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柯吉,丘柏權
(廣西桂禹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南寧 530023)
廣西冷沖水庫是以灌溉、防洪為主,兼顧養(yǎng)魚、種植等綜合利用的?。?)型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81.22 m,最大壩高18.8 m,壩頂長度217.7 m,壩頂寬3.8 m。1968 年建成,上次除險加固時間為2011—2013 年,主要問題是壩下涵管嚴重滲漏,故對其進行封堵,并新建了輸水隧洞。2020年對水庫進行安全鑒定,發(fā)現舊壩下涵管進口附近有較明顯的塌坑現象,在出口附近存在滲水情況,流量約為0.9 L/s。
壩址區(qū)屬于構造剝蝕低山地貌,左壩肩山坡自然坡度15°~40°,坡頂高程約89.0 m;右壩肩山坡自然坡度20°~60°,坡頂高程約82.5 m。
工程區(qū)主要地層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Qs4):主要為壩體填土層,成分為含碎石黏土,呈可塑狀態(tài),最大厚度約為18.8 m,壓實度為0.78~0.92,滲透系數一般為1.18×10-3cm/s~8.08×10-3cm/s,屬中等透水性。
(2)第四系殘坡積(Qeld):巖性為含碎石黏土及黏土,厚度1~2 m,滲透系數約為1.27×10-3cm/s,屬中等透水性。
(3)泥盆系下統(tǒng)那高嶺組(D1n):上段巖性為紫紅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下段巖性為黃綠色砂質頁巖、頁巖,全風化層的滲透系數約為2.30×10-5cm/s,屬弱透水層;強風化巖體屬中等~弱透水性;弱風化巖體透水率為1.42~22.22 Lu,屬弱~中等透水層。
根據鉆探成果,CZK01 鉆孔基巖段(深度6.6~20.2 m)巖芯破碎,以塊狀為主,塊徑2~6 cm,呈棱角狀,整體擠壓揉皺較強,在15.0~20.2 m深度為灰黑色、黃褐色斷層泥,以黏粒為主,呈可塑狀,巖芯遇水軟化,干鉆可鉆進,手按有凹痕。CZK02 鉆孔基巖上段(深度15.9~23.2 m)巖體破碎呈“泥包石”,下段(深度23.2~35.2 m)巖芯呈短柱狀、長柱狀,巖體較完整,呈弱風化。巖芯照片見圖1~2。
圖1 CZK01巖芯照片
圖2 CZK02巖芯照片
結合地質調繪,左側壩基存在F1斷層破碎帶,斷層走向N6°~12°W,傾向NE,傾角35°,延伸3~5 km,破碎帶寬約80 m,整體上擠壓揉皺較強,成分為糜棱巖、碎裂巖及灰黑色斷層泥充填,多膠結不良,以黏粒為主,呈可塑狀。斷層破碎帶的滲透性較差,以10-4cm/s為主,屬于中等透水性。
2019年6月21日(庫水位74.88 m)壩下涵管進口處附近形成漏斗,出現較明顯的塌坑現象,塌坑直徑約0.5 m。涵管出口發(fā)生兩處滲漏,一處位于涵管左側0.9 m,流量約為0.5 L/s,無泥土帶出,滲漏處與舊涵管側壁之間的土體含水率飽和并有水泌出,局部土體含水率達到飽和狀態(tài);另一處滲漏點位于舊涵管處底部,流量約為0.4 L/s,無泥土帶出。當庫水位達到71.00 m左右時,舊壩下涵管出口附近(高程約67.67 m)均出現滲漏現象,排水棱體下部排水溝淤積黃褐色淤泥。鉆探期間,水庫低水位運行(高程68.8 m)庫水位與鉆孔內穩(wěn)定水位基本持平,通過下游量水堰計算得滲漏量為4.3 L/s(2021 年9月7日測)。大壩滲漏點示意圖見圖3。
圖3 大壩滲漏點示意圖
結合歷次除險加固資料,壩下涵管滲漏可追溯到2008 年以前,在2009 年5 月,壩下涵管曾發(fā)生險情,涵管閘后沉砂池蓋板破裂穿孔,導致閘門失效,庫水從涵管涌出。說明壩下涵管長期存在滲漏問題。
由CZK04 鉆孔成果可知,高程65.37~66.47 m處鉆到舊壩下涵管,涵管內半充填,局部掉鉆,鉆進快速無法取芯。對已封堵部位進行現場注水試驗,滲透系數為2.51×10-2cm/s,屬于強透水,說明舊涵管封堵效果差。
由CZK02 鉆孔成果可知,高程61.96~63.26 m存在掉鉆現象,掉鉆1.3 m,無充填,現場注水試驗滲透系數以10-3cm/s 為主。該處空洞位于壩基以下2.5 m,處在F1斷層破碎帶中,破碎帶巖體呈“泥包石”,滲透系數以10-4cm/s為主,均屬于中等透水性,存在滲漏條件。說明壩下涵管基礎下已滲漏掏空,部分庫水從壩基滲漏。
綜合各項勘察成果分析,表明水庫壩下涵管已變形斷裂,存在穿透管壁的滲漏,壩基斷層破碎帶長期受水流沖刷、細粒土流失發(fā)生滲透破壞形成凹槽、空洞,在進口處形成塌陷凹坑,出口形成黃泥水淤積。結合外坡滲漏出露點表明樁號0+154.5~0+174.5、高程52.31~68.86 m 處存在集中滲漏通道,是水庫滲漏的主要原因(見圖4)。
圖4 水庫滲漏通道橫剖面圖
由于壩體填土、壩基土層、斷層F1破碎帶及強風化巖體以中等透水層為主,均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結合壩體、壩基防滲,采用高壓旋噴、擺噴灌漿+帷幕灌漿(局部充填灌漿)的方案。針對集中滲漏通道采用高壓旋噴灌漿+充填灌漿進行處理,高壓旋噴灌漿沿壩軸線下游側2.0 m處布設,孔距為1.0 m,灌漿下限線至現狀滲漏通道底部,采用兩管法,鉆灌一體高噴機械。充填灌漿基本平行于已封堵的舊壩下涵管走向布設,充填灌漿上限高于舊涵管頂部,下限為集中滲漏通道底部,充填灌漿孔孔距為1.5 m。
從近幾年的除險加固來看,中小型水庫壩下涵管滲漏的問題突出[1]。受限于當時地質勘察技術力量投入不足,缺乏地質資料,僅僅單純封堵壩下涵管效果不明顯,只有結合工程地質條件找出滲漏原因,對滲漏通道進行封堵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本工程采用高壓旋噴、擺噴灌漿+帷幕灌漿(局部充填灌漿)的方案處理滲漏通道,目前已施工完成。根據現場效果,滲漏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表明該滲漏處理措施是合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