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活性炭/金屬有機骨架復合吸附材料的制備及其CH4/N2吸附分離性能研究

        2023-11-01 08:19:32宋志強王玉高張宇姝張迎迎楊江峰
        天然氣化工—C1化學與化工 2023年5期
        關鍵詞:復合材料

        宋志強,王玉高,張宇姝,張迎迎,楊江峰

        (太原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為了解決日益突顯的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使用低碳的清潔能源對實現(xiàn)綠色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具有長遠意義[1-3]。甲烷(CH4)作為最現(xiàn)實的低碳能源,因燃燒時只產(chǎn)生二氧化碳(CO2)和水(H2O),目前在很多領域正在逐步替代部分煤炭和石油,一次能源占比不斷升高[4]。CH4來源廣泛,除了來自于常規(guī)的天然氣資源,也可以從非常規(guī)天然氣中獲得,如煤層氣、垃圾填埋氣、沼氣和頁巖氣等[5-7]。煤層氣又稱煤礦瓦斯,可以提供大量的CH4[8],但開采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混入空氣(主要成分是N2),導致CH4的濃度降低[9-10],直接利用難度大,經(jīng)常被直接排放到大氣中,不僅浪費資源,還會加劇溫室效應(CH4對全球變暖的潛在貢獻值大約是CO2的21倍[11])。因此,將低濃度煤層氣富集并提濃是實現(xiàn)CH4有效利用的重要前提[12-13]。

        在煤層氣富集過程中,由于CH4和N2的動力學直徑相近,在低耗能的情況下實現(xiàn)高效分離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14-15]。目前,低溫蒸餾、膜分離和變壓吸附(PSA)是3 種主要的分離技術[16-18]。其中,PSA具有能耗低、操作簡單和目標產(chǎn)品純度高等優(yōu)點,是一種可廣泛應用的分離技術[19]。PSA分離技術的核心是吸附劑,選擇合適的吸附劑高效分離CH4/N2混合物是實現(xiàn)煤層氣高效利用的重要方案,常見的吸附劑有分子篩、金屬有機骨架(MOFs)和活性炭(AC)[20-21]。MOFs具有豐富的孔隙率和可調(diào)控的表面性質(zhì),在氣體吸附分離方面表現(xiàn)出巨大的應用潛力[22-23]。其中,一些MOFs在分離CH4/N2混合物時表現(xiàn)出高選擇性,能夠有效富集低濃度CH4,如HU等[24]報道了具有一維微通道的Cu(ⅠNA)2,CH4吸附量為0.8 mmol/g,CH4/N2選擇性高達8.34,實現(xiàn)了低濃度CH4的有效分離與富集,但由于存在原材料及生產(chǎn)成本高和產(chǎn)品穩(wěn)定性差等問題,較難進行工業(yè)化應用和推廣。AC具有比表面積高、吸附量大、穩(wěn)定性好且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是分離CH4/N2混合物研究最多的吸附材料[25]。如QU 等[26]用生椰殼制備的AC的CH4吸附量高達1.59 mmol/g,但CH4/N2選擇性僅為3.20; ZHANG 等[27]利用含氮聚合物制備了多孔碳,其在298 K、100 kPa 條件下,CH4吸附量高達1.57 mmol/g,而CH4/N2選擇性僅為4.20。由此可見,AC存在CH4/N2選擇性低的缺點,較難實現(xiàn)高效分離。

        因此,制備一種兼具高CH4吸附量和高選擇性的廉價吸附劑成為實現(xiàn)有效分離純化CH4的關鍵所在[15,28-29]。MOFs 與AC 進行復合的方案,有望實現(xiàn)兩種材料的優(yōu)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其在氣體吸附分離方面的經(jīng)濟性及應用價值。本文選取具有高CH4/N2選擇性的Cu(ⅠNA)2和高CH4吸附量的廉價商業(yè)AC 進行研究,采用不同于傳統(tǒng)“一鍋法”的逐步合成法,通過將AC 依次加入一定濃度的Cu2+溶液中作浸漬處理,再放入未添加金屬源的MOFs 配體溶液中反應來制備AC/Cu(ⅠNA)2復合材料,利用X射線衍射(XRD)、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ⅠR)、熱重分析(TGA)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等測試方法對其進行表征,并詳細考察AC/Cu(ⅠNA)2復合材料的CH4/N2吸附分離性能。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試劑與材料

        三水硝酸銅(Cu(NO3)2?3H2O),A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異煙酸(HⅠNA),AR,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顆粒狀活性炭(AC),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硝酸(HNO3),A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無水乙醇(C2H6O),A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實驗用水為去離子水。以上試劑在使用前均未經(jīng)任何純化處理。

        1.2 樣品制備

        Cu(ⅠNA)2的制備:參照文獻[30]中的合成方法,將Cu(NO3)2?3H2O(0.121 g,0.5 mmol)和HⅠNA(0.123 g,1.0 mmol)加入裝有5 mL 去離子水和5 mL 無水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在室溫下超聲30 min,隨后將其放入80 °C的烘箱中反應24 h,待反應完成后冷卻至室溫,用等體積比的去離子水和無水乙醇的混合溶液洗滌3 次,最后放入80 °C 的恒溫鼓風烘箱中干燥12 h,得到的藍色晶體為Cu(ⅠNA)2。

        AC/Cu(ⅠNA)2復合材料的制備:將AC用去離子水煮沸30 min,再用去離子水洗滌多次后干燥24 h,然后將AC 和7 mol/L 的HNO3溶液按1.000 g AC 與5 mL HNO3的比例混合后在90 °C下恒溫油浴回流6 h,用去離子水洗滌3次,放入烘箱干燥24 h,得到的樣品為AC-1。將AC-1 放入一定濃度的Cu(NO3)2?3H2O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浸漬6 h,用去離子水洗滌3次后過濾干燥12 h,得到的樣品為AC-2。將AC-2 和HⅠNA(0.123 g,1.0 mmol)放入裝有5 mL 去離子水和5 mL 無水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在室溫下超聲30 min,隨后將其放入80 °C 的烘箱中反應24 h,待反應完成后冷卻至室溫,用相同體積去離子水和無水乙醇配制的混合溶液洗滌3次,最后放入80 °C的烘箱中干燥12 h,得到的復合材料為AC/Cu(ⅠNA)2。

        1.3 樣品結構表征

        XRD 表征:采用德國Bruker D8 ADVANCE 型X 射線衍射儀分析樣品的晶相結構,以Cu-Kα為靶源(λ= 0.15418 nm),在工作電壓和工作電流分別為40 kV 和40 mA 的條件下,選取2θ= 5°~40°的范圍用步長0.02°進行測試。

        N2吸/脫附曲線和孔徑分布表征:采用美國麥克Micromeritics ASAP 2460 型吸附儀在77 K 下測定,樣品測試前需要在473 K下抽真空活化8 h,使用比表面積(BET)法和孔徑分布(BJH)法測得相關結構參數(shù)(比表面積、孔體積和孔徑等)。

        FT-ⅠR表征:采用德國Bruker ⅠNVENⅠO-R型紅外光譜分析儀進行測試,測試前需要將樣品和溴化鉀充分干燥并混合均勻壓片,測試范圍為400~4000 cm-1。

        TGA 表征:采用德國Netzsch STA449 F5 型熱重分析儀在N2氣氛下,以10 K/min的升溫速率及溫度區(qū)間為25~800 ℃進行測試。

        SEM 表征:采用日本Hitachi SU8010 型場發(fā)射掃描電鏡進行測試,工作電壓為15 kV,樣品需在測試前進行噴金處理。

        1.4 氣體吸附性能測試

        CH4和N2的單組分氣體吸附等溫線采用Micromeritics ASAP 2460 測定,樣品測試前需要在473 K下抽真空活化8 h,然后分別在273 K和298 K下進行CH4和N2的單組分氣體吸附測試,壓力范圍為0~100 kPa,稱取的樣品質(zhì)量為0.1 g左右。

        1.5 選擇性和吸附熱計算

        CH4和N2的選擇性計算采用理想吸附溶液理論(ⅠAST)[31],根據(jù)單組分氣體吸附等溫線,采用Dual-Site Langmuir模型(式(1))分別對298 K和273 K下CH4/N2混合氣體(V(CH4)/V(N2) = 1)的混合氣體進行擬合。

        式中,q為氣體組分的摩爾吸附量,mol/kg;pv為氣體組分壓力,kPa;下標1、2為不同組分氣體;q1、q2為飽和位點吸附量,mol/kg;b1、b2為Langmuir常數(shù)。

        根據(jù)擬合參數(shù),采用式(2)計算材料對CH4/N2混合氣體(V(CH4)/V(N2) = 1)的選擇性。

        式中,Sads為兩組分的選擇性;p1、p2為混合氣中氣體的分壓,kPa。

        吸附熱是衡量吸附劑與吸附質(zhì)之間相互作用能大小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32],采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式(3))計算材料與CH4和N2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大小。

        式中,Qst為吸附熱,kJ/mol;p為氣體壓力,kPa;T為氣體溫度,K;R為常數(shù),8.314 J/(mol·K);n為氣體吸附量,mmol/g。

        2 結果與討論

        2.1 合成策略分析

        采用逐步合成法,將AC 在一定濃度的Cu2+溶液中浸漬一段時間,再放入未添加金屬源的MOFs配體溶液中進行溶劑熱反應來制備AC/Cu(ⅠNA)2復合材料(圖1)。此方法盡可能地避免了AC/Cu(ⅠNA)2和Cu(ⅠNA)2物理混合相的存在,便于得到純AC/Cu(ⅠNA)2復合材料。由圖2可知,AC表面有藍色晶體緊緊附著,也可知AC/Cu(ⅠNA)2復合材料可能存在配位的結合方式。

        圖1 AC/Cu(INA)2復合材料制備過程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reparation process of AC/Cu(INA)2 composite materials

        圖2 AC/Cu(INA)2復合材料與結構示意Fig.2 AC/Cu(INA)2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schematic diagram of its structure

        2.2 樣品表征分析

        2.2.1 XRD分析

        對采用逐步合成法制備的AC/Cu(ⅠNA)2復合材料以及原材料AC 和Cu(ⅠNA)2進行了XRD 表征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樣品的XRD譜圖Fig.3 XRD patterns of samples

        AC 在20°~30°有一個較寬的衍射峰,Cu(ⅠNA)2在10.7°有一個高強度的衍射峰。當AC與Cu(ⅠNA)2復合后,AC/Cu(ⅠNA)2同時出現(xiàn)兩者的衍射峰,并且衍射峰(11.2°)與Cu(ⅠNA)2的衍射峰相比,發(fā)生一定程度的右移。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初步證明制備得到了AC/Cu(ⅠNA)2復合材料。

        2.2.2 N2吸/脫附及孔徑分析

        樣品在77 K下的N2吸/脫附曲線如圖4(a)所示(標準溫度壓力下),所有的N2吸/脫附均為典型的Ⅰ型吸附等溫線,在低壓階段,N2吸附量急劇上升,表明材料具有大量微孔,后續(xù)隨著壓力的增大,在等溫吸/脫附曲線中有較小的磁滯回線,說明材料存在少量的介孔。在77 K下N2吸/脫附測試得出的樣品孔隙結構性質(zhì)如表1所示, AC/Cu(ⅠNA)2復合材料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分別為519 m2/g和0.18 cm3/g,均介于原材料AC和Cu(ⅠNA)2之間。樣品的孔徑分布如圖4(b)所示,AC的孔徑主要分布在0.80 nm、1.06 nm、1.56 nm和1.88 nm處,Cu(ⅠNA)2的孔徑主要分布在0.80 nm和1.52 nm處。

        表1 樣品的孔隙結構性質(zhì)Table 1 Pore textural properties of samples

        圖4 77 K下樣品的N2吸/脫附等溫線(a)和孔徑分布(b)Fig.4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a)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b) of samples at 77 K

        2.2.3 FT-ⅠR分析

        為了探究樣品表面的官能團情況,采用紅外光譜儀在400~4000 cm-1進行了表征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樣品的FT-IR譜圖Fig.5 FT-IR spectra of samples

        在3430 cm-1處有O—H 鍵吸收峰,與表面吸附水的伸縮振動有關,在1400 cm-1處和1610 cm-1處的特征峰分別為O—C—O 鍵的對稱振動吸收峰和C==O 鍵的不對稱拉伸振動吸收峰,說明Cu(ⅠNA)2中具有配體的羧基官能團存在,同時也證實HNO3處理后的AC 表面具有羧基官能團,這對AC 表面Cu(ⅠNA)2的形成可能起著成核位點的作用[33],有利于AC和Cu(ⅠNA)2的結合。

        2.2.4 TGA分析

        在N2氣氛下對樣品的熱穩(wěn)定性進行了熱失重分析,樣品的TGA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樣品的TGA曲線Fig.6 TGA curves of samples

        由圖6可知,3種樣品在120 °C之前均有一次失重,主要是樣品中的水分子及孔道中殘留的溶劑分子的脫除。Cu(ⅠNA)2和AC/Cu(ⅠNA)2均在270 °C發(fā)生第二次失重,主要是Cu(ⅠNA)2骨架結構開始發(fā)生分解,AC/Cu(ⅠNA)2與原材料Cu(ⅠNA)2相比,在270 °C附近的失重率隨著溫度的持續(xù)升高而減小,表明AC/Cu(ⅠNA)2復合材料的熱穩(wěn)定性有所改變,推測主要原因是AC負載Cu(ⅠNA)2所致,說明Cu(ⅠNA)2在AC上的負載量對AC/Cu(ⅠNA)2材料的熱穩(wěn)定性有影響。

        2.2.5 SEM分析

        采用SEM對樣品的微觀形貌進行了觀察,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樣品的SEM照片F(xiàn)ig.7 SEM images of samples

        由圖7可知,AC表面光滑,并且有1 μm左右的孔存在(圖7(a)),Cu(ⅠNA)2的晶體形貌規(guī)整,呈柱狀多面體(圖7(b))。通過研究AC/Cu(ⅠNA)2復合材料在不同尺度下的微觀形貌,發(fā)現(xiàn)AC表面變粗糙,生長了大量不規(guī)則的晶體(圖7(c)和圖7(d))。以上結果表明,AC 表面能夠負載Cu(ⅠNA)2,并使晶體的形貌發(fā)生顯著改變。

        2.3 氣體吸附性能分析

        為了研究樣品對單組分氣體吸附性能,分別測試了AC、Cu(ⅠNA)2和AC/Cu(ⅠNA)2在100 kPa、298 K和100 kPa、273 K 條件下對CH4和N2的吸附等溫線,結果如圖8 所示。隨著壓力的增大,3 種樣品的CH4和N2吸附量均呈上升趨勢,且CH4吸附量均高于N2。其 中,AC/Cu(ⅠNA)2復 合 材 料 的CH4吸 附量相比于原材料AC 和Cu(ⅠNA)2,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在100 kPa、298 K 和100 kPa、273 K 下分別是12.6 cm3/g 和18.1 cm3/g,而AC/Cu(ⅠNA)2的N2吸附量維持在較低水平,甚至在273 K下低于Cu(ⅠNA)2,表明AC/Cu(ⅠNA)2復合 材料 是 一 種 較好 的CH4型 吸附劑。同時,結合AC/Cu(ⅠNA)2的吸/脫附曲線來看,未出現(xiàn)明顯的脫附滯后現(xiàn)象,說明AC/Cu(ⅠNA)2復合材料能夠較好地實現(xiàn)降壓完全脫附。

        圖8 樣品的CH4和N2吸附等溫線Fig.8 CH4 and N2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samples

        2.4 選擇性和吸附熱計算及分析

        通過Dual-Site Langmuir模型擬合計算了298 K和273 K 下CH4/N2混合氣體(V(CH4)/V(N2) = 1)的ⅠAST選擇性,進一步研究了其在分離方面的性能,結果見圖9。從圖9(a)中可以看出,在100 kPa、298 K下,AC、Cu(ⅠNA)2和AC/Cu(ⅠNA)2選擇性分別為4.7、8.2和5.5,說明AC/Cu(ⅠNA)2具有較高水平的CH4/N2選擇性,并且與AC的選擇性相比,其選擇性增大了17.3%。從圖9(b)中可以看出,在100 kPa、273 K下,AC、Cu(ⅠNA)2和AC/Cu(ⅠNA)2的 選 擇 性 分 別 為4.8、10.6 和6.6,與100 kPa、298 K 下的選擇性相比,Cu(ⅠNA)2和AC/Cu(ⅠNA)2的選擇性顯著提升。此外,對相關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選擇性進行了總結(表2)。以上分析說明,高容量的AC 與高CH4/N2選擇性的Cu(ⅠNA)2復合,能夠實現(xiàn)兩種材料的優(yōu)勢互補,在保持吸附劑低成本、較高吸附量的前提下,較大幅度地提升其在CH4/N2分離方面的選擇性。

        表2 樣品在100 kPa下的CH4/N2 IAST選擇性及對CH4、N2的吸附熱Table 2 IAST selectivity of CH4/N2 and adsorption heat on CH4 and N2 of samples at 100 kPa

        圖9 樣品在298 K (a)和273 K (b)下的CH4/N2 IAST選擇性Fig.9 IAST selectivity of CH4/N2 of samples at 298 K (a) and 273 K (b)

        研究吸附劑與吸附質(zhì)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對于評估吸附劑在氣體分離過程中吸附選擇性的趨勢變化至關重要,根據(jù)上述吸附等溫線,采用Clausius-Clapeyron 方程(式(3))計算了樣品對CH4和N2的吸附熱,結果如圖10 所示,對CH4的吸附熱順序由大到小為Cu(ⅠNA)2(22.3 kJ/mol)、AC(15.1 kJ/mol)、AC/Cu(ⅠNA)2(14.9 kJ/mol),對N2的吸附熱順序由大到小為Cu(ⅠNA)2(17.2 kJ/mol)、AC(16.3 kJ/mol)、AC/Cu(ⅠNA)2(11.9 kJ/mol)。上述材料的吸附熱數(shù)據(jù)總結如表2 所示,AC/Cu(ⅠNA)2對CH4和N2的吸附熱均分別低于AC 和Cu(ⅠNA)2,說明其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完全脫附,而且其對CH4的吸附熱變化趨勢與AC 保持一致,吸附熱隨著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活性高的位點會被CH4優(yōu)先吸附占據(jù),而其N2的吸附熱與Cu(ⅠNA)2的變化趨勢一致,這個特點正好與AC/Cu(ⅠNA)2的N2吸附量接近于Cu(ⅠNA)2的 特 點 相 同。此 外,AC/Cu(ⅠNA)2的CH4吸附熱高于N2,表明其對CH4的作用力更強,是CH4型的復合吸附材料。

        圖10 樣品在298 K下的CH4和N2吸附熱Fig.10 Adsorption heats of CH4 and N2 of samples at 298 K

        3 結論

        本文利用逐步合成法制備了AC/Cu(ⅠNA)2復合材料,并研究了AC/Cu(ⅠNA)2復合材料的結構特征以及在CH4/N2吸附分離方面的性能,得出以下結論。

        (1)制備的Cu(ⅠNA)2已負載在AC上的AC/Cu(ⅠNA)2復合材料實現(xiàn)了MOFs和AC結合。相比原材料AC和Cu(ⅠNA)2,AC/Cu(ⅠNA)2復合材料的孔隙結構性質(zhì)、熱穩(wěn)定性和微觀形貌均有明顯變化。

        (2)在100 kPa、298 K下,AC/Cu(ⅠNA)2復合材料的CH4/N2選擇性達到5.5,與AC的選擇性相比,提升了17.3%,并且保持了良好的CH4吸附量(12.6 cm3/g)和CH4吸附熱(14.9 kJ/mol),能夠高效分離CH4/N2。

        AC/Cu(ⅠNA)2復合材料在保持低成本和較高吸附量的前提下,能夠較大幅度地提升其在CH4/N2分離方面的選擇性,具有進一步工業(yè)化應用前景,并為創(chuàng)制具有良好經(jīng)濟性、吸附分離性能的新型CH4/N2吸附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猜你喜歡
        復合材料
        淺談現(xiàn)代建筑中新型復合材料的應用
        金屬復合材料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研究
        敢為人先 持續(xù)創(chuàng)新:先進復合材料支撐我國國防裝備升級換代
        民機復合材料的適航鑒定
        復合材料無損檢測探討
        電子測試(2017年11期)2017-12-15 08:57:13
        復合材料性能與應用分析
        PET/nano-MgO復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中國塑料(2015年6期)2015-11-13 03:02:54
        ABS/改性高嶺土復合材料的制備與表征
        中國塑料(2015年11期)2015-10-14 01:14:14
        聚乳酸/植物纖維全生物降解復合材料的研究進展
        中國塑料(2015年8期)2015-10-14 01:10:41
        TiO2/ACF復合材料的制備及表征
        應用化工(2014年10期)2014-08-16 13:11:29
        综合图区亚洲偷自拍熟女| 成人激情五月天|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百度| 日韩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后入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 少妇爽到高潮免费视频|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av高清资源在线观看三区|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 极品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 高潮 抽搐 正在播放| 全部孕妇毛片|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 女同另类专区精品女同|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爱|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二区| 精品人妖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在线免费欧美| 国产丝袜一区丝袜高跟美腿|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制服丝袜人妻中出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资源 |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