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珊
(龍巖市第二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結(jié)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死亡率,約20%的CRC 患者被確診為轉(zhuǎn)移性結(jié)直腸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另有25%局限性疾病患者發(fā)生轉(zhuǎn)移[1-2]。據(jù)報道,mCRC預后較差,5 年生存率僅為20%,影響患者生命安全。mCRC 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不典型或多無癥狀,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確診為中晚期,且部分患者無法直接進行手術治療[3]。隨著靶向藥物及化療方案的不斷應用,研究指出靶向藥物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此類藥物對心血管不良反應產(chǎn)生的影響易被忽視,進而降低治療效果[4]。故需選取一種有效的干預措施,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本研究探討72 例mCRC 患者予以靶向治療,觀察心血管不良反應,并采取處理措施,具體報道如下。
以我院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72 例mCRC 患者為例。入選標準:(1)經(jīng)組織學、細胞學檢查明確為mCRC;(2)生存期>3 個月;(3)均選擇靶向藥物治療者;(4)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智力低下者,存在免疫缺陷性疾?。唬?)近期服用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治療;(3)臨床資料不全者;(4)存在心血管疾病者。
1.2.1 治療方法 給予靶向治療,即(1)靜滴西妥昔抗(德國默克)治療,初始劑量400 mg/m2,滴注時間120 min,滴速<5 mL/min,維持劑量為1 周250 mg/m2,滴注時間1 h,每隔7 d 治療1 次。(2)靜滴帕尼單抗(Amgen 美國安進),劑量6 mg/kg,滴注時間1 h,隨后調(diào)整給藥速度,調(diào)至30 min,每隔14 d 治療1 次。
1.2.2 藥學監(jiān)護措施 在服用靶向藥物治療當天,藥師教育患者不要吃西柚;治療期間,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水平,做好有關記錄,按時應用降壓藥物;嚴格監(jiān)測患者血膽固醇、血糖,對其采取適宜的飲食方案,如合理補充蛋白質(zhì)、維生素、熱量等食物;指導患者飯后服用,多喝溫水補充液體,進食要少食多餐,密切觀察,若服藥后腹瀉加重,應停止用藥;結(jié)合患者病情狀況為其制定運動方案,可指導患者進行步行、慢跑、跳健美操等運動。
1.2.3 指標檢測方法 (1)選取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美國)檢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糖類抗原242(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水平。(2)選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使用江萊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JL19231,JL10977)檢測患者MMP-2、MMP-9 水平。
(1)分析72 例mCRC 患者基礎資料。(2)分析臨床療效。參照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5](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solid tumors,RECIST)評估,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緩解(Partial relief,PR)、疾病穩(wěn)定 (Stable disease,SD)、 疾病進展(Disease progression,PD)。(3)分析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含高血壓、腹瀉、惡心、心悸、胸痛。(4)對比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包括CEA、CA242、CA19-9。(5)對比治療前、 后血清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水平。
對照組和觀察組數(shù)據(jù)選取SPSS 20.0 軟件分析。以χ2檢驗對比,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連續(xù)變量以±s表示,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2 例患者基線資料,年齡(53.65±2.47)歲,男34 例(47.22%),女38 例(55.78%);原發(fā)性結(jié)腸癌42 例(58.33%),原發(fā)性直腸癌30 例(41.67%);轉(zhuǎn)移器官個數(shù)1 個28 例(38.89%),2 個29 例(40.28%),≥3 個15 例(20.83%);ECOG 評分(1.34±0.26)分;高、中分化40 例(55.56%),低分化32 例(44.44%);腫瘤部位,左半部39 例(54.17%),右半部33 例(45.83%)。
經(jīng)藥物治療后,72 例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完全緩解48 例(66.67%),部分緩解14 例(19.44%),疾病穩(wěn)定8 例(16.67%),疾病進展2 例(2.77%),有效率為97.22%(70/72)。
經(jīng)藥物治療后,72 例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胸痛4 例(5.56%),心悸3 例(4.17%),高血壓3 例(4.17%),惡心3 例(4.17%),腹瀉2 例(2.78%),發(fā)生率20.83%(15/72)。
治療前CEA、CA242、CA19-9 水平均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CEA、CA242、CA19-9 水平比較(±s,n=72)
表1 治療前后CEA、CA242、CA19-9 水平比較(±s,n=72)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CEA(μg/L)80.23±10.57 64.58±7.14 10.411<0.001 CA242(U/mL)308.24±8.65 217.45±5.47 75.273<0.001 CA19-9(U/mL)310.54±7.41 220.14±4.78 86.989<0.001
治療前血清MMP-2、MMP-9 水平均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治療前后血清MMP-2、MMP-9 水平(±s,n=72)
表2 對比治療前后血清MMP-2、MMP-9 水平(±s,n=72)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MMP-2(U/L)130.25±5.64 53.65±5.14 85.177<0.001 MMP-9(U/L)463.26±8.78 215.65±7.14 185.658<0.001
CRC 為臨床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轉(zhuǎn)移是引起CRC 死亡的主要因素,且在整個疾病進程中,約一半的患者會發(fā)生轉(zhuǎn)移[6]?;熓侵委焟CRC 的主要手段,一般來說,若mCRC 患者僅采取最佳支持治療,其生存期一般在3-5 個月。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奧沙利鉑、伊立替康等藥物在臨床上不斷應用,可顯著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7-8]。近年來,隨著靶向藥物在臨床上逐漸應用,進一步延長mCRC 患者生存期。本研究對72 例mCRC 患者采取西妥昔抗、帕尼單抗治療,結(jié)果顯示,經(jīng)藥物治療后,治療有效率為97.22%(70/72),其中CR 患者48 例(5.56%)、PR 患者14 例(19.44%)、SD 患者8例(16.67%),提示這一治療方法療效顯著。西妥昔單抗是針對人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受體的一種單克隆抗體,其作用是與EGF 受體結(jié)合,阻礙受體相關激酶活化,抑制細胞生長,誘導細胞凋亡,進而發(fā)揮抗腫瘤的效果。帕尼單抗可與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上的EGFR 特異性結(jié)合,從而阻礙細胞增長,降低促炎細胞因子和血管生長因子的產(chǎn)生,發(fā)揮抑制腫瘤發(fā)展的效果[9-10]。
腫瘤細胞有復雜、多樣性的特征,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腫瘤標志物在腫瘤診斷、病情預后評估具有積極作用[11-12]。CEA 為光譜性腫瘤標志物,可有效反映機體多種腫瘤的存在,當機體處于腫瘤狀態(tài)時,CEA 進入血和淋巴循環(huán),引起CEA 水平升高。CA19-9 為臨床常見的腫瘤標志物之一,檢測其水平變化狀況,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預測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健康人群中,CA242 水平較低,患消化道惡性腫瘤時,CA242 水平升高。MMPs 是一類能降解細胞外基質(zhì)的蛋白水解酶家族,其在腫瘤侵蝕、轉(zhuǎn)移、血管生成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MMPs 可為腫瘤患者選擇治療靶點和判斷預后的因子。本研究結(jié)果中,治療前CEA、CA242、CA19-9 水平、血清MMP-2、MMP-9 水平均高于治療后,差異顯著(P<0.05),提示采取靶向藥物可顯著改善腫瘤標志物,降低血清MMP-2、MMP-9 水平。
西柚中的成分屬于CYP3A4 酶的強效阻礙,可能會引起西妥昔抗、帕尼單抗在體內(nèi)的血藥濃度升高,干擾靶向藥的代謝,可能導致藥物停滯在體內(nèi)并增加毒副作用,因此藥師應囑咐患者在應用上述藥物期間不要與靶向藥物同時應用。
本研究經(jīng)藥物治療后,有4 例胸痛,3 例心悸,3例高血壓,3 例惡心,2 例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83%。研究認為靶向藥物可能會增加心血管不良反應及胃腸道不適。經(jīng)藥物治療后,可引起抗血管生成,使體內(nèi)細胞因子釋放,引起血壓升高。由于血糖升高、血膽固醇等均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增加患者痛苦。故在治療期間,需嚴格監(jiān)測血膽固醇、血糖,采取適宜的飲食方案以降低心腦血管的發(fā)生風險。應用靶向藥物后,若存在腹瀉,可指導患者飯后服用,補充液體,少食多餐。結(jié)合患者病情狀況為其制定運動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身體素質(zhì),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水平。
綜上所述,對mCRC 患者給予靶向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對臨床藥師來說,應熟練掌握新藥的藥理作用、不良反應以及應采取的防范措施,做醫(yī)生的好幫手,可以協(xié)助臨床避免重大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同時也為臨床藥師如何在臨床找到工作點提供了一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