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應(yīng)鵬,李孟凱*,晏 啟,龐深深,陳學(xué)達,邢 震*
1. 西藏農(nóng)牧學(xué)院資源與環(huán)境學(xué)院,西藏林芝 860000;2. 武漢市伊美凈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70;3. 西藏農(nóng)牧學(xué)院蘭科植物資源中心,西藏林芝 860000
蘭科植物(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中物種數(shù)量最龐大、多樣性最高的家族,全世界分布約736屬28 000種[1],中國分布約181屬1600余種[2]。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復(fù)雜的氣候類型使得該地區(qū)蘭科植物多樣性非常豐富[3]。在1987年出版的《西藏植物志》第五卷中,記錄了西藏蘭科植物有64屬191種及2變種[4];由于西藏蘭科植物資源區(qū)系分布長期以來均是研究熱點[5-8],截至2018年,已記錄到西藏蘭科植物89屬336種[9]。近年來,越來越多新記錄種不斷在該地區(qū)被發(fā)現(xiàn),如雅魯藏布江石豆蘭(Bulbophyllum gedangense)[10]、格當(dāng)石豆蘭(Bulbophyllum psychoon)[11]等新種,尼泊爾大苞蘭(Bulbophyllum raskotii.J.J.Verm., Schuit. &de Vogel)[12]、剛毛盆距蘭(Gastrochilus setosusAver.& Vuong)[13]等中國新記錄種。
斑葉蘭亞族(Subtrib. GoodyerinaeKlotz.)隸屬蘭科粉藥蘭族(Trib. Cranichideae),是蘭科植物種豐富度較高的類群,約35屬,全球均有分布,特別是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我國有13屬,西藏記錄有9屬[2]。為了全面了解西藏自治區(qū)蘭科植物的分布情況,筆者團隊開展了西藏東南部的野外考察,考察中采集到4種西藏未記錄到的斑葉蘭亞族植物,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標本比對,結(jié)果分別確定為開唇蘭屬(Anoectochilus)短唇金線蘭(Anoectochilus brevilabrisLindl.)、叉柱蘭屬(Cheirostylis)扁莖叉柱蘭[Cheirostylis moniliformis(Griff.) Seidenf.]、斑葉蘭屬(Goodyera)毛梗斑葉蘭(Goodyera hispidaLindl.)和川滇斑葉蘭(Goodyera yunnanensisSchltr.)。本研究提供這4種植物的主要特征描述、特征圖版和地理分布等信息,憑證標本保存于西藏農(nóng)牧學(xué)院標本館(TAAAHUC)和中國科學(xué)院武漢植物園標本館(WIB)。
斑葉蘭亞族植物大多具有藥用價值,本次新記錄的報道對西藏藥用蘭科植物的引種、擴繁馴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及開發(fā)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圖1 西藏4種蘭科植物新記錄Fig. 1 Four new records species of orchids in Tibet
Anoectochilus brevilabrisLindl., Gen. Sp. Orchid. Pl. 499, 1840.
主要特征:陸生草本植物;根莖匍匐,具節(jié),節(jié)上生根;葉4~8片,葉柄基部擴大成抱莖的鞘;總狀花序,具8~10朵花;花序梗密被短柔毛,萼片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側(cè)萼片張開,偏斜的近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花瓣近鐮刀狀;唇瓣“Y”字形,白色,呈鈍三角形,距中部有3個齒狀凸起。
花期:6—7月。
分布:中國福建省、臺灣省,該種為西藏新記錄(西藏墨脫縣)。印度、不丹也有分布。
憑證標本:西藏自治區(qū)墨脫縣背崩鄉(xiāng),生于海拔1400 m的林緣下腐殖質(zhì)中。余應(yīng)鵬等,2022087,TAAAHUC!
討論:該種與金線蘭[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 Lindl.]相似,后者唇瓣中部的兩側(cè)各具6~8條流蘇狀細裂條,長約4~6 mm,裂片近長圓形或近楔狀長圓形;而前者具有唇瓣白色,呈鈍三角形,距中部有3個齒狀凸起,唇瓣裂片近三角形,頂端銳尖等特征,可明顯區(qū)別金線蘭。
Cheirostylis moniliformis(Griff.) Seidenf.,Dansk Bot. Ark. 32(2): 69, 1978.
主要特征:附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匍匐生長,綠色;葉片互生于根狀莖上,2~5片,心形,幾無脈紋;總狀花序具1~3朵,花瓣白色;唇瓣三裂,白色;下唇囊狀,中部具脊,脊兩側(cè)各生有叉狀胼胝體,每側(cè)胼胝體2~3個乳突;上唇延展擴生,基部具2枚綠色斑點。
花期:2—3月(引種至西藏農(nóng)牧學(xué)院蘭科植物資源中心后開花)。
分布:中國海南省,該種為西藏新記錄(西藏墨脫縣)。印度、不丹也有分布。
憑證標本:西藏自治區(qū)墨脫縣德興鄉(xiāng),生于海拔640 m的雅魯藏布江邊巖石上。李孟凱等,2021613,TAAHUC!
討論:該種為筆者在西藏墨脫縣德興鄉(xiāng)附近野外考察中發(fā)現(xiàn),根據(jù)標本及文獻比對確認其為Cheirostylis moniliformis[13]。該種原僅在海南省被報道,但海南分布的該種子房被毛,合蕊柱略大;西藏采集的該種子房光滑,合蕊柱小,更接近于分布于不丹、印度的居群。
Goodyera hispidaLindl. in J. Proc. Linn. Soc.,Bot.1: 183. 1857. Type: Pantling 190.
主要特征:陸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細長,具節(jié),節(jié)上生根;葉3~5片,葉柄基部成管狀鞘,先端銳尖;總狀花序,具許多花;花瓣長圓披針形,等長于萼片;唇瓣短于萼片,基部具囊;中裂片稍下彎,里面有許多剛毛。
花期:7—8月。
分布:中國江西省、云南省、臺灣省,該種為西藏新記錄(西藏墨脫縣)。印度、馬來西亞也有分布。
憑證標本:西藏墨脫縣德興鄉(xiāng),生于海拔1300 m的常綠闊葉林樹下的腐殖質(zhì)中。余應(yīng)鵬等,2021199,TAAHUC!。
討論:該種與麻栗坡斑葉蘭(Goodyera malipoensis)[14]相近,主要區(qū)別是后者花梗上有濃密的棕綠色短柔毛,下唇瓣深凹,囊狀,內(nèi)部兩側(cè)各形成兩排乳突;而前者花梗背棕紫色短柔毛,花瓣圓披針形,下唇瓣近球形囊狀,具許多硬毛,這也是區(qū)別于其他斑葉蘭屬的典型特征。
Goodyera yunnanensisSchltr., Repert. Spec.Nov. Regni Veg. Beih. 4: 60, 1919.
主要特征:陸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匍匐,具節(jié);葉6~7片,生于莖基部,呈蓮座狀;花莖直立,被較密的腺狀長柔毛;總狀花序著生15~25朵花,白色或淡綠色;萼片狹卵形,中萼片與花瓣粘合呈兜狀;側(cè)萼片偏斜,稍張開;花瓣斜舌狀;唇瓣半球狀兜形,囊狀,內(nèi)面無毛。
花期:8—10月。
分布:中國云南省、四川省,該種為西藏新記錄(西藏那曲地區(qū))。
憑證標本:西藏那曲嘉黎縣尼屋鄉(xiāng),生于海拔3160 m的針葉林樹下的腐殖質(zhì)中。晏啟等,2021118,WIB!
討論:該種與蓮座葉斑葉蘭(Goodyera brachystegiaHand.-Mazz.)相似,不同點在于前者花苞片長于花,開展;花較大,萼片長5 mm;蕊喙的裂片短,近三角形,先端鈍;唇瓣前部上面具極細的乳頭狀突起。
蘭科植物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在斑葉蘭亞族中,其葉片有別于其他蘭科植物。由于斑葉蘭亞族有特殊的網(wǎng)狀脈序排列,有金色紋路的短唇金線蘭、毛梗斑葉蘭等,花梗基部排列多片葉的川滇斑葉蘭。其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藥用價值,金線蘭具有護肝、排毒、防治心血管病[15],斑葉蘭具有補腎益氣、潤肺止咳、活血化瘀等功效[16]。因此,本次發(fā)現(xiàn)的新記錄既是補充了地域分布的空缺,更為未來斑葉蘭亞族植物研究提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