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媛 丁偉
《尚書》中有“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1],《論語》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水被列于五行首位,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文化與區(qū)域發(fā)展的重要紐帶。
對城市來說,水是城市生命的必需品,是城市景觀的主要組成成分,也是承載文化的載體。在城市中可見與不可見的領域內,水承擔著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紐帶,城市規(guī)模、人口數量甚至文化歷程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水的影響。追溯到前工業(yè)時代,水的主要功能體現在飲食、農業(yè)、商貿、交通等方面;工業(yè)時代,水的功能逐漸擴展到市政用水、工業(yè)供排水;后工業(yè)時代,水的功能更加豐富,從物質層面拓展延伸,逐步體現其精神層面的價值。由此,城市與水的關系也迎來更多轉變,水的景觀性、服務性及休閑娛樂性得以凸顯。與此同時,涉水景觀受到人們的喜愛,水為城市創(chuàng)造了更多開放性空間,拉近了人與城市、自然之間的距離。
廣義上的涉水景觀[2]概念由英國地理學家斯文德[3]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在廣義上涵蓋水系、水景等與城市的關系。涉水景觀涵蓋的范圍較廣,囊括不同尺度范圍的水體、承擔水利功能的景觀區(qū)塊等,具有視覺性、地域性、組合性、實體性、文化性、政治性、關系性等特征。
不同城市風格下的涉水景觀提升潛質不同,我國南北方城市差異明顯,以典型的南方水資源大城湖北省鐘祥市和典型的北方水資源小城河北省涿鹿縣為例,從兩個典型視角解讀城市涉水景觀優(yōu)化與轉型實踐策略。
2.1.1 湖北鐘祥莫愁湖濕地郊野公園
莫愁湖休閑文化片區(qū)西傍漢江、東臨群山,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西低東高的城市環(huán)境使水資源在全域范圍內形成了良好基底。基地西接護城河,北連城市灌溉農田,東與鐘祥市多個文化節(jié)點遙相呼應,所在位置正是依山連水的景觀通廊、功能多元的生態(tài)綠心,整體空間基底與文化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前,城市界面與水體的關系因交通系統(tǒng)的建立產生較大程度的割裂(見圖1)。原置景觀主要以閑置魚塘、垸田為主,與南側莫愁湖一堤相連。在基底水體閑置且無法調動城市區(qū)塊活力的基礎上,設計希望保留東側山體及南側湖面的景觀廊道,進行水網相連,在水體布局上重新進行水系梳理,激活城市與水的鏈接。
基于以上條件,保存現狀部分垸田肌理,以生態(tài)優(yōu)先為基礎,增加高架游賞棧橋,降低構筑物占地面積,從空間結構上最大化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使生產模式向景觀模式轉變,從景觀構架上豐富山水林田湖的整體構成形式,營造豐富自然的山水景觀藍圖(見圖2)。依托尊重前置景觀[4]的原則,水系布局上保留基礎垸田的場地肌理和場所記憶,以不同尺寸的水面和水體形式進行交互,打造豐富的水景觀,形成湖、河、溪、潭等多種水景形式。
圖2 植物園設計效果
2.1.2 河北省涿鹿縣環(huán)城水系生態(tài)修復工程
涿鹿縣位于由黃楊山、洋河、桑干河環(huán)抱而成的三角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擁有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條件,將成為京西北兩山轉化的重要承接地。涿鹿縣的城市發(fā)展主要依托于歷史上的下落城及保安州,是以古城為基礎向外逐步拓展而來。縣域的水引自桑干河,由總干渠流經一總干渠一干渠,通過一干渠流回桑干河。惠北灌區(qū)“十四五”改造擬建的環(huán)城水系(灌溉渠)將中干渠北段740m、東干渠北段1721m水渠貫通后形成“水從桑干河來,流到桑干河去”的環(huán)城活水帶,實現了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項目現狀水渠整體呈窄長型,雖位于主城區(qū),但其所經主要為居住區(qū)、農田、村莊3種風貌類型,整體呈現較干旱的微小城市風貌(見圖3)。從歷史上來看,涿鹿縣可謂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故設計結合城市環(huán)境背景,通過對城市核心文化的傳承以及對農耕文化的探索,將最樸實、最傳統(tǒng)的自然節(jié)律作為項目主題,呼應涿鹿在歷史中的獨特地位。同時依托京張體育文化帶,以“農耕為基、體育為引”。
圖3 河北省涿鹿縣環(huán)城水系現狀鳥瞰
2.2.1 湖北鐘祥莫愁湖濕地郊野公園
景觀設計通過分析植物及動物的活動習性,有效建立生境群落,實現園區(qū)五大生境。園區(qū)內水體因形就勢,一系列活動依托水系展開,在人與水的親近中,用多種形式語言促進城市與水、水與人的鏈接,在水資源豐富的城市最大限度重塑城市與自然的紐帶。
1)水系 園區(qū)內水系來源為北側現狀水渠,向南與莫愁湖閘口連通,向西與龍山大道西側現狀水渠連通?;诂F狀提出以下設計策略(見圖4):維持獨立運行的現狀水系,通過對現狀水系整理、連通,保障區(qū)域內水系穩(wěn)定;擴充莫愁湖蓄滯洪區(qū),對現有莫愁湖水系蓄滯洪區(qū)進行擴展,提高水體儲蓄量;通過水系整理,恢復自然蜿蜒的生態(tài)河道,完善場地水體生態(tài);為保障土方平衡,設置2處深水區(qū),同時滿足景觀觀賞需求;保留魚塘下沉地形,加強場地特征,尊重現狀水塘形態(tài)的同時加以空間整合,對多余的土方進行堆方處理,打造近自然土丘坡地,增加景觀層次;增加海綿科普展示功能,利用現狀水塘布置科普展示內容,深入各類活動,在完善生態(tài)凈化的同時,增強參與性;園區(qū)內建筑,一、二級園路及主要廣場區(qū)域標高均在洪水位以上,保障全園水安全。
圖4 水系運行示意
2)植被 受魚塘影響,現狀喬木組團呈帶狀及斑塊式,品種單一,地被濕生灌草長勢較雜亂,可針對性進行優(yōu)化保留處理?!蔼毾砬G楚蘭芷浪漫,共看杉影映彩鐘祥”,堅持生態(tài)先行原則,低干預地重塑生境本底,同時結合現代種植與古韻植物相融合的搭配,營造城市中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綠洲:①遵循鄉(xiāng)土、生態(tài)匯碳,采用片植、群植、點植、組團種植等多種形式,打破單一的林相結構,低干擾、低養(yǎng)護,結合場地水旱交替的海綿建設特征,配置多維度的濱水及耐水濕植被組合,以打造“碳匯”林地為發(fā)展目標,合理梳理現狀,拔除長勢差及病蟲害的喬木,保護已有樹齡大及觀賞價值高的喬木,營造水質純凈、動植物共生共存、參與性強的植物空間;②塑造主題、兼顧四季,合理搭配常綠、色葉花木比例為4:6,豐富冬季觀賞對象,提高觀賞度及參與性,在不同場地界面營造出各異植物組團,集花海、花林、林帶一體,豐富景觀空間結構及植物景觀視線,使整個園區(qū)植被景觀得到全方位提升;③彰顯楚韻、多彩浪漫,突出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打造楚辭植物專類科普園,帶領游客深入了解楚文化,以崇尚自然、兼容奔放為出發(fā)點,結合明代畫家平遠、寄托山水的畫卷風格,植物選擇多彩浪漫的組合,同時延續(xù)鐘祥長壽文化的寓意求吉[5]。
2.2.2 河北省涿鹿縣環(huán)城水系生態(tài)修復工程
提出“古今交融、傳承新生”的設計理念,希望通過河道改造,在物質層面提升人居環(huán)境和城市形象,在精神層面促進人與城市的互動,實現“小城大幸?!薄R劳袖寐拱l(fā)展之基,傳承涿鹿歷史本源,點亮新城四季之景,致力打造質樸、自然、符合城市性格、具有傳承價值的新生景觀,打造四季環(huán)與二十四節(jié)氣,從空間上實現時空文化與綠色生態(tài)的鏈接。
從全局考慮,水系自西側總干渠流向東側桑干河,現狀水渠不具備連通功能,因此在將水系連通的基礎上,進行治水、保水處理,同時對水系進行曲化處理,延伸濱水空間景觀效果。根據現狀池底標高、現狀建筑物及景觀功能效果,在河道內設置多處溢流堰,形式為毛石砌筑,與駁岸樣式統(tǒng)一,營造自然生動的水景。
2.3.1 湖北鐘祥莫愁湖濕地郊野公園
將功能區(qū)塊劃分為“一堤連兩環(huán),一水融七景”,一堤即莫愁長堤,兩環(huán)即純氧綠環(huán)、濱湖健康環(huán),七景即無憂廣場、楚韻花園、探險濕地、酷玩天地、零碳基地、海綿溪谷、月影樂園。以“城畔無憂角、月下莫愁湖”為設計理念,尊重場地前置,保留大量現狀楊樹,西側水系連通處設置景觀橋,東側設置觀景制高點,與場地外多處文化節(jié)點呼應,增加九孔橋、古廊橋,望湖塔四段三景作為文化載體,從該界面融入地域傳統(tǒng)文化,呼應文化景觀軸。
利用莫愁長堤設置慢行道,實現人與水的視覺互動(見圖5)。主入口無憂廣場保留核心集群場地,增加萬人集會草坪,在軸線上形成“草-水-堤-水”的生態(tài)節(jié)奏,游客中心選用覆土建筑形式,消減大型構筑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沖擊,結合建筑填補休閑活動場地及室外開放休閑空間,重置廣場植被組團,為入口區(qū)添彩(見圖6)。楚韻花園打造“濱水花海科普區(qū)”,實現場地實景科普,拉近水系與人的關聯(見圖7)。探險濕地在濕地淺流區(qū)設置“水上輕吧”,順勢設置人行動線,使游人充分游賞濕地水杉林,因地就勢轉換水體形態(tài),通過高低錯落的水潭,結合順勢而上的自然汀步、自由跌落的谷地溪流及簡約的人行吊橋,實現園區(qū)內水景的多重變化,通過制高點的打造,融入文化科普看臺,通過景觀節(jié)點名稱及距離印刻,與長堤觀湖塔、莫愁湖及小黃陵等多處景點聯動(見圖8)。居住區(qū)界面的西入口區(qū)增加休閑草坪、活動廣場、漫步場所及運動場所,吸引游人走進公園,為市民活動、城市活動提供更多可能性(見圖9)。酷玩天地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設置運動初級區(qū)和進階區(qū),留住孩童歡樂時光,設置休閑健身區(qū)及活動廣場,加入球類運動場地及小型智慧拉伸場地,同時設置休閑驛站、座椅廊架等,為成人及老年人提供看護孩童的休閑娛樂空間(見圖10)。
圖5 莫愁長堤設計效果
圖6 無憂廣場設計效果
圖7 楚韻花園設計效果
圖8 探險濕地設計效果
圖9 西入口廣場設計效果
圖10 酷玩天地設計效果
2.3.2 河北省涿鹿縣環(huán)城水系生態(tài)修復工程
結合4個干渠二十四節(jié)氣的打造,以“體育為引”打通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根據季節(jié)特點設計特色打卡慢跑環(huán),沿途串聯多處景觀休閑節(jié)點及運動節(jié)點,激活城市體育活力。通過節(jié)氣小品質樸的材料,還原樸實的城市性格。
原建筑留下的橫梁結構雖局部破損且外觀不佳,但設計希望保留場地原置特色,將橫梁加以利用,形成架空休閑廊架,通過格柵的疏密變化呈現不同的透景效果,同時融入燈帶,通過硬朗的白光與驚蟄節(jié)氣的雷雨天氣形成呼應,格柵在晴天形成的光影會隨時間變化呈現豐富的效果(見圖11)。北側干渠靠近居住區(qū),現狀水渠筆直,雖有帶狀公園,卻與水體完全隔離,故將局部水體活化,利用地勢將人的活動引進涉水區(qū)域,增加濱水看臺、休閑驛站及草階看臺,增進人與水系的聯系(見圖12)。
圖11 節(jié)氣休閑廊架設計效果
圖12 涉水節(jié)點設計效果
通過兩個典型城市涉水景觀規(guī)劃設計項目的對比分析,展現城市與水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城市與城市的對話、人居環(huán)境與歷史的時空對話。哲學家懷特黑德曾指出:“3條主要途徑指引我們實現進步的美好愿望,達到理智與個性的最佳平衡,它們是文學文化的途徑、科學文化的途徑和技術文化的途徑。”景觀是改善人居環(huán)境的重要一環(huán),在文學、科學和技術3個層面,應完成城市與水的優(yōu)美對話,通過營造空間改善生態(tài),實現美好人居環(huán)境的長遠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