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薇 石良文 萬 璐 沈長華 邱慧明
( 1.福建省南平國家農業(yè)氣象試驗站,福建 南平 354200;2.福建省南平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建 南平 354200;3.福建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8 )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稻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不斷向優(yōu)質兼顧高產的目標發(fā)展。稻米品質除受自身的遺傳基因控制外,環(huán)境條件對其也有很大的影響[1]。已有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播種期試驗對稻米品質確實存在影響[2-6]。分期播種試驗可以較好地控制作物生長變量,改變光溫等氣象條件[7-10],得出最適宜的農作物播種期。
“K兩優(yōu)369”系福建豐田種業(yè)有限公司使用南平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選育的“K12S”作母本與強優(yōu)恢復系“H369”配組而成的,田間試驗試種表現(xiàn)出生物量和稻谷產量優(yōu)勢明顯、適應性強、熟期適中,且具有米粒外觀和米飯口感佳等特性。“K兩優(yōu)369”于2015年6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2018年通過國家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9年,該品種被“中國好糧油浦城大米”作為主推品種之一,也是近年南平市具有較大推廣潛力的優(yōu)質稻新品種。本試驗以“K兩優(yōu)369”為供試材料,通過設置不同播期,研究不同播種時段及水稻生長發(fā)育期間的氣候條件對稻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以期在進一步優(yōu)化“K兩優(yōu)369”稻米品質、探尋適宜播種期,以及促進水稻生產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供試水稻品種為“K兩優(yōu)369”,由福建省南平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提供。
本試驗于2019—2021年在福建省南平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南山水稻試驗基地進行,試驗點選擇地勢平坦、形狀整齊、肥力均勻的地塊,保證試驗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條件,試驗地水源充足,排灌自如。試驗設5個播種期處理,分別為5月10日(D1)、5月20日(D2)、5月30日(D3)、6月10日(D4)、6月20日(D5)。每個播種期處理1個小區(qū),面積13.33m2,每個小區(qū)做田埂,6.0~6.5葉齡移栽,單本插栽15行,每行8株,株行距23.3cm×23.3cm,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同于大田生產。
2.3.1 試驗觀察與記載
水稻各生育期與生長情況觀測按《農業(yè)氣象觀測規(guī)范(上冊)》水稻部分,綜合考慮試驗目的方案執(zhí)行[11],即每小區(qū)定5株為觀測株,記載各生育期并進行生長狀況評定。
2.3.2 產量及米質取樣檢測
每期水稻成熟時,在每小區(qū)離邊行3株以上向內取5株,共15個樣本,均勻一致地進行有效穗調查,包括株高、穗粒、實粒、千粒重烤種。稻穗掛干貯存,同步進行米質檢測,稻米品質各項指標測定依據(jù)《米質測定方法》(NY/T 83—2017)進行測定[12],稻米品質評判依據(jù)《食用稻品種品質》(NY/T 593—2013)[13]。
氣象數(shù)據(jù)由南平國家農業(yè)氣象試驗站提供,包括2019—2021年南平國家基本氣象站逐日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根據(jù)2019—2021年“K兩優(yōu)369”不同播期的生育期、產量要素的平均統(tǒng)計結果,D1—D5的全生育期天數(shù)差距較小,分別為127.0d、127.0d、127.7d、127.3d、127.7d,其中始穗到成熟天數(shù)分別為36.7d、36.3d、39.0d、39.0d、42.3d。由表1可見,各生育期較遲的播期處理在水稻生育后期的溫度稍有降低,D1—D4處理的≥10℃有效積溫和日最高氣溫總體呈先增后減趨勢,D5處理開始氣溫大幅降低,始穗—齊穗階段D5的日照時數(shù)在5個處理中也為最少。始穗—齊穗期處于揚花時段,對白天降水較為敏感,D2和D5期間降水較少,以D3累積降水43.7mm為最多;齊穗—成熟階段以D1日照時數(shù)182.0h最多,D2—D5無明顯差異,D2累積降水149.5mm為最多,D4累積降水69.2mm為最少,呈不均勻分布;全生育期日照時數(shù)以D3最多,為736.1h,D4的626.0h次之,其他三個播期無明顯差異。累積降水以D2的935.2mm最多,以D5的583.2mm最少。
表1 2019—2021年“K兩優(yōu)369”水稻關鍵生育期氣象條件
由表2可見,5個播期處理的粒長之間差異顯著,基本隨著播期推遲而變長,長寬比大致隨播期推遲而減小。分析產量構成因素可以發(fā)現(xiàn),5個播期千粒重變化幅度在22.29~24.30g,基本呈現(xiàn)隨播期推遲而增多趨勢。但不同播期水稻的有效穗數(shù)、穗粒數(shù)和結實率均有一定差異。D1有效穗最多,達239.35萬穗/hm2,分別比D2、D3、D4、D5高8.9%、0.5%、9.5%、5.7%;穗粒數(shù)D1最多,為232.43粒,分別比D2、D3、D4、D5多12.22、6.03、13.47和30.93粒;不同播期的結實率以D3最高,為85.33%,D4和D5較低,為77.50%和75.59%。綜合來看,不同播期之間相比,D3高產優(yōu)勢明顯。不同播期間產量的差異主要是結實率、有效穗數(shù)及穗粒數(shù)不同所致,各播期結實率、有效穗數(shù)及穗粒數(shù)的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4.95%、4.95%和5.28%,說明不同播期對穗粒數(shù)影響最大。相對應的,營養(yǎng)生長的時間隨著播期延遲而逐漸縮短,營養(yǎng)體生長差,導致穗子和谷粒變小,產量下降。
表2 “K兩優(yōu)369”不同播期的產量構成要素
結合表3和表4,從“K兩優(yōu)369”水稻不同播期稻米品質性狀來看,在碾米品質方面,D1—D5糙米率為78.93%~80.27%,均達二級稻米標準,以D4的80.27%最高,但總體差值較小,播期對其無明顯影響。早播(D1—D2)的整精米率為61.23%~61.73%,遲播(D4—D5)的整精米率為64.97%~65.90%,均達一級稻米標準,遲播的整精米率比早播的平均偏高6%。可見,隨著播種期推遲,精米率、整精米率逐漸升高,在D4達到最高(優(yōu))值。說明播種較早,其抽穗至成熟階段遇高溫加快了灌漿速率,縮短灌漿持續(xù)期,使籽粒充實度受到影響,導致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此外,在30~36℃條件下,白天溫度高,晝夜溫差小,對優(yōu)質稻的形成不利[14]。
表3 秈稻品種品質等級(NY/T 593—2013)
表4 不同播期的米質對比
外觀品質方面,5個樣本的粒長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增長,其中,D4和D5處理的粒長無顯著差異;長寬比無明顯差異,播期的改變對其影響較小;堊白度與堊白粒率均達到一級稻米的標準,并以D2為最優(yōu)狀態(tài),在D3達到最高峰值,D4、D5差異較小,且呈下降趨勢,但以D1、D2值為最佳。究其原因,堊白性狀和透明度易受灌漿期間溫度的影響,5月20日左右播種的水稻灌漿成熟期正處于7月、8月的盛夏高溫季節(jié),而5月下旬后播種的水稻灌漿成熟期則在較為涼爽的9月、10月,這與伏軍[15]關于高溫使稻米堊白增多的機理,即高溫加速稻株成熟、促進植株衰老,造成米粒背部、基部或橫斷面中部的細胞生長和淀粉細胞累積明顯不足,而成白色不透明狀所致的結論一致;透明度除D4為1.00,達一級稻米標準以外,其他各期均為二級稻米標準,呈現(xiàn)隨著播期的延遲總體呈明顯下降(變差)趨勢。
蒸煮品質方面,5個樣本堿消值、膠稠度和直鏈淀粉均達一級稻米標準。其中D1和D2堿消值等級含量最低,D3、D4和D5堿消值均高于6.5級;D3、D4和D5直鏈淀粉值均高于14%,以D5為最高(優(yōu))。膠稠度與堿消值和直鏈淀粉分布趨勢相反,D1和D2的膠稠度最高,D3—D5的膠稠度隨著播期推遲逐漸降低。
營養(yǎng)品質方面,D1處理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于其他播期,D2—D5處理之間蛋白質含量無明顯差異。
通過計算水稻始穗—齊穗、齊穗—成熟兩個生育階段內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有效積溫、平均相對濕度、降水量和日照時數(shù),分析這兩個生育階段內不同氣象條件與稻米品質的相關性。由表5可見,在始穗—齊穗階段,各氣象因子與碾米品質、外觀品質和營養(yǎng)品質相關不顯著,平均最低氣溫和日照時數(shù)與蒸煮品質中的膠稠度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0.54和0.58,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和日照時數(shù)與蒸煮品質中的直鏈淀粉均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0.63、-0.56、-0.59和-0.55。在齊穗—成熟階段,平均最低氣溫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三項碾米品質因子均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0.61、-0.68和-0.59,平均相對濕度和降水量與精米率均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0.58和-0.53,其余氣象因子與碾米品質相關不顯著;外觀品質中,平均最低氣溫、有效積溫與透明度均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均為0.52,其余氣象因子與外觀品質相關不顯著;蒸煮品質方面,平均氣溫與膠稠度呈顯著正相關,與直鏈淀粉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0.63和-0.74,平均最低氣溫與堿消值、膠稠度和直鏈淀粉分別呈顯著的負相關、正相關和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0.62、0.73和-0.87,有效積溫與堿消值、膠稠度和直鏈淀粉分別呈顯著的負相關、正相關和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0.58、0.78和-0.64,其余氣象因子與蒸煮品質相關不顯著;各氣象因子均與表征營養(yǎng)品質的蛋白質含量無顯著相關關系。
表5 “K兩優(yōu)369”水稻關鍵生育期氣象條件與米質的相關性分析
總體上看,在始穗—齊穗階段,氣象條件主要影響稻米的蒸煮品質,平均最低氣溫越高、日照時數(shù)越多,蒸煮品質中的膠稠度越高;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越低,日照時數(shù)越少,蒸煮品質中的直鏈淀粉越高。在齊穗—成熟階段,氣象條件主要影響稻米品質的碾米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平均最低氣溫越低,碾米品質越高;平均相對濕度和降水量越低,碾米品質中的精米率越高;平均最低氣溫和有效積溫越高,稻米的透明度越高,稻米的堿消值越低、膠稠度越高、直鏈淀粉越低。平均氣溫越高,稻米的膠稠度越高、直鏈淀粉越低。
①隨著播期推遲,“K兩優(yōu)369”的千粒重基本呈現(xiàn)增多趨勢,其他產量構成要素無明顯變化。5個播期處理的理論產量中,以播期為5月30日的稻米理論產量最高,之后隨著播期推遲,理論產量降低。
②不同播期對“K兩優(yōu)369”大米品質影響。隨著播種期推遲,精米率、整精米率逐漸升高,早播處理其抽穗至成熟階段遇高溫加快了灌漿速率,縮短灌漿持續(xù)期,使籽粒充實度受到影響,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此外,氣溫高,晝夜溫差小,也不利于米質向優(yōu)發(fā)展。播種時間對出糙率影響較小,但適當推遲播種時間有利于適當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等,并對直鏈淀粉、堿消值等蒸煮品質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③“K兩優(yōu)369”水稻關鍵生育階段氣象條件與米質的關系。在本試驗條件下,關鍵生育期中,齊穗—成熟階段氣象條件對品質影響的程度較大。其中,主要影響米質的氣象要素為日最低氣溫,過高或過低氣溫均不利于稻米品質的形成;日照主要影響稻米蒸煮品質方面指標。
綜上所述,播期對“K兩優(yōu)369”水稻的產量和米質都有一定的影響,從米質看,6月10日播種的米質最好,但是產量較5月30日低。綜合考慮該品種水稻產量與品質因素,在南平市“K兩優(yōu)369”水稻相對合適的播期為5月30日前后,以確保達到產量和米質雙優(yōu)的效果。在始穗—齊穗階段,氣象條件主要影響稻米的蒸煮品質,該品質主要受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和日照時數(shù)的顯著影響;在齊穗—成熟階段,氣象條件主要影響稻米品質的碾米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這些品質主要受平均最低氣溫、平均氣溫、平均相對濕度、降水量和有效積溫的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