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峰
(嘉祥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山東濟寧 272400)
慢性鼻-鼻竇炎為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生機制復雜,與感染、過敏、機械創(chuàng)傷、生理形態(tài)異常等密切相關,可導致頭痛、鼻塞、流涕等癥狀,病情可持續(xù)數(shù)月至數(shù)年,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明顯影響,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可影響患者呼吸功能[1-2]。本病治愈難度大,常規(guī)予糖皮質(zhì)激素、抗菌藥物等治療能減輕炎癥反應,改善鼻部通氣,但該類方案治療療程長,且停藥后癥狀容易反復[3]。中醫(yī)認為,本病可歸為“鼻淵”范疇,其因外邪侵襲,氣機津液失調(diào),邪氣瘀積化熱導致,可采用清熱、通竅、排毒的方案治療該病[4]。基于此,該次研究選擇鼻淵湯為基本方,選取該院2022 年7 月—2023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為對象,探討鼻淵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滿足慢性鼻-鼻竇炎診斷標準;(2)病程3 個月以上;(3)存在頭痛、鼻塞、流涕等典型癥狀;(4)年齡18~60 歲;(5)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鼻腔結構畸形者;(2)合并其他鼻部疾病者;(3)哺乳、妊娠期者;(4)用藥過敏者;(5)依從性極差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28.43±4.10)歲;病程0.3~5 年,平均病程(2.41±0.55)年;單側病變35 例,雙側病變15 例。觀察組50 例,男27例,女23 例;年齡19~59 歲,平均年齡(28.75±4.22)歲;病程0.4~5 年,平均病程(2.38±0.52)年;單側病變34 例,雙側病變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予100 mL0.9%氯化鈉注射液反復沖洗鼻腔,沖洗3~5 次,以鼻腔無分泌物潴留為宜,每日早晚各1 次。沖洗鼻腔后,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81,每瓶60 撳,每撳含糠酸莫米松50 ug)噴鼻,每日每側各1 噴,2 次/d。并口服克拉霉素緩釋片(Aesica Queenborough Limited,注冊證號H20181041,規(guī)格:0.5 g/片),1 次/d,0.5~1 g/次。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用鼻淵湯治療。鼻淵湯組方:辛夷花9 g、石菖蒲9 g、蒼耳子9 g、魚腥草10 g、鵝不食草10 g、白芷10 g、茯苓10 g、澤瀉10 g、黃芪10 g。另根據(jù)患者證型加減用藥,偏濕熱加用茯苓10 g、黃芪10 g;脾肺氣虛可加山藥10 g、黨參各10 g;肺氣不宣加薄荷9 g、陳皮9 g、桔梗9 g。1 劑/d,水煎后取汁300 mL,分早晚溫服。
兩組均治療4 周。
(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顯效:典型癥狀消失,鼻內(nèi)鏡檢查竇口開放,無黏膜水腫及分泌物,鼻腔內(nèi)上皮化良好。有效:癥狀減輕,鼻內(nèi)鏡檢查竇口擴大,仍存在部分水腫、肥厚,存在少量分泌物。無效:癥狀未改善,黏膜明顯充血水腫,伴息肉或組織增生,竇口閉鎖,存在廣泛粘連,存在明顯分泌物??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兩組黏液纖毛清除率比較。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糖精試驗測定,清潔鼻腔后,將直徑0.5 mm 左右的糖精顆粒放在鼻甲中間距下鼻甲前7 mm 黏膜位置,每分鐘吞咽2 次,計算感到甜味時間,并測量放置點到鼻咽位置的距離,計算黏液纖毛清除率(測量距離/開始至感到甜味時間)。(4)兩組典型癥狀比較。于治療前后針對頭痛、鼻塞、流涕癥狀進行評價,各項癥狀根據(jù)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癥狀越輕。(5)兩組炎癥因子比較。于治療前后采血,以血清為標本,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檢測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5(IL-5)水平。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黏液纖毛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黏液纖毛清除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黏液纖毛清除率比較[(),mm/min]
表2 兩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黏液纖毛清除率比較[(),mm/min]
治療前,兩組慢性鼻-鼻竇炎典型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頭痛、鼻塞、流涕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典型癥狀比較[(),分]
表3 兩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典型癥狀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CRP、IL-1β、IL-5 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IL-1β、IL-5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慢性鼻-鼻竇炎為鼻竇、鼻腔黏膜慢性炎癥性疾病,鼻部癥狀持續(xù)時間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本病發(fā)生與感染、變態(tài)反應等因素相關[5]。目前,臨床治療慢性鼻-鼻竇炎多采用對癥支持、抗炎等方案。西醫(yī)治療時,通過鼻腔沖洗,可改善鼻腔內(nèi)環(huán)境與通氣狀態(tài),可增強纖毛功能,改善鼻黏膜狀態(tài)[6]。在此基礎上,使用糠酸莫米松鼻氣霧劑噴鼻,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進而有效抗炎,再通過聯(lián)用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感染。但該方案仍然無法根治本病,且用藥療程長、停藥后復發(fā)風險較高。中醫(yī)認為,慢性鼻-鼻竇炎可歸為“鼻淵”范疇,多因本體虛弱,外邪侵襲,毒邪留于鼻竅而發(fā)病,與脾肺腎虧虛密切相關,為本虛標實之證[7-8]。因外邪入肺,肺失宣降,脾失健運,氣血與津液輸送不暢,進而化膿,停于鼻竅,進而可導致頭暈、頭痛、流涕等癥狀[9-10]。基于本病病機,治療時可采用通竅排毒、清熱健脾之方治療。
鼻淵湯方中,辛夷花與蒼耳子聯(lián)用,能夠宣鼻通竅、疏風散邪氣;白芷可祛風止痛、宣鼻通竅;鵝不食草能發(fā)風散寒、通鼻解毒;石菖蒲能開竅豁痰,化濕開胃;澤瀉、黃芪與茯苓聯(lián)用,則能夠健脾升清、益氣補肺;魚腥草則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另結合患者證型加減用藥,可進一步減輕患者癥狀?,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蒼耳子、辛夷花、石菖蒲等能有效抗過敏;石菖蒲、蒼耳子能夠改善鼻腔微循環(huán),抑制炎性增生;辛夷花能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鼻黏膜血管的收縮;黃芪、茯苓等則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11]。諸藥共用,能清熱解毒、補肺健脾、通竅排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示聯(lián)用鼻淵湯治療能提高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療效果。治療后觀察組黏液纖毛清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該方能改善患者黏膜纖毛功能。治療后觀察組頭痛、鼻塞、流涕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該方可減輕患者典型癥狀。治療后觀察組CRP、IL-1β、IL-5 水平均明顯更低(P<0.05),則說明鼻淵湯干預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在西藥治療同時予鼻淵湯干預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能提高療效,提高黏膜纖毛傳輸功能,可減輕頭痛、鼻塞、流涕癥狀,可減輕炎癥反應狀態(tài),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