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在讀書的時候,每個人的興奮點是不同的。我的興奮點在哪里?在細節(jié)。我一直這樣認為,一篇文章也好,一本書也好,感動我們的其實就是細節(jié)。
泰戈爾的《喀布爾人》,寫的是一位遠離家鄉(xiāng)的賣貨郎思念小女兒,如何表達這種思念之情呢?僅僅說非常想念,日夜想念,做夢都在想念,行嗎?那樣,會太空洞。泰戈爾最后依托的是那張印有小女兒小小手印的紙。這張紙一直藏在賣貨郎的身上,即使是坐牢也沒有把它弄壞弄丟。這張印有女兒小小手印的紙,就是細節(jié)。
老舍的《熱包子》,寫的是一對年輕人。夫妻之間發(fā)生摩擦之后,妻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半年,丈夫盼望著她歸來。終于盼到妻子歸來的那一刻,他的舉動非常特別。他不是像現(xiàn)在我們常看到的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先拉著妻子的手道歉或煽情,而是立刻跑出家門。旁人問他這么著急忙慌地干嗎去,他先是歡喜得說不出話來,然后趴在人家的耳邊說了句:“我給她買熱包子去?!彼选盁帷弊终f得分外真切,而熱包子正是妻子平常最愛吃的。買熱包子的這個舉動,讓這個丈夫與妻子闊別重逢的喜悅心情和憨厚的形象凸顯。這個熱包子,就是細節(jié)。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jié)的表現(xiàn)方式,需要我們仔細尋找和體會。
美國作家卡佛有這樣一則小說,題目叫作《軟座包廂》,寫一個父親乘坐火車去看望八年未見的兒子。八年前,因為兒子,父親和母親離婚,在爭吵中母親把碟子一個接一個往地上摔,兒子沖過來,和父親打起來。那是父親最后與兒子和妻子的見面。如今,坐在火車的軟座包廂里,想起那可怕的一幕,像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他望著窗外,看到了這樣一幕街景:“火車鳴叫著汽笛飛馳過一個路口,攔路桿已經放下了,他看見一個穿著毛衣的年輕婦人,綰著頭發(fā),推著自行車,看火車一閃而過?!?/p>
推自行車的女人,與作為主人公的父親,沒有一點兒關系。可以說沒有這個場景,一點不影響小說情節(jié)的進展。那么,這個場景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小說緊接著是這樣寫的:“你媽媽還好嗎?他可能會這樣問兒子,有你媽媽的消息嗎?”
在這里卡佛真正要說的是后面他對妻子微妙的心理:怨恨過后的關心。但他沒有這樣直接表達,而是借助了這個場景作為跳板起跳。如果沒有這塊跳板,會讓后面的心理想象有些突兀,有了這塊跳板,就像觸景生情,使得后面的描寫自然而親切,讓我們容易接受并產生共鳴。
在讀書中重視閱讀這些并體味那些表現(xiàn)形式不同卻作用相同細節(jié)的目的,是希望幫助自己在生活中尋找到并能夠捕捉到這樣的細節(jié)。
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寫作素材,素材可能是一堆,而細節(jié)則只會是那么很小一點或幾點而已。你可以看到我所舉的那些例子,都是作者在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有了這些細節(jié),才會使得文章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