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攀
最近,一個詞“Gap Day”火了。 Gap Day一詞的走紅跟一位小紅書博主有關,她發(fā)文稱自己當天從17:10開始休息,這一天就算是Gap Day了。這種精確到分鐘計算自己的休息時間,明明已經學了一整個白天,依然把晚上的時間稱作Gap Day的做法,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有網友表示自己喜歡Gap Day的說法,聽起來更積極,減少了休息的負罪感,“是為了放松悅納自己從而更有活力”。但更多的是調侃,稱Gap Day是“自我PUA的成果”,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Gap”。
網友們更是在此基礎上花式玩梗,衍生出更細的時間刻度,Gap Hour、Gap Minute,甚至Gap Second。一位網友調侃,自己在乒乓球課上撿球的時候愣了一下,“突然發(fā)現那一瞬間我Gap Second了”。
Gap Day的說法源于英文中的“Gap Year”(間隔年),指的是一些學生在升學之前,或者畢業(yè)后工作前,花一年時間長途旅行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種做法在國外頗為流行,但對國內學生來說,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休息一整年用于旅行而非學習或工作,多少有點奢侈。
因此,不少人即便選擇了Gap Year,也不敢懈怠,反而更像是開啟了一個副本,用整段時間來充實自己的履歷,刷企業(yè)實習或者考技能證書,選擇在Gap Year用各種充實的經歷填滿自己,但唯獨難以做到的就是徹底休息。
就像今年很火的日劇《重啟人生》中的一幕,女主角近藤麻美剛剛結束上一世,就得匆匆開啟下一輪人生。投胎之間的“中場休息”哪里去了?不好意思,沒有。
這個編劇開的小玩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遍存在于東亞社會中的緊迫感。緊繃的人生就像拉滿的弓,一刻不敢放松,但凡停下來片刻,似乎就能看見后視鏡里的人群從你身邊呼嘯而過,不停地趕超你。
畢竟,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奔跑速度明顯壓制烏龜的兔子,只是放松小憩了一會兒,就輸掉了整場比賽。分秒必爭成了一種現代性詛咒,時間觀念空前加強的背后,我們也被時間裹挾著向前,不敢松懈。
反映到Gap Day一詞中,網友造梗玩梗體現的心態(tài)是類似的。既然擁有完整大段的休息時間是一種奢侈,那就以天、小時、分秒來計算自己的休息時間,讓自己在升學考試、考公和工作壓力面前,得以短暫地喘息片刻,以便更好地投入接下來的戰(zhàn)斗。
沒錯,會用Gap Day來形容休息的人,內里仍然包裹著一顆繼續(xù)努力的心。休息是一個帶有負疚感的詞,只有在努力的間隙,才可以被理解、被接受。休息終究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近些年人們愛強調松弛感,從生活狀態(tài)到穿衣風格,言必提及松弛感,哪怕這種松弛感是用力凹出來的姿勢。諷刺的是,當你開始強調松弛感時,恰恰說明你不松弛了。
Gap Day一詞的矛盾點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休息本不用特地命名,但當你需要用一個名詞來包裝休息,一種想要放松又難以放松的心態(tài)呼之欲出。
或許,習慣了龜兔賽跑敘事的我們,需要適時放下對賽跑的執(zhí)著。畢竟,人生是一場長跑,而非打個盹就被趕超的短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