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輝
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病原生物學系和感染病中心, 北京 100191
2022年2月發(fā)布的《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1],其推薦意見5是:“對于隨訪1年以上,HBV DNA和ALT模式難以確定且未經(jīng)治療的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建議抗病毒治療”。但是,在我國2022年12月發(f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2](簡稱中國2022年版指南)中,對不確定期HBV感染者未提出推薦意見,只在文中提及“這部分患者疾病進展風險相對較高,因而可能也需要抗病毒治療”。
2008年印度Kumar等[3]最早報告存在不屬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4個期的患者,在ALT持續(xù)正常的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占40%;在ALT持續(xù)正常的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占55%。2014年美國Hsu等[4]正式提出“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一詞并報告,該期患者在慢性HBV感染中占33%~37%。2017年歐洲肝病學會(EASL)在“慢性HBV感染管理臨床實踐指南”[5]中,描述了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2021年北美洲肝病專家組發(fā)布的“美國HBV感染管理治療流程:2021年更新”[6],也有關于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的敘述。2022年Choi等[7]將不確定期寫入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流程圖。2023年Dusheiko等[8]將不確定期列為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一個期。據(jù)國內(nèi)外報道,在慢性HBV感染者中,不確定期患者占27.8%~59.5%[9-15](表1)。也有將不確定期稱為灰區(qū)(gray zone)[9,12-14]。
中國2022年版指南的推薦意見10提出,對于血清HBV DNA陽性,ALT持續(xù)異常(大于最高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議抗病毒治療[2]。因此,如按該指南分期,HBeAg陽性和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既往分別稱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動期)患者均應接受抗病毒治療,不存在不確定期患者。但是,在HBeAg陽性和陰性慢性HBV感染(既往分別稱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控制期)患者中,仍有不確定期(圖1)。經(jīng)肝活檢證明,在這些不確定期患者中,有顯著壞死炎癥者占29.2%~84.4%;有顯著肝纖維化者占34.0%~73.3%;有顯著壞死炎癥和/或顯著肝纖維化者占49.7%~91.1%[12-13,16](表2),表明多數(shù)不確定期患者符合中國2022年版指南推薦的抗病毒治療標準。
圖1 中國2022年版指南推薦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4期及不確定期Figure 1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 recommended in the 2022 Chinese guidelines, including four phases and the indeterminate phase
表2 HBeAg陽性和陰性慢性HBV感染期的不確定期患者肝組織病理學Table 2 Liver histopathology of indeterminate-phase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and HBeAg-negative chronic HBV infection
Choi等[17]對3 572例未治療的非活動期(HBV DNA<2 000 IU/mL,ALT<ULN)和900例未治療的不確定期(HBV DNA≥2 000 IU/mL,ALT<ULN)患者中位隨訪8.9年,最長10年,不確定期患者估計的HCC發(fā)病率為0.96/100人年,非活動期患者為0.41/100人年,前者顯著高于后者(P<0.001)。對273例未治療的不確定期和治療的免疫活動期(HBV DNA≥2 000 IU/mL,ALT≥2×ULN)患者進行傾向計分配對分析,未治療的不確定期患者發(fā)生HCC、死亡和肝移植風險比率(hazard ratio,HR)分別為1.76和2.14,顯著高于治療的免疫活動期患者(P=0.049和P=0.03)。
韓國Kim等[18]分析6 949例無肝硬化、初治、ALT<2×ULN至少1年患者的歷史隊列(2 029例HBV DNA>6 log10IU/mL),其中HBeAg陽性2 081例,HBeAg陰性4 868例,中位隨訪時間為8年,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表明,HBeAg陽性患者中,基線HBV DNA為6~7 log10IU/mL患者的HCC風險最高(調(diào)整的HR為4.98,P<0.001),HBV DNA>8 log10IU/mL患者最低(調(diào)整的HR為0.90)。分析各年齡組患者結(jié)果表明,HBV DNA為6~7 log10IU/mL和4~6 log10IU/mL的患者發(fā)生HCC風險高于HBV DNA>8 log10IU/mL患者;HBeAg陰性患者中,HBV DNA>5 log10IU/mL和4~5 log10IU/mL患者發(fā)生HCC風險高于HBV DNA<3 log10IU/mL患者,表明HBeAg陽性和陰性HBV感染期(既往分別稱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控制期)的不確定期患者發(fā)生HCC風險較高(P<0.001)(圖2)。
圖2 HBeAg陽性和陰性HBV感染期患者累積HCC發(fā)病率[18]Figure 2 Cumulative HCC incidence rates i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and HBeAg-negative HBV infection[18]
美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地區(qū)聯(lián)合研究[11]報道,對1 303例基線為不確定期和1 370非活動期慢性HBV感染者隨訪10年,前者的HCC累積發(fā)生率(2.7%)較后者(0.6%)高至4.5倍。其中686例隨訪10年仍為不確定期患者的HCC累積發(fā)生率為4.6%;857例在隨訪10年仍為非活動期患者的HCC累積發(fā)生率為0.5%,前者較后者高至9.2倍。多變量分析表明,隨訪10年維持在不確定期、年齡≥40歲和≥45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累計發(fā)生HCC風險,較年齡<40歲和<45歲患者分別高9.06倍和18.40倍。因此,對40歲及以上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應考慮抗病毒治療。
Teng等[19]應用3 527例慢性HBV感染者的REVEAL-HBV隊列,建立了預測HCC的評分系統(tǒng),并對按2015年版亞太肝病學會乙型肝炎管理臨床實踐指南[20]定為不確定期(ALT<80 U/L或HBV DNA<2 000 IU/mL)的749例患者進行了分析,其中135例為HCC高風險(計分≥8),按模型推算,在高風險組中,接受抗病毒治療患者的HCC年發(fā)病率為0,未接受抗病毒治療患者為1.96%,兩者有顯著差異(P=0.005)(圖3)。最近,Huang等[21]報道美國、歐洲和亞洲14個中心的研究結(jié)果,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不確定期患者10年HCC累積發(fā)生率為4%,顯著低于未治療組(15%)。
圖3 接受抗病毒治療與否的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CC累積發(fā)病率[19]Figure 3 Cumulative HCC incidence rates in indeterminate-pha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based on whether they receive antiviral treatment or not[19]
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臟有顯著壞死炎癥和纖維化的比例較高,發(fā)生HBV相關的HCC風險較高,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HCC發(fā)病率。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