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瑩瑩
英語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隨著目前經(jīng)濟全球化的持續(xù)發(fā)展,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其教學的重要性在當下小學教育階段中也愈發(fā)突出,這也使傳統(tǒng)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知識本位”傾向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熱議與強烈關注。無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念,還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任務,均將增強學生文化意識,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文化人”視為我國當代英語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新時代背景下展開英語教學實踐時,要抓住學生認知、思維、“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引導學生接觸外國文化,讓學生在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品格與人文素養(yǎng),“以語言為架,鑄文化之魂”,成為能夠用英語語言講中國故事的文化傳播者。
教材是教師組織與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1]。譯林新版小學英語教材更是在編者的精心編寫下收錄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元素。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展開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工作時,要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挖掘與文本表層之下文化價值、內涵的開發(fā),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文化的浸潤與熏陶,初步萌生感知文化、體察文化的意識。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Unit 3 Holiday fun!單元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師就可從本單元的文本內容中挖掘出“Famous scenic spots(著名景點)”這一單元主題,讓學生利用“What did sb. do for the holiday?”“Where did sb. go for the holiday?”“Did sb. do sth.?”等重點句式展開英語對話交流,和同學、教師介紹自己的假期生活,介紹自己在假期中參觀過的景點,以此來營造和諧、自由、活躍的英語課堂氛圍,讓學生以更積極、輕松的心態(tài)投入英語學習。在學生利用本單元的重點句式、語法進行有效溝通與互動交流之后,教師就可向學生 提 問“Besides the famous scenic spots in China, what other famous foreign scenic spots do you know? Can you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以問題驅動學生展開探究學習,激發(fā)學生了解認識外國著名景點的興趣與積極性。此后,教師可針對學生興趣的生成點,利用微課,為學生展示“Big Ben(大本鐘)”“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Sydney Opera House(悉尼歌劇院)”“Eiffel Tower(埃菲爾鐵塔)”等知名的世界著名景點,讓學生更充分與全面地感知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并在對比中外知名景點不同與差異的過程中,獲得更直接的英語語言學習經(jīng)驗,得到綜合語用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結合本單元的“Culture time”板塊,向學生介紹英國學生、美國學生的“Holiday Life”,讓學生在了解中外學生假期生活方式差異的過程中,更深入地領會與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在認同我國文化的同時,學會尊重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對于小學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這項復雜且綜合的育人工程而言,僅是“利器”遠遠不夠,還要將代表外在技術的“器”與代表內在文化的“道”有機結合起來,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內外調和[2]。在我國教育教學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的今天,信息技術也逐漸走進小學教育教學之中,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小學英語教師開展文化意識培養(yǎng)工作提供了有利抓手。教師可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靈動、形象的優(yōu)勢特點,設計更多元、豐富的文化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更真實、靈動的文化情境,在有效增強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性、活躍英語教學氛圍的同時,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讓學生從更多層面、多個維度感知與領會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
例如,在Unit 8 Chinese New Year 單元教學中,首先,教師可在課堂導入中向學生提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利用PPT 依次為學生展示“Chinese New Year's Eve(除夕)”“Spring Festival(春節(jié))”“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節(jié))”“Tomb Sweeping Day(清明節(ji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jié))”“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jié))”“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陽節(jié))”等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圖像,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作用下,對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英語名稱形成深刻的 印 象,并 以“Which of the abov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的引導性問題導入本單元的主題“Chinese New Year”。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中國人過除夕的視頻影像,以其中熱鬧非凡的節(jié)日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形象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與學習興趣,并向學生提問“我國除夕的節(jié)日習俗有哪些?”,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用漢語進行表達交流。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取出本單元的核心詞匯,如“爆竹(firecrackers)”“煙 花(fireworks)”“舞 獅(a lion dance)”“紅包(red packets)”“餃子(dumpling)”等。在學生充分掌握與理解這些核心詞匯后,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利用“What are/ is sb. going to do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on Chinese New Year's Day?”“Sb.'s/ re going to do sth.”重點句式展開對話交流,在鍛煉學生英語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生成強烈的認同感,從不同的語言角度領會與感知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魅力。再次,教師可結合本單元的“Culture time”板塊,向學生介紹“Christmas”與“Thanksgiving”,并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展示地道的圣誕節(jié)與感恩節(jié)的節(jié)日習俗,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領會與了解更豐富、多元的節(jié)日文化,從真正意義上達到盤活文化的目的,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生成。最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Introduce Chinese New Year's Eve to Alice of the United States”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利用網(wǎng)絡自主收集資料、信息的方式展開英語寫作訓練,向美國朋友 Alice 介紹我國的除夕節(jié)日習俗,并在掌握與了解美國“Thanksgiving”與中國除夕節(jié)日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形成正確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終究會受到課本的局限。教師如果在小學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僅依賴于教材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勢必會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因此,為讓學生的文化意識與綜合語用能力實現(xiàn)穩(wěn)步提升,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課本。
一方面,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延伸。例如,在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課中,小學英語教師可基于本單元的主題“fairy tales(童話)”,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其他英語童話,如Cinderella(《灰姑娘》)、Snow White(《白雪公主》)、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與野獸》)、Dorothy in Wonderland(《桃樂絲夢游仙境》)”等,并針對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的特點,為學生播放同名的迪士尼動畫電影,讓學生在課堂上對外國文化形成更透徹的理解,在興趣的作用下使文化意識得到良好發(fā)展。
另一方面,教師可在課堂之外向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資源的推薦。仍以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一課為例,在課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自主閱讀英譯版的中華神話故事,如《神筆馬良》《哪吒傳奇》《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等,或中國寓言故事《亡羊補牢》《濫竽充數(shù)》《揠苗助長》等,并利用微信平臺或微課對學生進行線下指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進行英語故事繪本的創(chuàng)作;或者為學生布置創(chuàng)編課本劇的特色英語作業(yè),讓學生從眾多中外童話、中國神話故事、中華寓言故事中選取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課本劇的創(chuàng)編與演繹。這有利于在深化學生對中外文學作品理解認識的同時,使學生從更多元的角度實現(xiàn)對中外文化的深度感知與把握,進而得到文化修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將課內外連接起來,能夠讓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拓寬與延伸。學生在自主閱讀與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也會對外國童話、中華神話、中國寓言故事等中西方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形成更深刻與全面的認識理解,并在對比中外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如果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那么生活便是文化的集合體、綜合體。文化的價值源于生活,勢必也將服務于生活。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與塑造學生的文化意識時,小學英語教師便可基于對英語學科、文化本質內涵的把握,有意識地將學生英語學習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結起來,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增強文化認同感,得到文化意識的有機發(fā)展。
仍以Unit 8 Chinese New Year 單元為例,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從小學生歡度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向學生提問“In addition to the Spring Festival,what 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ls do you know? What fairy tales do you know about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How did you spend th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with your family?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 completely different festival habits of 56 ethnic groups?”,引發(fā)學生對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回顧,使學生在教學問題的啟發(fā)下主動展開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探究思考。
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在交流探討中得到英語表達與交際能力的多元鍛煉,在深度探究與分析文化背后故事、淵源與來歷的過程中,也會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形成更深刻的認識,文化認同、文化意識以及文化自信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增強與提升。
眾所周知,各個國家、各個地區(qū)之間的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與區(qū)別。隨著近幾年來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與我國綜合國力水平的持續(xù)提升,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互動也愈發(fā)緊密,這在促進推動我國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同時,也豐富了當代小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途徑。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仍會受年齡的影響而存在不足,多數(shù)小學生在接觸西方文化、不同文化的過程中會受自身辨別是非能力不足的影響,被不良文化侵害與荼毒。對此,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師除要采取必要手段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與文化意識外,也要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辨別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引導學生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會去粗取精、求同存異,使學生通過小學英語教學得到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
例 如,在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一 課 教 學中,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在學生通過閱讀語篇理解《皇帝的新衣》這一外國童話故事主要傳達的內容之后,向學生滲透我國的寓言故事,如《買櫝還珠》《濫竽充數(shù)》《守株待兔》等,并讓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內容,用英語的書面表達方法與口語表達方式將我國的寓言故事以流暢、生動、自然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有效鍛煉學生英語表達能力,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各個國家、各個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并學會去粗取精、求同存異,進而形成正確、良好的文化意識與文化品格。
總而言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是《課程標準》對現(xiàn)代英語教學所提出的教學改革任務,同樣也是保障學生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主要路徑之一。因此,當代小學英語教師應有充分的文化育人意識,并要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形成清晰的認知,積極發(fā)揮自身在學生英語學習、發(fā)展成長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靈活合理地運用多種創(chuàng)新化、現(xiàn)代化教學策略去聯(lián)結課內外,挖掘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在有效推動小學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文化意識的發(fā)展,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