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達 張庭
(湖南工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
健美操是一種在音樂伴奏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有氧運動為基礎的綜合性運動形式,具有塑造形體、愉悅身心、增進健康等多重作用[1]。健美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柔軟體操、健美舞蹈。20 世紀50 年代,美國健身教練杰克·鄧肯(Jack Duncan)將體操與舞蹈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種名為“班托”的健身方式,奠定了現(xiàn)代健美操的雛形。20 世紀60 年代以來,在卡洛斯·山達(Carlos Sanda)、簡·方達(Jane Fonda)的改造下,健美操正式誕生。健美操于改革開放初期傳入我國,最初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流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健美操影響力劇增[2]。1992年,中國健美操協(xié)會成立,并于同年成為世界健美操協(xié)會成員。之后,開設健美操課程的高校不斷增加,健美操在大學生體育學習與全面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俱樂部是高校健美操教學的新載體,而具身認知理論則在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建設中發(fā)揮著指引作用。對此,要從具身認知環(huán)境出發(fā),加強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建設,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學品質。
具身認知,翻譯自英文Embodied Cognition,是一種以身體參與為核心的認知理論。具身認知是第二代認知科學發(fā)展的產物,20世紀80年代,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以皮亞杰(Jean Piaget)等認知心理學家的理論為基礎,對身體與心智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將具身認知思想發(fā)展為知覺現(xiàn)象學,奠定了具身認知的理論基礎[3]。1999 年,萊考夫(G.Lakoff)、約翰遜(M.Johnson)出版了《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將離身認知與具身認知并列,以身心一元化為基礎,從身體、認知、情境合一的角度闡釋了具身認知的內涵。至此,具身認知理論正式形成[4]。
具身認知是以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為核心的認知,其特點主要有以下3點。
第一,具身性。具身性是具身認知與離身認知最主要的差別,也是具身認知理論的核心。具身認知理論將身體,如神經、感官、運動以及身體感受等,視作認知產生的基礎,實現(xiàn)了認知中身與心的統(tǒng)一。正如心理學家西侖(Esther Thelen)所言,“認知來自于身體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心智依靠獨特的知覺和運動的身體所生產的經驗”[5]。
第二,情境性。環(huán)境是具身認知的核心要素之一,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個體認知的形成與外部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知過程中,身體感知外部環(huán)境,并將感知到的觀點投射到外部環(huán)境中,使身體與環(huán)境具有同一性,并促進主客觀合一情境的生成。從這個角度而言,身體的認知過程便是身體與外部環(huán)境耦合的動力學過程。
第三,生成性。具身認知理論反對由外而內的機械式的認知論,認為認知是人類身體自主生成的產物。身體的結構、感覺以及運動系統(tǒng),共同構成了人類認知外部世界的媒介,并扮演著人類意識生成者的角色。身體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與耦合中,動態(tài)化地生成認知。
具身認知顛覆了傳統(tǒng)認知,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認知與教育的關系,決定了教育領域是具身認知理論最為主要的應用領域。Garbarini等反對傳統(tǒng)教學中將認知與身體分離的做法,突出強調了身體經驗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主張構建一種具身性、情境性的新型教學模式[6]。感官作為身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身體感知外部世界的媒介。Ivinson 從具身認知出發(fā),主張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身體為核心,協(xié)同發(fā)揮好多種感官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增強課堂教學的體驗性[7]。具身認知傳入我國后,在理論界、實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者將具身認知理論作為教育教學變革的基本理論,一方面,主張從認知活動的具身性出發(fā),以學生身體的深度參與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要求做好情境創(chuàng)設,使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學生、情境三者間的互動。
以往高校健美操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講授式教學模式則是健美操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作為健美操的講解者與傳授者,向學生普及健美操的理論知識,展現(xiàn)健美操的動作要點,學生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開展學習活動?;谥v授式教學的課堂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不僅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因此,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就成為推進高校健美操教學深入開展的內在要求。
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從教學理念的角度而言,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以興趣為導向,將激發(fā)、維系學生的健美操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從教學目標的角度而言,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淡化了對成套技術動作標準性、規(guī)范性的要求,更加注重健美操在學生身心健康中的作用[8]。從教學方法的角度而言,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中心,教師從健美操教學的主導者演變?yōu)榇髮W生健美操俱樂部的指導者。
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是高校健美操教學的新載體,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與具身認知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或者說,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體現(xiàn)了具身認知對健美操教學的要求。
2.2.1 健美操俱樂部中的身體具有主體性
具身認知理論將身體視作積極的,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健美操作為身體性活動,以身體練習、技能學習以及體能消耗等為主要特征,學生學習健美操的過程,便是身體形成認知、建構意義以及強化自身主體地位的過程。以往的健美操教學,對身體的主體性關注不足,多對學生的身體活動進行規(guī)范與限制,如強調技術的規(guī)范性、追求整齊劃一的動作等,給學生的身心體驗帶來了負面影響。健美操俱樂部由學生締結而成,高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學生身體的主體地位,不注重動作的精確性,強調身體活動的效果。
2.2.2 健美操俱樂部中的身體具有互動性
健美操屬于體育的范疇,而對體育教學而言,身體是其有別于其他教育,如智育、美育、德育等的重要特點。教育者的身體承載著健美操的知識與技能,并在向學生演示的過程中,傳遞著健美操的知識與技能,從而達成教學意圖[9]。從具身認知的角度而言,健美操教學需要具有良好的身體互動性。傳統(tǒng)的健美操教學互動性較低,更多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健美操俱樂部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訓練為中心,為學生的身體互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且推動了身體互動從原先的線性互動向網狀互動轉變。
2.2.3 健美操俱樂部中的身體具有體驗性
根據(jù)具身認知理論,身體體驗是認知活動的源頭,身體在特定的時空內,依托身體圖式、運動技能,對外部世界形成初始體驗,并催動認知活動形成認知。在健美操學習中,學生以身體為媒介,體驗健美操的運動形式與技術要點,如通過眼睛來觀察健美操的動作形態(tài),通過耳朵來傾聽健美操音樂的節(jié)奏,通過肢體動作來體驗健美操的技術特征。理想狀態(tài)下的健美操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具身體驗,讓學生在具身體驗中學習健美操。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則為學生的具身體驗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場域,契合具身認知理論的要求。
健美操學習涉及生理感知、心理感知兩個維度,二者均以身體為基礎。從生理感知的角度而言,無論是下肢的跳動,上肢的擺動,或是腰腹部的收縮、放松,均是身體對當下信息的反饋。從心理感知的角度而言,身體感知會體現(xiàn)到心理活動中,帶來心理感知的變化,如在音樂律動與身體節(jié)奏的協(xié)同作用下,心理上會產生愉悅、舒適的感覺。根據(jù)具身認知理論,身體、心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性,相應的,生理感知與心理感知本質上也是統(tǒng)一的?;诰呱碚J知理論的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建設能夠引導學生構建銜接生理感知與心理感知的通道。生理感知與心理感知的協(xié)調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具身認知理論下,身體與心理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生理感知與心理感知的協(xié)調能夠增強學生的身心統(tǒng)合感;另一方面,生理感知與心理感知的協(xié)調也具有情緒調節(jié)的作用[10]。
健美操在踐行健康第一的理念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不少大學生存在近視、肥胖、體能素質下降等情況,健美操可以增加學生的運動量,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體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4個方面的內容。健美操不僅在學生身體健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舉例而言,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不少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負擔,并出現(xiàn)了諸如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健美操以活潑的動作、歡快的音樂為主要形式,可以幫助學生調節(jié)心理情緒,從而助力學生的心理健康。具身認知理論密切了身心關系,其在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建設中的應用可以助力學生身心健康。
健美操在落實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德育的角度而言,健美操多采用團隊的形式開展,并且,一些動作需要學生的相互配合,對學生合作意識以及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作用。從美育的角度而言,健美操在動作中吸收借鑒了舞蹈動作的特點,有一定的審美性,并且健美操有專門的伴奏音樂,具有體美融合的特征。這使得健美操在創(chuàng)新學生美育形式,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中也有著獨特的價值。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建設,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健美操在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
情境性是具身認知的重要屬性。學生的認知心理、思維方式決定了僅憑理論講解難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對此,要高度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以真實、具體、可感的情境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發(fā)揮健美操俱樂部在學生健美操學習中的作用。首先,強化情境的教育性。情境創(chuàng)設是健美操學習的手段,必須服務于教育目標。很多時候,一些教師為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僅僅注重情境的激趣作用,而忽略了情境的育人價值。對此,要強化情境的教育性,利用經典賽事、標桿人物來創(chuàng)設情境。其次,加強新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情境創(chuàng)設提供了技術支持。信息技術處于動態(tài)化發(fā)展中,一些新的技術,特別是元宇宙,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價值。作為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元宇宙全景式地呈現(xiàn)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愿景,即在現(xiàn)實世界外,以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構建一個平行的虛擬世界。
感官是身體的一部分,也是身體獲取外部信息的一部分。不同的感官有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具身認知環(huán)境下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建設要堅持多感官聯(lián)動。音樂與健美操之間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淵源,健美操訓練中的音樂伴奏以健美操為本體,以音樂伴奏為輔助,音樂伴奏的選擇必須從健美操訓練的內容與要求出發(fā),這就需要全面深入分析健美操本身,了解健美操中的動作特點與審美特征。健美操訓練中的音樂伴奏并非健美操與音樂伴奏的簡單拼湊,相反,健美操與音樂伴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什么樣的健美操決定了采用什么樣的音樂伴奏,而音樂伴奏的選擇與應用又會反過來影響到健美操訓練的效果。因此,在健美操訓練的音樂伴奏中要樹立整體性的訓練思維,凸顯音樂健美操的融合性。健美操訓練中的動作較多,不同的動作在性質、特點、規(guī)律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因此,伴奏音樂的選擇也要具有一定的區(qū)分度。
當前,健美操開展中面臨著開展形式單一的問題,導致活動機械、僵化,不利于學生持續(xù)性投入健美操活動中。因此,要著力豐富開展形式,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增強健美操的開展效果。比如,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健美操中的許多動作需要學生相互配合來完成,對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可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健美操活動,豐富和發(fā)展健美操的開展形式,提高健美操開展效果。又如,開展健美操競賽活動。競賽是健美操開展的重要形式,競賽具有競技性、團體性、緊張性等特點,可以彌補常規(guī)形式的不足,更好地發(fā)揮健美操的作用。校園體育競賽包括兩類,一類是有嚴格組織者和賽程的競賽;另一類則是穿插于教學活動的微型競賽。對此,要協(xié)同發(fā)揮好兩種不同競賽的作用。一方面,在平時的健美操開展中,增加競賽性元素,比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健美操競賽;另一方面,從健美操蘊藏的巨大價值出發(fā),打造健美操競賽系統(tǒng)。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僅關注學生最終的學習結果,難以適用于健美操俱樂部中。要立足具身認知生成性的特點,樹立過程性評價理念。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僅以學生為被評價的對象,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然難以實現(xiàn)教學評價的多重價值。因此,要從多元參與的角度出發(fā),拓展評價主體。首先,鼓勵學生自評。反思能力是學生項目化學習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持續(xù)提高學生學習表現(xiàn)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而自我評價則是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鼓勵學生從預設的學習目標出發(fā),開展自我評價,分析、診斷項目化學習中的問題。其次,引導組內評價?!八街?,可以攻玉”。俱樂部既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了便利,也為內部評價創(chuàng)造了條件。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組內互評,讓學生圍繞健美操學習的內容、任務,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表現(xiàn)、合作意識等方面,對成員開展評價,在俱樂部內部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引,建設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不僅可以協(xié)調學生生理感知與心理感知,助力學生身心健康,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此,要立足具身認知理論的內涵、特征,從創(chuàng)設俱樂部情境、堅持多感官聯(lián)動、豐富開展形式、變革評價方式4個方面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