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芬 陳袁 王天明 邱晨輝
地球家人們:
你們好!我是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一個月前,我搭載著3名航天員,成功返回了地球家園。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從神舟五號2003年首次載人飛行到我這次“回家”,我們國家已經(jīng)圓滿完成10次載人飛行任務。這20年來,我們“神舟飛船家族”持續(xù)受到大家的關注和喜愛,很多人也對我們的外形充滿了好奇,特別是負責航天員天地往返的返回艙。所以,我決定給你們寫這封信,介紹一下我的成長經(jīng)歷。
我和軌道艙、推進艙相連,共同組成了神舟飛船。和人體結構類似,我也有“內(nèi)臟”“骨骼”“皮膚”,甚至“外衣”。我是如何長成這個樣子的?可以用6個字“銑”“吹”“卷”“縫”“熱”“穿”來簡單概括。
1“銑”外形,雕琢精準身軀 銑,是數(shù)控加工的一種形式。加工過程中,我要保持身姿不動,通過加工工具的旋轉和移動為我雕刻出標準的體型,我的出艙艙門、艙門門框等部位,都是通過這個方式打造的。由于我體型具有“薄壁、精度高”的特點,加工時堪比“在氣球上進行雕刻”。
2“吹”座椅,護航天地往返 返回艙內(nèi)的航天員座椅有著特殊的外形輪廓,航天員坐在其中就像胎兒在母體中的姿態(tài),在強過載沖擊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傷害。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套座椅是“吹”出來的?!按怠笔且环N比較先進的熱成形工藝,學名叫“超塑成形”。這種工藝方法,可以在約500攝氏度和2~8個大氣壓的條件下,實現(xiàn)精密成形。
3“卷”蒙皮,實現(xiàn)量體裁衣 我的皮膚是一層金屬蒙皮,其中“頭部”和“底部”是“吹”出來的,而我的“腰身”是通過滾彎成形實現(xiàn)的。大家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卷”,要實現(xiàn)精確的“卷”,就需要滾彎機這一利器。在它的加持下,4塊金屬板材從平面“卷”成了弧面,并組合成為三維錐筒。
4“縫”艙體,確保天衣無縫 我的身體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安全和艙體密封要求,需要通過焊接的方法實現(xiàn),而負責焊接的操作者們也常常被稱為“鐵裁縫”。要讓我的身體“天衣無縫”難度很大:在我的身上有50余條焊縫,總長度近70米,焊點數(shù)量達2600余個。而為了把我完美打造出來,需要用到10余套工裝、70余道工序、上百個零件……焊接技能大師們往往一趴就是半天,每次身上都會被汗水浸濕。
5“熱”處理,保持標準身材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經(jīng)歷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練就了金剛之軀和火眼金睛。我也需要經(jīng)歷“三昧真火”,這樣身形才會更加標準。在“塑形”的過程中,我要先后經(jīng)歷兩種不同的高溫歷練,使我的骨骼更加健壯。
6“穿”外衣,呵護在軌冷暖 當我與空間站交會對接后,“身體”難免會被其他艙體遮擋,因此表面最低溫度可低于零下100攝氏度,有時我的局部又會持續(xù)受到太陽照射,最高可超過100攝氏度。為了給航天員提供合適的環(huán)境,研制人員設計出了一款低吸收、低發(fā)射的熱控涂層,噴涂在我的身體表面。我就像穿了一件神奇的銀色控溫“沖鋒衣”,能夠在200攝氏度的大溫差、長期低溫及強輻射的太空中,將艙內(nèi)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8~26攝氏度。至于大家好奇,我回家后外表面為何看起來金光閃閃?那其實就是我們的銀色外衣在返回地球時,與大氣層高速摩擦并氧化變黃后的樣子。
介紹了這么多,不知大家對我的成長經(jīng)歷是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20年前,我的五哥神舟五號飛船,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成為我們“神舟家族”永遠的驕傲。那時,我還沒出生。7個月前,我成功與空間站交會對接,那一刻,中國空間站組合體首次形成了由6個航天器組成的“三艙三船”最大構型,6名中國航天員首次上演“太空會師”……
如今,中國空間站已全面進入應用與發(fā)展階段。期待幾個月后,我和我的十六弟神舟十六號,在美麗的地球家園再次相聚。
2023年6月4日于東風著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