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劉志華,盧敏潔,郁曉瑜
(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400)
結直腸癌是發(fā)病率、病死率均較高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1]。研究顯示,脾虛是結直腸癌腫瘤微環(huán)境形成的主要病機,為其“病復”即復發(fā)、“傳舍”即轉移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2]。目前臨床治療結腸癌仍以手術切除輔以放化療為主,但患者術后體質受損,以脾虛證為主要中醫(yī)證型,且存在免疫功能降低及腸道微生態(tài)紊亂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預后。健脾解毒方由黨參、黃芪、八月札及豬苓等多種藥物組成,具有燥濕排毒、補脾益氣的功效。王子元等[3]證實健脾解毒方對大腸癌多藥耐藥具有逆轉效果,為結直腸癌“從脾論治”提供了研究基礎。本研究選取114 例結直腸癌術后脾虛證患者,觀察健脾解毒方對其治療作用?,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結直腸癌術后脾虛證患者114 例,隨機法分為常規(guī)組、聯(lián)合組,各57 例。改良型FOLFOX6 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57.57±7.87)歲;術前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8.52 ~28.65 kg/m2,平均BMI(22.98±0.35)kg/m2;臨床分期II 期15 例,Ⅲ期39 例,Ⅳ期3 例;結腸癌40 例,直腸癌17 例;左半結腸癌切除術17 例,右半結腸癌切除術7 例,乙狀結腸癌切除術22 例,降結腸癌切除術11 例;聯(lián)合組男32 例,女25 例;年齡46 ~72 歲,平均年齡(58.10±7.63)歲;術前BMI 18.47 ~28.52 kg/m2,平均BMI(23.01±0.29)kg/m2;臨床分期II 期12 例,Ⅲ期42 例,Ⅳ期3 例;結腸癌38 例,直腸癌19 例;左半結腸癌切除術19 例,右半結腸癌切除術9 例,乙狀結腸癌切除術19 例,降結腸癌切除術10 例。2 組性別、年齡、術前BMI、臨床分期、疾病類型及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消化系統(tǒng)腫瘤診斷與治療》中結直腸癌診斷標準[4],經(jīng)病理檢查證實;中醫(yī)診斷:符合《常見胃腸病的中西醫(yī)診治》中脾虛證診斷標準[5],符合主癥納差、乏力、腹脹、便溏中至少1 項,次癥口淡、少言、腹痛、嘔吐、情志不舒、浮腫、面部萎黃、舌質淡、舌苔白、脈弱中至少2 項。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結直腸癌脾虛證西醫(yī)、中醫(yī)診斷標準;2)年齡18 ~75 歲;3)臨床分期II、III 期;4)卡氏功能狀態(tài)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60 分;5)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6)均接受改良型FOLFOX6 方案化療。排除標準:1)重要器官功能不全;2)存在化療禁忌證,健脾解毒方禁忌證;3)合并惡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及腦卒中等嚴重內、外科疾?。?)合并腸梗阻、胃腸穿孔等消化系統(tǒng)疾?。?)遠端臟器轉移;6)合并其他惡性腫瘤;7)術前放化療史;8)妊娠期、哺乳期患者;9)合并精神疾病。
1.4 治療方法 2 組術后均采用改良型FOLFOX6 方案化療。第1 天,奧沙利鉑注射液(深圳海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48;20 mL)靜滴,85 mg/m2;第1、2 天,亞葉酸鈣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391;10 mL:100 mg)靜滴,200 mg/m2;第1、2 天,氟尿嘧啶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959;10 mL:0.25 g)靜滴,400 mg/m2;第1、2 天,氟尿嘧啶2 400 mg/m2,持續(xù)泵入46 h。1 個周期為2 周,至少完成2 個周期。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維持酸堿、水及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時間為8周。聯(lián)合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聯(lián)合健脾解毒方治療。黨參、薏苡仁各30 g,黃芪25 g,紅藤、野葡萄藤各18 g,白術、豬苓各15 g,八月札、仙鶴草、石見穿各12 g,陳皮、木香各9 g。每日1 劑,加水煎汁,早晚分服,每次200 mL。1 個療程為4 周,共服用2 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 根據(jù)《中醫(yī)肛腸科學》中相關標準[6],1.2 診斷標準中主癥無0 分,輕2 分,中4 分,重6 分;次癥無0 分,輕1 分,中2 分,重3 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中醫(yī)證候越嚴重。
1.5.2 臨床療效 根據(jù)《實用中醫(yī)肛腸病學》中相關標準[7],顯效:70%≤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90%,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30% ≤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70%,臨床癥狀改善;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臨床癥狀未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3 治療前后腸道微生態(tài) 治療前后收集患者新鮮糞便各0.1 g,經(jīng)糞便DNA 試劑盒提取總DNA,冷凍保存。采用AUTOMA 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深圳萊奧拓科技有限公司)鑒定大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數(shù)量。
1.5.4 治療前后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活性及血清白介素-10(interluekin-10,IL-10)、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治療前后收集患者空腹靜脈血各5 mL,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NK 細胞活性;3 500 r/min 離心10 min 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10、IFN-γ 水平,酶標儀讀取450 nm波長位置吸光度值,計算樣品IL-10、IFN-γ 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繼錦化學科技有限公司。
1.5.5 生存質量比較 2 組KPS 評分升高率(升高≥10 分)、疼痛減輕率(鎮(zhèn)痛藥劑量降低≥50%)、體質量增加率(增加≥1 kg)。
1.5.6 不良反應 比較2 組不良反應,根據(jù)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常見毒性事件3.0 毒性評價標準評估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8]。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19.0 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兩樣本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用χ2檢驗,等級比較用秩和Z 檢驗。P<0.05 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n = 57) 分
表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n = 57)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常規(guī)組比較,△P <0.05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常規(guī)組21.54±4.6916.80±3.29#聯(lián)合組20.98±5.13 10.32±2.14#△
2.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n = 57) 例
2.3 2 組治療前后腸道微生態(tài)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腸道微生態(tài)比較(±s,n = 57)lgCFU/g
表3 2 組治療前后腸道微生態(tài)比較(±s,n = 57)lgCFU/g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常規(guī)組比較,△P <0.05
組別時間大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常規(guī)組 治療前 7.35±1.035.71±0.997.05±1.19治療后 5.15±0.96#4.32±0.57#8.26±1.11#聯(lián)合組 治療前 7.40±1.145.69±0.987.13±1.23治療后 3.02±0.82#△ 2.93±0.61#△ 9.77±1.30#△
2.4 2 組治療前后NK 細胞活性及血清IL-10、IFN-γ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NK 細胞活性及血清IL-10、IFN-γ水平比較(±s,n = 57)
表4 2 組治療前后NK 細胞活性及血清IL-10、IFN-γ水平比較(±s,n = 57)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常規(guī)組比較,△P <0.05
組別時間IL-10/(pg/mL)IFN-γ/(pg/mL)NK/%常規(guī)組治療前352.41±52.17 159.32±40.1921.25±3.98治療后271.36±35.11# 259.97±48.87# 28.66±4.05#聯(lián)合組治療前360.91±55.48 160.39±41.2522.04±3.57治療后225.58±40.77#△342.21±52.23#△35.66±4.17#△
2.5 2 組生存質量比較 見表5。
表5 2 組生存質量比較(n = 57) 例
2.6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6。
表6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 57) 例
結直腸癌的發(fā)生受多種因素影響,通常是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及DNA 損傷修復相關基因突變所致[9]。中醫(yī)學則認為,先天不足,正氣虧虛,脾氣虛弱是其根本病因,五行中土與脾對應,故曰“脾為后天之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中痰瘀凝結、邪毒滯澀,脾氣虛弱,健運失常,治療關鍵在于活血補血、扶正祛邪、健脾益氣。
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與常規(guī)組比較,聯(lián)合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臨床總有效率升高,提示健脾解毒方可改善患者治療效果,與王劍新等[10]研究結論一致。健脾解毒方中黨參養(yǎng)血、補中益氣;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解毒散結;黃芪補氣固表、托毒排膿;紅藤活血通絡、敗毒散瘀,野葡萄藤消腫解毒、清熱利濕;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豬苓利水滲濕;八月札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仙鶴草收斂止血、止痢、解毒;石見穿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散結消腫;陳皮理氣健脾、調中、燥濕;木香行氣、止痛、和胃、健脾、助消化。諸藥合用,共濟解毒滲濕、補脾益氣的功效。李福陽等[11]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健脾解毒方主要通過相關信號通路(PI3K-AKT、p53、TNF及IL-17等)參與細胞凋亡、細胞衰老及DNA 轉錄等,從多途徑、多靶點、多層次對腫瘤微環(huán)境、細胞增殖及凋亡進行調控,從而起到抗癌作用。
結直腸癌術后脾虛患者通常出現(xiàn)NK 細胞活性降低、血清免疫因子表達異常等,即中醫(yī)學中的“正氣虛損”。IFN-γ 是輔助T1 樣細胞、NK 細胞活化后分泌的免疫因子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其在體內外均具有血管生成抑制作用,通過抑制腫瘤細胞中血管生成促進因子表達發(fā)揮抗癌作用[12]。IL-10 是Th2 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B 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通過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強化腫瘤細胞免疫逃逸,參與多種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同時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有70%的免疫細胞在腸道內生成。宏基因組學及代謝組學研究均認為腸道微生態(tài)在腫瘤發(fā)生具有雙重作用[13]。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較改良型FOLFOX6 組,聯(lián)合組腸道大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數(shù)量及血清IL-10 水平降低,乳酸桿菌數(shù)量、KPS評分升高率、疼痛減輕率、體質量增加率、NK 細胞活性及血清IFN-γ 水平均提高,提示健脾解毒方可改善患者腸道微生態(tài)、免疫功能及生存質量。結直腸癌術后化療藥的使用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屏障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被破壞,健脾解毒方可有效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修復腸道屏障,可能是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存質量的重要原因。此外,本研究通過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fā)現(xiàn),與改良型FOLFOX6 組比較,聯(lián)合組3 ~4 度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及嘔吐發(fā)生率均降低,提示健脾解毒方可減少化療所致的不良反應,推測與其增強患者免疫能力、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的作用有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