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闖
(江蘇省水文地質海洋地質勘查院,江蘇 淮安)
隧道突水突泥是在隧道施工中最為嚴峻的地質災害。在隧道工程施工過程中,發(fā)生地質災害還會引發(fā)塌方、地表水枯竭等問題。給隧道施工帶來嚴重危害,使得設備掩埋,地表塌陷,導致施工進度緩慢,嚴重時還會發(fā)生安全事故。在多變的地質條件影響下,需要不斷提升勘察水平,增加了巖溶隧道的施工進度,可以實時對地基承載力進行分析,防止隧道發(fā)生突水突泥的災害。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開挖方法,按設計的參數進行初期支護,減少對圍巖產生的擾動。同時,通過分析突水突泥發(fā)生的機理,能夠同時得到隧道的沉降變化規(guī)律,通對塌方段進行工程施工。根據地基數據,能夠有針對性對隧道施工進程進行推進,達到較好施工效果[1]。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對隧道圍巖進行穩(wěn)定性監(jiān)測,減少地基的側移程度。對特殊部分加以處理,能夠在斷層條件下運用新的注漿設計對支護進行優(yōu)化。通過注漿堵水加固的方式能夠有效控制拱頂的沉降,獲取沉降規(guī)律,順利通過突水突泥段。同時,運用管道引排水還可以節(jié)約施工成本,達到較好的整治效果。由于隧道施工難度高,在工程施工中的造價高,施工安全性差,地質勘查情況不完善,使得不同地段的突水突泥災害事故頻發(fā),結果難以符合預期[2]。因此現階段,以隧道突水突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與治理方法為研究目標,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研究與分析。
地下水位變化是隧道涌水突泥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在隧道施工中由于發(fā)生涌水問題會導致地表塌陷的問題。當隧道穿越高壓富水斷層時,巖體的厚度發(fā)生剪切破壞,使得圍巖平衡發(fā)生變化,當釋放地下水所存儲的能量后會發(fā)生突水問題[3]。當地下水攜帶有大量泥砂時會形成突泥現象。在隧道施工過程中,發(fā)生突水突泥的位置在斷層帶等一些地質結構較為特殊的區(qū)域。這些破碎松散的巖體中含有大量的地下水,為隧道開撐掌子面隔水層的敏感地帶。在區(qū)域張性斷層附近的隧道涌水量更加多。由于巖石承受的突水壓力小,使得巖層抗剪強度會在水壓力的作用下發(fā)生變化,這樣在開挖過程中就會形成突水突泥的問題。其中,花崗巖的涌水量通常為0.52~0.6 m3/km,灰?guī)r等涌水量更多[4]。當隧道長度過長時,其單位涌水量也會增加,發(fā)生突水突泥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就會變大。在隧道開挖過程中,環(huán)境因素也會造成隧道的涌水災害發(fā)生,大氣降水等使得涌水量大幅度增加。同時,根據巖層組合特征,灰?guī)r在薄層與厚層的中間地帶容易發(fā)育溶洞,這樣就會形成地下水和填充物滲流的通道。巖溶構造在隧道穿過部分時間內發(fā)生突泥的現象,在相同的溶洞中突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1.2.1 地表封閉加固
由于隧洞水體含水量大,流動性強,使用注漿堵水的方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5]。所以運用堵截處理的方式,將地表水補給進行截斷,具體見圖1。
圖1 地下水截引排處理
根據隧洞的地表情況,為了防止地表水滲入形成突水突泥的危害,保證隧洞內施工的安全。需要對地表進行封閉與注漿加固施工。根據隧道突水突泥的情況,首先對隧洞進行清淤。在隧洞外布設排水溝,如果遇到淤泥較多區(qū)域需要用塑料袋裝土來堆砌止?jié){墻。這樣能保證完成抵御淤泥壓力。清理淤泥過程中,按照一定間隔進行分割,并使用泥漿泵按照分段依次清理隧洞淤泥。如果遇到非淤泥區(qū)域則選用大塊預制石塊進行堆砌止?jié){墻,能夠抵抗泥渣壓力[6]。在對隧洞地表進行清理過程中,對于泥渣的清理要在距離掌子面15 m 位置停止。在堆砌止?jié){墻過程中,需要在不同級止?jié){墻中埋設一定數量的水管來排放積水。同時,制作仰拱至距離掌子面40 m 處。為了能夠有效加固,需要對隧道破碎帶的圍巖進行初期支護。選用C21 注漿錨桿進行橫向支護。使用水泥漿進行注漿,設置起始注漿壓力為0.75 Mpa。同時,鋪設鋼筋網,在開挖面上噴射4 cm 砼后進行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為了能夠使得初期支護在短時間內形成鋼支撐,可選擇使用工字鋼進行加強支護。
1.2.2 二次襯砌
在進行支護加固后,通過二次襯砌措施完成施工。首先,結合隧道所處地質構造對水源進行分析。其次,選取合適的隧道斷面輪廓。由于圍巖條件的不同,初期支護及二次襯砌的厚度也有所變化。所以,需要對襯砌進行設計。具體的隧道復合襯砌設計參數見表1。
表1 襯砌結果設計參數
結合設計數據進行隧洞開挖,根據掌子面最大位移值的變化,對不同工況下的襯砌最小安全厚度進行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μ為抗拉強度;p 為水壓力。在施工現場作業(yè)時,根據計算模擬分析,確定臨界距離。在隧洞開挖后進行特殊處理。采用橫向錨桿對圍巖進行加固,適時施工進行二次襯砌,保證突水突泥效果符合標準,實現隧道安全施工。
為了驗證本文治理方法的有效性,在隧道開挖后,以圍巖變化特征為例,對掌子面開挖推進距離在80 m 時的掌子面涌水量結果進行測試。設置4 個小組,其中小組1~3 運用傳統方法,小組4 運用本文方法。隨著地下水位不斷升高,對4 個小組的掌子面涌水量程度進行對比分析,判斷在施工中哪種方法能夠減少突水突泥現象,達到較好的治理效果。
隧道起始樁號為K15+145~K15+175,兩洞中心線間距為25 m,隧道的最大埋深為127 m,由出口進洞開挖。采用噴錨支護的方式襯砌。隧道中的地質主要為變質作用下的混合石英巖,分級為V~IV 級。在洞口與斷層中存在導水斷層,在隧道開挖時,洞內突水量會增加,洞室開挖中以涌流狀出水為主。隧道右線為IV 級圍巖,掌子面以強風化為主,同時含有水量較大。整體穩(wěn)定一般,局部稍有滲水。
結合工程的斷層結構特征,分析了地層巖性特征。隧道開挖后,對隧道斷層突水突泥進行分類。隧道開挖進入斷層帶后,應力急劇變化,隧道洞周出現拉應力區(qū)增大現象。所以針對這種現象,需要分析隧道開挖穿越斷層破碎帶過程中,掌子面變化情況,得到在推進過程中的位移分布云圖。根據位移場的變化情況,進行監(jiān)控測量。在推進過程中,地下水的涌水量會增加,隧道開挖至斷層帶時,隧道滲流速度大幅增加。地下水沿巖體內的裂隙不斷滲透,造成隧道巖體失穩(wěn)。所以需要對隧道的斷層破碎帶進行相關試驗。
隧道開挖后,在掌子面開挖推進距離為80 m 時,得到4 個小組的掌子面涌水量隨地下水位變化結果,具體見圖2。
圖2 水位埋深掌子面涌水量結果
由測試結果可知,在隧道開挖后,地下水位逐漸升高,4 個測試小組的掌子面涌水量均發(fā)生改變。在隧道開挖不斷深入達到80 m 時,3 個對照組均在1 300 m3/d 以上,隨著水位抬升會增加涌水量,使得隧道穩(wěn)定性降低,容易發(fā)生災害。而運用本文方法的小組4掌子面涌水量為1 200 m3/d 以下,相同水位引發(fā)的滲流產生的涌水量的基本穩(wěn)定在預期目標范圍內,在施工中不容易發(fā)生突水災害。說明運用本文治理方法,能夠提升圍巖的抗剪輕度,減少發(fā)生屈服現象。在水位抬升時能夠控制隧道的變形程度,減少涌水量對巖體的沖刷,使其無法形成突水突泥通路,達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對隧道突水突泥的成因分析,結合本文治理方法能夠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重視地下水對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的影響,切實有效對隧道涌水量進行控制,防止地下水在裂縫中流動的可能。通過降低滲透性來使得防止斷層破碎帶內的粘土被水流沖走,加固隧道圍巖,減少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發(fā)生風險。結合實際工程項目,通過保持隧道圍巖豎向位移,縮小塑性區(qū)范圍,從圍巖穩(wěn)定性角度能夠分析隧道發(fā)生突水突泥的成因。在治理過程中需要根據地質材料分析,對治理區(qū)域的含水構造進行總結,按照堵排結合的方式進行統一治理,使得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本次研究從隧道問題入手,深入分析地質災害形成與治理問題,探究了隧道突水突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與治理方法。對隧道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監(jiān)測,從而可以總結出地質災害形成的特征,減少相關地質災害對于隧道安全的影響,對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積極作用。通過探測了突水突泥段的地質情況,得到隧道突水突泥的規(guī)律特征。但是本文方法中還存在著不足,比如初期支護加固問題,管棚參數設計問題,超前支護施工問題等。今后應更加完善施工,分析了隧道突水突泥的成因,解決了隧道突水突泥處的問題。通過防治方法對水突泥段地質進行實時監(jiān)測,及時對于該問題進行評價和改善。通過排水降壓,圍巖穩(wěn)定性進行監(jiān)測,對超前管棚支護進行優(yōu)化,實現對于隧道突水突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與治理方法的良好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