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
(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心理健康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0)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特殊階段,生理、心理和社會認知等方面發(fā)展沒有完全成熟,從而使其心理健康水平處在一個不穩(wěn)定狀態(tài)。社會競爭和就業(yè)壓力的持續(xù)增加,導致大學生緊張、焦慮的問題不斷增多,這也會影響到大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提高他們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
自我概念是主體對自身所持有特質的看法,包括自身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對事物的看法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等方面。自我概念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系統(tǒng),具有多維度和多層次的特征。詹姆斯(1890)最早引入自我概念這個術語,他將自我分為主我(I)和客我(me)兩個部分。[1]主我指個體對自身的認知和體驗,而客我則是指自我中被感知或知覺到的客體。此外,他還將客我進一步劃分為物質自我(軀體和所有物的表征)、社會自我(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認的自我)以及精神自我(個體內部的心理品質)。詹姆斯的研究從宏觀角度深入分析了自我概念,并為后續(xù)對自我概念的結構和內涵建立奠定了基礎。自我概念是一種自我知覺,這種自我知覺通過經驗和對經驗的理解而形成,這些經驗大部分與人際互動、自我在社會中的屬性有關。[2]自我概念的內容主要包含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兩個部分。Rosenberg(1986)對理想自我、現(xiàn)實自我進行擴展,形成一系列自我概念的集合體,包括對生理和身體方面、社會結構、作為社會成員自我、能力與潛能、興趣和態(tài)度的各種思想和情感的總和。[3]可見,自我概念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對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的影響。
自我概念是一個保護性因素,其能夠保持個體內在一致性。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認為,青少年面臨著同一性危機,所有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不論男女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即如何建立個體的自我同一性,以一種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采取行動,用以維持自我的統(tǒng)一感。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是客觀、全面的,能夠有效地保持自我統(tǒng)一感。自我概念也是一個歸因因素,其決定個體對經驗的不同解釋,因為一切外部影響因素只有經過自我價值審定之后才被賦予一定的意義。因此,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大學生能夠使用更積極的認知策略解釋遇到的經驗,進而體驗到積極情緒,悅納自我,最終能夠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自我概念影響期望,具體表現(xiàn)在會影響個體的期望水平。Burns認為,兒童對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有著積極自我概念的學生更期望自己在學業(yè)成績有出色表現(xiàn)、在社交行為上更加具有適應性,這種期望所導致的適應性行為有助于青少年獲得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進而增進心理健康。
學者圍繞大學生自我概念問題從不同方面展開研究。Hull和Young(1983)從自我概念圖式(Self-concept schemata)的角度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概念圖式會影響社交焦慮水平,自我評價越高,社交焦慮越低。[4]國內學者鄭全全等(2006)對自我概念與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外顯自我概念預測外顯幸福感,內隱自我概念預測內隱幸福感,并且大學生其主觀幸福感有非常顯著的差異。[5]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能夠影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這與中學生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李惠萍等(2005)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生自我概念總分與主觀幸福感總分有顯著相關。[6]這說明,自我概念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會對學生自身的幸福感造成影響。同時,李祚山(200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概念的各因子除與情感平衡呈顯著負相關外,與其他均為顯著正相關。[7]張濤等(2006)研究表明,中學生心理健康與其自我概念的關系,可以通過自我概念的構建情況對心理健康進行合理預測。[8]而楊宏飛等(2003)的研究表明,在自我概念的構建中,不同層級會導致個體心理健康的差異,具有較高自我概念構建的個體相較于自我概念構建較低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明顯較少。[9]同時,王毅(2011)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國內大學生對自身身體狀況以及外在關系的認知程度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10]由此可見,自我概念影響大學生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因此,對自我概念的不同維度和方面的研究是有重要意義的。
以往關于自我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高等院校,并且關注的是自我概念與臨床變量的關系,如幸福感、社交焦慮等,較少關注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擬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概念進行探討。
隨機選取寧夏高職院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學生,其中大一人數(shù)比例為31.0%,大二34.5%,大三34.5%,男生51.4%、女生48.6%,發(fā)放問卷共600份,回收問卷591份,其中有效問卷545份,有效回收率為92.2%。
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該量表由Fitts(1965)編制。該量表共有70個項目,分為9個維度,分別是生理自我(Physical Self)、道德倫理自我(Moral Ethical Self)、心理自我(Personal Self)、家庭自我(Family Self)、社會自我(Social Self)、自我認同(Identity)、自我滿意(Self Satisfiation)、自我行動(Behavior)、自我批評(Self Criticism)及總分(Total Positive),采用1~5點計分。本研究中采用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版本是由臺灣林邦杰修訂的第三版,Cronbach系數(shù)為0.87,信度水平較高。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
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做自我概念的不同維度的比較發(fā)現(xiàn)如下,見表1。
生理自我方面,三年級與一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二年級也有顯著差異(p<0.05),一年級與二年級沒有顯著差異。
道德倫理自我方面,一年級與二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三年級也有顯著差異(p<0.05),二年級與三年級差異不顯著。
心理自我方面,一年級與二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三年級也有顯著差異(p<0.05),二年級與三年級差異不顯著。
家庭自我方面,一年級與二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三年級也有顯著差異(p<0.05),二年級與三年級差異顯著(p<0.05)。
社會自我方面,一年級與二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三年級也有顯著差異(p<0.05),二年級與三年級差異不顯著。
自我認同整體方面,一年級與三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二年級差異不顯著,二年級與三年級差異不顯著。
自我滿意方面,一年級與二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三年級也有顯著差異(p<0.05),二年級與三年級差異不顯著。
自我行動方面,一年級與二年級有顯著差異(p<0.05),與三年級也有顯著差異。
自我批評方面,年級間差異都不顯著。
表1 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概念的年級差異比較
對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做自我概念的比較發(fā)現(xiàn),在道德倫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認同、自我行動及總分上,男女生有顯著差異(p<0.05),女生的自我概念高于男生。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批評及自我滿意度上男女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概念的性別差異比較
對是否擔任班干部的自我概念的比較發(fā)現(xiàn):在道德倫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自我行動及總分上,擔任過班干部的高職生和未擔任過班干部的高職生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評、自我滿意方面,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見表3。
表3 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概念的擔任過班干部與否差異比較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概念及影響因素,為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支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生的自我概念存在年級差異,低年級高職生的自我概念明顯高于高年級,這與以往的一些研究結果一致。黃君(2011)對高職生的自我概念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一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高于二年級。[11]究其原因,新入大學的高職生剛剛結束沉重的高中生活,學習任務相對輕松,有更多意愿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這使得他們有更多機會收到來自他人的積極正面的評價,自我概念也更積極。而隨著大學生活的新鮮感降低以及對未來工作等現(xiàn)實問題的考慮增加,高職生退出以往參加的社團活動,對探索自我的愿望不再強烈,更多地考慮實習、就業(yè)等外部現(xiàn)實,在面臨這些現(xiàn)實要求時可能會遭遇挫折,自我概念會降低。
另外,高職生的自我概念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在性別變量上,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高于男生。這與姚計海等(2004)的研究結果一致[12]。這可能是男性感興趣的是社會地位和權利,而女性更關心人際關系。[13]這與社會學的研究也是一致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社會文化作用的結果。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的男女生性別角色有明確定位。社會要求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家庭,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這一價值觀普遍被內化為女性的自我概念,因此她們更關注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責任,更愿意承擔家庭中的勞動和事務,因此女同學在家庭方面比男同學有更高的自信。
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學生自我概念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劉力新等(2007)對高職生自我概念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不存在顯著差異[14]。這可能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文化對性別角色的定義更加寬容和多元,男女生受教育的機會和程度更加均等,女性的角色不再僅限于家庭,社會也更加鼓勵女性在職業(yè)上發(fā)展,使得男女生自我概念更加趨向平等,所以二者在自我概念上的差異并不明顯。
本研究的一個新發(fā)現(xiàn)是,擔任班干部的高職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各維度均高于不擔任班干部的學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不同。如黃君發(fā)現(xiàn)擔任班干部的高職生的自我概念要低于沒有擔任班干部的學生,這可能是因為擔任班干部的同學對自我有更高要求,選取的參照系與同上高職的同學不同,總是拿自己和本科同學比,覺得“低人一等”。而事實上,在班級或學生會任職的高職生與老師、同學接觸的機會較多,這會增加互動過程中積極反饋的可能性,而積極的反饋有助于他們產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再加上班干部角色本身要求任職人員只有與同學保持團結協(xié)作,依靠集體智慧,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為了保持良好的自我概念和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們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謙虛謹慎、彼此協(xié)作,在平時就保持較高的道德水平。當行為出現(xiàn)偏差時,也會根據(jù)社會要求調整,以期滿足社會對自我的期待,而且,在不斷的互動中,其社交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提升,自我概念進一步加強。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大學生的自我概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如年級、性別和是否擔任班干部等,這就要求學校在進行心理育人、提高學生的自我概念時,要針對不同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創(chuàng)造多方平臺讓學生擔任干部職務,將會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概念,進而維護高職生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概念進行了探討,但仍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本研究的取樣范圍比較小,取樣主要來自省會城市的高職學校,未能將省內其他地區(qū)的涵蓋其中。其次,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依靠被試者的自我報告,這種主觀報告會導致一定的誤差,比如說社會贊許效應。如果從同伴、老師等多個來源收集數(shù)據(jù),將會得到更客觀的數(shù)據(jù)。最后,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橫向研究,僅對人口學變量進行了分析,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采用相關或縱向研究,考察自我概念與其他心理變量的關系,擴大研究范圍。
學校需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利用不同途徑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與活動,營造積極健康的大學生校園氛圍。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概念受不同因素的影響,這進一步說明學校開展針對性的教育與活動的必要性。因此,在高校的教育與活動中,可以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開展開放性的討論來鼓勵大學生積極交流,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和長處,并分享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方式和手段。這種討論提供一種機會:讓大學生可以在不同思想碰撞的環(huán)境中,幫助他們理解自己與他人在對待事物上的差異,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學??梢远嚅_設一些關于自我認知的理論課程,以幫助大學生發(fā)展客觀、全面的自我,承認個體的差異性,提高接納自我的能力。同時,鼓勵大學生在個人能力和素質等內在因素方面進行比較,而不僅是在物質等外在層面進行攀比,提高自我心理的完善。此外,積極為大學生提供認知和探索自我的平臺,以助他們找到自身的定位,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之處。通過增設心理健康輔導和咨詢服務平臺,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支持。還可以定期進行走訪和談心,掌握大學生的情緒健康狀況及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以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來糾正他們不合理的自我認知。
學生需要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本研究表明,高職生的自我概念存在年級差異,低年級高職生的自我概念明顯高于高年級,這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并沒有隨著年級或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個體的自我概念水平與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體現(xiàn)在積極的自我概念能夠指導個體的行為,解釋個體的經驗,并影響個體的期望,進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仍然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一個重要任務。而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對真實自我的全面客觀認知基礎上的,因此大學生群體應該學會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接受自身的不足并不斷超越自我。大學生們可以通過自我觀察來了解自己,思考“我是誰”的問題并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可以積極地參與社會交往活動,通過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來完善對自己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客觀地看待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評價;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自己,接受自身的不足,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優(yōu)缺點,不消極地逃避自身的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自信心,設定可以通過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并不斷更新自我,進行自我教育。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現(xiàn)如今,網(wǎng)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它將各個方面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不同人群之間的重要紐帶,也成為學生和教師獲取知識的新媒介。特別是對大學生來說,他們對網(wǎng)絡格外依賴,這一行為對學生的認知、性格、情緒和心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互聯(lián)網(wǎng)本身具有雙向平等、互助和隱蔽等特點,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針對性輔導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存在著大量以心理咨詢和健康心理輔導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和輔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wǎng)絡遠程心理教學和心理輔導咨詢,定期進行心理測評,這種網(wǎng)絡測評較現(xiàn)場測試來講,更無壓力且輕松愉悅,能更真實地展現(xiàn)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種方式也更及時地幫助心理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然而,我們也不能完全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存在不同價值觀,言論、信息繁雜,可能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要適當加強學生的網(wǎng)絡素養(yǎng)教育,引導他們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以增加其識別能力。
對于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建立新的社會關聯(lián)。他們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上學,在新的環(huán)境中,舊有的人際支持降低,新的人際支持系統(tǒng)還未建立,學生需要與新環(huán)境中的不同主體和相關元素進行互動,合理的社會支持程度將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社會互動。
根據(jù)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認知。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應從小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首先,給予情緒價值,提供關懷和關愛,不剝奪孩子自由發(fā)展和自我反思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其次,意識到他人的評價對孩子成長發(fā)展的意義,意識到外部評價對孩子形成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作用,將父母對孩子的日常態(tài)度和評價納入孩子的自我評價和認知的結構中,在父母對孩子適時、積極的評價中,促進孩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概念的形成。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首先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輔導體系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廣闊、平等和和諧的交流平臺和學習平臺。其次,在學?,F(xiàn)有的課程體系中建立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專題的形式主動引導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自我認知。還應該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設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機構,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咨詢和引導渠道,促進大學生實現(xiàn)積極的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