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科普博主“模型師老原兒”的工作室,1000多平方米的房子好似花園,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綠植。最吸引人的,是隨處可見的模型:粉嫩嫩的“皮膚組織”、懸掛在房頂上的“大飛蟲”、形象有趣的“蟑螂”“耳屎”“烏賊”……
雞皮疙瘩到底有啥用?癢癢為啥撓不完?啄木鳥啄木為啥不會腦震蕩?海星吃飯需要先把胃吐出來?這些看似日常又古靈精怪的問題,在老原兒的視頻中都能找到答案。
老原兒本名寧原,曾在電視臺參與科普節(jié)目制作10年之久。2019年,他辭職專營自己的科普公眾號。戴上大眼珠特效眼鏡,配上兩根粗粗的眉毛,他利用自制的可愛模型,將科學原理轉(zhuǎn)化為清晰易懂的知識,如今全網(wǎng)粉絲已經(jīng)上千萬。
寧原出生于河南鄭州,從小就接觸到手工制作,具有超強的空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他曾將媽媽裝靴子的大紙盒,按照想象,剪下來100多塊,嚴絲合縫地拼接成一個多面體小狗,鼻子、眼睛、耳朵、腿和腳,甚至每一個腳趾頭都非常工整。
大學時,因為有繪畫基礎,寧原選擇視覺傳達專業(yè)廣告方向。畢業(yè)前,因為做手工的能力十分突出,老師將他推薦給央視科教頻道?!翱破掌鋵嵑蛷V告完全相通,需要將晦澀的知識進行轉(zhuǎn)化?!睂幵谘胍暣耸畮啄?,從做簡單道具開始,慢慢豐富道具的設計和機關。他幾乎從事過所有一線工作,從策劃、出鏡主持,到模型制作、動畫制作,再到制片、腳本撰寫、道具采購和拍攝等。
31歲時,寧原選擇離職,自主創(chuàng)業(yè),依舊對接電視臺的一些模型制作工作。新冠疫情期間,節(jié)目錄制中止,收入斷了,他開始嘗試用材料制作一些短視頻的內(nèi)容。第一條高傳播量的視頻,是負壓救護車科普。一天早上,寧原在小區(qū)門口發(fā)現(xiàn)一輛救護車。“當時小區(qū)群‘炸鍋了,大家都擔心是不是哪個樓出問題了。但我看到救護車開著窗戶,如果運輸病患,是要關窗的,負壓電機也會啟動。我意識到,很多人對救護車的認知有誤區(qū),于是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開始構思選題。”
寧原花了半天時間制作模型,之后很快拍完科普視頻。因為模型有趣、講解生動,視頻上線后點贊量逐漸上升。寧原說:“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只用了一周粉絲就達到1000人,一個月達到1萬,第四個月就有100萬人。”
原先在電視臺做節(jié)目時,他的一些設計與巧思,很難迅速得到反饋。自從開始做短視頻,一些巧妙的設計,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寧原做過一期螢火蟲的視頻。夏季時,螢火蟲閃爍是求偶狀態(tài)。在視頻結尾,他做了一個浪漫的設計,讓螢火蟲閃爍出“我愛你”的摩斯密碼。沒想到,視頻上線瞬間就有網(wǎng)友在彈幕上留言,說出了這個細節(jié),寧原看到后十分激動。不僅如此,網(wǎng)友們經(jīng)常在留言中提出很多新奇的問題,希望寧原拍攝視頻解答。“慢慢我發(fā)現(xiàn),選題根本做不完?!?/p>
怎樣保持科普的嚴謹性?這是寧原自創(chuàng)作以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從業(yè)多年,寧原有豐富的專家資源,此外他還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比如,《中國動物志》《中國昆蟲志》等文獻。一次,他研究選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盤羊爭偶時,巨角相撞為什么不會把自己撞暈”,因為很少有人研究,網(wǎng)上基本查不到資料。于是,他買來山羊頭骨,拿電鋸把骨頭切開,用放大鏡和顯微鏡去觀察切面,然后結合兩者頭骨的外形差異,反復觀看撞擊時的視頻,抽絲剝繭得出結論。
在寧原看來,模型科普就是把一些硬核的科學知識視覺化普及給大眾,十分需要技巧。“比如蟑螂,很多人一聽到這兩個字,身上就會起雞皮疙瘩。越是這樣,越需要在視覺上對它進行彌補,把它變成可愛的樣子,大家在看的時候才愿意去接受一些原來不想看的內(nèi)容?!睂幵畛鯇~號的定位,就是希望通過可愛的模型和有趣的講解,點亮人們的好奇心。
未來,他希望通過舉辦展覽等活動形式,讓更多人了解科普、走近科普。(文/王寧,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3年第8期,本刊有刪節(jié))
一條被錦旗“包裹”的狹長走廊,通向了南昌市總工會法律援助中心的勞動爭議訴調(diào)對接工作室,數(shù)面錦旗上都寫著陳文斌的名字。
今年,是陳文斌成為公益律師的第三年。此前,他還是一名外賣小哥,再之前,是藥廠員工。
32歲那年,專業(yè)對口的他每天和藥廠的生產(chǎn)設備打著交道。然而后來企業(yè)遭遇經(jīng)營困難,被迫離職的他一邊尋求法律援助追回補償,一邊想著解決一家人的“口糧”,懷揣“211”的畢業(yè)證送外賣,成了他不得已的選擇。
藥廠效益不好要裁員,又不想承擔過多經(jīng)濟補償,就拼命排夜班,也不支付加班費,希望員工主動離職。陳文斌和幾個同事偶然在勞動仲裁院的墻上看到法律援助制度的介紹,免費的公益律師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以前從沒想到,法律可以如此有力地保護我們普通勞動者的權益,能在一個人最困難的時候,扶起他的人生?!标愇谋蟀蛋翟谛闹新裣铝艘活w法律的“種子”。
從公司離職后,他一邊送外賣,一邊備考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那時,陳文斌每天早上7點多出門,一直工作到中午電動車沒電。將就吃些午飯后,他先給電動車充電,再靜下心來看書,他說,自己背法條的時候總是覺得特別親切,覺得這些法條背后保護的是如自己一樣的人。
2021年1月8日,陳文斌刷出了考試成績,108分的主觀題及格線,他考了113分。此前,他就以185分通過了客觀題的考試。
為什么這么堅定地想要成為公益律師?陳文斌答道:“為了社會公平,讓像當時的我一樣請不起律師的、相對困難的群眾得到公平?!?021年3月,陳文斌加入一家律師事務所,成為一名公益律師。陳文斌接手的很多案子,實實在在地幫助受援人拿到了足夠渡過難關的補償金。他說:“我本身是法律援助制度的受益者,更應守住這座燈塔,照亮更多人?!?p>
“快看!城上有人彈琴!”“不可妄動!你去喊話!”“領命——城上的人,新農(nóng)合交了沒?”
涼席做成的“鎧甲”,桑木叉和大鍋蓋組成“武器”,“頭盔”是塑料油瓶裁剪而成……在安徽阜南縣一處農(nóng)村小院的圍墻上,兩伙有些年邁、整裝待發(fā)的“軍隊”正在上演鄉(xiāng)村版“空城計”。簡陋的服化道、淳樸的鄉(xiāng)音和略顯笨拙的演技,成為這個劇組的特色。這就是近日爆火的“土味三國”系列視頻,60多集短視頻創(chuàng)造了40億瀏覽量。
90后小伙兒鮑小光,是這個鄉(xiāng)村劇組的組織者、編劇、導演及化妝師。15年前,被騙去北京做群演的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鮑導”。那些年,他在飯店、KTV和工地謀生,還嘗試過寫歌。
回到家鄉(xiāng)后,鮑小光開始接觸短視頻,因為迷戀三國文化,就想翻拍《三國演義》。他白天搞裝修,晚上學習視頻制作,學習工具只有一部智能手機。沒有啟動資金,道具只能就地取材。算上演員的日結薪資,一集視頻的成本大約在400元左右。
主演來自親戚好友,群演則是全村齊“上陣”。床單裁成衣服,用墨水涂上胡子,遞上一卷竹簡,鮑小光將年近70歲的舅舅打造成“宰相”,其口頭禪“何事如此驚慌”為人津津樂道。在鮑小光眼里,短視頻就是內(nèi)容為王。幾乎每一集的劇本都是他原創(chuàng)的,除了劇本,場景搭建和道具制作,他都親力親為。
拍攝當天,鮑小光的院子總是異常擁擠。演員們很少遲到。戲服和道具裝在兩只白色桶里任人挑選,至于要拍攝的內(nèi)容,沒人追問。鄉(xiāng)親們都說,“不用問,反正都是好事”。
除了拍攝視頻,鮑小光還想教村民做直播帶貨,增加收入。而他自己則想繼續(xù)學習,拍更好看的短視頻,將來還想拍微電影,“我相信自己,我有能力去做這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