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旭
(曹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東 菏澤 274400)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臨床癥狀存在個體差異,絕大部分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慢性肝炎,但是也有少部分患者在發(fā)病過程中并無明顯癥狀,所以容易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而如果未及時進行治療,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情不斷惡化,可能誘發(fā)肝硬化、肝衰竭等嚴重肝臟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發(fā)病較為隱匿,病情進展迅速,所以大部分患者預后效果較差,因此,及早評估患者病情對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補體系統是人體天然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血清補體C3、補體C4 主要在肝細胞內生成[2],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檢測血清補體C3、補體C4 能反映患者病變情況?;诖?,本研究主要分析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檢測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0 月至2023 年1 月曹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0 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分為活動期組(28 例)和緩解期組(22 例)。活動期組患者中男性14 例,女性14 例;年齡36~82 歲,平均年齡(58.18±1.38)歲;BMI 21~25 kg/m2,平均BMI(23.92±1.25)kg/m2;合并癥:高血壓10 例,糖尿病10 例,冠心病8 例。緩解期組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10 例;年齡37~83 歲,平均年齡(58.54±1.17)歲;BMI 22~25 kg/m2,平均BMI(23.83±1.34)kg/m2;合并癥:高血壓8 例,糖尿病9 例,冠心病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曹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診斷標準,且均經肝穿刺活檢確診;②精神、認知功能正常;③心、肺功能正常;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原發(fā)性肝硬化者;②存在藥物性肝損傷者;③存在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者;④存在風濕性疾病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2 檢測方法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檢測:在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 離心處理10 min,取上清液,利用特種蛋白分析儀(北京亞歐德鵬科技有限公司,型號:DP-KDN-08A)測定患者血清中補體C3、補體C4 水平,隨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濟南好來寶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型號:BK-200)測定患者肝功能指標[谷丙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γ-谷氨酰轉肽酶(GT)、谷草轉氨酶(AST)]水平。肝穿刺活檢:所有患者在上述檢測后7 d 內進行穿刺活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大為醫(yī)療(江蘇)有限公司,型號:DW-T8 ]輔助實施穿刺定位,獲得患者最佳的肝臟組織(即選擇2 cm 以內的肝組織,且無污染、新鮮,至少6 個匯管區(qū)),采用4%甲醛溶液實施固定處理,經石蠟包埋、切片及染色等步驟處理后進行病理診斷。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③分析補體C3、補體C4 水平及肝功能指標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程度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系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水平比較活動期患者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水平低于緩解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水平比較(g/L,)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水平比較(g/L,)
?
2.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活動期組患者血清ALT、TBIL、GT 及AST 水平均高于緩解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ALT:谷丙轉氨酶;TBIL:總膽紅素;GT:γ-谷氨酰轉肽酶;AST:谷草轉氨酶。
?
2.3 各指標水平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程度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補體C3 和補體C4 水平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程度呈負相關,血清ALT、TBIL、GT、AST 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程度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各指標水平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肝臟類疾病發(fā)生率也不斷增加,而自身免疫性肝炎較為常見,主要發(fā)病人群為中老年人,且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4]。該疾病患者癥狀表現較為多樣,且發(fā)病初期較為隱匿,因此患者重視程度較低,大多數患者發(fā)現時,已為肝炎中、后期,所以及早有效診斷和及早進行治療是確保治療效果關鍵所在[5]。目前,臨床上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fā)病機制、誘發(fā)因素并無統一標準,認為該疾病的發(fā)生與遺傳及外界環(huán)境等有一定關聯[6],在多種因素下引發(fā)機體免疫功能出現異常,也直接影響肝臟自身抗原免疫反應,隨后在肝細胞損壞的過程中,引發(fā)一系列肝臟炎癥。對于該類疾病,如未能及時治療,進展后會出現肝硬化等疾病,危及患者生命[7]。而臨床上針對不同程度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治療方案也有差異,故而需要及時有效地對患者疾病進行分析,確定最佳治療方案,才能提升預后效果[8]。
大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臨床表現為輕度非特異性癥狀,也有小部分患者并無明顯癥狀,多在體檢時才發(fā)現肝功能異常。而補體屬于免疫系統最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活化后,可以有效影響免疫應答、炎癥反應等[9]。在健康人體內,補體水平比較穩(wěn)定,一旦機體出現疾病,補體水平就會出現異常波動[10]。
肝臟類疾病最有效的診斷方法為肝穿刺病理組織活檢,為診斷的金標準,但是由于該診斷方式為有創(chuàng)方案,所以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且操作的重復性較差,患者接受程度較低,應用范圍有限。本研究結果顯示,活動期組患者血清ALT、TBIL、GT 及AST 水平均高于緩解期組,且血清ALT、TBIL、GT、AST 水平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程度呈正相關,證實肝功能指標可以準確反映患者肝功能。血清ALT、TBIL、GT 及AST 等均屬于臨床常用肝炎檢測指標,AST 分布在人體的心肌、肝臟及骨骼等部位,健康人體內的水平較低,一旦肝細胞出現損傷,會增加細胞膜的整體通透性,導致該物質被釋放到血液中,提高其在血液中水平[11];TBIL 包括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兩者通過肝細胞進行轉化,分析其水平可有效觀察患者的肝臟代謝能力;GT 主要來源于肝臟組織中,一旦肝臟組織異常,該物質就會大量釋放,也能判斷肝臟的損傷程度[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活動期患者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水平低于緩解期組,且補體C3 和補體C4 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程度呈負相關,證實血清補體C3 和補體C4 可用于評估病情。這是因為補體系統是人體血漿組織液中的一種血清蛋白質,對人體的炎癥反應及免疫答應系統有較高的介導作用,并且能以經典途徑、旁路途徑及凝集素途徑等進行激活,所以人體出現病原微生物異常時,血清中補體C3 和補體C4 水平會異常升高[13]。在正常情況下,上述兩種物質水平較為恒定,機體組織受到損傷會造成補體水平波動,其中,補體C3 屬于血清中水平較高的物質,是由巨噬細胞、肝臟合成,在補體經典途徑激活、旁路激活途徑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另外,該物質水平也可以直接反映機體補體激活情況[14],處于活動期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肝臟已出現損傷,所以整體的補體合成能力異常降低,也直接降低補體C3 水平,而分析該物質也可直接反映患者肝功能狀態(tài);補體C4 則屬于多功能β 球蛋白,分布在人體的血漿中,是經典激活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補體吞噬及抑制免疫復合物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活動期時,肝臟已出現一系列炎癥活動,在炎癥作用下,補體C4 合成能力降低,其水平也減少,因此分析補體C4 水平可以有效觀察炎癥活動程度,對病情評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15]。
綜上所述,血清補體C3、補體C4 聯合檢測能進一步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病情程度,補體C3、補體C4水平越低,病情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