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燕 張樹川副教授
(安徽理工大學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淮南 安徽232001)
自我效能是個體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行為的信念[1]。自我效能越高的人,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決策能力越強,能夠積極解決問題,主動尋求幫助。高校圖書館作為日常學習、閱讀的場所,建筑規(guī)模較大,風險隱患較多,一旦發(fā)生火災,極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2-3]。故研究自我效能對高校圖書館使用人員應急疏散行為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很多學者對自我效能與人員行為的關系開展研究。曹友琴等[4]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產生積極影響;陳彥霖等[5]指出提升自我效能可有效提高個人的安全績效。此外,也有學者探究自我效能在突發(fā)事件中的影響,Saccinto等[6]發(fā)現(xiàn)經歷過海嘯、火災和地震等事件的幸存者再次面對危險時,自我效能起正向調節(jié)作用。國內外學者主要通過火災事故預防[7]、安全疏散模擬[8]及構建安全評價模型[9]等手段,對高校圖書館使用人員應急疏散開展大量研究。
然而,在應急疏散過程中,人員疏散行為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可以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多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構方程模型將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有機結合,評估和檢驗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關系[10]。袁春燕等[11]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自我效能對商場工作人員火災時的行為影響,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主要通過火災安全意識、行為選擇動機、火災認知能力對商場工作人員發(fā)生火災時的行為產生影響;王新平等[12]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發(fā)現(xiàn)正念、風險感知和自我效能對應急疏散行為存在正向影響。
但目前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從自我效能的角度分析高校圖書館使用人員應急疏散行為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將自我效能引入到高校圖書館使用人員應急疏散行為中,研究自我效能與風險感知、安全意識、應急疏散態(tài)度、應急疏散行為之間的關系,設計測量問卷,通過SPSS軟件分析數(shù)據,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結果可為高校圖書館應急疏散管理提供參考意見。
選取某高校圖書館使用人員即學生、教師和圖書館工作人員等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問卷497份,無效問卷32份,有效問卷465份,有效率達到93.56%。
問卷內容分為2個部分:個人基本信息量表,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yè)、所學專業(yè)等內容;應急疏散行為量表。Bandura[13]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通過意識、認知、情感、動機等一系列中介過程影響個體行為,依據此理論推斷出火災時自我效能以安全意識、風險感知能力、應急疏散態(tài)度為中介,影響應急疏散行為?;诖?將自我效能、安全意識、風險感知能力、應急疏散態(tài)度和應急疏散行為作為應急疏散行為量表的潛在變量,并依據Sherer[14]開發(fā)的自我效能量表、Slovic等[15]的風險感知量表、洪宇翔等[16]開發(fā)的安全意識量表、廖國禮等[17]的安全態(tài)度量表和王世玲[18]的應急疏散行為量表,得出5個潛在變量對應的觀測變量,如圖1。
問卷采用Likert 5級量表的形式,選項為十分不同意、不同意、一般、比較同意和非常同意,按順序分別對應1-5分。
運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算每個變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系數(shù)在0.7以上即認為問卷內容可信[19]。5個潛在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均通過檢驗標準(Cronbach's α>0.7),說明各潛在變量的信度可接受。
運用Amos 24.0軟件進行效度分析和檢驗??ǚ脚c自由度比率(x2/df)≤3.0,近似誤差均方根RMESEA≤0.08,比較擬合指數(shù)CFI≥0.90,表示問卷擬合度可接受。
圖1 應急疏散行為量表示意圖Fig.1 The scale schematic diagram for the emergency evacuation behavior
樣本基本信息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男女占比分別為51.61%和48.39%,分布均勻;22歲以下的被調查者占比為38.06%,23~35歲占比為36.56%,與高校人員年齡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受教育程度集中在本科、碩士及以上,符合高?;厩闆r;總體職業(yè)分布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根據數(shù)據分析結果可知,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進行下一步分析。
將應急疏散行為量表的各選項賦予分值,選項1-5級分別對應1-5分,分析量表得分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自我效能得分率最高,為64.75%±10.65%,說明自我效能在應急疏散過程中影響最大。
相關系數(shù)是用于定量描述2組隨機變量之間相關性的指標[20]。通過Pearson軟件的相關系數(shù)分析這5個變量間的線性關系,設X=xi(i=1,2,3,…,n),Y=yz(z=1,2,3,…,m)分別來自X和Y2個變量,則相關系數(shù)可表示為:
(1)
式中:
r—相關系數(shù),取值區(qū)間為[-1,1],當r>0.8時說明變量間有較強的線性關系,當r<0.3時表明各變量間線性關系較弱[21];
xi、yz—2個變量的觀測值;
由表3可知,應急疏散行為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關系,r最大為0.873,說明兩者之間關系最為密切;應急疏散態(tài)度與安全意識、風險感知之間的r均小于0.3,故在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時可忽略應急疏散態(tài)度與這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安全意識和風險感知之間的r為0.320(r>0.3),但在運用Amos 24.0軟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時,兩者之間聯(lián)系較弱,故在結構方程模型中未體現(xiàn)出兩者之間的關系;應急疏散行為與風險感知、安全意識和應急疏散態(tài)度之間r分別為0.627、0.571、0.586,表明應急疏散行為與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自我效能與風險感知之間的r為-0.569,呈負相關,即風險感知能力越高,自我效能越弱,但r的絕對值為0.569,故兩者之間的線性關系較為緊密;自我效能與安全意識、應急疏散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r為0.534、0.516。顯著性水平P用于表示樣本數(shù)據與總體數(shù)據之間的差異程度,P值越小,表明結果越顯著[22]。上述分析中,P值均小于0.001,故上述相關性分析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應急疏散行為量表得分情況Tab.2 The scores of the emergency evacuation behavior scale
表3 應急疏散行為、自我效能、風險感知、安全意識和應急疏散態(tài)度的相關性分析Tab.3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the emergency evacuation behavior, self-efficacy, risk perception, safety awareness and emergency evacuation attitude
根據結構方程模型的理論知識可知,外生潛變量是自變量,內生潛變量是因變量,即外生潛變量會對內生潛變量有影響[23]。結構方程模型分為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式(2)、(3)為測量模型。
A=Λxξ+δ
(2)
B=Λyη+ε
(3)
式中:
ξ—外生潛變量;
A—ξ的測量變量;
δ—外生潛變量ξ對測量變量A的誤差向量;
Λx—變量X和ξ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
η—內生潛變量;
B—η的測量變量;
ε—外生潛變量η對測量變量B的誤差向量;
Λy—變量Y和η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
式(4)為結構模型,用來表明潛變量間因果關系。
η=Zη+Γξ+ζ
(4)
式中:
Z—潛變量間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
Γ—外生潛變量ξ對內生潛變量η的作用;
ζ—內生潛變量的誤差向量。
為探究自我效能對高校圖書館應急疏散行為的影響,將應急疏散行為作為ξ,自我效能、風險感知、安全意識和應急疏散態(tài)度作為η,以問卷的17個測量項作為觀測變量,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如圖2。
考慮ξ對η的影響,如果ξ通過變量λ對η產生影響,則λ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λ為中介變量[24]。結合表3和圖2發(fā)現(xiàn),風險感知、應急疏散態(tài)度和安全意識之間無直接關聯(lián),但這三者在對應急疏散行為產生直接影響的同時,以自我效能為中介對應急疏散行為產生影響,即自我效能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圖2 自我效能對應急疏散行為的影響結構方程模型Fig.2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self-efficacy on the emergency evacuation behavior
使用SPSS 26.0對模型進行信度檢驗,各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均大于標準值0.7,總體Cronbach's α值為0.897,說明模型整體信度較高,可做進一步分析。
模型的結構效度通過SPSS 26.0軟件進行探索因子分析,使用Amos 24.0軟件進行驗證因子分析。計算得到KMO值為0.817,自由度為514,P<0.05,各變量的收斂效度AVE>0.5,說明該模型具有較好的收斂信度;各變量的組成信度CR數(shù)值在0.699~0.740之間,數(shù)值越高說明指標一致性越高、變量選擇越合理、收斂效果越佳,見表4。從表4可知,CR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即該模型的信效度水平較為良好。
表4 各變量的信效度檢驗Tab.4 The reliability test of each variable
根據模型修正指數(shù),對初始模型進行反復修正、擬合,最終達到適配標準。采用Amos 24.0軟件進行模型擬合度驗證,該模型的各類指標及相應的評判準則,見表5。由表5可知,模型的各項指標數(shù)據均符合評判標準,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高,模型路徑圖與實際數(shù)據有較好的適配度。
表5 模型擬合度Tab.5 Model Fit
根據上述分析得出模型的各路徑系數(shù),具體計算結果,如圖3。路徑系數(shù)越大表明影響越大,其中,ej(j=1,2,3,…,18)表示各變量的殘差。
變量對應急疏散行為的效應分析,見表6。在簡單中介模型中,可用下列回歸方程描述變量間關系[23]。
η=aξ+eη
(5)
λ=bξ+eλ
(6)
η=a′ξ+cλ+eu
(7)
式中:
a—外生潛變量ξ對內生潛變量η的總效應;
b—外生潛變量ξ對中介變量λ的效應;
c—控制了外生潛變量ξ后,中介變量λ對內生潛變量η的效應;
a′ —控制中介變量λ后,外生潛變量ξ對內生潛變量η的效應;
eη、eλ、eu—回歸殘差。
簡單中介模型中,中介效應等于直接效應,即中介效應值等于b、c的乘積。
(1)自我效能對應急疏散行為的影響。由表6可知,自我效能與應急疏散行為之間僅存在直接效應的效應值最大為0.613,表明自我效能對應急疏散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自我效能僅對應急疏散行為產生影響。表明在應急疏散過程中,自我效能高的人面對突發(fā)事件有足夠的自信心克服困難。
圖3 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shù)Fig.3 The path coefficients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表6 各變量對應急疏散行為的效應分析Tab.6 The influence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on the emergency evacuation behavior
從圖3可知,自我效能的4個影響因素中路徑系數(shù)最高的是疏散認知(0.905),其次是冷靜對待(0.870),之后是疏散能力(0.863),最后是問題解決(0.859)。
(2)風險感知正向影響應急疏散行為。由表6可知,風險感知通過自我效能對應急疏散行為的間接效應為-0.116,即中介效應為-0.116,直接效應為0.467,總效應為0.351。
根據中介效應原理,風險感知在對應急疏散行為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還會對自我效能產生消極影響。說明較強的風險感知能力,是疏散人員做出積極、正確應急疏散行為的基礎,但是自我效能高的人,容易主觀上弱化事故的嚴重性,即風險感知水平較低。
(3)安全意識正向影響應急疏散行為。由表6可知,安全意識對應急疏散行為的中介效應為0.112,直接效應為0.438,總效應為0.550,直接效應和中介效應分別占總效應的79.63%、20.37%,說明安全意識既直接影響應急疏散,又可通過自我效能對應急疏散行為產生正向影響,即自我效能起中介作用。
(4)應急疏散態(tài)度對應急疏散行為起到正向調節(jié)作用。由表6可知,應急疏散態(tài)度對應急疏散行為的直接效應為0.441,占總效應的78.75%,間接效應為0.119,占總效的21.25%,即應急疏散態(tài)度對應急疏散行為的影響,有21.25%通過自我效能起作用。
高校進行安全疏散教育可通過組織疏散路線認識在內的安全培訓及安全疏散信息辨識訓練等措施加強自我效能;注意高校人員的心理建設,定期組織心理疏導,建立正向積極的心理態(tài)度,增強心理韌性;平衡風險感知和自我效能之間的關系,多渠道普及突發(fā)事件的嚴重性,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災害的起因、發(fā)展過程及本質,讓高校人員認識到災害事故和安全隱患的危險性。
針對自我效能對高校圖書館應急疏散行為的影響,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得出以下結論。
(1)自我效能、風險感知、安全意識和應急疏散態(tài)度均對應急疏散行為產生正向影響,影響程度從大到小分別為自我效能(0.613)、風險感知(0.467)、應急疏散態(tài)度(0.441)和安全意識(0.438)。
(2)自我效能在風險感知、安全意識和應急疏散態(tài)度對應急疏散行為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路徑系數(shù)分別是-0.249、0.256和0.277,說明自我效能高的疏散人員,容易主觀上弱化事故的嚴重性,即風險感知能力較低,但安全意識高或應急疏散態(tài)度良好的疏散人員,具備更好的自我效能。
(3)根據結構方程模型和各因素影響程度的分析結果,高校進行安全疏散教育應加強自我效能的培養(yǎng),注重高校人員的心理建設,平衡風險感知能力和自我效能兩者之間的關系,以降低突發(fā)事故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