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殿龍
摘 要:經(jīng)過與中國共產(chǎn)黨長期的交手,侵華日軍已深刻體會到游擊戰(zhàn)的威力,這不僅體現(xiàn)在軍事作戰(zhàn)方面,更體現(xiàn)在物資隱藏方面。中共軍民通過有技巧地藏匿物資,為自己積蓄了力量,也讓日軍的戰(zhàn)時補給陷入窘境。為此,日軍制定了一套詳細的搜索與剔抉要領,妄圖開展全面“掃蕩”,剔抉中共力量。在實踐中,日軍更多的是采用血腥暴力方式去實現(xiàn)所謂的“搜索剔抉”,使廣大農(nóng)村民眾進一步認清其侵略面目,中共則借助人民力量,巧妙應對,使得日軍的圖謀難以奏效。
關鍵詞:侵華日軍;剔抉戰(zhàn)術;《華北治安戰(zhàn)》;華北抗戰(zhàn)
日本防衛(wèi)廳防衛(wèi)研修所戰(zhàn)史室編寫的《華北治安戰(zhàn)》一書收錄有一份檔案,名為《掃蕩剔抉共軍根據(jù)地之參考》。這份文件來自日軍大本營陸軍部,于1943年11月以《戰(zhàn)訓報第十三號》形式下達給各部隊,用于戰(zhàn)前教育,要求“貫徹到一兵一卒,并使之徹底掌握”[1]。這份文件涉及如何查找根據(jù)地物資的要領,將侵華日軍的縝密、陰險及其行動計劃性展露無遺,同時也從另一角度印證了中共作戰(zhàn)之巧妙,物資隱藏技巧之高超。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沒有專文對該文件展開分析,因此本文著墨于此,在探討日軍如何搜索根據(jù)地物資、“剔抉”共產(chǎn)黨軍隊的同時,反觀中共高超的斗爭技巧和堅不可摧的軍民魚水關系。
一、 藏匿與搜索
1941年世界法西斯勢力甚囂塵上,侵略氣焰正盛的日軍為把華北變成發(fā)動“大東亞戰(zhàn)爭”的后勤基地,加大了對華北抗日根據(jù)地的“掃蕩”。在當年冬天的“山西肅正作戰(zhàn)”中,日軍攻破了晉冀豫根據(jù)地黃煙洞兵工廠,初步總結出中共隱藏物資的方法——“(物資)多在離村莊50至200公尺的斷崖、地縫、梯田隱藏……多在攀登困難的斷崖絕壁之中,挖設橫洞以‘懸吊法’隱藏人員或物資……在隱藏物資的洞穴上,往往放些煤灰、干草、馬糞,或立有墓碑等進行偽裝,或從房屋內(nèi)挖地洞與之相連接。隱藏物品之處,往往埋設地雷”[2]。
隱藏物資的確是中共軍隊游擊戰(zhàn)術之一,此舉一來為了積蓄力量,二來避免資敵。隱藏物資也確有技巧,如何在敵人“掃蕩”時將重要物資妥善藏匿,需要慎重考慮且迅速決斷。例如1942年夏,晉冀豫根據(jù)地的反“掃蕩”斗爭緊張進行時,八路軍一二九師參謀長李達、晉冀豫邊區(qū)政府主席楊秀峰率領的人馬在山西長治楊家山村與日軍正面遭遇,李達“當機立斷,要部隊輕裝,將笨重物資埋藏在山洞中,分成小股,互相掩護著突出了重圍”[3]。當天傍晚,李達命令部分士兵星夜兼程趕到曾與日軍遭遇的地帶,收容失散的人員和物資。據(jù)當時參與收容工作的人員回憶,“第二天早上,我們趕到了那里……在石縫中找到了三部完整的和一部機件不全的電臺,電話桌機和總機也都找到了”[4]。一二九師師直部隊一連串的舉動降低了物資的損失程度,展現(xiàn)了中共軍隊在隱藏物資方面的獨特技巧。
為了應對日軍瘋狂地搜查物資、捕殺干部,冀中根據(jù)地軍民開展了地道戰(zhàn)——用地道、地洞等來隱藏人員和物資。據(jù)日軍記載,在1942年“冀中第三期掃蕩剔抉作戰(zhàn)”中,“共軍煞費苦心地在平原地區(qū)修筑了多種地下設施,并以此作為抗擊日軍的據(jù)點。例如,在各家炕底修筑地下室,互相連通一氣,甚至有的火炕地下室通過地道與村外秘密聯(lián)絡點相連接……地下室的規(guī)模不一,有大有小,一般能收容一百多名兵員,有的地下室僅能隱藏、儲存部分軍需品”[5]。而據(jù)中共方面證實,地道確為其隱藏重要軍需品提供了保障,比如電臺。電臺需要馬達轉動發(fā)電,但轉動時要發(fā)出沉重的響聲,聲音大且傳得遠,特別是晚上傳得更遠。若被特務發(fā)現(xiàn),就會向日軍報告,不但電臺會遭到破壞,而且堡壘戶甚至全村老百姓都會遭殃。經(jīng)過多次試驗后,冀中軍民“干脆把馬達放進地道里,再蓋上洞口……收發(fā)報機也開設在洞口里邊一側的‘貓耳洞’里”[6]。將電臺放入地洞,不僅掩蓋了聲音,躲開了特務偵察,保護了堡壘戶,而且避免了資敵。電臺持續(xù)運轉,冀中地區(qū)的共產(chǎn)黨就可以繼續(xù)活動,巧妙打擊日偽。
以上種種情形引起了日軍強烈不安,《掃蕩剔抉共軍根據(jù)地之參考》由此“應運而生”。
二、 “以華制華”與暴力“剔抉”
受地域、語言、生活習慣、民心等諸多因素限制,日軍單靠自身展開搜索與“剔抉”有一定難度,故除了上述提及的自行搜索途徑外,還通過“以華制華”策略,“向居民、俘虜進行訊問,利用挑夫、翻譯、工作隊搜集情報……適當使用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士兵和富有經(jīng)驗的人員”[7],以搶奪根據(jù)地儲備物資。具體說來,就是敵人派出若干間諜,“把我軍駐地與軍民潛藏的資材,尤其是兵工設施,繪成圖表”[8]。在這些間諜向導的帶領下,每至一地,日軍先占領制高點、要點,構筑據(jù)點。繼而“主力分犯要點,挖掘軍民資材,搶走或摧毀之,同時以小部隊向周圍輪番搜剿”[9]。在搜剿時,日軍經(jīng)常利用漢奸、俘虜或脅迫民眾“假裝婦女叫喊,兒童啼哭,驢叫牛鳴”誘捕中共軍民,“并壓迫被捕者指出資材之所在”[10]。
在《掃蕩剔抉共軍根據(jù)地之參考》中,日軍提出要強化利用俘虜、偽軍和群眾的力度,他們堅信中共軍隊“與附近居民串通一氣,不論隱匿地點多么巧妙,居民是必定知道的”。為此,日軍要求:“在攻擊村莊時,首先應盡量搜捕俘虜或查找村內(nèi)有影響力的人士,以引導、宣撫、懷柔等工作,獲得人心,設法讓村民自動前來報告隱藏地點。攻擊村莊后,將殘存的全體村民集合一處,首先進行服裝檢查,找出有影響的頭面人物。然后根據(jù)他們所提供的情報進行掃蕩、搜索……利用中國方面武裝團體的協(xié)助,發(fā)揮其靈活性,效果極大,但不應令其單獨行動。如無日軍監(jiān)視,往往會發(fā)生搶掠行為,這樣會損害與掃蕩有密切關系的宣撫、政治、經(jīng)濟工作?!盵11]從文件不難看出,日軍承認偽軍和民眾在搜索物資方面可能起到的協(xié)助作用,認同“以華制華”的效力。不過他們在搜索物資時,并不會嚴格地按照上述文件約束自身及偽軍軍紀來拉攏民眾,更多是采用公開打家劫舍、刑訊逼供、燒殺淫掠來威脅民眾盡快交代物資的下落。以例為證——
1943年6月,日軍突襲冀中的一個村子,搜索到一口井并認定井里藏有八路軍的物資,但因懼怕地雷不敢輕易下井,于是抓來附近三位老人,叫他們下井去取八路軍藏匿的物資。井里確有槍、手榴彈,但三位老人矢口否認。于是敵人“弄繩子系上一位老頭下了井,硬叫他撈,他在井里還說沒有。敵人就把他拉出水面,再猛力摔下水去。這樣幾次摔,幾次問,第一位老頭就被灌死了。接著,后面兩位也在同樣折磨下犧牲了”[12]。11月,日軍包圍了阜平縣羅峪村平陽河西邊山場,開始“掃蕩”。據(jù)幸存者回憶,當時不少鄉(xiāng)親被抓住,敵人將被抓的人“衣服脫光,綁在棗樹上,開始進行審訊”。因為敵人事先已經(jīng)知曉羅峪村保存有八路軍的東西,所以被抓的人一旦不招供,敵人就放出狼狗咬,咬一陣,問一陣,但仍然沒有人招供?!皟磹旱睦枪吩谒麄兊耐壬?、屁股上、胸脯上亂咬,肉一條一縷地被撕下來,鮮血染紅了棗樹和腳下的土地。最后,鬼子又把他們從樹上解下來,拖了老遠,用刺刀刺死?!盵13]
上述例子不勝枚舉,日軍妄圖通過刑訊、燒殺等極端兇殘的方式逼迫村民交代八路軍的去處、泄露中共軍隊的物資下落,以此“以華制華”。然而這樣的手段只會愈加激發(fā)百姓的抗日意識,加速日軍圖謀的破產(chǎn)。
三、 中共的應對之策
日軍曾指出,在搜索共軍物資的時候“有時需要使用重武器及炮兵部隊。如有可能,應使用較大的兵力”[14]。“如有可能”一詞,恰恰說明使用較大兵力的難度很大(兵力不足始終是侵華日軍難以擺脫的難題)。正如劉伯承分析的那樣,日軍為捉拿中共首腦機關及搜刮重要物資,“必須輕裝急行,才能奇襲。但輕裝行動于空舍清野的根據(jù)地,就不能作持續(xù)的‘掃蕩’”[15]。在《掃蕩剔抉共軍根據(jù)地之參考》中,日軍提出建立“輕裝搜索班”,正是為了“輕裝急行”“奇襲”,更好地搜索物資、“剔抉”中共力量。但輕裝部隊力量有限,一旦補給不及時就得返回據(jù)點以作休整。尤其是隨著日軍南進,華北兵力持續(xù)削弱,加之國力銳減、補給普遍不足,對于駐扎在農(nóng)村的日軍來說,生活尤為窘迫。對此,中共抓住時機,持續(xù)深入群眾、教育群眾,提高其民族意識、抗戰(zhàn)意識;同時加大了對日偽軍據(jù)點的武力襲擾,各種巧妙戰(zhàn)術輪番使用,令日軍的搜索“剔抉”圖謀難以實現(xiàn)。
以堅壁清野為例。在中共的領導下,飽受日軍“掃蕩”之苦的群眾逐步掌握了堅壁清野的方法,他們把糧食、被服等物資分片埋藏,室內(nèi)與室外結合埋藏,利用山洞、沙嶺、樹叢、墓地和河堤等進行埋藏,盡可能不被敵人搜到。這正應了晉察冀軍區(qū)干部劉榮所言,由于日軍不斷地燒殺擄掠,“廣大人民覺悟了,認識到唯有抗戰(zhàn)才是生路,群眾的組織力量加強了,如堅壁清野工作,在數(shù)十天內(nèi)完成很好……鬼子真的在邊區(qū)內(nèi)實行所謂‘三光政策’,然而劫不光,燒不光,更是殺不光,因為人民把東西堅壁好了,找不到……至于殺光,人民根本不見面,人民到處可以轉移”[16]。曾在河北景和鎮(zhèn)參與過“掃蕩”的日軍聯(lián)隊長藤原彰證實了劉榮所言——“在日軍掃蕩所到之處的‘非治安區(qū)’……民眾全都逃走了,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17]。另以地道戰(zhàn)為例。1942年“五一大掃蕩”之后,冀中根據(jù)地就廣泛發(fā)動群眾秘密挖地洞,利用地道隱藏物資。如冀中六分區(qū),就在束鹿縣的司馬村地道里設了一個兵工廠,“有軍工30名,專門制作手榴彈和地雷等”;而寧晉縣建的藏糧洞,“可以存糧一千斤到一萬斤”;同時各地區(qū)還在地道里“建了彈藥庫、牲畜洞等,減少了物資的損失”[18]。
在想方設法藏匿物資的同時,中共也強化了統(tǒng)戰(zhàn)工作以及對敵偽的策反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抗日,以應對日軍的“以華制華”。據(jù)呂正操記述,在安平縣統(tǒng)戰(zhàn)政策效果明顯,羽林村地主佟老佐在極端殘酷的環(huán)境里,騰出房屋,供抗日干部們隱蔽,并在家挖了地洞,“刻印蠟版,分發(fā)文件”;在實行了革命的兩面政策后,不少偽軍在每次出發(fā)“掃蕩”前,“就事先送出信來”,為根據(jù)地軍民贏得了隱藏物資和人員的時間;還有很多偽軍“向敵人以有報無,掩護我隱蔽,或以多報少誘敵來襲,或以無報有、以少報多來威嚇敵人不敢出動”。與此同時,有些偽組織、大地主還設法給冀中軍隊提供給養(yǎng),解決物資緊缺難題。如在十分區(qū)高家場,通過當?shù)赜杏绊懙母呒倚值埽h組織“和四十八村的許多偽大鄉(xiāng)長、聯(lián)保主任、保長等建立了關系,逐步把偽大鄉(xiāng)和保甲組織爭取過來……高氏兄弟還以商人的身份,在天津為我軍購買了許多藥品、紙張、子彈等軍需物資”。此外,十分區(qū)“趙村的大地主、聯(lián)保主任宋雅齋,石岱的大地主、聯(lián)保主任賈秀山,河西陶營的地主王漢池等都答應合作抗日,主動將了解到的日偽軍情況提供給我們,并為我們供應給養(yǎng)和款項”[19]。
在1943年后日軍頹勢已顯、中共力量正在恢復的時候,偽軍、偽組織開始認清日本戰(zhàn)敗必不可免,有“很多政治小傀儡們試探和共黨接近,請求他們證明其在政治上并無劣跡,這樣可使他們在戰(zhàn)后獲得安全”[20],實際宣告日軍的搜索“剔抉”計劃破產(chǎn)。
四、 結語
日軍所謂的“剔抉”戰(zhàn)術雖強調(diào)“引導、宣撫、懷柔”,但實則是一種變相的燒殺擄掠戰(zhàn)術,這只會讓更多的中國人認清日軍的侵略面目,加入抗戰(zhàn)的隊伍。相比之下,共產(chǎn)黨方面在全力保護民眾生產(chǎn),一邊藏糧藏物,并想方設法購進物資,搶耕搶收,積蓄力量;另一邊積極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軍民一起開荒種地,抗戰(zhàn)抗災,努力實現(xiàn)物資的自給自足。結果不言而喻,中共逐漸渡過了難關,且和民眾建立起了深厚的魚水關系,這種關系正是中共軍民能夠應對日軍持續(xù)“掃蕩”的力量之源。正如聶榮臻所言:“八路軍英勇抗擊侵略者,保護了人民,人民同樣盡心盡力地保護我們,這就是經(jīng)過發(fā)動群眾,在軍隊和人民中間建立起來的魚水關系……”[21]在這樣的情形下日軍想要順利搜索物資、“剔抉”共產(chǎn)黨的抗日隊伍,必定走向失敗。
注釋與參考文獻
[1][2][5][7][11][14][日]日本防衛(wèi)廳防衛(wèi)研修所戰(zhàn)史室編.華北治安戰(zhàn)[M].樊友平,朱佳卿,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835,546,642,546,835,546.
[3][4][8][9][10][15]陳斐琴編.巍巍太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318,318,381,387,391,385.
[6]杜敬編.冀中的地洞和堡壘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99-200.
[12]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編.《晉察冀日報》通訊全集·北平卷(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15.
[13]廣瀨龜松主編.燕趙悲歌:侵華日軍在河北省的暴行[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356.
[16]梁山松,林建良,呂建偉編.烽火晉察冀:劉榮抗戰(zhàn)日記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76.
[17]藤原彰.中國戰(zhàn)線從軍記[M].林曉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38.
[18]冀中人民抗日斗爭史資料研究會編.冀中平原抗日烽火[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375-377.
[19]呂正操.冀中回憶錄[M].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8:271-274.
[20]G·斯坦因.紅色中國的挑戰(zhàn)[M].李鳳鳴,譯.上海:希望書店,1946:259.
[21]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