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茹,丁宇浩,黃慶華,程傳杰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聚氨酯具有優(yōu)良的綜合性能,其泡沫材料在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應用,如在家具、建筑、運輸?shù)确矫嬗米骶彌_或隔熱材料[1-3]。隨著化石資源的日益減少,全球面臨嚴重的資源與能源危機。生物基原料具有含量豐富、可再生等優(yōu)點[4]。近年來,由生物基多元醇制備得到的聚氨酯泡沫越來越引起重視,如以木質(zhì)素、腰果酚、植物油等為原料的聚氨酯泡沫不斷被研究開發(fā)[5,6]。蓖麻油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含量豐富,且自身含有三個羥基官能團,因此在聚氨酯制備中作為多元醇原料被廣泛使用[7,8]。例如,UldisStirna等人[9]利用蓖麻油和乙醇胺反應制備得到高羥值多元醇,并得到聚氨酯泡沫。
在以往的研究中,制備聚氨酯泡沫常需要用到有毒的催化劑、稀釋劑、發(fā)泡劑等。基于此,本文以蓖麻油、L-賴氨酸與二異氰酸酯為原料,制備了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本方法的優(yōu)點有:(1) 同時使用了蓖麻油、L-賴氨酸兩種天然原料,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生物質(zhì)比例;(2) 制備過程無溶劑,幾乎為100%原子經(jīng)濟性,無廢物產(chǎn)生;(3) 制備過程中除使用水作為發(fā)泡劑外,無任何其他添加劑;(4) 不使用催化劑。
CMT6103電子萬能試驗機(非金屬方向),美國MTS 美特斯工業(yè)系統(tǒng)。德國耐馳TG 209F3。德國耐馳DSC 200F3。FTIR-650,天津港東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采用KBr 壓片。
蓖麻油、L-賴氨酸、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己二異氰酸酯(HDI)、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均購于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試劑采購后未經(jīng)處理直接使用。
稱取蓖麻油 (100g) 加入三頸燒瓶中,加入定量的L-賴氨酸,升溫至140℃,以500r/min的轉速攪拌7h,得到暗黃色的氨解產(chǎn)物。MDI在45℃下加熱至液化,產(chǎn)物降溫至50℃,倒入發(fā)泡紙杯,加入MDI (56g)(-NCO/-OH=1.5)與定量的H2O,啟動秒表計時,以1000r/min的轉速攪拌,約90 s 后,停止攪拌。將紙杯放置于桌面上,室溫熟化后,脫模得到聚氨酯泡沫。
2.2.1 聚氨酯泡沫的密度
在測量聚氨酯泡沫的密度時,將溢出紙杯頂端的部分裁切下來。以如下方法計算聚氨酯泡沫的密度:
W紙杯+W泡沫=W1(g)
W空杯=W2(g)
紙杯容量=V (cm3)
密度=(W1-W2)/V (g/cm3)
2.2.2 力學性能
CMT6103電子萬能試驗機(非金屬方向),美國MTS 美特斯工業(yè)系統(tǒng)。將樣品表皮裁去后制樣,樣品尺寸為50 mm×50 mm×50 mm,壓縮速率為2 mm/min。
2.2.3 熱學性能
TGA測試條件:德國耐馳TG 209F3。氮氣氣氛,測試溫度范圍為:室溫-800℃,升溫速率10℃/min。DSC測試條件:德國耐馳DSC 200F3。氮氣氣氛,測試溫度范圍為:-40℃~300℃,升溫速率10℃/min。
2.2.4 紅外測試
FTIR-650,天津港東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采用KBr 壓片。
在蓖麻油分子中含有酯鍵,而賴氨酸是含有兩個伯氨基的氨基酸;將二者混合加熱,酯鍵將發(fā)生氨解反應,得到含有羥基與酰胺鍵的中間體1;然后1以未氨解或氨解不完全的蓖麻油作為多元醇,與異氰酸酯反應得到相應的聚氨酯;同時,加入水作為發(fā)泡劑,產(chǎn)生的CO2使聚合物形成泡沫狀 (圖 1)。所得聚合物以聚氨酯為主體,同時含有酰胺、酯、脲基團。
圖1 由蓖麻油賴氨酸制備聚氨酯泡沫原理
在對反應體系進行初步研究時,我們先將5%的賴氨酸與蓖麻油混合,然后加熱反應得到暗黃色氨解產(chǎn)物。冷卻至50 ℃后,分別與不同的異氰酸酯進行反應,同時加入少量水,觀察相應的發(fā)泡情況,結果如圖2所示。在無催化、純水發(fā)泡條件下,采用HDI得到的是硬質(zhì)聚氨酯硬塊,無法制備聚氨酯泡沫。并且在加入不同比例的發(fā)泡劑與催化劑嘗試后,仍然得到聚氨酯硬塊,無法制備泡沫。實驗觀察得到:在采用HDI時,氣體放出速度大于凝膠速度,在凝膠完成前,氣體已經(jīng)全部逸散出,所以無法得到泡沫材料 (圖2A)。采用TDI:在無催化、純水發(fā)泡條件下,得到的是軟質(zhì)聚氨酯泡沫。通過有/無賴氨酸添加的單一變量實驗發(fā)現(xiàn),在添加賴氨酸的情況下,泡沫密度與力學強度有略微提升,但提升不大。在無賴氨酸添加的條件下,得到的也是軟質(zhì)泡沫 (圖2B)。采用MDI:可以實現(xiàn)無催化、純水發(fā)泡,且能夠得到性能較好的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圖2D)。
圖2 采用不同異氰酸酯的泡沫圖
確定使用MDI后,我們研究了賴氨酸對產(chǎn)物的影響。由表1與圖3可見,對于PU1-PU6的樣品,保持MDI 比例不變,隨著L-賴氨酸的含量增加,發(fā)泡所需攪拌時間不斷減少。這可能是由于隨著賴氨酸添加量的增加,體系中氨解產(chǎn)物的含量相應增加。只需要少量的氨解產(chǎn)物,就能夠促進凝膠以及CO2的生成速率,使泡沫的密度降低。對于PU1和PU2,攪拌時間分別為600s與1200s,當攪拌時間為600s時,蓖麻油和MDI的反應未能夠達到發(fā)泡所需要的黏度,且攪拌停止后部分氣泡溢出,使得PU1無法成為泡沫材料;當攪拌時間為1200s時,蓖麻油與MDI反應達到了發(fā)泡所需要的黏度,但是由于H2O和MDI的反應較慢,因此聚氨酯密度較大,得到的是夾雜少量氣泡的聚氨酯彈性體。PU3中的攪拌時間較PU2下降了612s,這說明氨解產(chǎn)物對凝膠以及CO2產(chǎn)生了促進作用。隨著氨解產(chǎn)物含量的增大,攪拌時間不斷減少,這說明該體系無需催化劑以及傳統(tǒng)的有機發(fā)泡劑就能夠形成泡沫材料。當L-賴氨酸添加量為3%時,H2O的添加量為1%制備得到的泡沫密度最小(PU9)。當L-賴氨酸添加量大于7%時,泡沫的密度不斷增大,這可能是由于氨解產(chǎn)物對于H2O和MDI的反應的促進不斷增加使得CO2的產(chǎn)生速度加快,同時,由于發(fā)泡過程凝膠的促進速度小于CO2的產(chǎn)生速度,因此部分CO2溢出,導致泡沫的密度有一定的增加。當L-賴氨酸添加量為15%時,在發(fā)泡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只需要91s的攪拌,就能達到發(fā)泡所需要的黏度,并且體系放熱嚴重,由于CO2的產(chǎn)生速度過快,底物直接溢出發(fā)泡模具,泡沫開裂嚴重,無法得到良好形態(tài)的泡沫。對PU9而言,H2O的添加量如果增加,將對泡沫的形態(tài)有一定的破壞。對這個體系而言,最佳的比例為PU6與PU9,能夠得到性能較好的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 (圖2D)。
表1 不同反應條件下的泡沫密度a
數(shù)據(jù)表明,氨解產(chǎn)物對于發(fā)泡過程有促進作用。并且,以水為發(fā)泡劑對于環(huán)境友好,擺脫了傳統(tǒng)的有機錫類催化劑與胺類催化劑,不采取DCM等低沸點有機溶劑作為發(fā)泡劑,減少了發(fā)泡過程及泡沫自身對于環(huán)境的污染,降低了成本,并且發(fā)泡條件、發(fā)泡過程簡單。生物基多元醇制備過程中,制備條件溫和,反應操作簡便,多元醇為全生物基原料,這是傳統(tǒng)聚氨酯沒有的特點。
如圖4所示,在3411cm-1附近的吸收峰為N-H的伸縮振動信號;在2927 cm-1處的吸收峰為-CH2的C-H振動信號;在2273 cm-1處的吸收峰為殘余的-NCO的特征吸收峰;在1737 cm-1處的吸收峰為酯的C=O信號;在1548 cm-1和1311 cm-1處的吸收峰為酰胺譜帶,此處的吸收峰可以證明第一步反應生成了酰胺鍵。
圖4 聚氨酯泡沫的FTIR
采用熱重分析儀(TGA)和示差掃描量熱儀(DSC)對未添加L-賴氨酸的聚氨酯泡沫和L-賴氨酸添加量為7%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熱性能進行研究。由TGA曲線(圖5)可知,未添加L-賴氨酸的聚氨酯泡沫在升溫至約272℃時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熱失重行為。對于L-賴氨酸添加量為7%的聚氨酯泡沫,升溫至260℃左右開始出現(xiàn)熱失重現(xiàn)象。這說明酰胺鍵的引入對聚氨酯泡沫的熱穩(wěn)定性影響較小。
圖5 聚氨酯泡沫的熱重圖(0% 與7% 指賴氨酸添加量)
由DSC曲線(圖6)可知,未添加L-賴氨酸的聚氨酯泡沫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起始點Tg為18.7℃,L-賴氨酸添加量為7%的聚氨酯泡沫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起始點Tg為30.3℃,相差10℃左右。
圖6 聚氨酯泡沫的DSC曲線 (0% 與7% 指賴氨酸添加量)
壓縮試驗結果(圖7)表明,L-賴氨酸添加量為7%的聚氨酯泡沫具有較優(yōu)的抗壓性能。當材料形變?yōu)?0%時,應力為0.36MPa,當材料形變?yōu)?3%時,應力為0.61MPa,當材料形變?yōu)?0%時,應力為1.35MPa,當材料形變大于70%時,泡沫材料被壓縮成為彈性體,此時的應力上升速度逐漸加快。聚氨酯的應力-應變曲線表明,該聚氨酯泡沫為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且材料韌性較強,有望用于抗壓泡沫材料中。
圖7 聚氨酯泡沫壓縮應力-應變圖
研究結果表明,添加賴氨酸對聚氨酯泡沫具有重要的影響,且氨解產(chǎn)生的多元醇混合體系對發(fā)泡有促進作用。反應的優(yōu)化條件:制備多元醇為140℃下反應7h;制備泡沫是在1000 r/s轉速下攪拌 90s。加料比例:蓖麻油100%,賴氨酸3%~7%,MDI 56%,水 0~1%。所得泡沫的密度為 0.2~0.3 g/cm3;抗壓強度:材料形變?yōu)?0%時,應力為0.36MPa。TGA 結果表明,泡沫在近于300℃時才出現(xiàn)明顯的失重。本方法為充分利用蓖麻油與賴氨酸可再生資源,并采用環(huán)境友好的方法制備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