天祝東大寺的香火日益鼎盛起來。
天祝東大寺最為世人所樂道是繪制于清代道光年間的《西游記》壁畫,這幅壁畫以《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中的插畫作為藍本,采用了傳統(tǒng)工筆重彩的繪畫手法,通過精細的筆觸以及清晰的線條,再現(xiàn)了《西游記》故事中的精彩內容。畫中的人物性格特點分明,慈眉善目的菩薩、兇惡狡詐的妖怪以及唐僧師徒四人顯得栩栩如生。畫中那層巒疊嶂的山水、金碧輝煌的宮殿以及象征著西方凈土的朵朵祥云,無不昭示著取經(jīng)路上的千難萬險。整個壁畫內容涵蓋《西游記》自“猴王出世”到“九九歸真”整整100回的劇情內容,細膩而又生動?!段饔斡洝烦蓵c明代中晚期,與天祝東大寺的落成時間大致相同。由于玄奘取經(jīng)的故事自唐代就廣為流傳,故而我們在甘肅的許多寺廟,甚至敦煌莫高窟里也能看到許多繪制“西游記”主題的壁畫。雖然“西游記”作為佛教題材故事被繪制在寺院中較為普遍,但是藏傳佛教與傳統(tǒng)佛教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作為藏傳佛教主要寺院的天祝東大寺,其墻壁上繪制了如此完整而又生動細膩的《西游記》壁畫顯得格外罕見。
除了海水朝陽門和《西游記》壁畫,寺內的一些細小裝飾以及地面的紋飾上隨處可見藏族傳統(tǒng)苯教的萬字符和中國道教的陰陽八卦圖案。這些圖案出現(xiàn)在藏傳佛教寺院中也是較為罕見的。
相較于西方宗教對于異教文化和藝術的打壓與破壞,中華民族對外來宗教文化和藝術的發(fā)展向來是兼容并蓄的?!段饔斡洝纷鳛橐槐拘麚P佛教故事的小說,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道教與儒家的思想、人物形象,而作者吳承恩也是出身儒家的書生。這樣本土化的宗教故事很容易被百姓所接受,從而傳播迅速。可見,宗教文化的傳播并不一定要通過戰(zhàn)爭洗禮,只有與當?shù)匚幕诤喜拍芨玫乇蝗藗兘邮堋?/p>
天祝地處河西走廊地區(qū),是佛教東來的橋頭陣地,也是東方文化西行的重點區(qū)域。早期佛教經(jīng)書的傳播多是文人學者與外來僧侶翻譯出來而傳到普通信徒手上的,其中不免打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烙印。優(yōu)秀的文化來源于互相吸引與借鑒,這種思想對藝術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藏傳佛教發(fā)展較晚,其傳承較為神秘,派系也更加獨立,然而其傳播需要依靠當?shù)卣賳T與民眾的推動,從思想理念融合,再到藝術表現(xiàn)融合,最后形成了獨特的宗教信仰融合,這一切都在天祝東大寺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天祝又稱華銳,是藏語中“英雄的部落”之意,當?shù)匕傩帐冀K自稱為“華銳嘎布”(dpav-risdkar-po)。1936年,出于政府管理的需要,取其境內的天堂寺與祝貢寺為名,成立天祝鄉(xiāng)。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自治縣。天祝作為河湟地區(qū)的要道,是藏區(qū)僧侶東去傳教的必經(jīng)之路,在藏傳佛教進入天祝之前,這里信奉的是原始的苯教,苯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在當?shù)夭孛褡逯杏绊戭H深。藏傳佛教傳入后,由于政府的支持,逐漸取代了苯教的地位,但是原本屬于苯教的一些藝術形式與習俗被藏傳佛教吸納,成了藏傳佛教的一部分。天祝地區(qū)因往來僧侶眾多,教派更迭更為頻繁,因此當?shù)氐牟貍鞣鸾趟略盒纬闪艘韵聨讉€特點。
著名的天堂寺最初為苯教的陽莊寺(圖2),后因元代薩班大師在此傳教,將其改為“薩什迦貢”。1360年噶舉派第四世活佛噶瑪若貝多吉進京覲見途中路過天祝,在天堂寺內修建108座“鎮(zhèn)龍塔”,并在此地弘法,將其建為噶舉派寺院。明中期后,宗喀巴大師的格魯派迅速發(fā)展,其門徒釋迦益喜代其師進京覲見永樂皇帝,在路過天祝境內之時,大力弘揚格魯派教義,在修建格魯派寺院的同時,還將以天堂寺為首的其他寺院也一并改為格魯派寺院。本文所提到的天祝東大寺也是由最初的薩迦派改為噶舉派,最后變?yōu)楦耵斉伞?/p>
圖2 陽莊寺
由于藏傳佛教的昌盛,天祝地區(qū)藏傳佛教寺院眾多,當?shù)厣畟H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也逐漸增多,并以寺院來劃分族群,至清乾隆年間已經(jīng)逐漸形成三十六族之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當?shù)剡€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的說法。因天祝地區(qū)藏傳佛教寺院眾多,故而高僧也多,僅石門寺就有80多位高僧獲得了“拉然巴”和“多然巴”學位,其他高僧如協(xié)噶寺和哲蚌寺的戒律堪布、色拉寺的達智堪布,還有被西藏地方政府授予喀爾喀大庫倫喇嘛的嘛·拉然巴曲達日和高僧華銳·羅桑熱賽等。改革開放以后,受到政策鼓舞,全縣僧人普遍到天堂寺、佑寧寺、塔爾寺和拉卜楞寺學習,其中16人從甘肅省佛學院畢業(yè),2人從中國高級佛學院畢業(yè),還有獲取不同寺院、不同學位的僧人,他們精通佛學知識,有較深的佛學造詣。
由于奉行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理念,政府的管理人員同時也是寺院的神職人員,故而歷史上許多的政治事件都與寺院有所關聯(lián)。清雍正二年(1724),因羅卜藏丹津反清,石門等寺被清軍燒毀;同治五年(1866)反清起事的回族首領馬占鰲攻占天祝,燒毀夏瑪、達隆、華藏等寺;光緒二十一年(1895)發(fā)生河湟事件,夏瑪?shù)人略僭饨匐y??v使大多寺院在經(jīng)歷劫難后逐漸恢復,但是其規(guī)模遠不如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到“文革”影響,當?shù)氐乃略涸獾竭M一步的破壞,期間關閉了14座寺院,于1978年后才逐漸開放。
首先是佛像,佛像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它們代表佛陀及佛教神明,是信仰和崇拜的核心。天祝東大寺的佛像制作精美,采用貴重材料如黃金、銀、銅等,通過精湛的工藝雕刻而成。這些佛像的細節(jié)、面部表情和手勢都傳達了深刻的宗教故事和教義。每尊佛像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以啟發(fā)信徒的精神修行,促進內心寧靜和智慧的培養(yǎng)。例如,釋迦牟尼佛的手勢(印相)和坐姿傳達了平和與智慧,而觀音菩薩的多臂形象象征了慈悲與拯救。這些佛像的存在為信徒提供了力量、希望和慰藉,同時也體現(xiàn)了古代雕刻藝術的高超技巧。
其次,天祝東大寺還保存了大量佛經(jīng)和經(jīng)文,這些文本構成了佛教教義的核心,是佛教教育和知識傳承的基礎,也是佛教修行和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經(jīng)文以古代漢字或梵文書寫,記錄了佛陀的教誨、佛教故事和法則。在天祝東大寺,僧侶們學習、研究佛法,并傳授這些知識。這些經(jīng)文的傳承對保持佛教文化和教義的完整性至關重要,它們確保了佛教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傳播。同時,這些文本也啟發(fā)了學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歷史和哲學。
總之,天祝東大寺的佛像和經(jīng)文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蘊含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反映了古代中國藝術和文化的高水平,同時見證了佛教信仰的輝煌歷史,也為今天的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資源。保護和保存這些文化遺產(chǎn)對于維護天祝東大寺的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價值至關重要。我們需要采取措施預防天祝東大寺中佛像和經(jīng)文的損壞,同時需要對其進行研究和學術工作,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綜上所述,藏傳佛教在河西地區(qū)的廣泛傳播,造就了天祝一帶繁盛的寺院文化,而天祝境內頻繁的宗教與教派更迭更是其寺院內呈現(xiàn)不同文化藝術特色的主要根源。天祝東大寺的壁畫雖然繪于清代中后期,但是其所包含的內核是天祝地區(qū)自宋以來藏傳佛教不斷演變、更迭、吸納、包容的特色所造就的。我們探究天祝東大寺的文化淵源,離不開天祝地區(qū)宗教文化的演變歷史。將天祝東大寺作為一個切入點,逐步拓展至整個天祝地區(qū)的寺院,進而摸索出甘南藏族地區(qū)的文化歷史脈絡,將是我們進行宗教文化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