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香
古韻山色有無中,氣象氤氳似畫屏。山巒起伏云霧繚,翠色濃淡風(fēng)中糅。林間溪水汩汩流,花香鳥語滿山頭。遠處山峰云霧里,近望妖嬈荔枝溝。
輕風(fēng)拂過荔枝溝的莽莽翠海,花事向盡;滿眼綠意的樹蔭下,又是一年草木深。山的顏色,隨著目之遠近而有所變化,有時看去山是有色的,有時看去山是無色的。山色一筆一畫勾帶寥寥,人文舒卷飄逸間悠見隱然,忘其形、得其意也。
山溝間的湖水綠得婀娜舒展,因風(fēng)吹動的柔波,像少女的長發(fā)婉轉(zhuǎn)地盤回。湖間游魚忽分忽聚,湖畔蒲棒倒影滑膩,突被淘氣的孩子扯開去,不僅浮漾起絨絨毛絮,還托起了聲音滿載的畫舫,仿若駛向了童年。遠觀湖面既無具象的波濤,又無渡魚、鷗鳥,對出入千萬重云的水身,只能憑就人的想象。
高岡之上,可俯瞰溝湖諸山的輪廓。這里游人較少,非常適合靜心休憩。欣賞著山色在水中倒映的美景,心情悠然地撐過去,世間喧囂仿佛隔絕了一切。岸邊的白楊挺立著,被颯風(fēng)吹拂的姿態(tài),令人愈覺堅韌。湖面遠處水天相接,沒有氣吞宇內(nèi)的壯美,卻有少許涵虛太清的絢爛,帶來屐痕天涯、遍覽群山的感喟,令人悟出“自近而望遠”的悠長意味。
向水而立的一株水仙花,像翩然少年,只是它那一身落雪般的花色,還像是一縷清愁,纏綿蜿蜒,明麗斑駁;遠遠望去,更像是個癡情失意郎。竹籬邊的柿樹間,花期已過,一旁月季也已開了一多半。今夏來得早,不到七月,滿眼的艷紅便忽然變了頹勢,竟把那一把把花瓣胡亂撒了一地。月季大花團葉,明艷豐肥,開起來動人,落起來真的很驚心。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這一情景雖也用對百花描摹,但唯獨把這句放到月季上,才覺意味深長。原來這花啊,并不僅僅現(xiàn)于形態(tài)之上,更多蘊含在其中的意境和感情中。大自然用樸素的手法畫出萬物韻味,弦外有弦;丈山尺樹,勾畫點染,聽自然之呼喚,覺山川之奔流。
遺貌取神,筆意深發(fā)淡出;融情于景,身心情景交融。自然平淡處,卻又“水波澹而水云腴”,這是“山色有無中”的美。月季花開之時,或笑或吟,或揮或掃,紅妝圖輕拂出一片云霞;濃濃艷艷,染成多彩多姿的風(fēng)雨。一俟大朵花瓣離枝剝落,色失香消,就像女子消褪腮紅,每每阻而不能,離而難卻之時,扭身擲袖,哀怨惆悵。迷茫的心境,欲說還休。
人在平仄的視角想見深沉,在靜穆的景物中產(chǎn)生遐想,于有限的情感中洞悉無限。紅顏零落已可憐,今非昔比不作聲。雖懷負微感卻自抑,但亦在不忍處自凄愴?!皟A倒眾生的如花美眷,匆匆如似水流年”,讓人甚至有些站立不住了。花開如清供,凋零一去香魂債。花紅一季,景人合一,天地同春。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睔W陽修這首《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創(chuàng)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也即1056年。那時他離揚州平山堂已七年之久,此乃贈友人送別之作,撫今追昔,令人感慨。
歐陽修憶起自己的揚州歲月:紅巾翠袖,歌筵詩席,而情理沈沈,樂之亦悲也,理之亦情也;離而合之,相予而不相取。雖痛苦隨時間可以緩解,但人在歡樂處也須有幾分收斂。豪邁情懷、往昔暢快依稀在眼前晃動,但生命的變故使人的內(nèi)心情緒變得有些復(fù)雜。
“山色有無中”,是歐陽修洞悉人生無常與渺茫后悟出了人生哲思,生命短促的感慨溢滿胸腔。蘇軾在宋神宗元豐二年(即1079年),來揚州平山堂作《西江月·平山堂》唱和。時光流轉(zhuǎn)二十余載后,他與歐陽修言“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而此乃蘇子詩魂所在。蘇軾承認人生悲苦而又力求超越,以無窮無盡的覺悟成就有生事業(yè),令人贊佩。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吹麻灘初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