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朋 查金順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核醫(yī)學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內(nèi)容提要: 目的:探討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體層攝影(SPECT)聯(lián)合同機計算機體層成像(CT)掃描圖像融合技術(SPECT/CT)在新發(fā)骨質(zhì)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VCF)中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OVCF患者為研究對象,共納入65例,診斷中使用SPECT、SPECT/CT、磁共振成像(MRI),對檢查情況進行分析,分析SPECT、SPECT/CT診斷方式與MRI診斷的一致性,包括新發(fā)、陳舊骨折的一致性,骨折病椎定位的一致性。結果:SPECT/CT顯像技術在新發(fā)OVCF的診斷中與MRI的一致性高于SPECT與MRI的一致性(P<0.05)。SPECT/CT顯像技術定位病椎與MRI的一致性高于SPECT與MRI的一致性(P<0.05)。以MRI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SPECT/CT顯像技術在新發(fā)OVCF診斷中的靈敏度、特異度高于SPECT(P<0.05)。結論:SPECT/CT顯像技術在新發(fā)、陳舊OVCF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其診斷優(yōu)于SPECT,在患者不能接受MRI診斷時發(fā)揮替代作用。
骨質(zhì)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老年人群的常見骨折類型,而影響手術治療效果關鍵因素包括術前是否準確判斷新發(fā)骨折和定位[1]。目前在OVCF診斷中主要借助影像學診斷的方式,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種經(jīng)常使用的診斷方式,MRI在新發(fā)骨折和病椎定位中具有極高的準確性,能夠滿足手術治療的需要[2]。但部分患者不宜接受MRI檢查,如體內(nèi)有金屬植入物者。這部分患者需要采用其他診斷方式替代,因此臨床還需要找到一種可替代的診斷方式。隨著影像學檢查的發(fā)展,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體層攝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骨折診斷的重要方式[3]。并且為了提升診斷的效能,在該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出現(xiàn)了SPECT聯(lián)合同機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掃描圖像融合技術(SPECT/CT)[4]。該技術在SPECT的基礎上整合了核素掃描成像、CT結構成像,目前已經(jīng)開始應用于骨關節(jié)、心臟、肺疾病的診斷[5]。SPECT/CT一次檢查,可獲得精確的解剖結構,同時也能夠獲得生理、生化等功能代謝的檢查結果,豐富的檢查信息為疾病的綜合診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做出準確的判斷[6]。本次研究為了探討SPECT-CT在新發(fā)OVCF診斷中的價值,選取本院收治的6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與MRI的檢查結果進行對照,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次采用回顧性研究的形式,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OVCF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44例;年齡57~85歲,平均(69.20±9.10)歲;病程1d~3個月,平均(25.20±11.56)d;患者癥狀表現(xiàn):胸椎、腰椎疼痛,活動受限,咳嗽。
納入標準:①結合病史和基礎檢查,考慮OVCF患者[7];②進行SPECT/CT、SPECT、MRI檢查,無檢查禁忌;③骨密度T值低于-2.5,典型的骨質(zhì)疏松;④有椎體強化術等的考慮,需要通過SPECT/CT、MRI等檢查方式確定“靶椎體”。
排除標準:①存在SPECT/CT、SPECT、MRI受限,如近期多次接受放射性檢查、體內(nèi)有植入物等;②非骨質(zhì)疏松性OVCF患者。
患者簽字同意后首先進行MRI檢查和骨密度測定,依據(jù)MRI的診斷信息:骨髓水腫像、骨密度值、臨床查體,以及患者的病史等信息確定是否為新發(fā)OVCF。之后進行SPECT、SPECT/CT檢查,由2名8年以上的核醫(yī)學醫(yī)師進行閱片判斷。檢查遵循雙盲、獨立、客觀的基本要求,對患者的疾病實施定性和定位,兩次檢查的間隔在3~5d。
MRI檢查。儀器使用飛利浦1.5T磁共振診斷系統(tǒng),設置層厚4mm,間距0.4mm,定位到可疑病椎后實施STIR序列的掃查,設置參數(shù):TSE:T1WI,TR=600ms,TE=8ms;T2WI,TR=2700ms,TE=110ms;STIR:TR=2500ms,TE=60ms。
SPECT檢查。使用SIEMENS公司的Symbia T2開展SPECT的檢查,配有低能通用性準直器。顯像劑:99mTc-亞甲基二磷酸鹽,靜脈注射740MBq(20mci),于2h后取仰臥位行SPECT的檢查。
SPECT/CT檢查。采用SIEMENS公司的Symbia T2開展SPECT/CT的檢查,顯像劑:99mTc-亞甲基二磷酸鹽,飲水400mL,4h后排空膀胱后進行掃查。首先進行全身平面骨顯像檢查,自動人體輪廓軌跡,雙探頭同時進行前、后位顯像,采集時間12~15min;之后依據(jù)掃查結果確定感興趣區(qū)病椎,實施局部斷層掃查。CT掃描層厚1.25mm,層距0.9mm。
①比較SPECT/CT、SPECT與MRI在新發(fā)、陳舊骨折診斷中的一致性。MRI:新發(fā)骨折在T1WI加權成像中表現(xiàn)為彌漫邊界不清的低信號;T2WI加權成像表現(xiàn)為中、高信號;STIR表現(xiàn)為特異性高信號。陳舊骨折在T1WI表現(xiàn)為中高信號,在T2WI上低信號,在STIR上呈現(xiàn)低信號;SPECT:首先確定核素濃集的椎段,考慮該節(jié)段為病椎。結合其他檢查、病史資料,醫(yī)師依據(jù)患者的SPECT圖像對病椎定性診斷,并定位病椎;SPECT/CT:首先對圖像進行全面觀察,重點對出現(xiàn)放射性核素聚集的脊柱區(qū)域進行觀察,再對可疑區(qū)域的CT圖像進行融合,在圖像重建后依據(jù)核素聚集定位病椎階段,并通過重建圖像分析病椎的形態(tài)、新鮮程度。出現(xiàn)壓縮改變但無核素濃集的情況定義于陳舊性骨折。②比較SPECT/CT、SPECT與MRI在定位病椎中的一致性。
將數(shù)據(jù)導入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采用Kappa檢驗分析SPECT/CT、SPECT與MRI的一致性,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合患者的病史、骨密度、查體等診斷信息,MRI將65例患者中的44例患者定義為新發(fā)OVCF骨折;21例患者定義為陳舊OVCF骨折。以MRI診斷結果為參考,SPECT與其在新發(fā)、陳舊骨折中的一致性Kappa=0.691,P<0.05,見表1。
表1. SPECT與MRI在新發(fā)、陳舊骨折診斷中的一致性(n)
以MRI診斷結果為參考,SPECT/CT與其在新發(fā)、陳舊骨折中的一致性Kappa=0.891,P<0.05,見表2。
表2. SPECT/CT與MRI在新發(fā)、陳舊骨折診斷中的一致性(n)
以MRI診斷結果為參考,SPECT與其在病椎定位中的一致性Kappa=0.685;SPECT/CT與其在病椎定位中的一致性Kappa=0.871,P<0.05。同時SPECT/CT與MRI在病椎定位中的一致性高于SPE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SPECT、SPECT/CT與MRI在病椎定位中的一致性(n/%)
以MRI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SPECT/CT顯像技術在新發(fā)OVCF診斷中的靈敏度、特異度高于SPECT(P<0.05),見表4。
表4. PECT、SPECT/CT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對比
OVCF是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對其晚年生活質(zhì)量影響極大,治療方式不當可導致其腰痛、背痛、活動受限[8]。在OVCF的治療中可采用絕對臥床休息、止痛、活血化瘀、抗骨質(zhì)疏松的治療方案,但該保守治療方案的臥床時間長,并且由于受到骨質(zhì)疏松的影響,治療效果一般[9]。隨著OVCF治療的發(fā)展,目前已廣泛采用預后更為理想的手術方案治療。椎體強化術是治療OVCF的代表性手術方式,包括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與傳統(tǒng)的椎體成形術等[10]。通過灌注骨水泥增強椎體的強度,使患者椎體功能得到更為顯著的改善。臨床應用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等術式治療OVCF,可極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并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受到患者的肯定。然而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等椎體強化術的治療效果受到術前診斷的影響,準確定位病椎,評估其骨折時間,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性因素[11]。如患者病椎定位不準,則可影響到骨水泥滲漏率,導致并發(fā)癥增多,不利于取得理想治療效果。而陳舊骨折則不適合采用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需行其他治療方式。
本次研究主要對SPECT/CT在OVCF新發(fā)、陳舊判斷及病椎定位的價值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臨床采用MRI進行SPECT/CT病椎定位,新發(fā)、陳舊鑒別診斷,然而臨床有部分患者不適合采用MRI檢查,因此臨床需要尋找一種其他替代診斷方式[12,13]。X射線及CT在診斷新鮮椎體壓縮骨折方面有一定價值,但其判斷主要是基于形態(tài)學對椎體結構改變進行分析,在畸形愈合陳舊性骨折的診斷中難以區(qū)分[14]。此外,如患者骨折程度較輕,未對椎體形態(tài)造成巨大的影響,也難以通過X射線、CT進行鑒別診斷;部分患者存在不同時期發(fā)生的多段椎體壓縮骨折,也難以通過X射線、CT進行診斷[15]。
SPECT顯像技術最早主要應用于良性骨病的診斷,在診斷時注射親骨鈣鹽的顯像劑,在離子交換、化學吸附等作用下能夠在骨骼組織中廣泛分布,并且其分布的濃集程度與局部血流量、骨鹽代謝水平成正比[16]。在骨骼出現(xiàn)腫瘤、骨折、炎癥、壞死的情況時,局部血流、鹽代謝發(fā)生改變,變得更為活躍,因而容易聚集更多的放射性核素,并形成“放射性濃集熱區(qū)”。這一改變對醫(yī)師的診斷有極大的幫助,相較單純依賴形態(tài)學改變進行骨病變的診斷具有更為豐富的參考信息。然而SPECT依然有一些缺點,主要是特異性程度低,腫瘤、骨折、炎癥、壞死等均可造成“放射性濃集熱區(qū)”改變,難以對病變進行區(qū)分。
因此,在基礎上配備CT機進行掃描,形成SPECT/CT技術。該技術能夠結合SPECT、CT的檢查優(yōu)勢,通過軟件對圖像進行融合,一次性獲得更為豐富的診斷信息和解剖形態(tài),對病變性質(zhì)的判斷也更為準確。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SPECT/CT技術進行OVCF的新發(fā)、陳舊判斷,其結果與MRI的一致性高。并且SPECT/CT技術在病椎的判斷上也十分準確,與MRI的一致性也高。這提示SPECT/CT技術在OVCF的診斷中具有極高的價值。
綜上所述,SPECT/CT現(xiàn)象技術應用于新發(fā)OVCF的診斷極為可靠,并且還能夠準確定位病椎,為后續(xù)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豐富的參考信息,在不能行MRI診斷時作為替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