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嬋,劉友彬,王 艷,岳 濤
(青島科技大學(xué)山東化工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氯代碳酸乙烯酯(CEC)通常為無色或淺黃色液體,是合成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關(guān)鍵原料之一[1-2];現(xiàn)有工藝以碳酸乙烯酯為原料,采用磺酰氯或氯氣法進行氯化制得,產(chǎn)品中常含有氯化氫、二氯代產(chǎn)物、三氯代產(chǎn)物或其他含氯化合物,較難分離、純化,導(dǎo)致產(chǎn)品質(zhì)量不高[3-4]。有機氯的檢測常采用氣相色譜法[5],因CEC中的氯化氫在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上無響應(yīng),同時,高沸點多氯代產(chǎn)物在氣相色譜儀中不能完全氣化,且較難購買到多氯代化合物的標準品,難以建立氣相色譜分析方法以測定每種含氯化合物的量。合成碳酸亞乙烯酯或氟代碳酸乙烯酯工藝中常使用三乙胺、哌嗪等縛酸劑[6-7],活性更高的氯化物可能優(yōu)先與縛酸劑反應(yīng),生成三乙胺鹽酸鹽或哌嗪鹽酸鹽,消耗一部分縛酸劑,需要通過測定CEC原料中總氯化物(總氯)的含量,以保證足夠的投料量;此外,總氯含量的波動也能反應(yīng)生產(chǎn)工藝的穩(wěn)定性。建立準確、快速的總氯含量測定方法,對CEC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控制和下游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有重要意義。
考慮將含氯化合物全部轉(zhuǎn)化成氯離子,以氯離子的總量表示總氯的含量。文獻報導(dǎo)的氯離子含量測定方法主要有離子色譜法[8]、分光光度法[9]和容量法[10-13]等。CEC中總氯含量較高,適合采用容量法測定。CEC在水中可緩慢分解,生成氯離子。由于CEC水解速率較慢,直接滴定氯離子時,滴定終點易反復(fù),測定結(jié)果精密度較差。
本文作者用氫氧化鉀將CEC中的有機氯全部堿解成游離氯化物,用硝酸銀滴定總氯的含量。CEC堿解后,溶液呈紅棕色,采用目視-指示劑法時,終點顏色變化不易觀察;而采用電位滴定法,可準確判斷滴定終點,有望提高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為監(jiān)控CEC反應(yīng)進程和產(chǎn)品質(zhì)量控制提供依據(jù)。
實驗儀器:PHS-3E酸度計(上海產(chǎn))、216型銀電極(指示電極,上海產(chǎn))、217型雙鹽橋飽和甘汞電極(參比電極,上海產(chǎn))、SQP電子天平(德國產(chǎn),精度0.000 1 g)、930離子色譜儀(瑞士產(chǎn))、Metrosep A Supp 4-250/4.0陰離子色譜柱(瑞士產(chǎn))及Metrosep A Supp 4 Guard/4.0保護柱(瑞士產(chǎn))。
實驗試劑:硝酸銀(上海產(chǎn),GR)、氯化鈉(天津產(chǎn),基準試劑)、甲基紅(上海產(chǎn),AR)、氫氧化鉀(上海產(chǎn),AR)、硝酸(天津產(chǎn),AR)、淀粉(天津產(chǎn),AR)、四甲基氫氧化銨(上海產(chǎn),AR)、氫氧化鈉(天津產(chǎn),AR)、乙醇(上海產(chǎn),95%)、碳酸鈉(上海產(chǎn),AR)、碳酸氫鈉(上海產(chǎn),AR)及CEC(威海產(chǎn),工業(yè)級,約80%)。
氯離子儲備溶液:1 000 mg/ml。
氯離子標準溶液:使用移液管分別移取2 ml、5 ml、8 ml、10 ml、12 ml、15 ml氯離子儲備溶液至6個100 ml的容量瓶中,用高純水稀釋并定容,配制成氯離子濃度為20 mg/ml、50 mg/ml、80 mg/ml、100 mg/ml、120 mg/ml和150 mg/ml的標準溶液。
硝酸銀標準溶液的配制及標定:稱取17.5 g硝酸銀,溶于1 000 ml水中,搖勻,配制0.1 mol/L硝酸銀標準溶液,貯存于密閉棕色瓶中。稱取0.22 g于500~600 ℃的高溫爐中灼燒至恒量的氯化鈉,溶于70 ml水中,加入10 ml淀粉溶液(10 g/L),以銀電極為指示電極,雙鹽橋飽和甘汞電極為參比電極,用配制的硝酸銀溶液滴定。按GB/T 9725—2007《化學(xué)試劑 電位滴定法通則》[14]進行測定,記錄消耗的硝酸銀標準溶液的體積V0,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濃度c按式(1)計算。
式(1)中:m1為氯化鈉質(zhì)量;M1為氯化鈉的摩爾質(zhì)量。
樣品測定方法:稱取約1.3 g CEC樣品(約1 ml),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入10 ml乙醇、20 ml氫氧化鉀溶液(200 g/L),置于沸水浴中5 min,水浴冷卻至室溫,再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移取30.00 ml上述溶液,置于250 ml燒杯中,加入50 ml水、2滴甲基紅指示液(1 g/L),用硝酸溶液(1+1,V/V)調(diào)至紅色,再加入2 ml硝酸溶液、10 ml淀粉溶液,用0.1 mol/L硝酸銀溶液滴定,待電位變化較大時,用0.1 ml等間隔滴定并記錄電位值,用二級微商法確定滴定終點。
總氯的質(zhì)量分數(shù)w(以Cl計)按式(2)計算。
式(2)中:V為滴定總氯消耗的硝酸銀標準溶液的體積;M2為氯的摩爾質(zhì)量;m2為樣品的質(zhì)量。
考察不同因素對測試結(jié)果的影響。
①堿解試劑:按照上述測定方法,將CEC樣品分別用四甲基氫氧化銨溶液(200 g/L)、氫氧化鈉溶液(200 g/L)和氫氧化鉀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熱5 min,水浴冷卻至室溫后,測定總氯含量,考察不同堿解試劑在相同時間下的堿解效果。
②乙醇加入量:按照上述測定方法,分別加入5 ml、10 ml、15 ml、20 ml、25 ml乙醇,促進樣品和水的互溶,考察溶液澄清度,以及堿解后氯化鉀是否析出導(dǎo)致溶液變渾濁。
③氫氧化鉀濃度:按照上述測定方法,分別加入20 ml濃度為50 g/L、100 g/L、150 g/L、200 g/L和250 g/L的氫氧化鉀溶液,考察不同濃度氫氧化鉀的堿解效果。
④氫氧化鉀加入量:按照上述測定方法,分別加入5 ml、10 ml、15 ml、20 ml、25 ml和30 ml氫氧化鉀溶液,測定總氯含量,考察氫氧化鉀加入量對堿解效果的影響。
⑤加熱時間:按照上述測定方法,加入20 ml氫氧化鉀溶液,分別考察沸水浴加熱2 min、3 min、5 min、8 min和10 min時,是否堿解完全。
⑥淀粉溶液加入量:按照上述測定方法,分別加入5 ml、10 ml、15 ml和20 ml淀粉溶液,考察對結(jié)果的影響。
樣品測定:取4批次CEC樣品,按照上述測定方法,每個樣品測定6次,計算結(jié)果平均值和相對標準偏差(RSD)。
準確度實驗(加標回收率實驗):稱取9份CEC樣品(測得含量為30.53%)約0.65 g,分別加入0.15 g、0.33 g與0.50 g氯化鈉基準試劑,制成含低、中、高3個濃度水平的加標試樣。按照樣品測定方法,每個濃度的試樣平行測定3次,計算回收率及RSD。
離子色譜法測定樣品中的總氯:稱取約1.3 g CEC樣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入20 ml氫氧化鉀溶液,于沸水中加熱至樣品完全溶解,冷卻至室溫,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00 ml上述溶液移入100 ml容量瓶,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設(shè)置色譜柱溫30 ℃,進樣體積10 μl,洗脫液流量1.0 ml/min,用1.8 mmol/L碳酸鈉溶液和1.7 mmol/L碳酸氫鈉溶液作為淋洗液進行洗脫。
2.1.1 堿解試劑
CEC在水相中分散較差且會緩慢分解生成氯離子,直接滴定時,可能未達到實際終點即顯示滴定完成,因此,實驗考察用不同種類的堿將CEC水解成游離氯離子,再用硝酸銀標準溶液滴定氯離子的方法。用氫氧化鉀、四甲基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溶液在沸水浴中堿解5 min后,測定總氯的質(zhì)量分數(shù),結(jié)果分別為30.66%、29.80%和29.50%。由于氫氧化鉀的堿性大于四甲基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在相同條件下,氫氧化鉀的堿解速率優(yōu)于四甲基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實驗選擇使用氫氧化鉀作為堿解試劑。
2.1.2 分散劑的加入量
由于CEC與水不互溶且密度比水大,會團聚于瓶底,堿解時逐漸變成白色油滴,需要較長時間加熱才能完全消失,可能導(dǎo)致堿解不完全。實驗加入乙醇,促進CEC與水的互溶,以加快堿解速度。乙醇加入量小于5 ml時,CEC與水尚未完全互溶,溶液渾濁;乙醇加入量過大,超過溶液總體積50%時,堿解產(chǎn)物氯化鉀從溶液中析出,溶液亦呈渾濁狀態(tài);乙醇加入量為10~15 ml時,溶液澄清,滴定結(jié)果精密度較好。綜合考慮,選擇10 ml乙醇作為堿解時的分散劑。
2.1.3 氫氧化鉀濃度、加入量和加熱時間
CEC與氫氧化鉀反應(yīng)生成氯化鉀、碳酸鉀和乙醛醇,乙醛醇在強堿條件下可能發(fā)生自聚反應(yīng),導(dǎo)致堿解消耗的氫氧化鉀的量比理論值多;由于乙醛醇的自聚反應(yīng),會加深樣品溶液的顏色。
實驗考察氫氧化鉀濃度、加入量和加熱時間對總氯含量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1。
圖1 氫氧化鉀溶液濃度、體積及加熱時間對總氯含量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KOH concentration,volume and heating time on the content of total chloride
從圖1(a)可知,堿解程度隨著氫氧化鉀濃度的增加而提高,當(dāng)氫氧化鉀溶液濃度大于150 g/L時,總氯的質(zhì)量分數(shù)維持恒定,堿解完全。綜合考慮,選擇200 g/L氫氧化鉀溶液作為堿解液濃度。
從圖1(b)可知,當(dāng)氫氧化鉀溶液的體積小于15 ml時,堿解不完全;體積為15~25 ml時,效果相當(dāng)。為保證樣品能夠完全堿解,選擇加入20 ml氫氧化鉀溶液。
從圖1(c)可知,當(dāng)加熱時間短于3 min時,總氯的質(zhì)量分數(shù)偏低;當(dāng)加熱時間長于3 min時,堿解完全。綜合考慮,選擇加熱時間為5 min。
2.1.4 淀粉的加入量
為防止氯化銀沉淀包裹銀離子電極,降低電極的敏感度,同時促使氯化銀的沉降,沉淀滴定時常加入可溶性淀粉。實驗分別加入5 ml、10 ml、15 ml和20 ml淀粉溶液,測得總氯的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30.49%、30.61%、30.59%和30.56%,說明淀粉溶液的加入量對測定結(jié)果無明顯影響。綜合考慮,選擇加入10 ml淀粉溶液。
稱取1.3 g樣品(約1 ml),按樣品測定方法進行測定,平行測定6次,結(jié)果見表1。
表1 樣品測定結(jié)果(n=6)Table 1 Sample test results (n=6)
從表1可知,重復(fù)6次測定4批次樣品中的總氯,RSD均小于0.5%,表明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加標回收率結(jié)果和測定值的RSD見表2。
表2 加標回收實驗結(jié)果(n=9)Table 2 Results of experiment for recovery (n=9)
從表2可知,樣品的加標回收率為99.75%~100.32%,9次測定結(jié)果的RSD小于0.5%,方法的準確度可滿足分析檢測的要求。
稱取1.3 g樣品,按照電位滴定法和離子色譜法測定樣品中總氯,每個樣品平行測定6次,總氯的質(zhì)量分數(shù)及6次測定結(jié)果的RSD見表3。
表3 兩種方法對比結(jié)果Table 3 Comparison results of two methods
從表3可知,電位滴定法和離子色譜法測定CEC中總氯的含量結(jié)果基本一致。離子色譜法的進樣濃度較低、進樣量較小,樣品需進一步稀釋,可能會引入更大的誤差,導(dǎo)致精密度低于電位滴定法,因此,采用電位滴定法測定更合適。
本文作者通過堿解試劑種類、乙醇加入量、氫氧化鉀濃度、氫氧化鉀加入量、加熱時間和淀粉溶液加入量等前處理條件,建立了電位滴定法測定CEC中總氯的含量。
實驗結(jié)果表明,電位滴定法的加標回收率為99.75%~100.32%,RSD小于0.5%,測定結(jié)果準確度與離子色譜法基本一致,精密度優(yōu)于離子色譜法。電位滴定法可減小直接滴定-目視判斷終點引入的誤差,滿足測定要求,適用于CEC生產(chǎn)工藝的中控分析以及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控制,有助于產(chǎn)品的下游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