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淡霞
它文史結合,史詩互證,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流暢的文筆;它史料豐贍,圖文并茂,既有知識的拓展,又有閱讀的愉悅。
2000 多年前,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罔(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這是他撰寫《史記·本紀》的創(chuàng)作初衷,本意是考察歷代帝王和王朝何以開始,何以終結,而且在其繁榮昌盛時覺察到衰落敗亡的跡象。他要表現的是整個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和過程。自司馬遷之后,“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成為史家考察歷史的重要方法,今天,講述中西交流三千年歷史進程的《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以下簡稱“《文明》”)亦不例外,且將這一通古今之變的方法演繹得淋漓盡致。如此,注定它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文明》講述自先秦時周穆王西巡異域,到清朝的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三千年來中西文明碰撞、交流、互鑒和相互滋養(yǎng)的歷史進程。它文史結合,史詩互證,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流暢的文筆;它史料豐贍,圖文并茂,既有知識的拓展,又有閱讀的愉悅。成就這樣一部經典之作,對編輯的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
1877年德國學者李?;舴姨岢觥敖z綢之路”一詞,迄今140 多年來,絲綢之路在海內外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研究課題,有關論著在國內近年來成為熱門乃至常規(guī)話題。恰逢2023 年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常規(guī)熱點加上時勢熱點,促使編輯思考要策劃一個與絲綢之路有關的選題。編輯抱著這個想法找到了清華大學歷史系張國剛教授,登門拜訪,與張老師探討出版事宜。古道熱腸、愿意提攜后輩的張老師提供了一些有關絲綢之路的文章供參考。
編輯在整理資料的時候,偶然看到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李學勤先生的一篇講述甲骨文的文章,李先生提到,“甲骨所用的動物骨頭不只是牛,還有其他動物,比方說鹿,甚至于有人說還有大象。而所用的龜甲獸骨也不都是當地的,有些龜的產地居然是在南方,甚至是在今天中國的境外地區(qū)。”這個觀點吸引了編輯,試想,在遙遠的殷商時期,一片產自境外的龜甲千里迢迢萬里奔赴來到河南這個中原腹地,這是中外交流歷史悠久最有力的實物見證。由此,編輯萌發(fā)了換個選題策劃思路的想法:絲綢之路選題已屬常規(guī),開拓思維看,中西交流的歷史更源遠流長,可寫的范圍更廣博,因而也更有吸引力。
恰好張國剛教授的研究深耕領域之一就是中西關系史。基于此,編輯與張國剛老師進一步溝通,得到其理解和支持,順利拿到《中西交流縱橫談》的書稿。
從最初絲綢之路的研究課題,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時政熱點,進而轉到中西交流的歷史,是策劃思路逐步成熟的過程,也是編輯與作者積極溝通、良好協同的成果。
《中西交流縱橫談》是一部較為成熟的書稿,體例完整,主旨明確。相關主題的一般圖書講到“鄭和下西洋”就結束了,但這本書對中西交流歷史的敘述從先秦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尤其是對他人較少關注的清朝中西交流情況介紹得較為詳細、精準,這是相關領域內研究時間線較長,而且較為全面的著作。閱讀書稿,編輯時時會聯想到之前工作中,曾負責編輯出版過香港著名作家西西的小說《欽天監(jiān)》,這本書講述了清朝初期西方傳教士,如湯若望、南懷仁與順治帝、康熙帝交往的故事。如此,把兩本書對照著看,便能對明清時歷法之爭、禮儀之爭有更多層次的體會,小說的、學術的,同時,對新書稿中的某些謬誤做了修正。
然則,編輯讀完書稿尚有意猶未盡之感。若只是將中西交流的歷史講述一遍,讓讀者在其中既看到中西交流史上那些熟悉的面孔,如出使匈奴的張騫,西天取經的玄奘,七下西洋的鄭和,在元朝游歷的馬可·波羅,又看到不甚熟悉的故人身影,如翻譯佛經的竺法護、鳩摩羅什,翻譯西方著作的徐光啟,傳播教義的利瑪竇、湯若望等,它不失為一部優(yōu)秀的人文類普及型讀物。
但編輯還有追求,希望能在書中增加一些提綱挈領、高屋建瓴的理論探討,以此來引發(fā)人們進一步思考。于是與作者商議,在作者提供的文章中選出契合主題的兩篇——《明清中國人的歐洲觀》《巡禮與反思:歐洲的中國觀》,將其編入書稿。因此書稿便分為10 章,第1—8章以朝代為順序,敘述了從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清時期的中西文化的交流特色,主題鮮明,故事性強,觀點突出;第9 章和第10 章分別介紹了明清時期中國人的歐洲觀和歐洲人的中國觀,在前8 章的基礎上,內容得到升華,對中西交流的源頭和成果進行了梳理與思考。因此,書稿便有故事,有理論;有耳熟能詳的舊聞,有耳目一新的觀點;有局部細節(jié)描摹,有全局宏觀視角。
關于書名,編輯提出,中西交流的主旨和焦點是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因此主書名定為《文明》較為妥當。在與領導協商副書名時,幾番推敲,領導提出,自周穆王西巡至異域,至清朝被西方堅船利炮撞開大門直至滅亡,大約有三千年歷史,副書名改成《中西交流三千年》較為妥當。隨即便與作者溝通,作者對此也贊同,于是,這本書便正式定名為《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
《文明》一書,雖則故事的生動和思考的深度兼具,有言簡意賅之優(yōu)點,但其體量較小,10 萬字左右,若只是單純將書稿文字編輯修改后出版,亦可。但這只是簡單快捷地完成出版任務,在編輯的年度出書品種中增加一個數字而已。編輯不想浪費如此優(yōu)質的書稿,愿意給這一本小書做些添磚加瓦的工作,期待達到錦上添花的功效。
結合之前的工作經驗,參考其他經典圖書的案例,深思熟慮之后,編輯決定為這本書做如下加法。
加法一:增加美感、觸感。編輯為此書增加了十多張彩色圖片,有《張騫出使西域圖》,與正文中被司馬遷稱為“鑿空”之旅的張騫出使西域事跡呼應;有《玄奘三藏圖》,對應正文中玄奘歷經千難萬險到達印度,終于獲得諸多經卷并將其帶回中國;有清朝宮廷里的西洋畫師郎世寧的《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郎世寧的繪畫,既有歐洲油畫如實反映現實的藝術概括,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之筆墨趣味,中西合璧,煥然一新,這種文化融合在當時的國際藝術界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等等。這些彩插既關注到中西交流史中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又與正文內容遙相呼應,圖文并茂,令人產生愉悅的閱讀快感。
加法二:增加知識拓展,開闊思路。在正文最后,編輯為此書加了附錄的4 個表格。其中《絲綢之路著名使者》,主要展示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使者張騫、班超、甘英的事跡;《歷代著名和親公主》,有漢朝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寧國公主等,清朝的固倫榮憲公主,等等;《中西交流史上中國著名僧人》,既有大眾耳熟能詳的玄奘、法顯,也有相對陌生的朱十行、鑒真;《鄭和七次下西洋一覽表》,展示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往返時間、出行所到主要地方、資料來源等。
這4 個表格在時間線上一脈相承,從漢至唐再到明;人物線上有使者、和親公主、僧人、航海家,他們是三千年來中西交流路上最為常見的身影,離開他們,中西交流或許失去重要意義。因此,4 個表格便從縱橫兩方面以點提面地將中西文明交流的知識點擴充了,閱讀者的眼界亦開闊了。
如此設計4 個表格,基于編輯的兩點閱讀經驗:一是編輯工作之余看書時,對唐代公主的事跡,尤其是和親公主的坎坷經歷較為感興趣,之前搜集整理過相關資料,此次用來得心應手。由此聯想到對其他人物,如使者、僧人、航海家亦可做類似整理。二是面對日益成熟的讀者和圖書市場,編輯深知史書資料原汁原味的閱讀魅力,在做表格時,盡量使用《漢書》《后漢書》《舊唐書》《新唐書》《明史》等正史資料,同時參照《高僧傳》《續(xù)高僧傳》。因此,信息豐富,史料來源可信度高,與簡單的人物事跡介紹互相印證,更有利于讀者閱讀和理解,以及拓展知識面。
加法三:獨具一格的大拉頁設計。編輯為書中配了長達12 頁的彩色大拉頁,標題為“中西交流大事記”,自先秦至明清的三千年中西交流中的時間、事件、人物、物產、貿易、戰(zhàn)爭、建筑、習俗等,歷歷在目,徐徐展開,一目了然,別具一格,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兼?zhèn)洹?/p>
增加此與眾不同的大拉頁,搜集資料和設計排版工作煩瑣,不斷修正和調整,頗為費時費力,但編輯還是堅持做下來,原因有二:一是此書乃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國剛所著,內容充實,邏輯嚴密,具備學術書的深邃性,但限于篇幅,未能更為細致地展開講述。三千年來中西交流歷史長河中,必定還有更有意義、更有趣味、更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將其做個大拉頁展示出來,既是對正文未能述及之處的補充,又對大眾讀者的興趣點做了回應,同時豐富了書稿體量,一舉多得。二是大拉頁能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簡潔明了作用?!熬盘扉嬯H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巨鎮(zhèn)雄貲聚,江流集遠艘”的宋朝“香瓷之路”,“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的明朝大航海時代,諸多中西文明流動的不為人熟知的故事細節(jié),皆可通過大拉頁簡明扼要地展示出來;歷史的流動、文明的互鑒、人物的作為,皆可被讀者感受到。
蘇軾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闭\如斯言,編輯工作即如此。
封面于書籍,恰如人的一張臉。翻開書籍之前,先被其驚艷的面孔吸引,是一本書的榮幸,身為編輯者,大約都知曉此中原委。《文明》的封面亦如此,設計伊始,從顏色到字體到整體感覺,編輯和設計師皆極為重視。
專業(yè)設計師與編輯幾番溝通后,將《文明》封面定為典雅大氣風格,不走浮夸喧囂路線。封面圖案采用沙漠的黃色,若隱若現的流沙附近有三只可愛的小駱駝,天上飄游幾朵祥云,種種元素暗含著傳統絲綢之路的韻味,亦契合中西交流的主題。畢竟,漫漫黃沙中的絲綢之路,是大航海時代之前中西交流的重中之重,其形象已固化在人們心中。
書名字體采用的是唐代柳公權的書法字。柳公權的楷書受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歐陽詢、顏真卿影響最大,他吸取晉唐諸家法度,自創(chuàng)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故而后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傲惫橇沤 ⒍饲f勻稱,其氣質與“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的書名含義甚為契合,在諸多字體中脫穎而出,一經選定為書名字體,便不再更改。封面上的書名恰似人臉之眼,“柳楷”的書名做了燙黑工藝,顯得“書之眼”閃閃發(fā)亮,炯炯有神,內斂而極具魅力。
及至環(huán)襯,采用牛仔藍顏色的特種紙,牛仔藍與封面的流沙黃互相襯托,醒目而大氣,同時也與大拉頁的淺藍色調有所呼應,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封面不設宣傳語,大約源于編輯的自我感覺。從業(yè)十多年來,見慣了封面宣傳語的繁榮昌盛、繁花似錦、枝繁葉茂、不厭其繁、名目繁多,如今反而傾向于刪繁就簡、以簡馭繁,因而不寫無關文字,還封面一個留白和干凈。繁、簡,本無對錯,見仁見智而已。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所謂“刪繁就簡”,大約就是不故弄玄虛,不堆砌,不浮夸,不浮躁,以簡為美;所謂“領異標新”,大約就是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制作創(chuàng)新,營銷創(chuàng)新,舊案翻新,迭出新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