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珊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理解、表達交流、思辨創(chuàng)造三個方面。本文通過介紹魯迅先生作品中的小人物——閏土、孔乙己、祥林嫂這三個人物形象,分析了他們身上值得學習借鑒之處,并分析了如何將核心素養(yǎng)理念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從而試圖為語文教學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在魯迅先生作品中,有閏土、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這三個形象,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形象。 閏土是《故鄉(xiāng)》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魯迅童年回憶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在魯迅先生的回憶里,少年閏土機靈活潑、勤勞善良、勇敢機智并勇于探索。孔乙己是三個人物中唯一的讀書人形象,他誠實善良卻又迂腐懶惰。祥林嫂是舊中國農(nóng)村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勤勞,善良,質(zhì)樸,頑強,但最終卻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
魯迅先生小說中的這些小人物,塑造得都很成功。這些小人物有著鮮明的個性,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們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也對封建統(tǒng)治勢力進行了抗爭。魯迅先生借這些小人物表達了對封建主義的強烈控訴。
教師可以以“小人物”為切入點,將魯迅先生的這幾篇作品組合起來構(gòu)成一組群文閱讀來進行教學。
1.對閏土的描寫,重點體現(xiàn)了他的勤勞、勇敢
在《故鄉(xiāng)》中,閏土是一個勤勞、勇敢、樂觀、幽默的人,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主見、機智機靈的人。魯迅先生對他的描寫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形象地描繪了他們在一起生活時的快樂;二是重點描寫了對兒時的回憶。如說閏土勤勞勇敢,閏土很愛勞動;而孔乙己則是因為他懶惰、自私和迂腐;祥林嫂則是“死心眼”“小氣”和“怯懦”。由此可見,人物描寫不僅僅要突出一個人本身特點,同時還要重點體現(xiàn)出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共性問題。
2.孔乙己的形象很好地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人的冷漠無情
魯迅先生的文章里,人物眾多,但是我認為孔乙己的形象最有代表性。 孔乙己雖然在小說里沒有過多描寫,但是卻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對人冷酷的態(tài)度。 孔乙己的“聰明”“迂腐”等特點都是在表現(xiàn)他當時的社會態(tài)度,這些社會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當時人對人的冷漠無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認為孔乙己不需要“讀書”,所以才有如此舉動。由此可見:當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在我們看來有些荒誕無比的事情都是當時人們生活所不可想象的,也就是這些荒誕行為讓我們體會到當時人們的冷漠無情和自私自利。
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在進行一項學習活動時必須具備的學習動機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也是完成學習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多種能力。學習動機是先決條件,堅持學習是保證。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動機和態(tài)度,然后通過堅持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考和表達能力。
一是閱讀。要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性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如何對其進行正確的理解,并能夠正確地將各種有用的信息進行甄別和整合。例如,在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的文章拓展中,教師可根據(jù)常見的教學流程,首先說明寫作的背景,然后讓學生明白“為了忘卻”是什么,然后對主要的句子和段落進行分析,最后總結(jié)出文章的主旨和寫作特點。如果把這篇文章的閱讀目的設(shè)置成獲取相關(guān)信息,則會有很大的不同。
二是思維。提高思維水平與提問密切相關(guān)。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提問。例如,一個同學說:“《孔乙己》末尾,吾終未得,孔乙己大概已逝。這兩段之間,既有‘大約’,又有‘的確’,豈非互相對立?”教師應這樣答道:“大約”是一種可能性,而“的確”是一種破壞性的評價。如此,經(jīng)過深思熟慮,便可明白:孔乙己的死因,文中未見“我”,故用“大約”二字,以示謹慎。不過,孔乙己確實是被黑暗社會所毀,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的確”也顯示了“我”的憤怒。顯然,這種描寫純粹是出于對感情的準確表達。在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使他們逐漸了解問題是怎樣找到答案的。
三是語言表達。這種能力,就是讓學生們可以通過口語和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課堂上,學生要積極地將在學習中所獲得的認知上的差別看作是新的學習材料。充分運用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在閱讀和思維過程中提高語言能力。舉個例子,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就有批判說、不滿說等論調(diào),也有人說是愛自然、愛知識、天真快樂的心理。學生們通過不同的途徑了解的信息,很可能會對他們的判斷產(chǎn)生搖擺不定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迅速地朗讀文章,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認識,講出自己第一次讀的感覺。
怎樣培養(yǎng)學生永遠是學校的一個永恒主題。立德樹人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務,即:既要傳授特定的知識,又要培養(yǎng)其靈魂。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必須以學生為本。例如,一個同學在《祝?!返臄U展閱讀后說道:“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我在農(nóng)村奶奶家的鄰居,她的經(jīng)歷和祥林嫂一樣,被人恥笑,但是她很愛孩子。”這名同學從作品中的祥林嫂身上,找到了身邊的“祥林嫂”,從而進一步理解作品中所傳達的感情。魯迅的創(chuàng)作精神與當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吻合,其精神是以愛國精神為中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中心的當代精神。魯迅的名著堪稱我們對國家歷史的一種很好的閱讀材料,研究魯迅的著作,既能使中學生對國家的歷史有所認識,又能使他們建立起對國家的愛國情懷。當今社會各種錯綜復雜的文化思想對新生代青年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不可忽略的沖擊,魯迅的創(chuàng)作所傳達出來的思想,將會對他們的思想起到積極作用,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他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就給年輕一代注入了新的任務;《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他向熱情的年輕人慷慨激昂地表達了自己的敬意。魯迅的作品將會給當今的年輕人帶來很大的影響,讓他們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認真地去研究學習魯迅的文章,認真研究教學的方法。“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魯迅作品中小人物形象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及良好品質(zhì),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能幫助魯迅先生培養(yǎng)出更多更好更優(yōu)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