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文
海東市樂都區(qū)農業(yè)農村局,青海 海東 810799
馬鈴薯又稱洋芋、土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馬鈴薯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且分布廣、用途廣,一直頗受人們的喜愛。近年來,在農作物栽培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我國馬鈴薯產量不斷提高,成為馬鈴薯種植大國。但是從我國馬鈴薯栽培現(xiàn)狀來看,部分地區(qū)的馬鈴薯栽培較為粗放,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還有待提升,需要引起相關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诖?,筆者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以期為馬鈴薯栽培提供技術支撐,促進馬鈴薯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試驗地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qū)農業(yè)生產區(qū)域(東經(jīng)100°41.5′~103°04′,北緯35°25.9′~37°05′),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qū),年均氣溫為7.6 ℃,年均降水量為431.9 mm,全年日照時間為1 761 h,年無霜期約90 d[1]。試驗地土壤以栗鈣土為主,土壤pH 值為6.8,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為6.76 g/kg,速效氮質量分數(shù)為42.75 mg/kg,速效磷質量分數(shù)為16.98 mg/kg,速效鉀質量分數(shù)為99.77 mg/kg[1]。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青薯9 號,來自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該品種具有產量高、適應性強、抗病性強等特點,薯塊呈橢圓形,屬于中晚熟品種[2]。
于2022 年4 月6 日開展試驗,共設置5 種栽培方式,分別為壟作式(CK)、溝渠式、條帶式、苗缽式、C-槽式,具體栽培情況如下。
壟作式:起壟開溝,壟高25 cm、寬60 cm,按照行距15 cm、株距25 cm 的規(guī)格進行播種,播種后耬平壟面,覆蓋地膜。
溝渠式:先在地面上挖溝,溝深25 cm、寬18 cm,在溝內鋪設編織袋,底部須設透氣孔,在袋上鋪栽培基質,然后按照行距15 cm、株距25 cm 進行播種,播種后覆蓋厚3~5 cm的營養(yǎng)土,最后覆蓋地膜。
條帶式:在苗床上豎向排列編織袋,在編織袋中裝入栽培基質,在每個編織袋中播種2~3 個馬鈴薯切塊,播種后覆蓋厚3~5 cm的營養(yǎng)土,然后覆蓋地膜。
苗缽式:用黑色塑料制作上口徑30 cm、下口徑25 cm、高27 cm 的苗缽,在苗缽上設置多個排水孔,裝入栽培基質,在每個苗缽中播種2~3 個出芽的馬鈴薯切塊,播種后覆蓋厚3~5 cm的營養(yǎng)土,然后覆蓋地膜。
C-槽式:用硬質聚氯乙烯塑料栽培槽栽培,其縱切面為等腰梯形,上口寬19 cm、下底寬12 cm、高16 cm,槽底墊泡沫板以便排水,裝入栽培基質,每個栽培槽種植2~3個馬鈴薯切塊,播種后覆蓋厚3~5 cm 的營養(yǎng)土,然后覆蓋地膜[3]。
栽培基質均采用育苗基質與羊糞混合配制。每種栽培方式為1個試驗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24.38 m2。在整個試驗過程中,用SH-X 型多路溫度測試儀測定栽培基質溫度,并根據(jù)天氣情況進行統(tǒng)一灌溉,田間管理措施與大田管理相一致。
1.4.1 農藝性狀
于馬鈴薯苗期(2022 年5 月16 日)、塊莖形成期(2022 年6 月23 日)、塊莖增長中期(2022 年7 月7 日)、塊莖增長中后期(2022 年7 月14 日)、塊莖增長后期(2022 年7 月24 日)、成熟期(2022 年8 月24 日),從每個小區(qū)中隨機選取10 株馬鈴薯,用卷尺測量株高;在盛花期(2022 年7 月14 日),從每個小區(qū)中隨機選取10 株,統(tǒng)計單株主莖數(shù);在成熟期,從每個小區(qū)中隨機選取10 株,統(tǒng)計單株塊莖數(shù);在成熟期,從每個小區(qū)中隨機選取50 株,統(tǒng)計大薯(質量≥100 g)、中薯(50 g≤質量<100 g)、小薯(質量<50 g)的塊莖個數(shù),并計算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4]。
1.4.2 干物質分配率
在馬鈴薯塊莖形成期、塊莖增長中后期、成熟期,從每個小區(qū)中選取20 株長勢一致、無病蟲害的植株,連根取出后用清水將植株沖洗干凈,將植株分成根、莖、葉、花部分,分別將這4 部分裝入袋中,放入105 ℃的恒溫干燥箱中殺青30 min,再將溫度調至75 ℃烘干至質量恒定,用天平稱取根、莖、葉、花質量,并計算干物質分配率。干物質分配率計算公式如下[5]。
1.4.3 產量
于2022 年8 月24 日開始進行小區(qū)測產,每7 d 采收一次,共采收3 次,計算馬鈴薯小區(qū)產量、折合每667 m2產量、商品薯(符合商業(yè)標準的薯塊)產量及商品薯率。商品薯率計算公式如下[6]。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及DPS7.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由表1 可知,在馬鈴薯苗期、塊莖形成期、塊莖增長中期、塊莖增長中后期、塊莖增長后期、成熟期,溝渠式、條帶式、苗缽式、C-槽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株高均高于CK。在馬鈴薯苗期,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株高最高(26.4 cm),與C-槽式栽培方式無顯著差異,與其余處理存在顯著差異;在馬鈴薯塊莖形成期,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株高最高(51.5 cm),與C-槽式栽培方式無顯著差異,與其余處理存在顯著差異;在馬鈴薯塊莖增長中期,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株高最高(62.6 cm),與其他處理存在顯著差異;在馬鈴薯塊莖增長中后期,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株高最高(73.7 cm),與其他處理存在顯著差異;在馬鈴薯塊莖增長后期,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株高最高(76.1 cm),與其他處理存在顯著差異;在馬鈴薯成熟期,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株高最高(78.5 cm),與其他處理存在顯著差異。總的來說,溝渠式栽培方式對馬鈴薯株高增長的促進作用最顯著。
表1 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株高的影響cm
由表2 可知,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單株主莖數(shù)最多(2.1 個),與C-槽式栽培方式無顯著差異,與其余處理均存在顯著差異;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單株塊莖數(shù)最多(8.2 個),與其他處理均存在顯著差異;在結薯性狀方面,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大薯率最大(78.6%),中薯率也最大(89.3%),小薯率最?。?2.5%)。
表2 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主莖數(shù)、塊莖數(shù)及結薯性狀的影響
由表3 可知,在塊莖形成期,馬鈴薯植株干物質分配以葉為主;在塊莖增長中后期和成熟期,馬鈴薯植株干物質分配以莖為主。在馬鈴薯塊莖形成期,莖的干物質分配率以溝渠式栽培方式最大(33.1%),顯著高于CK,說明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坐果時間較早;在馬鈴薯塊莖增長中后期,莖的干物質分配率以溝渠式栽培方式最大(75.1%),顯著高于CK;在馬鈴薯成熟期,莖的干物質分配率以溝渠式栽培方式最大(77.5%),顯著高于CK。
表3 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干物質分配率的影響%
由表4 可知,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每667 m2產量最大(2 332.0 kg),比CK增產49.7%;其次是C-槽式栽培方式,比CK 增產23.3%。在5 種栽培方式中,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商品薯率最大(94.1%),每667 m2商品薯產量也最大(2 196.5 kg),比CK 增產75.5%;其次是C-槽式栽培方式,每667 m2商品薯產量比CK增產41.4%。
表4 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①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在苗期、塊莖形成期、塊莖增長中期、塊莖增長中后期、塊莖增長后期、成熟期的株高均最大;②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單株主莖數(shù)、單株塊莖數(shù)均顯著高于對照;③在結薯性狀方面,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的大薯率、中薯率最大,小薯率最??;④在馬鈴薯塊莖形成期、塊莖增長中后期、成熟期,莖的干物質分配率以溝渠式栽培方式最大;⑤5 種栽培方式中,溝渠式栽培方式下馬鈴薯每667 m2產量、商品薯率及每667 m2商品薯產量均為最大。由此可見,溝渠式栽培方式能夠顯著促進馬鈴薯生長,提高馬鈴薯產量,適宜在馬鈴薯栽培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