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祥濤
人的一生總是會遇到一些對的人,并影響著自己一路前行,徐雪晴就是其中一個。說起來從相識到現(xiàn)在,也算是沒有見過面的老朋友了。一直喜歡她的作品,正如她的名字“雪晴”一樣,生來就帶著詩意。
實際上,我很慚愧被人們稱呼為詩人。一個從江湖中過來的人始終帶著玩世不恭,玩物喪志的粗鄙習氣。一個出身武行的人,始終揣著半瓶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殘酒。因此我不敢妄言評論,也不敢觸碰更多理論性的知識。只是覺得,在當下詩歌同質(zhì)化嚴重的大背景下,能夠做到像徐雪晴這樣真誠地去寫作實為難得。
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出現(xiàn),使得經(jīng)驗存在的感知和想象有了別樣的生命力。在徐雪晴的作品中,《芬芳在側(cè)》《白玉蘭簡史》《午后帖》《春日煮茶》等,皆是通過使隱匿的事物在場化,來構(gòu)成她對這個世界的一種回應(yīng)。比如:“身體,是一個鮮活的容器/適合一粒種子在里面萌芽、拔節(jié)、長高,長成一株葳蕤的茶樹/收集露水、薄霧、云朵、鳥鳴/也觸摸山間四時,晦明朝暮/你眼底有星辰涌向山谷/古老的智慧,懸掛在月彎/有時你能看見遠逝的爺爺/從月光下走來?!闭窃姼枧c事物之間建立起來的隱秘聯(lián)系,在不經(jīng)意間的釋放和突降,照亮了內(nèi)心。比如《如意湖的一個早晨》中,不論是系在心間的小船,光陰的放逐,還是尋跡的鳥鳴,都只是她夢境的試探。于是才會迷失在輕漾的水紋里,看身旁的野花抱緊幼芽初現(xiàn)的枝椏,在晨光中露出月白色淺笑,才會說出人間多熱鬧的話。而事實上一切都只是攜帶著一個人隱秘身世的種子,包括群山、露水,都只是日光漏下的暗語。顯然都是通過對物象皮層的挖掘,來打開現(xiàn)實和記憶的通道,從而構(gòu)成了詩歌的大背景。
在這組詩里,詩人并沒有刻意去追求語言的陌生化,也沒有刻意制造過多詩歌語言的斷裂。整組詩不論是青春時光的哀愁,還是原鄉(xiāng)故土的憂郁,都是在用一種真誠的眼光去看待時間留下的痕跡。在《落日頌》中她這樣寫道:落日渾圓,光影穿過云層/像流瀉的彩繪,包裹黃昏的心跳。兩句便給出了落日的第一印象,并用包裹和心跳成功的抓住了讀者的眼球,在一對看似矛盾的詞之間,實則是一種放大和打開。接著:我們一路追尋落日,來到山巔/鄭重承接如此莊嚴而盛大的恩賜/山林寂靜,只有暮晚的風呼嘯而過/偶爾回巢的歸鳥,鳴叫被一些緋紅的呼吸所溶解/遠處山色與暮色交融,在我們眼前鋪開一段遼闊的敘述/詞語如此疲軟,仿佛沒有一個詞的力量,能托起落日鋪展的悲壯。這一段開始逐漸提升情感的節(jié)奏變化,從物回到人,或者人性本身,巧妙的用追尋、恩賜,山林寂靜、暮晚歸鳥,緋紅、呼吸,溶解、交融,遼闊、悲壯,疲軟、力量,這一系列的詞組來完成一個作品的遞進和照應(yīng),并成功的把讀者帶到更多的遐想中去,無疑是新詩寫作的一大能力。接下來:沒有一種語言,能準確描述/我們心底的激蕩與顫栗/只有無聲的光暈,在身體里反復驅(qū)趕/那只潛伏的花豹/光里浮游著金色頌詞/仿佛能消解靈魂隱痛、塵世積珂。是的,在這人世追名逐利,我們何曾不是內(nèi)心潛伏著小獸的人,而激蕩過后我們又能怎樣,夕陽西下,是自然的法則,也是我們的宿命。寫到這里,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也變得鮮明而透析。最后:面對如此遼闊的山河,我沒有做王的野心/落日下,我更熱衷于學習做一只螞蟻/用瘦弱的脊骨馱起萬丈霞光/讓身體,一次次躬向大地。顯然,這是一首詩的高潮部分,也是作者對自我的定位和釋懷,唯愿做一只沒有野心的螞蟻。既是平淡的求真,也是匍匐的慈悲,更是心靈的返璞。
讀這組詩也不難發(fā)現(xiàn),徐雪晴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或者說對過往人生經(jīng)歷多多少少留下一些缺憾吧!我想這沒有什么不好的,反而是每一個寫作者都應(yīng)該值得慶幸的,很多時候我們也正是靠這些經(jīng)歷的枝節(jié)和生活的隱匿來支撐我們的情感,不是嗎?比如《印記》《歸來》《在湘江,遇見一場春雨》《草戒指》《無題》等,正是一個中年女性寫給青春的挽歌,也是對年少時光的禮贊。既是對過往生活的寫照,也是生命歷程的總結(jié)。我們不管年輕時候經(jīng)歷了什么,不管是落寞過還是精彩過,最終都要接受現(xiàn)實,接受衰老,盡管我們懷念,依戀和不舍,終究要懂得放下和釋然。如《只在此山中》汲香出浴的少女、復活的蝴蝶、閱盡千帆歸來的少年,得到與失去,都是隔世的桃花,都將落入山水為脊的夢境。而有的作品她并沒有刻意的去雕刻空間的張力,而是直抒胸意。比如她在《無題》中這樣寫道:那時,我們時常談及理想和未來/談及白櫻花在枝頭,占盡人世芬芳/那時你眼里鋪滿潮濕,如一汪麗日下的春水/每次望向你,我都能照見自己的青春/如今偶然相遇,我們談?wù)摳髯缘暮⒆?看他們在草地上歡脫奔跑,像自由的鴿子/相隔十年的相遇/除了孩子,沒有探及其他話題/我們豢養(yǎng)著各自的沉默,凝望遠方/不必互相探究,云朵里深藏人世萬千洶涌。顯然,這正是一種誠懇的基本表現(xiàn),畫面和故事都很鮮活,也很干凈,這幾首詩都沒有太多女性寫作者小情緒的繾綣和牽絆,既抓住了細節(jié),也把握住了詩意,毫不做作。這不僅是一個中年女性的慨嘆,更是對我們將留給這個世界什么,提出了有價值的思考。乍一看似很憤懣,有萬千的洶涌情緒,實則是隨風而行,隨遇而安的修行。因此,我們留給這個世界的遺跡,應(yīng)該是盛開的,炙熱的,也是冷靜的,真實和獨一無二的。
我想每個寫作者都會有故鄉(xiāng)情結(jié),自然在她的作品中也隨處可見,比如《數(shù)星星的人》《黃連木》《感恩辭》《萬壽菊或晚霞》就是原鄉(xiāng)故土情結(jié)的最真實寫照和佐證。特別是《感恩辭》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這是我最喜歡的題材之一。從清晨的鳥鳴到暮晚的犬吠,再到月光下的老黃牛,準確又生動的表現(xiàn)出了親離的無奈。每每讀到這樣的文字,我總是會想起孤苦的母親,隱隱的疼痛讓人淚流滿面,這樣的疼痛感也應(yīng)該是一個作品的成功點。正如詩中所呈現(xiàn)的蘆花細雪皆白發(fā),桃樹新芽是兒女,每一個看似細微的物象其實都在替自己說話,替自己回歸。結(jié)尾寫道:仿佛他們,是年邁雙親的另一些兒女/仿佛他們,才是人生暮年里,最可信賴的陪伴。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信賴,不過是最不可信的依托和自我寬慰罷了。整首詩詩脈清晰,主旨鮮明,沒有一點刻意揉矯的痕跡。所有的心象和意象都在風物故土中自然的形成,其視角和生命的體驗也恰到好處的得到了融合,在一個個情景的設(shè)置和解構(gòu)中,在時光的記憶和時空的轉(zhuǎn)換中,使得疼痛在詩境中安放著樸素的思考,其詩意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自然而然的生發(fā)。而在《萬壽菊或晚霞》中我們又能見到詩人回歸恬靜的狀態(tài)。一片田野讓她獲得安寧,一只蜜蜂讓她獲得善意,最終被擦亮的也正是我們每一個人要抵達的初始的純凈。
徐雪晴的詩歌總是能在巧妙穩(wěn)健的鋪陳中完成詩意的還原。在對生活和生命解析的點上尤為突出,比如《一片雪花的自述》《雪花一樣白的白》等,無疑都是平淡中求真,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完成救贖和抵達。在《一片雪花的自述》中,她連續(xù)用了幾個必須,這也使我看到了在詩人的內(nèi)心潛著的一股倔強,也正是這種獨有的性格指向才使其最終能夠回到她要尋找的去處。我想,無論是在詩歌寫作中,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找到安放靈魂的歸途,都是一種優(yōu)雅的能力。對于物象和意象之間的把控顯然是比較成熟的,她詩歌中的那些事物和對象,所有的細節(jié)總是能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讀完整組詩,可以看見詩人作為第一在場人對于所有的事物和光影的測定是準確的,也是獨特的,慈悲的。比如《湖水微瀾》中的“春意微漾,舉著幼年的波紋”?!妒幯分械摹耙恢恍∏逍碌暮?,咬住春的指尖”。再如《櫻花辭》里“雨水節(jié)氣一過,它便盡情茂盛/枝葉托舉著花朵,有永不知悔的倔強”等等。就很新鮮,無疑都是在一種優(yōu)美的物象空間中提煉出心象空間的審美質(zhì)素。而在《證據(jù)》《春深處》這些作品中,詩人又給我們呈現(xiàn)出了生命的無奈和關(guān)懷,在真實可靠的有效場景中抒托其對生命獨有的體驗,這也正是每一個寫作者該有的,對于人世的關(guān)照。因此,徐雪晴是個擅于捕捉風物來表達訴求的詩人,她總是能在作品中把目光所及,將萬物與生活和生命融合在一起,可謂目擊成詩。大致可以這樣說: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仔細讀這組詩,還會發(fā)現(xiàn)她詩歌的氣韻,并沒有刻意的去雕琢和定義詩歌的現(xiàn)代性,反而是透著一股清風古雅的韻味,我認為這也是特別的,獨有的,具有標識度的,也是最能打動我的一個書寫特征,也希望她能夠保持著這種獨立性。另外,在整組詩里邊四季的特征和標識也很清晰??梢娫娙嗽谥斡撵`,自渡心劫的同時,也是順應(yīng)時令,順應(yīng)心情隨感而發(fā)的。詩人總是帶著天生的柔和眼光和細膩敏感的心靈去辨識著生活中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她在詩歌里的心是干凈純粹的。
■本欄責任編輯??胡興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