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探析

        2023-11-01 00:46:36范陳鑫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詩賦臣子契丹

        范陳鑫

        (渤海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遼寧錦州 121013)

        詩詞歌賦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不僅在古代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臣子因各種原由向君王進獻詩詞歌賦是我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常態(tài)。唐宋時期是我國詩詞歌賦,尤其是詩詞的繁榮期,這也造成了這一時期臣子進獻詩賦現象非常普遍,故學術界的相關成果多以研究唐宋時期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為主,而學界有關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的學術成果多著眼于應制詩研究,并多從文學視角進行研究。如岳德虎[1]、黎慧冉[2]等人對初唐的應制詩進行了研究,二人主要探討了初唐應制詩的藝術風格、題材分類、影響意義等內容,并對其藝術價值進行了評價。賈先奎[3]、孟慶光[4]、王楠[5]等人則對宋代應制詩詞的興衰題材、影響因素、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目前所及,還未見有學者對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進行專門性研究,只有部分學者在研究遼朝詩賦文化時對此現象略有涉及,如李穎異[6]17-26在以民族融合視野研究遼朝詩賦時,部分列舉了遼朝臣子所進獻的詩賦,但作者只是稍舉其例,并未對此現象進行深入探討。張晶、王永[7]兩位學者在探討遼朝契丹詩人創(chuàng)作的文化功能時,也對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進行了列舉,并指出詩賦在遼朝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兩人主要是從文學角度探討臣子所進獻詩賦的風格、內容及作用,并未從歷史學角度探析臣子進獻詩賦現象。

        綜上,對于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尚未有學者進行專題性的研究,偶有學者略有涉及,也多從文學角度進行研究。有鑒于此,本文擬對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進行探析,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總結,并分析遼朝出現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一、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梳理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遼朝出現了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現試對該現象進行梳理分析,按臣子進獻詩賦目的進行分類,并探討進獻者身份、進獻對象及所進獻詩賦的題材等事宜。

        契丹民族本無嚴格意義上的詩賦,但隨著耶律阿保機建國,遼朝與中原地區(qū)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僅在政治經濟方面交往密切,而且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原本流行于漢地的詩賦漸漸傳至遼境。起初,遼人只是熱衷于傳頌中原漢地傳入遼境的詩詞歌賦,但隨著漢文化修養(yǎng)的逐漸提高,遼人也開始獨立創(chuàng)作詩詞歌賦。不僅民間開始盛行創(chuàng)作詩賦,遼朝宮廷之中也開始盛行詩賦之風,逐漸出現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筆者根據《遼史》《契丹國志》等史料對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予以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統(tǒng)計表

        根據表1可知,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集中發(fā)生于圣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四朝,且以圣宗、興宗、道宗三朝為主。這一方面固然與圣宗朝之前的遼朝史官制度不完善,對史實記載多有遺漏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從圣宗朝開始,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日益普遍的事實。除此之外,表1還提供了其他的有效信息。首先,從進獻對象來看,主要是遼朝皇帝、皇太后,甚至還有高麗君主,其中皇帝為主要進獻對象。其次,進獻詩賦者的身份組成較為復雜,其中既包括杜防等普通臣子和海興等僧侶,也包括皇子、皇后、妃子,甚至還包括皇帝,不過還是以普通臣子為主。再次,進獻詩賦者的民族出身也呈現多樣化特點,既包括劉三嘏、張孝杰等漢臣,也包括耶律庶成、耶律陳家奴等契丹臣子,并且進獻詩賦的漢臣與契丹臣子在人數上并無明顯差異。最后,進獻詩賦的臣子既有應君主、皇太后之命者,亦有主動進獻者,而臣子所進獻詩賦的題材也是繁雜多樣,歌頌君王、生辰祝壽、褒揚功勛等題材均被包含在內。

        二、臣子進獻詩賦目的及作用

        囿于各種因素,表1統(tǒng)計結果難免會有所疏漏,但從中已可窺得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的大致情形。據不完全統(tǒng)計,遼朝臣子進獻詩賦達三十余頻次,現按照進獻詩賦的不同目的,對其進行分類論述。

        (一)選拔賢能

        遼朝臣子有時會在朝廷選拔賢能之時進獻自己所作之詩賦,且這種情況往往發(fā)生于科舉會場,因為皇帝有時為考校舉子才能會命一眾舉子各作詩賦以觀,并按優(yōu)劣授官有差。如太平五年(1025)十一月,“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8]224,在判明這七十二名進士所進詩句之優(yōu)劣后,即根據評判結果授官,最終“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8]224。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太子校書郎和崇文館校書郎乃是遼朝進士及第釋褐后常被初授的官秩[14],又據楊軍老師的相關成果可知太子校書郎與崇文館校書郎在遼朝的對應官階均為將仕郎,對應的品級則為從九品下[15],雖然太子校書郎與崇文館校書郎俱為遼朝品級最低的文資官,但按照這段史料中的“第其工拙”以及七十二人中只有十四人授為太子校書郎,余下五十八人均授崇文館校書郎的情況來看,太子校書郎的實際地位或略高于崇文館校書郎,這或可補史之闕。又有重熙五年(1036)十月,興宗“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賦、幸燕詩試進士于廷”[8]246,興宗在此次殿試中“賜馮立、趙徽四十九人進士第”[8]246,并根據所進詩賦的優(yōu)劣名次來授官有差,“以馮立為右補闕,趙徽以下皆為太子中舍”[8]246。楊軍老師的研究表明,馮立所授的右補闕一職在遼朝對應官階為承務郎,對應品級為從八品下,趙徽等四十八人所授的太子中舍則稍遜一籌,對應的官階為儒林郎,對應的品級為正九品上[15],這是因為馮立所進詩賦在這次殿試中獨占鰲頭而被興宗欽點為狀元,故所授官職略高于其余舉子①。

        遼朝臣子在科舉場合進獻詩賦的作用可以從兩個角度考量:一是從遼朝統(tǒng)治者的角度考量,即是為了選拔天下英才為己用,并根據所進詩賦判定優(yōu)劣等第,并以此作為授官依據;二是從進獻詩賦的舉子角度考量,進獻詩賦既是為了復君主之命,也是展示自我才能、博君主青睞,從而獲得更好科舉名次的良好時機。

        (二)褒揚功勛

        遼朝帝王有時會為褒揚功臣而詔令臣子作詩賦以進,詩賦的內容基本是以贊頌功臣為主。統(tǒng)和十五年(997),敵烈部人殺長官而叛,隨后奔至西北邊疆,時任西北路招討使的蕭撻凜親自領兵追擊,并順勢討伐了有不臣之舉的西北阻卜部,蕭撻凜此番討伐不僅平定了敵烈部的起事,而且使得“諸蕃歲貢方物充于國,自后往來若一家焉”[8]1446,蕭撻凜因此立下大功。為褒揚蕭撻凜,圣宗特“賜詩嘉獎,仍命林牙耶律昭作賦,以述其功”[8]1446,不僅親自作詩賜予蕭撻凜,還命頗有文才的翰林林牙耶律昭作賦以贊之。開泰五年(1016)秋,圣宗秋獵,遇虎而欲射,但因所乘之馬奔行太快而錯失時機,然而圣宗此舉已惹怒老虎,老虎怒而奔向圣宗,其時左右皆因懼虎而四處躲避,幸得時任“敦睦宮太保,兼掌圍場事”[8]1418的陳昭袞舍馬來救,圣宗才幸免于難。陳昭袞此番立有救駕之功,圣宗為旌表其功,“即日設燕,悉以席上金銀器賜之,特加節(jié)鉞,遷圍場都太師,賜國姓”[8]1418,先是設宴款待,特賜金銀器予陳昭袞,并加節(jié)鉞,再拔擢其官為圍場都太師,還另賜其國姓耶律。至此,圣宗仍覺不足以完全表其功,故又“命張儉、呂德懋賦以美之”[8]1418,讓其留名于后世,恩賞不可謂不豐厚。臣子應君王之命進獻詩詞以褒揚功臣,既是遼朝皇帝褒揚功臣的常規(guī)手段,也是遼朝酬獎激勵官員機制中非制度性酬獎激勵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16],此舉不僅達到了褒揚功臣、收攏人心之目的,也起到了樹立典范、供人效仿的效果。

        (三)游獵助興

        遼朝皇帝會在每年捺缽時捕魚畋獵,其中春捺缽是遼朝皇帝捕魚之時,夏、秋捺缽則為遼朝皇帝游獵之時。每當皇帝大有所獲之時,往往會命臣子作詩賦以助興,但也有臣子主動進獻詩賦以助其興的情況存在。重熙年間,興宗命在當時頗有文名的臣子耶律庶成、蕭韓家奴各進一篇《四時逸樂賦》,并對二人所進均予以贊賞,“帝嗟賞”[8]1485。重熙中,興宗秋獵,特命臣子作詩賦以頌,耶律良“進秋游賦,上嘉之”[8]1539。道宗清寧年間,道宗幸鴨子河(即混同江)捕魚,耶律良又“作捕魚賦”[8]1539進之。清寧十年(1064),道宗與皇子燕國王耶律濬游獵射鹿,二人射鹿俱中,“王時年九歲,帝悅”,道宗謂左右曰:“祖先騎射絕人,威振天下,是兒雖幼,當不墜祖風”[8]1095,特命耶律陳家奴賦詩紀之,“陳家奴應制進詩”[8]1529-1530,道宗大喜“解衣以賜”[8]1530。咸雍元年(1065),“皇太后射獲虎,大宴群臣,令各賦詩”[8]201。又有大康二年(1076),道宗秋獵,一日射獲鹿三十只,大宴群臣,酒酣之時命趙孝杰賦《云上于天詩》進之,孝杰所進詩句令道宗頗為滿意,特“詔孝杰坐御榻旁”[8]1637以示恩寵。

        游獵之時臣子所進詩賦多為應君王之命而作,內容則以記錄帝后游獵盛況、夸耀君王圣德為主。這類詩賦的主要作用是為君王游獵助興,但往往也有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意味。

        (四)悼念逝者

        臣子所進的此類詩賦一般是在祭奠場合應君王要求所作,其作用自然是為了悼念亡者,表露君王思念逝者之情。重熙二十一年(1052)秋,興宗“祭仁德皇后,詔儒臣賦詩”[8]1460,南府宰相杜防所作之詩拔得頭籌,興宗賜金帶褒之。清寧二年(1056)二月乙巳,“以興宗在時生辰,宴群臣,命各賦詩”[8]287-288,道宗特在其父興宗生辰這日大宴群臣,席間命群臣各自賦詩。這天雖是興宗生日,但興宗此時已經去世且剛剛下葬于慶陵,故群臣所作詩句內容以懷念興宗為主,所起的作用也主要是悼念興宗,表露道宗對其父的思念之情。

        (五)生辰祝壽

        此類詩賦是適逢帝后生辰,臣子或應制或主動進獻而為帝后祝壽。重熙年間,為賀興宗母欽哀皇后生辰,耶律陳家奴“進詩獻馴鹿”[8]1529,并因此得太后嘉獎“珠二琲,雜彩二百段”[8]1529。重熙年間,沙門海山為慶賀興宗生辰天安節(jié)的來臨,特題詩于《松鶴圖》之上以進[10]18。臣子為帝后生辰祝壽所進獻的詩賦既起到了祝賀生辰、歌頌德行的作用,又達到了博取君主青睞、謀求個人政治利益的目的。

        (六)勸諫君王

        臣子有時想行勸諫君王之舉,倘若直言進諫,不僅難以讓君王接納,還容易惹怒君王,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就會進獻自己所作詩賦,以較為委婉的方式達到自己勸諫君王的目的。天慶年間,遼朝國勢衰微,整個國家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天祚帝卻仍然沉迷于享樂之中,文妃蕭氏見此情形,特進詠史詩來勸諫天祚帝勵精圖治、中興大遼。保大三年(1123),天祚帝在金軍攻勢下西奔,其子耶律雅里被耶律敵烈等人劫走,隨后被眾人擁立為帝。耶律雅里在位期間常令侍從取林牙耶律資忠所進治國詩讀之,耶律資忠進獻治國詩的目的即是勸諫君王行善政。文妃與耶律資忠等人向君主進獻詩賦是為了發(fā)揮詩賦借古諷今之作用,達到諷諫君王的目的。

        (七)其他目的

        除前述所總結的六種類型外,遼朝臣子進獻詩賦還懷有其他目的,但臣子所作的這類詩賦一般并沒有特別含義,僅是應帝后之命而已,故不便將其歸類于上述六種類型。如統(tǒng)和元年(983),皇子只沒“應皇太后命,賦移芍藥詩”[8]1087-1088。重熙四年(1035),耶律韓留應興宗命,“進述懷詩,上嘉嘆”[8]1488。

        綜合上述,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的目的可以分為七類,即選拔賢能、褒揚功勛、游獵助興、悼念逝者、生辰祝壽、勸諫君王及其他目的,進獻詩賦的對象以皇帝為主。臣子進獻詩賦之舉以應帝后之命為主,主動進獻為輔。

        三、遼朝出現臣子進獻現象的原因

        前述已經提到契丹本無嚴格意義上的詩賦,但在建國之后卻開始出現臣子進獻詩賦的現象,個中原因值得探討,現對主要原因試做闡述。

        (一)受漢文化影響

        臣子進獻詩賦于君王在中原王朝是極為尋常普遍之事,唐宋兩朝作為詩詞歌賦的繁榮時期,臣子進獻詩賦之事更是不勝枚舉。唐德宗貞元年間,秘書郎韋渠牟“進詩七百言”[17]5110,被拔擢為右補闕內供奉。北宋真宗景德初年,名相李沆弟李維“獻《圣德詩》,召試中書,擢直集賢院”[18]9541。遼朝建立后,其與中原王朝進行的文化交流變得更為深入和頻繁,漢人詩賦開始大規(guī)模傳入遼境。案《契丹國志》載“(遼圣宗)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番臣等讀之”[9]80,這表明唐宋詩賦在圣宗時期已經廣泛流傳至遼境,故遼圣宗才能有機會將唐人白居易詩集翻譯成契丹文字。北宋哲宗元祐四年(遼道宗大安五年,1089),蘇轍以賀遼國生辰使的身份出使遼國,途中作詩云“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19]129,“大蘇”即蘇轍兄蘇軾,其詩句反映出蘇軾的詩文已于此時傳至遼境并為遼人所喜愛,這才致使蘇轍出使遼朝時常被遼人問及其兄蘇軾之事。

        隨著以詩賦為代表的漢文化在遼朝的廣泛傳播,遼朝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達官貴人,各個階層都開始傳頌詩賦,并逐漸有遼人開始創(chuàng)作詩賦,如漢臣馬得臣“好學博古,善屬文,尤長于詩”[8]1409。如果說漢人善作詩文是因為其本身就是接受的漢文化教育,故其會作詩文并不令人感到驚奇的話,那么有大批契丹人能夠吟詩作賦則確實說明遼朝已受漢文化影響頗深。耶律倍之子耶律隆先,“博學能詩,有閬苑集行于世”[8]1336,文人制文集之風在漢文化中頗為盛行,而耶律隆先作為契丹人亦有文集行于世,則表明其深受漢文化的熏陶。而且,契丹人中有文集者并不僅限于耶律隆先,如耶律資忠有《西亭集》[8]1478、蕭柳有《歲寒集》[8]1449、蕭孝穆有《寶老集》[8]1466、遼道宗有《清寧集》[8]1539、耶律良有《慶會集》[8]1539等。這一大批擁有文集的契丹人表明文集之風在遼中后期已盛行于遼境,且上層文人尤其鐘愛制文集。這些熱衷于制文集的契丹人反映出遼人不僅在詩賦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飽受漢文化的熏陶,在詩賦的保存流傳過程中也是深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在契丹男性之外,亦有不少契丹女性善作詩詞。史載遼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8]1326;天祚帝文妃蕭瑟瑟“善歌詩”[8]1328,其為勸諫天祚帝所作的兩首諷諫詩中有“臥薪嘗膽”“秦天子”[8]1328等字眼。這些帶有濃重漢文化烙印的典故無不表明以文妃為代表的一大批契丹詩人飽讀漢文化典籍、深受漢文化影響??梢钥闯?無論是遼朝文人在詩賦創(chuàng)作過程中熟練運用漢文化典故,還是創(chuàng)作完成后以文集形式保存自己詩賦作品的方式,都無不顯示著遼朝詩賦文化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事實。

        隨著漢文化中的詩賦文化在遼朝朝野之中逐漸盛行,遼朝統(tǒng)治者開始在日常生活和政治場合中命臣子作詩賦以進,也有部分工于詩賦的臣子出于各種目的將自己所作詩賦主動進獻于遼朝帝后。

        (二)統(tǒng)治者重視漢文化

        遼朝臣子熱衷于進獻詩賦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統(tǒng)治者重視并提倡漢文化,統(tǒng)治者身體力行地推行漢文化,為遼朝臣子創(chuàng)作并進獻詩賦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現實條件。因為臣子有創(chuàng)作詩賦的能力,表明其肯定是接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的,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漢文化教育,與遼朝統(tǒng)治者重視并提倡漢文化的行為是密不可分的。這一點在契丹、奚等非漢人臣子身上顯得尤為突出。

        遼朝統(tǒng)治者重視漢文化始于遼太祖阿保機時期,案史籍所載,阿保機曾對后唐使者說:“吾能漢語,然絕口不道于部人,懼其效漢而怯弱也?!盵20]1006阿保機不僅本人精通漢語,還對幾個兒子實行漢文化教育,長子耶律倍“市書至萬卷,藏于醫(y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通陰陽,知音律,精醫(yī)藥、砭焫之術。工遼、漢文章,嘗譯陰符經。善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皆入宋秘府”[8]1335,據此可知耶律倍必定接受了良好的漢文化教育。次子遼太宗“諱德光,字德謹,小字堯骨”[8]29,太宗漢名德光乃是其本人所取,而遼太宗率軍入汴滅晉后改元“大同”,“大同”來源于漢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取漢名德光和改元“大同”兩件事從側面反映出遼太宗具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受到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至于太祖三子李胡和庶子牙里果,史籍雖未明載二人是否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但以常理推之,阿保機并無在教育上對諸子行厚此薄彼之事的必要,故二人也應該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阿保機重視漢文化的表現并不局限于對諸子的教育上,還體現在其他眾多舉措上。根據《遼史》記載,遼太祖曾問左右:“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左右皆以佛對,唯長子耶律倍答曰:“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碧媛犅劥搜?立馬稱善,下詔“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8]1333-1334。阿保機實行尊孔舉措的想法絕不會是臨時起意而是應該已經在心中醞釀許久,問于諸人不過是為了順勢引出自己心中所想而已,漢文化也就因此得以在遼朝廣泛傳播。此后,遼朝歷代君主都會大力推動漢文化在遼朝的傳播,尤其是遼圣宗、遼道宗兩位皇帝。

        遼圣宗自幼受漢文化教育,飽受漢文化熏陶,“帝幼喜書翰,十歲能詩。既長,精射法,曉音律,好繪畫”[8]115,其繼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推行漢文化的措施。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如下:一是為遼朝前代帝王追加漢名(遼太宗漢名系自己所取),為自己及兄弟、子侄取漢名,并在皇族內部推行字輩[21]。二是崇尚唐代帝王及唐代詩賦文化。對于圣宗推崇唐朝君主之事,史籍并未諱言,“上閱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紀,得臣乃錄其行事可法者進之”[8]1409,“好讀唐貞觀事要,至太宗、明皇實錄則欽伏,故御名連明皇諱上一字”[9]80,為自己取漢名“隆緒”就是表其崇尚唐玄宗李隆基之心。圣宗還推崇唐代詩賦文化,尤喜白居易所作詩賦,“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番臣等讀之”[9]80,為此還曾留下“樂天詩集是吾師”[13]18的詩句。三是喜愛作詩,常以所作之詩賜予臣下。除前述所提及的“樂天詩集是吾師”一句殘詩外,流傳至今的圣宗詩作還有《傳國璽》:“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亡。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慎守,世業(yè)當永昌。”[13]18《遼史》記載圣宗曾有詩友勞古[8]1411,這說明圣宗常與臣子唱和詩賦。除此之外,圣宗還常以詩賦賜予臣下以示褒獎。這些詩賦或為御制或為臣子所進,如統(tǒng)和十五年(997),為褒獎西北路招討使蕭撻凜之功,“上賜詩嘉獎,仍命林牙耶律昭作賦,以述其功”[8]1446;開泰五年(1016),以陳昭袞救駕之功,“命張儉、呂德懋賦以美之”[8]1418。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圣宗對漢文化,尤其是詩賦文化推崇備至。除圣宗外,遼朝另一位大力推崇漢文化的君主為遼道宗。道宗與圣宗一樣不僅酷愛作詩,還時常賜詩賦于臣下,道宗與臣下唱和詩賦并以詩賦賜予臣下之例也是比比皆是。清寧二年(1056),道宗“御制放鷹賦賜群臣,諭任臣之意”[8]288;清寧三年(1057),“帝以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詩進皇太后”[8]289;大康二年(1076),道宗與臣子張孝杰在席間談論詩賦,酒酣之時,“上誦黍離詩”[8]1637;大安年間,耶律斡特剌以北院樞密副使遷任為知北院樞密使事,“帝賜詩褒之”[8]1547。此外,道宗還作有大量其他詩賦,其御制詩文被集為《清寧集》,只是未能留存至今。

        在遼朝諸代帝王的重視和提倡下,以詩賦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在遼朝得到了廣泛傳播。遼圣宗、遼道宗等帝王不僅喜愛誦讀詩賦,還親自作詩賦以觀,并時常借助賜予詩賦的形式來褒獎、拉攏臣子。在統(tǒng)治者的身體力行之下,遼朝朝野上下也開始傳頌、創(chuàng)作詩賦并以進獻詩賦的方式來投君王所好。

        (三)君臣漢文化水平高

        前述已指出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集中出現于圣宗、興宗及道宗三朝。換言之,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的集中出現始于圣宗時期。雖然圣宗朝之前極少有臣子進獻詩賦現象與遼朝史官制度在圣宗朝前不夠完善有一定的關聯,但主要還是與圣宗朝前君臣漢文化相較不高有著密切關系。天祚時期極少有臣子進獻詩賦主要是因為天祚時期正處于王朝末年,君臣把主要精力放置在與女真作戰(zhàn)上而無暇顧及于此。

        圣宗朝前,遼朝雖然也有遼太祖、遼太宗、耶律倍、韓延徽等一批具有一定漢文化素養(yǎng)的君臣,但這種具有較高漢文化修養(yǎng)之人在遼朝統(tǒng)治階級中并不普遍,而且以漢人為主,如韓延徽、室昉等人,契丹、奚等民族出身臣子所占比例并不高,再加上遼朝在這一時期對中原漢地實行擴張戰(zhàn)略,重武功而較輕文治,造成了圣宗朝之前君臣漢文化水平整體不高的局面。

        圣宗時期,由于遼宋雙方簽訂澶淵之盟,雙方開啟了長達一百二十余年的和平局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遼朝統(tǒng)治者也開始逐漸重視文治,遼朝君臣開始更大規(guī)模地接納漢文化,君臣不僅翻譯并研讀漢文化書籍,同時還注意將漢文化與契丹本土文化相結合。據《遼史》記載,圣宗繼位后[8]1409,能夠閱讀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三人本紀,可見圣宗本人已具有很高的漢文化水平。大臣馬得臣使用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的例子來勸諫擊鞠無度的圣宗,而圣宗聽聞此言“嘉嘆良久”[8]1410-1411。這說明圣宗熟稔李唐故事,亦表明圣宗具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而前述所提及的圣宗本人所作詩句,也是其在漢文化上具有很高造詣的明證。圣宗統(tǒng)和年間入仕的蕭韓家奴,“弱冠入南山讀書,博覽經史,通遼、漢文字”[8]1593-1594。經史乃漢文化代表性書籍,蕭韓家奴作為契丹人卻可以做到博覽經史,一方面說明遼朝此時已將經史引入,另一方面則說明蕭韓家奴本人的漢文化水平頗高。不僅如此,蕭韓家奴還在興宗在位時將《通歷》《貞觀政要》《五代史》等漢家書籍譯為契丹文字進于君主。《遼史》之中還完整記載了其論治國之策的上疏,觀其內容多引經據典、以古喻今,遣詞造句也盡顯功底,顯示出他極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蕭韓家奴能夠“通遼、漢文字”、譯漢家書籍為本國文字,并且可以在奏疏中引經據典,說明其漢文化造詣已達到了較高的境界。蕭韓家奴之例并不是孤例,道宗壽昌二年(1096),太子洗馬劉輝上書云:“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貶訾。且宋人賴我朝寬大,許通和好,得盡兄弟之禮。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經意。臣請以趙氏初起事跡詳附國史?!盵8]1604劉輝認為宋朝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時將契丹列入《四夷附傳》的行為對遼朝有所冒犯,故而請求在本朝修史時詳載趙匡胤篡位之舉。劉輝的言行表明其十分熟悉漢文化的修史思想和“四夷”的含義,這背后沒有深厚的漢文化修養(yǎng)做支撐是萬不可能的。圣宗后兩位帝王,興宗與道宗父子二人也擁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二人的漢文化水平已可以做到吟詩作賦,道宗吟詩作賦之例,前述已有所涉及,不再贅述。關于興宗親作詩賦的直接記載雖尚未發(fā)現,但《遼史》中卻有側面反映。《遼史》記載興宗曾有詩友蕭韓家奴、耶律谷欲等數人[8]1594、1605。興宗既有詩友,自然也時常吟詩作賦,這足以證明興宗也擁有很高的漢文化水平。

        總之,從圣宗開始,遼朝的文治開始達到新的高度。君臣之中熟習漢家典籍者不在少數,君臣的漢文化水平相較遼朝初期而言已是今非昔比,而這正為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的產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科舉制度的推動

        除受以上三個因素影響外,遼朝科舉制度考察詩賦也是催生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的重要原因。案《唐會要》所載“進士舉人,自國初以來,試詩賦帖經時務策五道”[22]1381,可知唐代科舉制度已將詩賦納為考察內容。宋代科舉制度亦將詩賦納入考試內容,“厥后變易,遂以詩賦為第一場,論第二場,策第三場,帖經第四場”[18]3612。遼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借鑒唐宋之制,這也使遼朝的科舉制度在許多方面都類似唐宋科舉制度[23]177-178,將詩賦納入科舉考試內容就是其中之一。《契丹國志》云:“程文分兩科,曰詩賦,曰經義,魁各分焉……圣宗時,止以詞賦、法律取士,詞賦為正科,法律為雜科?!盵9]253-254這表明詩賦在遼朝科舉考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詩賦在科舉考試中的重要地位激發(fā)了遼朝士子鉆研詩賦的熱情,這也促使《遼史》所記載的以科舉入仕的臣子多工于詩賦,如李儼(耶律儼)“好學,有詩名,登咸雍進士第”[8]1557,又如大康二年(1076)應道宗之命作《云上于天詩》的張孝杰,“重熙二十四年,擢進士第一”[8]1636。遼朝科舉制度考察詩賦推動了士子習詩賦之風,也使得依靠科舉入仕的臣子多具有詩賦之才,而這些善于詩賦的士子在入仕之后仍然不忘發(fā)揮其詩賦才能,時常將其所作詩賦進獻于君上。

        綜上所言,遼朝出現臣子進獻詩賦的現象主要與遼朝受漢文化影響、遼朝統(tǒng)治者重視并提倡漢文化、遼朝君臣漢文化水平高及遼朝科舉制度推動四個因素有關。具體而言,遼朝建國后,隨著遼朝與中原王朝的交流日益頻繁,以詩賦為代表的漢文化不斷被傳入遼境,遼人逐漸受其影響,開始傳頌并創(chuàng)作詩賦,再加上遼朝統(tǒng)治者重視并提倡以詩賦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且遼朝君臣的漢文化修養(yǎng)至圣宗朝已有了較大提升。此外,遼朝統(tǒng)治者還將詩賦納入科舉考試內容。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為詩賦在遼朝朝野上下的廣泛傳播提供了適宜的土壤,也順勢催生了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的現象。

        四、結語

        臣子進獻詩賦于上的現象并不是遼朝所特有的,唐宋兩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相比遼朝而言更為普遍,故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受唐宋等中原王朝的影響頗大,但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同時還具有契丹民族特色,而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詩賦具體內容上。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現象在進獻目的、進獻對象、進獻者身份及民族出身等諸多層面都呈現多元化特點。實際上,遼朝臣子進獻詩賦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遼宋時期的民族交流、交融、交往局面。因為詩賦本起源于中原王朝,傳至遼境后,遼人一方面在體裁上承襲漢文化,另一方面又在具體題材內容上糅合遼國文化,尤其是契丹民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如耶律良所進獻的反映遼朝捺缽文化的《秋游賦》《捕魚賦》,就是遼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方面的具體體現。又有道宗和懿德皇后二人分別所作的《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詩》。雖然目前僅知懿德皇后所作之詩的具體內容,但只憑詩名中的“華夷同風”以及懿德皇后所作詩句中的“虞廷”等詞,就已不難看出詩句之中所體現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局面。因為“華夷同風”本身就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代名詞,而“虞廷”指的是上古時期虞舜的朝廷,這本是中原王朝用來歌頌君主圣明的常用詞。懿德皇后作為契丹人熟諳并使用這一詞語,說明當時的遼人已逐漸認可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這也正是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明證。

        注釋:

        ① 高福順指出這批舉子所獲官職相較更高與本次及第授官的背景為殿試有關,故此批舉子授官情況只是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性。參見高福順:《遼朝及第進士釋褐任官考論》,《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2期,第145-150頁。

        猜你喜歡
        詩賦臣子契丹
        “詩賦不必寓教訓”與“文學的自覺”關系討論
        熊亨瀚:用忠誠血寫信仰的詩賦
        新時代“弄潮兒精神”全國詩賦征集大賽啟事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15 01:47:21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chuàng)?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鳳翥契丹
        臣子與飛蛾
        臣子與飛蛾
        意林(2011年13期)2011-10-22 00:00:11
        游滕王閣
        揚子江詩刊(2011年3期)2011-08-15 00:49:20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老熟妇女 | 日本五十路熟女在线视频| 精品女厕偷拍视频一区二区区|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字幕| 乱子伦av无码中文字幕| 粗大挺进孕妇人妻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 亚洲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av社区久久| 亚洲国产熟女精品传媒|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久久aⅴ无码av免费一区|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中文乱码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香蕉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伊人狼人激情综合影院|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内射后入|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 69av视频在线| av免费网站免费久久网| 蜜桃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尤物视频| 熟女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毛片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