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象思維”是一種動態(tài)、直觀、整體性思維,提倡將認知主體與被探究事物納入動態(tài)整體當中,在“流動與轉化”的過程中展開行與思,最終形成對事物本質的啟新與開悟,是一種引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的思維方式,因此也被稱作“非理性思維”。于語文教學而言,“象思維”著眼于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洞察能力、整體思維能力,通過巧妙情境營設,讓課堂教學跳出以往對象化、既定化等“概念思維”模式拘囿,引發(fā)師生共同走入物象、事象、形象、意象等內涵豐腴世界,回歸言語感性本質,彰顯師、生、文之間的親密聯(lián)系,在遞進與生成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促進審美鑒賞水平提升。本文以統(tǒng)編教材《湖心亭看雪》為例,探討“象思維”在初中古代寫景散文教學中的運用。
傳統(tǒng)閱讀教學常引導學生圍繞文本主題、情節(jié)、環(huán)境、情感、主旨等方面展開探究,通過初讀、精講等方式展開剖析,學生在教師引領下漸次走進文本,形成對文本逐步掌握?!跋笏季S”教學略有不同,因為它是一種整體性思維,通常需要學生在明晰文章主旨的情況下再行研究,在主旨(“意”)的統(tǒng)領下學生對照文本不斷深挖探究,進而形成動態(tài)鮮活的個性體驗,促發(fā)真實語言能力生成。
散文文體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神”字集中反映了散文文體的中心主旨,是文章在寫景、敘事、抒情等過程中進行語言建構的落點所在。針對此類文體展開教學,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揪出散文文體的文“眼”,緊抓“神”字不放,將其作為文本探尋的目的與方向,以“意”映“象”,主線牽連,勾畫對文本整體之形,由此培養(yǎng)學生整體思維。
以《湖心亭看雪》為例。本篇散文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張岱之手,是歷代傳誦、文字凝練、語句傳神的寫景佳作,描繪了大雪之夜,在天地凈化、人聲鳥語凍結之時,作者雅興大發(fā),獨自撐舟前往湖心亭賞雪的所見所聞。為了探得作品中心主題,發(fā)現(xiàn)作者寫作之意,有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設計。首先,初讀文本,形成整體印象。教師要求學生借助字典、課文注釋等完成對課文的翻譯理解,通過誦讀方式形成對作品的初步印象與直觀理解。其次,概括整理。教師引導:請學生用簡短語言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學生重回文本,片刻回答道:講的是大雪之夜,作者獨自一人乘船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再次,整體探究。問題導入:文章中,舟子是如何評價作者的?學生答道:“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币虼耍圩訉ψ髡叩脑u價是“癡”。順勢引導:“癡”是什么意思?字典對 “癡”有四種解釋,傻、無知,如癡人說夢;精神失常,如癡癲;癡迷,迷戀,如癡心;自謙,白白地,如癡長幾歲等,大家覺得哪個意思比較接近。學生對照文本,表示“癡”是迷戀、癡迷的意思。深入引導:本文從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作者的“癡”?請回到課文,將相關內容找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上述教學過程,體現(xiàn)對課文文眼“癡”的探尋,引導學生通過“癡”字探究文本,形成與文本形象的整體關聯(lián),通過“癡”字與作者心境統(tǒng)一,形成對文本主旨的整體把握,將閱讀探究代入整體情境,有助于整體思維形成。
“象思維”理念提倡教學過程的流動性,通過動態(tài)學習過程來勾連教學雙方與文本之間聯(lián)系,在流動中實現(xiàn)認知轉化,將課本上的知識,以形象具體的形式,逐層深入的探究,與學習者過往經(jīng)驗有效關聯(lián),在文字品咂中體味作者情感,在作品探尋中感悟作品情懷,通過由“文”入“象”教學設計,提升學生語言鑒賞能力。
仍以《湖心亭看雪》為例。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抓住了文章的“文眼”,領悟了作品的主旨之后,此時教學重點便進入文本細研、逐層深入的探究過程。上面提到,《湖心亭看雪》是圍繞作者的“癡”字展開寫景抒懷的。在“癡情”“沉迷”的文本旨“意”統(tǒng)領下,到底該從何處著手,需從哪些地方來搜尋證據(jù)以喚醒學生的認知,在他們大腦中建構起文章所體現(xiàn)出的豐富多彩、條縷可析的“象”(可感知的內容),以此促使學生對作品思想的深入理解與感悟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精妙課堂提問或剖析指引下,加強文本主動探究,將學生觀點與文本意象時刻進行比較與關聯(lián)。至此,一條連續(xù)動態(tài)的探究情境已然形成,在作品探究中、在字斟句酌里,學生認知能力悄然發(fā)生轉變,鑒賞能力自覺得到提升。如,可以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漸次探究。教師發(fā)問:同學們默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癡”?學生回到文本,探尋文章線索,借助大腦加工,形成對“癡”字的主觀判斷。有學生讀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時,腦袋中立刻出現(xiàn)大雪連下三日,天寒地凍,萬籟寂靜的場景,此時,多數(shù)人躲在家里,圍爐取暖,作者此時偏偏要外出賞雪,由此可見他的“癡迷”;有學生讀到“是日更定”時,認為:“更定”是古代打鼓定更的時候,時間尚早,作者便迫不及待要外出賞雪,是“癡”的具體表現(xiàn);有學生讀到“獨往湖心亭看雪”,聯(lián)系文中“一白”“一痕”“一點”“一芥”等描述時,強烈感受到作者不畏嚴寒、堅守孤獨的超凡情趣及雅興,是文章主旨“癡”的具體體現(xiàn)。在爭相表述過程中,教材的文意具象等在文章主旨內核的引領下逐漸被學生們發(fā)現(xiàn),閱讀探究過程變?yōu)樽x者與作者進行心境交融的溝通過程,該過程極大提升了學生的想象力、洞察力,更在字斟句酌的品賞行為中錘煉了語言理解能力,促使鑒賞審美能力提升。
語文教學的目標并非限于閱讀鑒賞,而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即在閱讀的過程中啟發(fā)寫作,在寫作的練習中嫁接閱讀,通過讀寫融合方式促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提升?!跋笏季S”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有助學生更好理解文本主旨,品琢文章言語,領悟作品內涵,更能幫助學生通過具象鮮活流動的探究學習,洞察作者寫作風格,學習文章寫作手法,進而提升自我寫作水平。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學中,針對“癡”話題展開探究過程中,有教師通過如下情境建構讀寫融合教學情境。教師問道:課文中共有三名雪夜賞雪人,稱得上是真正“癡”迷者。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如此癡迷嗎?找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具體語句,讀一讀,想象一下具體畫面,說一說它具體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借鑒文中作者寫作手法,寫幾句描繪雪后山川畫面的文字。有學生從課文“霧凇沆碭”中聯(lián)想到“雪覆青松,白汽彌漫”的壯美情形,于是仿寫道:“大雪覆蓋的青松,少了往日的青翠,但絲毫沒有喪失靈氣,一股股白色的水汽從枝丫中升騰,給雪日的山鄉(xiāng)帶來高聳的氣息?!庇袑W生讀到“上下一白”后,大腦中立刻閃現(xiàn)出“天地齊白,一望無垠”的壯觀景象,于是隨手寫下:“大地被白雪覆蓋,原本五顏六色的山鄉(xiāng)變得純潔而單調。”在閱讀中探究,在品琢中聯(lián)想,在聯(lián)想中建構,“象思維”理念主導下的語文教學為閱讀與習作架起暢通橋梁,讀寫融合,促使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全面提升。
總之,伴隨新課改的逐漸深入,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與否成為衡量課改成效的重要一環(huán)。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需要先進教育理念的支持,“象思維”是一種動態(tài)化、形象化、整體化的學習思維,在教學中引入“象思維”理念,有助于平衡當前語文課堂偏理性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文本探究的本來熱忱,形成“以生為本”教學情境的感性回歸。在“象思維”整體化教學設計下,學生可針對文本的境象展開多角度探究,在動態(tài)感知中形成整體思維,在動態(tài)生成中培養(yǎng)個性情感,在讀寫融合中進行語用建構,由此發(fā)展學生綜合能力,促進核心素養(yǎng)真正貫徹落實。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象思維’理念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范式的實踐研究”(批準號:GH14-21-Q0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