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輝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當問題產(chǎn)生的時候,也就是學習真正發(fā)生的時候?;谶@一觀點,“問題導向型”課堂提倡圍繞學生的真實問題確定目標、展開活動?!皢栴}導向型”課堂的特點可以歸納為真實、開放和高效:“真實”,指學習目標是由學生的真實問題結(jié)合語文要素而確定的;“開放”,指以學生真實的問題串聯(lián)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學—互學—共學”中解決問題;“高效”,則是對“問題導向型”課堂的教學策略和課堂效果的反思。基于此,本文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清貧》一課的教學為例,初探“問題導向型”課堂的教學形式,并進行總結(jié)反思,以期構(gòu)建一種更加真實、開放、高效的課堂生態(tài)。
教材解析,知要素 一是人文要素:先輩們的崇高精神。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責任”為主題,意在讓學生感受先輩們的崇高精神?!肚遑殹肥潜締卧穆宰x課文,是方志敏于1935年在獄中所寫的一篇文章,主要自述了他被捕時,兵士想從他身上發(fā)洋財?shù)珔s一無所獲的經(jīng)歷。對比之中,展現(xiàn)出方志敏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的高尚品質(zhì)。二是閱讀要素:體會人物內(nèi)心。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內(nèi)心。學生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下冊第七單元的學習中,已經(jīng)掌握了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質(zhì)等閱讀方法。本單元的學習,既需要學生體會人物情感,也要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變化,更加多元、細膩、深入。三是略讀提示:體會品質(zhì),理解“清貧”。略讀課文沒有設置課后練習,對此,“略讀提示”為我們指引了方向:第一,從自述中體會方志敏的品質(zhì);第二,和同學交流對“清貧”的理解。這是本單元最后一篇課文,學習要求從“體會人物內(nèi)心”升級為“體會人物品質(zhì)”,我們不能脫離“內(nèi)心”談“品質(zhì)”,還是要借助動作、語言、神態(tài)來感受人物內(nèi)心,進而升華為品質(zhì)。
預學提問,得難點 一是學生自主提問。精準的預學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以此確定教學的側(cè)重點?!肚遑殹芬晃牡臅r代背景和故事情節(jié),離五年級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針對這樣的課文,教師可以通過預學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提問,例如:讀了課文,你有哪些疑惑呢?請?zhí)岢鰩讉€問題。五年級的學生基本掌握了提問的方法,這樣開放性的問題設計是比較適切的。二是教師整理問題。收集全校五年級186名學生完成的關于《清貧》一課的預學單,每名學生提出了2~3個問題。在將這些問題進行篩選、合并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提出了和“歷史背景”相關的問題,如“方志敏為什么選擇去革命?”這些問題并不是圍繞課文內(nèi)容展開的,因此將其刪除,并以課前請學生觀看視頻資料自學的形式,代替課堂上的問題討論。三是分類歸納問題?;谝陨蟽蓚€環(huán)節(jié),我將原本繁雜零散的學生預學提問,基本分成三大類:關于被捕事件的疑問、難理解的語句,以及“清貧”的含義。
要素結(jié)合,定目標 基于教材解析,我們深入了解了單元的要素;基于問題整理,我們知道了學習的難點。兩者打通后制定的目標,對學生而言,也能夠更具吸引力和內(nèi)驅(qū)力(如表1)。
關于“趣事”的問題:對比形象,感悟內(nèi)心 針對《清貧》一文的第2~8自然段,學生提出了關于被捕事件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方志敏被俘時,受到了搜查和恐嚇,為什么他把這件事情稱為“趣事”?對此,我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課文中找一找讓你覺得“有趣”的地方。一是圈畫動作,聚焦行為。學生首先會關注到兵士在搜查過程中的一系列“有趣”動作:從“從我上身摸到下身”“過細地捏”等動作中,可以看出他們自私地斂財真是“過細”;從“兇惡地盯”“威嚇地吼道”中,足見兵士的窮兇極惡。此外,他們還有一些愚蠢可笑的舉動,如拉開榴彈中的引線,為了威脅方志敏;搜尋失敗后,卻又不得不塞回引線。二是對比語言,朗讀感悟。在圍繞課文尋找“趣事”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方志敏和兵士的對話。我順勢請學生們分角色進行朗讀,引導他們讀出兵士的兇狠、不滿和堅決不相信,以及方志敏的淡然和從容。借助兵士和方志敏反差極大的語言內(nèi)容和風格,加之截然相反的提示語,充分激發(fā)學生們的探究熱情。扮演“兵士們”的學生在朗讀時,邊讀邊演,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果然是件“趣事”。三是串聯(lián)心情,揣摩想法。課文中除了有關于人物動作、語言的描寫,還有很多描寫兵士心情的語句,如“滿肚子熱望”“激怒”“猜疑”“堅決不相信”等。引導學生將這些語句串聯(lián)起來,就能幫助他們充分感受到兵士內(nèi)心的起伏變化。再借機引導學生結(jié)合兵士當時的神態(tài),揣摩其內(nèi)心想法,感受兵士為了謀取這“意外之財”,竟然心情如此波折,真是可笑至極!教學到這里,我再次出示學生在預習單中關于“趣事”提出的其他問題,請?zhí)岢鰡栴}的學生再來談談理解。如針對課前提出的“為什么士兵連筆和表都不放過”的問題,學生認為是兵士們十分貪婪,蠅頭小利都不放過。再如,針對問題“為什么面對士兵的搜查和恐嚇,‘我’卻在微笑,絲毫不慌張”,學生能夠理解到革命不是為著發(fā)財,方志敏覺得兵士們的行為語言十分可笑,他信念十分堅定。
關于“難句”的問題:結(jié)合資料,體會品質(zhì) 一是聚焦句子,對應問題。學生在預習單中提出的第二類問題是有關難懂的句子,我們先將問題和難句對應起來(如表2)。二是借助問題,準備資料。針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借助任何補充資料,單純依靠上下文進行理解十分困難。對此,我為學生準備了《兒子拒絕母親》《方志敏在獄中》《周恩來的“衣”》《錢的去向》《偉人們的生活》五則材料,并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資料內(nèi)容有針對性。以“為什么在‘國方的偉人’看來這是個‘奇跡’?”這個問題為例,難點是“偉人”的想法和“奇跡”的內(nèi)涵。在《偉人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官員宋子文、孔祥熙奢靡無度、貪污腐敗的事例,而在《周恩來的“衣”》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恩來總理為了人民的利益,是如何的節(jié)儉。其次,資料角度有多元性。課文中難懂的句子中主要涉及“革命”“國方的偉人”“共產(chǎn)黨員”等關鍵詞,《周恩來的“衣”》《錢的去向》《偉人們的生活》這些資料看似和方志敏無關,卻能很好地解答學生的疑惑。最后,資料容量具有選擇性。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運用材料解決問題,這些閱讀材料并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進行了裁剪拼接。五下學生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或超過每分鐘300字,我所提供的五則資料短小精悍,共約1300字,學生可以在4分鐘以內(nèi)完成閱讀。三是小組討論,交流品質(zhì)。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學習,借助教師提供的閱讀材料,通過交流討論理解難懂的語句,進一步體會方志敏的品質(zhì)。例如,借助材料《方志敏在獄中》,學生會了解到方志敏在獄中受盡折磨,可他卻仍舊積極地宣傳革命思想,課文中用調(diào)侃的語氣將這些稱為“傳世寶”,這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讓人為之欽佩。再如,材料中提到的共產(chǎn)黨人都將巨額款項用于了革命事業(yè),自己卻分毫不取。周恩來總理也說了共產(chǎn)黨人是為人民利益工作的。所以,“國方的偉人”才會認為“矜持不茍,舍己為公”是個奇跡,這樣的“清貧”他們根本做不到。
關于“清貧”的問題:自由討論,理解內(nèi)涵 學到這里,學生已經(jīng)能夠體會到方志敏的品質(zhì),對于最后一類關于“清貧”的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诖耍處熆梢苑攀肿寣W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理解。一是總結(jié)“清貧”的內(nèi)在精神。針對“課文題目為什么叫‘清貧’?這和課文主要自述的‘趣事’看似沒有關聯(lián)”這個問題,我順勢點撥:方志敏和共產(chǎn)黨人真的是一無所有嗎?并不是,物質(zhì)上的“窮”,絲毫影響不了精神上的“富”,他們擁有人生最大的快樂,懂得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這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二是理解“清貧”的革命意義?!扒遑殹笔歉锩甏膫ゴ笮叛?,正如志敏所說:清貧,不是貧窮,而是一種境界。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多年的歷史中,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矜持不茍,舍己為公”,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才能換來如今的幸福生活。所以說,“清貧”是“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三是升華“清貧”的當代價值。我最后引出學生的一個問題:方志敏為什么在獄中還要堅持寫下《清貧》?這讓我們思考“清貧”在當代的社會價值:現(xiàn)在國家富強了,生活變好了,我們還要講“清貧”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是方志敏留給家人、留給共產(chǎn)黨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傳世寶”。
促進學習的主動有效 一是混亂的問題有梳理。在“問題導向型”的課堂中,教師需要從紛繁復雜的諸多問題中找到教學的關鍵。在將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后,原本“深奧”的問題,就會變成清晰的目標和活動。二是停頓的思維有點撥。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教師的點撥啟發(fā)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帶著自己或同伴的問題進行學習時,往往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但也不免出現(xiàn)思維的停頓,教師應及時予以點撥。
激發(fā)課堂的生機活力 一是課堂推進有支架。學生提出的問題,在經(jīng)過教師的整理后,成了課堂推進過程中的支架。并且,不同類別的問題在課堂上的呈現(xiàn),不是無序地、按部就班地一類一類解決,而是作為螺旋式的支架,推動課堂發(fā)展的。二是課堂容量有拓展。在“問題導向型”的課堂中,學生的問題可以讓課堂目標更精準,進而也拓展了課堂的容量。教師可以借助問題,排除一些不需要重復學習或過度學習的內(nèi)容,直接找到那些有學習價值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