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
如果你熟悉歷史,應該知道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此時的漢獻帝其實是個傀儡,真正掌權(quán)的是曹操。
而曹操死后,他的兒子曹丕也不愿意臣服了,直接篡漢自立,建立了魏國。而建安文學即指漢末到魏初這一時期的文學。
建安文學被稱為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在歷史上也有“建安風骨”的美譽。這之前的文學作品大都偏重政治意義,或為教化百姓,或為規(guī)勸統(tǒng)治者,只有到了建安文學,才真正實現(xiàn)了文學的自覺。簡單地說,直到這一時期,文人的作品才更注重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
建安文學之所以興盛,與其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guān)系。東漢末年,戰(zhàn)火連綿,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不是被打死,就是被餓死。目擊種種社會慘狀,文人們感觸頗深,所以當時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反映動蕩的社會現(xiàn)狀和民眾疾苦,以及渴望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
建安文學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
提到建安文學,最為著名的就是曹操和他的兒子們,被稱為“三曹”。
也許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一提到曹操,很多人對他的固有印象就是“奸詐”。但小說并非事實,小說中的文學形象也不能代表真實的歷史人物。事實上,曹操是個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家。
作為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chuàng)者,曹操本人對建安文學的影響是極大的。曹操詩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風清峻通脫,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大都是壯志凌云的。
曹操現(xiàn)存詩歌二十余首,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的文章實而不華,樸實、自然,一方面反映了戰(zhàn)亂的現(xiàn)實和人民的苦難,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了其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
《蒿里行》詩末6 句高度概括了生民百姓遭受的苦難,抒發(fā)了詩人傷亂憂時的情懷,被稱為“漢末實錄”。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
《短歌行》充分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和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的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為題材,被譽為“駢文之祖”。他的代表作品是兩首《燕歌行》,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七言詩。另外,曹丕著有《典論》和《論文》,《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并保存下來的詩歌、詞賦、文章一共有一百多篇,有描寫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有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還有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等。當然最廣為人知的還是他那首《七步詩》。
除了三曹,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還有“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漢獻帝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善作文,文采名于當時及后世,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大家一定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沒錯,正是這位孔融,他是建安七子中年紀最大的一位,自小就身負美名,更是寫得一手好文章??兹诘奈恼赂哐懦祝v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但可惜的是,這些文章大多數(shù)失傳了,只保留下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遺作(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在“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博學多識,擅長應機辯論,口才極好。
他不僅是曹操身邊的紅人,而且同曹丕、曹植的私人關(guān)系也相當密切,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王粲才華橫溢,他寫文章,從不打草稿,總是一揮而就,落筆成文,并且從來不用修改,隨便寫一篇就是滿分作文。
王粲的作品立足于現(xiàn)實,深刻揭示了漢末軍閥混戰(zhàn)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其中,《登樓賦》和《七哀詩》是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七哀詩·其一》中以饑婦棄子的特寫鏡頭揭露了戰(zhàn)亂給無辜百姓造成的深重災難。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
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七哀詩·其一》
劉楨以詩歌見長,他的五言詩和辭賦水平極高,頗負盛名,被后人譽為“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其代表作有《贈從弟》三首,語言流暢,情深意長。
陳琳文風雄放,筆力強勁,在官渡之戰(zhàn)時,曾替袁紹寫檄文討伐曹操。曹操賞識他的才學見識,不計前嫌,委以重任。他的詩作僅存4 首,《飲馬長城窟行》一詩膾炙人口: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長城!
——《飲馬長城窟行》
比起文學家,把阮瑀定位為文學家兼音樂家似乎更為恰當。他的文筆很好,行軍時在馬背上能一氣呵成寫就一篇檄文。阮瑀的音樂修養(yǎng)頗高,他善解音律,能敲鼓彈琴,能唱能跳,并且能制作新歌。
徐干可以稱得上一名純粹的文人,他一心鉆研學問,安貧樂道,不為高官厚祿所動,連曹丕都對他敬佩不已,稱他為“彬彬君子”。
他最主要的著作是散文集《中論》,這是一部水準極高的政論性人生哲理書。
應玚長于辭賦,他的主要文學成就也是體現(xiàn)在辭賦方面,著有文賦幾十篇,代表作有《愍驥賦》《征賦》《靈河賦》等。
“七子” 的創(chuàng)作雖各有特色,但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理想抱負、情調(diào)慷慨悲涼則是其共同特點。他們的作品以五言詩為主,促進了五言詩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小賦的發(fā)展。
建安時期還有一位著名女詩人蔡琰,也就是為大家所熟知的蔡文姬。她是東漢末年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她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卻一生坎坷,曾被胡騎擄去,居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贖回。她的作品有3 篇流傳,《悲憤詩》五言、騷體各一篇,《胡笳十八拍》一篇。五言《悲憤詩》是自傳體作品,真實地敘述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zhàn)中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廣大人民共同的苦難。
建安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這是那個時代賦予它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