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敏 肖夢夢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門診一部,江西 南昌 33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氣流受限的肺部疾病,具有持續(xù)性、進行性氣流受阻的特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見臨床癥狀有咳嗽、咯痰、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伴隨著患者病情反復,有害物質、氣體吸入肺部,造成慢性炎癥反應的增加、病情加重,進而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快速下降,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確切病因尚未清楚,部分學者[2]認為可能與慢性支氣管炎相似,受到多種環(huán)境因素和自身機體因素的影響。近年,有學者[3]提出,平衡火罐療法可以很好地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呈現(xiàn)本虛標實的特點,其中又以本虛為主,而平衡火罐療法具有溫陽散寒、宣肺止咳、健脾化痰、激發(fā)經氣等功效,能有效地緩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氣虛咳喘等證候?;诖?,文章將重點探討平衡火罐療法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臨床效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2020 年1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68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入院編號進行單雙數(shù)分組,其中雙數(shù)為對照組(34 例),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單數(shù)為研究組(34 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行平衡火罐療法。對照組男18 例,女16 例;年齡40~83 歲,平均(66.43±6.97)歲;病程5~30 年,平均(12.74±5.19)年。研究組男19 例,女15 例;年齡42~85 歲,平均(67.08±6.83)歲;病程5~32 年,平均(12.96±5.30)年。2 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yī)診療指南(2011版)》[4]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治療期間未參與其他研究;臨床資料完善;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背部皮膚不完整或有皮膚病者;嚴重腎臟、肝臟功能不全或損傷者;合并嚴重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患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患者入院后,使用三代頭孢菌素、氨溴索及多索茶堿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抗感染、祛痰及平喘治療。共治療14 d,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嚴格觀察患者藥物反應,防止不良事件發(fā)生。
1.3.2 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平衡火罐療法,即常規(guī)治療方式同對照組,然后每周進行不少于2次平衡火罐治療,共14 d。主要步驟:關閉門窗,指導患者以俯臥位接受治療;選取2 個大號玻璃罐,在患者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處進行3 個來回的閃罐,第1個火罐從大椎自上而下,第2 個從腰陽關自下而上;閃罐完成后,將生姜油涂抹在患者背部,沿督脈至膀胱經附近進行3 個來回的走罐;最后在大椎、肺俞、膏肓、脾俞及腎俞等穴位進行5~10 min 的坐罐。注意進行揉罐、走罐時力度要適中,避免破壞患者皮膚,造成感染等情況,同時要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囑咐患者施罐當天不能洗澡,并注意防風保暖。
1.4 觀察指標(1)中醫(yī)證候積分:應用中醫(yī)證候積分對2組患者進行評分,積分項目包含患者咯痰、咳嗽、胸悶及喘息氣促的癥狀,癥狀分為重度、中度、輕度及無4個等級,其中胸悶、氣促的呼吸困難評分(MRC)4 級、痰量100 mL 以上及頻繁咳嗽為重度,計6 分;胸悶、氣促MRC 3 級、痰量50~100 mL 及間斷咳嗽為中度,計4分;間接胸悶、氣促MRC 2級、痰量10~49 mL及間斷咳嗽為輕度,計2 分;無胸悶、氣促MRC 1 級以下、痰量10 mL以下及無咳嗽為無,計0分??偡譃?4分,積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2)臨床療效: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其中顯效為患者喘息減輕,痰量減少,胸悶、氣促等癥狀基本消失,肺功能為Ⅰ級;有效為患者喘息稍減輕,咳嗽咯痰情況好轉,胸悶、氣促等癥狀稍好轉,肺功能Ⅱ級;無效為患者咳嗽、咯痰、胸悶氣短及呼吸困難癥狀均未有所好轉,肺功能Ⅲ、Ⅳ級。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換為正態(tài)分布后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 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 s,分)
表1 2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 s,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shù)34 34治療前14.09±2.31 14.13±2.24 0.06>0.05治療后8.59±2.13 5.01±2.08 6.01<0.05
2.2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32/34),高于對照組的76.47%(26/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歸屬于中醫(yī)學“肺脹”范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處于久病肺虛狀態(tài),肺功能呈進行性下降,繼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氣血兩虛、脾失健運、腎不納氣等情況[5]。同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期和穩(wěn)定期容易互相交替出現(xiàn),進一步加大了治療的難度,造成患者在經過長久的治療后也未能痊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于穩(wěn)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采取保守的治療方式,以減輕和緩解癥狀為目的[6]。而平衡火罐療法具有溫經散寒、宣肺止咳、降逆平喘、健脾化痰及扶正祛邪等功效,能有效地減輕和緩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氣虛咳喘等證候[7]。
中醫(yī)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體內有宿痰,癥狀以咳嗽、胸悶氣短及呼吸困難為主;病因主要為患者正氣虧虛、受到外部寒氣入侵等,這會使患者病情急性加重、肺部功能快速下降,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8]。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研究組患者經過治療,出現(xiàn)咯痰、咳嗽、胸悶及喘息氣促等癥狀的程度低于對照組。主要原因:(1)大椎是人體手足三陽經與主一身之陽的督脈交匯點,使用火罐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從大椎開始閃罐,可以有效激發(fā)該穴陽氣,進而鼓動周身陽氣,同時又自下而上從腰陽關進行閃罐,與大椎首尾呼應,共同起溫陽補氣、驅寒扶正的效果。(2)背部督脈穴位和膀胱經上的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腰背部的腧穴,與臟腑功能有密切關系,因而在患者肺俞、膏肓、脾俞及腎俞等穴位進行坐罐,可宣肅肺氣,將患者各個腧穴濕氣拔出,起到降逆平喘、補益肺氣、健脾化痰等功效,有效抵御風寒入侵[9]。
中醫(yī)理論認為,督脈為陽脈之海,督脈氣血越旺盛,患者生命力越強。平衡火罐療法通過刺激患者督脈等,振奮人體陽氣、促進血液流動、增強免疫細胞活性,進而提升機體免疫力[10]。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與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平衡火罐療法,可有效減輕患者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主要原因:(1)平衡火罐療法通過刺激患者督脈和膀胱經上的穴位,加強患者相關位置血液供應、提高血液流速及氧氣量,起到擴張血管和調整末梢神經的作用,進而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內分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2)通過激發(fā)患者體內經氣和疏通經絡,使各經脈氣血運行通暢,自動調節(jié)和改善機體疲勞,促進肺功能的恢復,使臨床治療效果提升。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患者應用平衡火罐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咯痰、咳嗽、胸悶及喘息氣促等癥狀,對提升臨床效果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因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