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興華 楊陽 白澤惠 宋曉嵐 劉琨
摘? 要:經濟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對高等院校的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讓學生具備知識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文章以“功能材料”教學為例,采用成果導向教學思想進行學科教學研究。文章系統(tǒng)闡述了成果導向教學思想和課堂思政教學整合建設的必要性以及該整合模式下的教學要求、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通過對課程內容模塊化整合的構建、教學思政要素的篩選和設計、學生—教師雙主導教學模式的開發(fā)、實踐課程的導入及評價方式的變化,調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并提高其認知內驅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和處理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通過加強學生對本專業(yè)教學的認可度,引導學生堅持理想信念、深植家國情感、增強社會責任的擔當能力,鼓勵學生將個人的思政探索與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和社會發(fā)展之中。
關鍵詞:新教育與思政;成果導向教育;改革與實驗;功能材料
中圖分類號:G642.0;TB32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9-0069-04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目標面臨新的挑戰(zhàn),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如何適應新型產業(yè)的需求并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成了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新型人才不僅要具有知識性和技術性,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這樣才能夠在產業(yè)革命和技術更迭過程中擔負起國家未來產業(yè)發(fā)展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將立德樹人當作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積極培育與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樹人”的目標放在“全面發(fā)展”上來。這就需要高校在大力開展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既要積極推動基于專業(yè)理論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文化建設改革,提高學生獲取知識技術的效率,又要著力推動“課程思政”的開展,努力實現思政教學和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機整合[1-2]。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由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教育學者Spady創(chuàng)設并廣泛應用于工程教育專業(yè)評估領域。OBE根據“反向設計”原理,以社會及產業(yè)需要為基礎來反向設置培養(yǎng)目標和培訓體系,使學員的認知體系與需要相符,可以克服知識和實際需求相互脫節(jié)的現象[3]。這種思想促使教師在課堂設計、學習環(huán)境和成果評價方式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通過合適的學習評價來檢測學生是否達到學習效果。總之,OBE教學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成果為引導,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為目標的教學理念[4]。目前,中國工程教育認證中心已經明確提出課程要以學員能力為主導來制訂培養(yǎng)目標和畢業(yè)標準,遵循OBE原則推進課程體系設計和教育過程建設。近年來中南大學利用OBE思想不斷推動“功能材料”的課程教學改革,并切實增強了成果教學效果[5]。
一、基于立德樹人與OBE理念實施本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中南大學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yè)是湖南省重點課程和特色專業(yè),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中南大學擁有該領域國內領先和國際一流的科研人才培養(yǎng)基地。學生人才培養(yǎng)計劃明確提出,本專業(yè)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旨在培養(yǎng)具備人文精神、開拓與創(chuàng)新精神和職業(yè)道德品質的學生?!肮δ懿牧稀弊鳛楸緦I(yè)本科生學習的重要專業(yè)課程,主要介紹現代新材料的功能性制備與應用。教學內容注重基礎概念與基本理論,同時強調要把握所學基本知識的實際應用情形,提高學生科學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應用所學理論來解釋具體問題的能力,對形成現代無機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人員所需要的基礎理論與知識框架有著重要奠基意義。為此,中南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y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和實施人才培養(yǎng)計劃,根據本學科現狀,進一步探討課程的教育設計原則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完善教學思政模式,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結合專業(yè)承載的時代責任,發(fā)揮引領作用,提升學生的科技自信與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學生發(fā)展的自我驅動力。將思想理論教學和專業(yè)技能學習在“功能材料”教學中同向而行,做到知識傳授、技能培養(yǎng)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tǒng)一。
教學基本建設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重點,也是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工作,更是學校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肮δ懿牧稀闭n程開設以來,在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上已經形成扎實的基礎,具備豐富的經驗。但由于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以及對學生素養(yǎng)要求的日益提升,在教育實踐中難免會存在研究進展緩慢、考核方法不完善的問題。目前,該課程教學方法仍采用傳統(tǒng)的授課法,課堂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與國內高等教育的本科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考試方法相比,還存有不足。當下國外知名高校的本科生課程主張課程內容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本身,還需引入新的教育模式來鼓勵學生思考、創(chuàng)新。一方面在教師明確指出問題的前提下,指導學生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注意方法的獨創(chuàng)性與新穎性。另一方面,依據“提出與分析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教育思想,引導學生多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除此之外,國家對高校提出了“立德樹人”以及“三全育人”的基本教學任務,把“立德”這一理念推向了專業(yè)教育的前線。
二、基于立德樹人與OBE理念的課程教學要求
傳統(tǒng)的專業(yè)課程以理論教育為主,重知識輸入、輕能力訓練;重智力訓練、輕人格培養(yǎng),缺乏與實際項目與應用的緊密結合,導致學生缺少參與感和主動權[6]。不同于學科內容導向教師教育,成果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素質,課程體系、課程表、教學方案、學習時間均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及評估反饋適當加以調整,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據院校的育人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畢業(yè)時的能力要求,為其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7]。本課題將從課程的內容、教學流程和評估系統(tǒng)三方面開展有針對性的改革,力求提升本科生人才培養(yǎng)品質。本研究將成果引導教育理念(OBE)融入課程思政知識教育,對本課程開展教學改革研究和實驗,在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技能和專業(yè)素質,提升專業(yè)知識、獲取專業(yè)能力的同時,全面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把教學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概念納入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通過反向設計目標教學方法與策略,優(yōu)化教學考核的方法,利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支持培養(yǎng)目標,進一步提高本課程的教育水平與教學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進行以學員為中心,以成果為主導的思想教育,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吸收內驅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處理實際社會工程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導向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思政教育的目的,這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實現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與課程思政價值引領在“功能材料”課程教學中系統(tǒng)融合,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能力和科研興趣,提高學生能力素質,又注重挖掘專業(yè)知識承載的思政元素,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其二,結合經典理論與前沿技術進展,建立動態(tài)演化、開放適切的課程內容。加強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認知內驅力,塑造開放包容、互助共享的課堂文化。根據學生整體及個體特點,建立靈活多元、系統(tǒng)均衡的評價體系。爭取把“功能材料”課程建立成為具備世界一流課程水準和具有示范輻射功能的標志性課程。
三、基于立德樹人與OBE理念的課程教學理念
(一)重構內容模塊,挖掘思政元素
突破過去嚴格按照課程系統(tǒng)和邏輯架構設置課程的傳統(tǒng)方式,按照OBE理念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重構。重新整合與科學調整每一模塊內容,把內容區(qū)分為教師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內容、教師教學內容與課堂討論內容、已成熟的理論知識點、技能方法與需要發(fā)散思維探討的新內容、著重學習的重點掌握內容和一般掌握內容等。從模塊化內容中涉及的重點理論、重點人物以及重點事件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推動專業(yè)知識承載更多價值引領,促進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協(xié)同強化。
(二)堅持學生中心,加強思政浸潤
以“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為指導,將學生放在整個教學改革關注的中心位置。針對實際模塊教學,靈活運用多變的課堂方式,始終秉承疑問由學生指出,流程由學生主導,結論由學生自行感悟的理念,將更多的學習時間與教學內容留給學生自己探索,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掌握知識的能力。有效利用線上和線下資源,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自然而然地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增加思政理論的親和力,使學生可以在專業(yè)學習中領悟思政,在思政感悟中激勵專業(yè)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專業(yè)素質和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
(三)塑造課堂文化,深化協(xié)作融合
結合學生自身認知水平和學習興趣、互聯網教育方式的應用及其課程本身的特點,持續(xù)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進,形成持續(xù)進步的課堂教學文化。教學之初設置教學互助組,使課堂教學突破個人智力和知識的局限,形成團體互動式教學流程與團體學習成果評估權重遠高于個人的評估方法,鼓勵學生在團體教學中受益,并促使學生形成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從而培育學生靈活運用文獻資料的學習方式、協(xié)作配合的能力,建立合作共贏的課堂教育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線上精品課程、中南大學的網上課程平臺和線上資源開展網絡學習,帶著問題聽課,針對學生問題,營造線上線下互動、教學與課外互補、師生交流的課程文化氛圍。
四、基于立德樹人與OBE理念的課程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教師與學生線上線下共同確定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興趣。知識與思政內容穿插融合,有利于避免單獨知識學習的枯燥乏味,有助于同步實現課堂知識凝聚和價值引領。
由主講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對知識點進行提煉歸納,并進行模塊化組裝形成功能陶瓷、光催化材料、光學材料、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鐵電與壓電材料六個模塊,根據模塊內容搜索與之相關的前沿科技進展并及時更新,通過課程微信、QQ群將模塊內容以線上形式提前向學生公布,向學生征集與之相關的前沿文獻以及能夠體現知識點的自然現象等素材用于課堂學習。從課程內容涉及的科學名人、自然現象、相關科學發(fā)展史等多方面挖掘思政元素,發(fā)動學生尋找課程思政元素,收集匯總后融入專業(yè)知識點中,實現知識與思政系統(tǒng)融合。在每次課堂的教學完成后開展課程教學成果調查測評,并依據測評反饋結果,及時修改完善下次課程內容,即對課程內容實行反向教學設計,使課程一直保留著動態(tài)性、開放型與適切性。
(二)教學過程
遵循OBE的教學理念,把教學思政改革作為課程目標,以知識理論與專業(yè)技能傳授為核心,以課程教學目標為指導,在課堂中著重激發(fā)學生的知識學習內驅力及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依據內容可選擇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班級討論教學法,以及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等幾種方式,部分實操性學習內容可以選擇在實驗室現場開展教學活動,成立課程互助組,各小組負責人及成員圍繞某種材料性質及應用情況,從材料的物理化學表征方式、實際應用等角度開展探討并形成報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與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能力和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克服教學時間不夠、學習內容不深入和不全面的問題。在課堂方式上,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可采取由教師講解、班級交流、分小組開展課題討論及總結匯報、課堂小論文、課外作業(yè)、網絡授課、網絡在線交流和實驗室現場教育等多種形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分析難題和解決現實難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學校強調了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培養(yǎng),以提升學生對學校教育理念的認可度,引導學生樹立健康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自覺地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追求納入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中。
建立包含出勤、課前素材提供積極性、課堂討論活躍度、報告準備、匯報情況等多元的橫向量化考核方式。針對學生本科一二年級期間課程學習情況、個人性格特點、個人興趣點、對專業(yè)的認知、多國家學校的理解等設置問卷,課前開展線上問卷調研,收集匯總后針對學生個體特點,建立基于個體的合理的縱向量化考核方式。形成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思政目標為核心的學習效果評估體系,對學生進行合理綜合評價。
(三)教學方法
本課程提倡傳統(tǒng)教育方法和現代教育方法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全面掌握。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實現現實講解與虛擬模擬共同展示課程內容,通過運用視頻、PPT演示等新教學技術,著重攻克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明顯提高教學效果。對部分內容采用實驗室現場教學,通過實驗演示并結合老師講授以及學生操作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地彌補傳播教學“一支粉筆寫寫、一張嘴說說”的不足,增強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力。結合當下“互聯網+”的時代背景,通過搭建移動教學網絡平臺、創(chuàng)建微課堂、慕課教學、構建反轉課堂教學等方式,打破以往傳統(tǒng)課程內容導向教學的思維桎梏,用更現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促進新教育理念在持續(xù)發(fā)展中不斷推陳出新,促進個性化教學落地,提高學校課堂的整體教學水平。
五、結語
把立德樹人與OBE教育理念與“功能材料”課堂教學結合是一次積極正面的探索,通過對教學內容模塊化整理與構建、學生—教師雙主導教學模式的開發(fā)、實踐中開展教學的新模式導入及課程評價方式的變革,有效地推動了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主體”轉化,從而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整體素養(yǎng)。立德樹人的OBE教育理念在本課程中的成功應用,充分反映了學科教育理念和方法之間的共同包容性,也是多樣教學方式與多種教學模式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結果,在實現教學質量與效果顯著提升的同時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發(fā)展,也符合了未來工科的專業(yè)和學科發(fā)展的大趨勢。
參考文獻:
[1] 姚崇,黃密. 高校立德樹人的精神實質及時代新人的培育路徑[J]. 教育探索,2022(10):62-66.
[2] 唐軍棟,高路楊. 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協(xié)同策略的構建與實施[J]. 就業(yè)與保障,2022(09):148-150.
[3] 常志英,崔維淼. 國內成果導向教育研究主題及脈絡演進[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4(05):59-67.
[4] 嚴海英. 成果導向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09):82-84.
[5] 常興華,宋曉嵐,金勝明,等. OBE理念下《無機材料前沿》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20(17):138-139.
[6] 李海生,陳英華,沈利民,等.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工科專業(yè)金課體系構建[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09):73-76.
[7] 潘新民,吳冠斌. 論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教師教育課程實施策略[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4):41-45.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中南大學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業(yè)認證背景下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探索——以‘功能材料為例”(項目編號:2022KCSZ006)。
作者簡介:常興華(1989 — ),男,博士,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能源與環(huán)境功能材料;楊陽(1981— ),女,回族,博士,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白澤惠(1997—),女,學士,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為功能材料;宋曉嵐(1964 — ),女,博士,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劉琨(1979 — ),男,博士,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無機非金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