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語料庫的中國政治話語英譯中判斷意義的再現(xiàn)與重構
        ——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英譯為例*

        2023-10-31 07:25:24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尚文博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3年5期
        關鍵詞:意義資源評價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尚文博

        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 胡開寶

        提 要:本研究借助van Dijk的社會認知方法,系統(tǒng)考察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文中判斷資源的再現(xiàn)與重構,聚焦社會文化語境如何通過機構譯者群體的心理表征影響翻譯文本的生產和理解。研究發(fā)現(xiàn)譯者總體對積極判斷資源的介入程度更高,弱化了中國的積極評價。但在恰當性判斷意義中,譯者對消極資源的干預程度更高,削弱了外方對象和我方官員的消極評價。這是由譯者對不同語境范疇的主觀和社會表征決定的,與譯者的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息息相關。

        1.引言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展現(xiàn)不僅受到翻譯目的、讀者期望和目的語文本功能等文本外因素的制約,更受到譯者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tài)、措辭和個人文體風格傾向等因素的影響(Lefevere,1992:7;Munday,2016:203)。評價資源的翻譯往往可以體現(xiàn)譯者對原文評價意義的理解和主動介入,這個過程中滲透著譯者的價值觀(張美芳,2002)。在政治文本的翻譯中,評價意義的再現(xiàn)反映出譯者所屬機構的態(tài)度與立場以及譯者如何與潛在讀者形成結盟(alignment),協(xié)調作者與讀者之間權力關系,進而達成團結一致(solidarity)。譯者通過心理模型對社會情境進行表征和建構,從而影響翻譯的生產和理解。這種認知不僅是主觀的,而且還具有社會基礎,受到譯者所屬群體的知識、態(tài)度、意識形態(tài)和規(guī)范等方面的約束(van Dijk,2008:1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下簡稱《治國理政》)是為回應國際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認識和理解的重要政治文獻。該書英文版的譯者主要來自外文出版社,長期從事黨政文獻翻譯,具有豐富的翻譯經驗和很高的翻譯水平(王明杰,2020)。因此,以《治國理政》的英譯文為例,探究當代中國政治話語翻譯背后的社會文化語境、機構話語實踐以及譯者立場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利用語料庫的方法,以該書的英譯為例,分析政治文本中判斷資源的翻譯情況,并根據批評話語分析的社會認知法(van Dijk,2008:76)探究翻譯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

        2.文獻綜述

        評價系統(tǒng)(Appraisal)是構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人際功能在語篇語義層面的三大語義分析體系之一,可分為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子系統(tǒng)。態(tài)度涉及我們的感受,包括情感反應、行為判斷和事物評價,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三個范疇。介入用于分析語言使用者調節(jié)所說或所寫內容而承擔責任和義務的手段,級差則是對態(tài)度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Martin,2000;Martin &Rose,2007:28)。在翻譯時,這些評價詞匯特征很容易受到譯者價值操控的影響,可以揭示譯者的立場與態(tài)度并進一步影響翻譯文本的接受(張美芳,2002;Munday,2012a:41),而政治文本中評價資源的翻譯更能體現(xiàn)譯者的機構翻譯立場以及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Munday(2012a:42)分析了奧巴馬演講中評價資源的翻譯,發(fā)現(xiàn)譯者傾向于使用省譯的方法和標準化的策略,使顯性和隱性態(tài)度的語勢整體下降,級差的強化趨勢顯著減弱(Munday,2012b)。然而譯者在翻譯特朗普演說時更傾向于使用簡化策略來翻譯引發(fā)類評價,對級差資源的使用也有增加(Munday,2018)。此外,在翻譯介入資源時,譯者更傾向于疏離原文的指示中心,采取中立的翻譯立場和標準化的翻譯策略以規(guī)避風險責任(Munday,2015)。Munday雖然對口筆譯政治文本中不同的評價資源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但研究往往基于單文本的個案,對于評價意義再現(xiàn)的差異原因也歸為翻譯策略和語式不同,而未作深入討論。Munday(2015)本人也承認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語料庫才能對評價資源的總體趨勢做出客觀描述,后續(xù)研究需要對影響翻譯偏移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做進一步分析。

        我國學者將語料庫的方法引入中國政治語篇的漢英翻譯研究中,聚焦級差資源的再現(xiàn)。研究發(fā)現(xiàn)口筆譯文本總體上都傾向于實現(xiàn)級差持衡,原因在于譯者遵守了忠實翻譯的職業(yè)規(guī)范,努力實現(xiàn)交際主體和諧(李濤、胡開寶,2015)。而等級趨弱級差資源搭配詞的語義趨向影響其口筆譯處理,其原因在于譯者翻譯立場、口筆譯特點以及漢英語言差異(李濤、胡開寶,2020)。同時,孤立式級差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轉化成了注入式(司炳月、高松,2019)。這些研究推動了中國政治話語中評價語言翻譯的研究向著實證化的方向發(fā)展。

        Wang &Feng(2018)以CEIPPC口譯平行語料庫中含義豐富的高頻詞“問題”的翻譯抉擇為例,發(fā)現(xiàn)譯者的詞匯選擇反映出翻譯機構在不同政治和社會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立場。Li &Hu(2021)對中國政治話語語料庫(2000—2015)中評價修飾語的英譯進行了全面的討論,發(fā)現(xiàn)修飾語的翻譯偏移與自我和他者范疇的立場轉變息息相關。這些偏移使得自我形象在譯文中出現(xiàn)降級而他者形象得以升級,原因在于漢、英語言差異、禮貌策略和意識形態(tài)利我原則對譯者翻譯行為的約束(Li &Xu,2018;Li &Pan,2020)。以上研究聚焦翻譯文本與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關系,從語料庫批評翻譯學的角度為中國政治話語英譯中評價意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然而,這些研究集中分析某類詞或特定索引行的評價資源,對整個語篇范圍內資源的考察仍有待深入,對評價資源和評價對象的分類還可以更加細致。此外,先前研究大都默認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直接對翻譯行為造成影響,而疏于考察機構譯者群體在翻譯文本生產和理解中的心理表征和認知過程,對介于翻譯文本與社會情景結構中間的社會認知和話語實踐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在評價資源的研究中,判斷意義涉及倫理,是指根據不同規(guī)范原則對人及其行為提出的評價態(tài)度,如敬佩、批評、褒揚、譴責等(Martin &White,2005:42)。這些道德和法律層面的價值標準在翻譯過程中往往容易受到譯者的介入而發(fā)生偏移,反映出譯者的機構立場和價值判斷。但現(xiàn)有的語料庫研究中,由于判斷修飾語總體出現(xiàn)頻率較低,對自我和他者判斷資源翻譯的對比情況尚不明朗(Hu &Li,2021:175),因此需要利用判斷資源豐富的平行語料庫考察判斷意義再現(xiàn)。政治演講翻譯中的判斷資源使用和偏移最為顯著(Munday,2012a:48)?!吨螄碚肥珍浟肆暯街飨煌瑘龊系闹v話,包含中國對于各方面問題的觀點和立場,其中不乏針對國家、群體、個人的價值判斷,這些資源便成為譯者抉擇的關鍵之處。本研究將首先對翻譯文本中判斷意義的偏移規(guī)律進行描述,再依據van Dijk的社會認知方法對譯者生成翻譯文本過程中的語境模型進行分析,以揭示譯者行為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 針對不同評價對象的判斷意義的翻譯偏移表現(xiàn)出怎樣的規(guī)律性特征?(2) 譯者的語境模型如何影響翻譯文本的生產、理解以及譯者對判斷意義的介入?(3) 判斷意義偏移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社會文化語境及意識形態(tài)因素?

        3.研究設計

        1) 語料收集與整理

        本文以《治國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判斷資源及其英譯為研究對象,利用Paraconc等軟件建成英漢平行語料庫,具體參數如表1。

        表1.《治國理政》英漢平行語料庫庫容

        2) 理論依據

        van Dijk認為,社會認知是指由社會參與者在社會情境中獲得、使用和改變的心理結構和操作系統(tǒng),由社會群體、組織和文化中的成員共享(van Dijk,2003)。社會認知方法同時注重認知的個體性和社會性,將社會結構與交際者的認知心理模型結合起來,既從宏觀的角度考察話語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又從微觀的角度結合社會和個人認知來分析話語的內部特征(毛浩然等,2015)。意識形態(tài)作為社會認知的基本框架,是由群體成員所共享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群體態(tài)度、規(guī)范或價值觀,構成了特定群體信念系統(tǒng)和社會表征的基礎(van Dijk,2001)。意識形態(tài)組織和管理特定群體及其成員的社會態(tài)度,通過個體成員的心理模型對成員的話語生產造成影響(van Dijk,1993)。

        心理模型是指人們對具體事件、情景和社會特征進行的主觀表征和社會建構(van Dijk,1995),包括事件模型和語境模型。事件模型是人們對于交際內容的主觀知識和觀點,決定了交際的內容和話語意義。語境模型是交際參與者對交際情景的主觀理解,從整體上控制著話語的生產,并隨著交際情景的變化不斷對話語結構進行適切的調整,包括語音、詞匯、句法、風格、語域和修辭等(van Dijk,2008:101)。語境模型作為存儲于短時記憶中的認知表征,不僅具有個人獨特性和主觀性,還具有社會性,是社會文化知識和社會共有信念的實例化,如意識形態(tài)、群體態(tài)度、規(guī)范或價值觀等(ibid:71)。

        語境模型借助認知圖式來進行組織,可分為識解交際情景的若干相關范疇,涉及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微觀層面?zhèn)戎卦捳Z發(fā)生的情境,是個人對局部環(huán)境的心理表征,幫助交際者根據當前交際情境判定話語是否得體,與個體行為相關;宏觀層面?zhèn)戎亟浑H事件發(fā)生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環(huán)境,指群體共享的社會表征,通過社會認知調節(jié)社會結構,與群體、機構、社會關系和社會過程相關(van Dijk,2009:123;劉文宇、胡穎,2021)。微觀和宏觀結構的語境圖示相同,均包括背景、參與者、行為和認知四個基本范疇。背景是指時空、情景和環(huán)境等交際屬性,如交際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場景等。參與者在交際過程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影響話語的生產和理解,如交際角色、社會角色和社會關系等。行為提供交際的必要信息,并控制在說話或寫作時所完成的言語行為,如整體行為(如評論)和局部行為(如爭論和勸說)。認知是指參與者個人的或群體共享的目標與意圖、知識、意識形態(tài)、態(tài)度和觀點等(van Dijk,2001;van Dijk,2008:76;van Dijk,2009:29-85)。本研究選取以上圖示范疇對《治國理政》機構譯者群體的語境模型進行分析,對翻譯文本層面的判斷意義偏移進行解釋。

        3) 標注方法與研究步驟

        首先,本研究從文本層面描寫判斷資源翻譯的偏移規(guī)律,綜合考察銘刻類和引發(fā)類判斷資源的翻譯情況。為了最大限度地檢索判斷資源,我們采用情感分析領域最權威的四個漢語情感詞典(王科、夏睿,2016)對平行語料庫中的判斷資源進行提取。本研究將四個情感詞典中的情感詞匯進行匯總、去重,得到一個總詞量為40 021詞的綜合情感詞表,并利用該詞表在Paraconc中對判斷資源進行檢索,提取包含這些詞匯的漢語原文和英語譯文索引行。最后共得到包含判斷資源的平行索引行5 574行,并導入Excel表格中以備標注。本文對每個判斷資源進行了六個參數的標注,如表2。

        表2.判斷資源的描寫參數

        判斷資源的評價對象是指處于各類社會組織和人際交往中的個體(彭宣維等,2015),在語料庫中可分為黨和政府、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中國企業(yè)和組織、作為外交主體的中國、外國和國際組織、組合評價對象和無評價對象六大類。根據Martin &White(2005:53),判斷意義包括社會評判和社會約束兩個大類,前者分為態(tài)勢性(行為是否正常)、能力性(自身是否能干)和可靠性(行為是否可靠),后者分為真誠性(是否誠實)和恰當性(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法律規(guī)范)。極性是指評價資源所在小句的肯定或否定形式,積極與消極是指判斷資源在文化語境中被普遍識解為褒揚性或批評性。文本的翻譯策略與判斷意義的變化呈現(xiàn)對應關系,采用對等的翻譯策略意味著原文和譯文的評價意義保持對等和持平,零翻譯則導致原文中的評價意義在譯文中缺失,翻譯偏移對應意義增強、意義減弱、意義轉換、顯隱轉換四種評價意義的變化。意義的增強和減弱是指判斷意義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生了級差等級的提升和降低。意義轉換是指原文中的判斷意義在譯文中轉換為其他子類的判斷意義、情感或鑒賞意義等。顯隱轉換則衡量是否存在顯性(銘刻類)與隱性(引發(fā)類)判斷資源的轉換。

        其次,我們對《治國理政》機構譯者的語境模型進行分析,考察譯者群體在翻譯文本生產和理解中的心理表征和認知過程。最后,借助語境模型的分析,本研究還將探索判斷意義偏移背后社會和機構情景下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分析框架如圖1。

        圖1.翻譯偏移的分析框架

        4.結果與分析

        《治國理政》漢語原文中共出現(xiàn)判斷標記詞5 574個,其中積極性資源5 243個(94.06%),消極性資源331個(5.94%),全書整體呈現(xiàn)出贊賞和褒揚的判斷基調??煽啃院颓‘斝再Y源占到了絕大多數(85.18%),而態(tài)勢性、能力性和真誠性只占到了比較少的部分(14.82%)。我們進一步對每種判斷資源的翻譯策略和意義變化進行了考察,如表3所示。

        表3.判斷意義子類的翻譯策略和意義變化情況

        為方便分析,我們把零翻譯和翻譯偏移統(tǒng)稱為非對等翻譯。總體而言,對等翻譯占到了大部分比例(72.43%),恰當性資源的對等程度甚至高達87.33%,說明譯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忠實傳遞了原文的判斷意義。同時,判斷資源的非對等翻譯也占到了相當的比例(27.57%),包括15.65%的意義缺失和11.93%的意義變化,可靠性意義的缺失和變化程度甚至高達38.43%。這充分說明譯者在恪守忠實翻譯準則的同時也發(fā)揮了主體性,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了自身的態(tài)度和立場。值得注意的是,判斷資源總體積極性意義的非對等程度顯著高于消極性意義的非對等程度(X2=24.80,p<0.05),態(tài)勢性、能力性、可靠性和真誠性積極意義的非對等程度均高于消極意義,其中可靠性呈現(xiàn)顯著差異(X2=24.38,p<0.05)。但恰當性意義消極性的非對等程度卻顯著高于積極性(X2=6.34,p<0.05)。下面我們將以判斷意義子類為線索進一步分析非對等翻譯的情況。

        1) 態(tài)勢性

        態(tài)勢性指評價對象的行為是否正常,如幸運、著名、倒霉、古怪等。語料庫中,態(tài)勢性資源出現(xiàn)得最少(21例),絕大多數為積極性,用來表達中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等自我形象的偉大,但這些資源中的31.58%被譯者省去,使原文的判斷意義在譯文中缺失。比如:

        例(1)

        原文:……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譯文:......always love our country,our people and our nation.

        在上面的譯例中,原文中用于修飾祖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三個“偉大”在譯文中均被省略,刪除了對中國自我方面的褒揚。由于消極性的判斷資源數量過少(2例),且均為對等翻譯,不進行進一步討論。

        2) 能力性

        能力性指評價對象的能力強弱,包括身體狀態(tài)、生活能力和任務完成能力,如強壯、聰明、虛弱、笨拙。能力性資源的翻譯情況如表4所示。(1)判斷子類型的頻數中還包括未出現(xiàn)評價對象的情況,故頻數總和會大于評價對象的總和。

        表4.能力性意義的變化情況

        能力性的積極意義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用于展現(xiàn)黨員干部的帶頭模范作用、黨和政府的表率作用以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不斷壯大等,例如:

        例(2)

        原文:置身這歷史巨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這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fā)展規(guī)律。

        譯文:As the witness of these historic changes,the Chinese people are best qualified to summarize experiences and laws of development.

        該例的原文中“更有資格、更有能力”屬于比較級的形式,而在譯文中則用最高級形式“best qualified”來表達,積極判斷意義在級差向度上得到強化。但這種積極意義的增強情況在語料庫中比例很低,能力性意義的增強比例為所有判斷子類中最高,但也僅為2.56%。而意義的缺失、減弱和顯隱轉換占到了較高的比例(15.36%),其中包括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有為、黨員干部的先鋒作用、中國人民和企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四個方面的評價,這些積極性能力的再現(xiàn)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弱化的趨勢。相比之下,消極的能力性并沒有展現(xiàn)出明顯的意義變化趨勢。

        3) 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評價對象是否可靠,包括精神品質,性格習慣等,如堅強、謹慎、懦弱、魯莽??煽啃再Y源出現(xiàn)數量最多(2 909例,52.19%),譯者的介入程度也最高(38.43%),如表5所示。

        表5.可靠性意義的變化情況

        積極的可靠性資源主要表現(xiàn)為黨和政府建設中國特色主義的堅定執(zhí)著,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的認真努力、信念堅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艱苦奮斗,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堅持和平發(fā)展、互利共贏,積極應對各種挑戰(zhàn)。與能力性資源相同,可靠性資源也表現(xiàn)出了頻率較低的意義增強(0.72%),但意義的缺失、減弱以及轉換占到了絕大部分比例(37.16%),比如:

        例(3)

        原文: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譯文:On the issue of Marxism a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thought,we shall not waver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原文中“堅定不移”和“不能有絲毫動搖”均表達積極的可靠性意義,但是譯文中“堅定不移”被省略,造成意義缺失。而“不能有絲毫動搖”則譯為“shall not waver(不能動搖)”,使得評價強度在級差等級上下降。同時,消極的可靠性資源主要包括黨員干部工作辦事不認真,投機取巧,這部分意義有11.11%在譯文中缺失。

        4) 真誠性

        真誠性涉及評價對象是否誠實,如坦誠、守信、虛偽、欺詐等,具體情況如表6所示,

        表6.真誠性意義的變化情況

        積極的真誠性意義主要表達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真誠實在、黨員干部的求真務實以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真抓實干和老實本分的精神。除頻率較低的意義增強(0.61%)和顯隱轉換(1.84%)之外,意義缺失(15.95%)和意義轉換(9.20%)依舊占到了絕大部分的比例,其中意義轉換為所有判斷資源子類中比例最高。舉例如下。

        例(4)

        原文: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把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譯文:Officials,especially high-ranking ones,should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rxism as their special skill and diligently study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原文中“老老實實、原原本本”是指黨員干部學習真實原本的馬克思主義,不弄虛作假,因此屬于真誠性的行為,但是在譯文中卻用“diligently”(勤奮)來修飾,轉變?yōu)榱丝煽啃再Y源。雖然同為判斷資源,但類型發(fā)生了變化。而消極資源僅有一例非對等翻譯,不進行深入討論。

        5) 恰當性

        恰當性是指從道德、法律和宗教信仰的角度對人類的行為進行評價,如善良、虔誠、合法、邪惡、不公。恰當性資源對等翻譯的程度最高(87.33%),其非對等翻譯的意義再現(xiàn)情況如表7所示。

        表7.恰當性意義的變化情況

        積極的恰當性資源主要涉及黨和政府以及黨員干部在對待自身方面清廉反腐、克己自律、為民服務、維護正義。對中國人民的評價包括道德高尚,針對中國的評價則為多做國際貢獻、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這部分積極資源同樣呈現(xiàn)出弱化的趨勢(10.79%),但其程度卻為所有判斷子類中最低,說明譯者更傾向于忠實再現(xiàn)積極恰當性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消極恰當性資源的非對等翻譯程度卻是所有判斷資源中最高的(18.10%),主要涉及對黨員干部貪污腐敗和違法亂紀行為的批判和對列強入侵中華的譴責,其中包括意義減弱(9.52%)和顯隱轉換(8.57%),這說明譯者有意弱化了這部分消極評價。例如:

        例(5)

        原文:有的(黨員干部)兜里揣著價值不菲的會員卡、消費卡,在高檔會館里樂不思蜀,在高級運動場所流連忘返,在名山秀水間朝歌夜弦,在異國風情中醉生夢死,有的甚至到境外賭博場所揮金如土啊!

        譯文:Some hold membership cards and consumption cards of great value,and indulge themselves in luxury clubs,high-end sports complexes,free travel at home and abroad,and even foreign casinos,where they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原文中的消極評價“朝歌夜弦”和“醉生夢死”是對黨員干部驕奢享樂的批評,而在譯文中雖然有與之對應的“free travel”,但僅僅表達經驗意義,顯性的評價轉變?yōu)榱穗[性,消極恰當性意義的表達效果減弱。

        5.討論和解讀

        在判斷資源的翻譯中,對等翻譯占到大多數,恰當性資源的對等程度最高,可靠性資源最低。在非對等的判斷資源中,極少數表現(xiàn)出意義增強的趨勢,而絕大部分呈現(xiàn)出明顯的意義弱化趨勢,包括缺失、減弱和顯隱轉換。意義轉換中的大部分均為判斷子類之間的近義類型轉換,基本上呈現(xiàn)為對等??傮w而言,判斷資源中積極意義的非對等翻譯程度顯著高于消極意義,非對等翻譯的大部分涉及對黨和政府、黨員干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和中國(作為外交主體)的積極評價的削弱。但是唯有恰當性判斷資源中消極意義的非對等程度顯著高于積極意義,體現(xiàn)為對黨員干部和外方評價對象消極評價的弱化趨勢。本研究將譯者作為交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選擇與之相關的語境模型范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對《治國理政》的翻譯話語實踐進行分析,探究機構譯者的心理表征如何影響翻譯文本的生產和理解,以期對評價意義的規(guī)律性偏移進行解釋。語境模型的范疇包括《治國理政》的翻譯背景、翻譯行為、譯者的交際角色、社會角色、社會關系以及譯者的知識、目標和觀念、態(tài)度和信仰(van Dijk,2008:76)。

        從《治國理政》的翻譯背景來看,第一卷和第二卷共收錄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以來的重要演講、批示和賀信等178篇,兩卷英文版的翻譯工作分別于2014年9月和2018年4月完成,出版機構為中國外文出版社。在宏觀層面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治國理政》英文版的翻譯和出版是為了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屬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外文出版社為中國官方的出版機構,曾翻譯出版國家領導人的多部重要著作,同時承擔國家重要會議文件的翻譯出版工作(王明杰,2020)。從翻譯行為來看,《治國理政》的翻譯工作主要包括翻譯、外國專家改稿、中國專家定稿、三校和通讀等環(huán)節(jié)。在宏觀層面上,譯作出版主要是為了做好對外宣傳,向國際社會更好地介紹中國的治國理念和執(zhí)政方略。

        交際角色是指參與者在機構背景中作為演講者/作者或接收者等話語生產的角色。在微觀層面,譯者是《治國理政》原書作者和譯文讀者的中介,而譯本的讀者則是對中國持不同態(tài)度的國際讀者。在宏觀層面,承擔翻譯任務的是外文出版社的英文部(王明杰,2020)。譯者作為政治文獻翻譯的專業(yè)人員,在微觀知識的層面上具備優(yōu)秀的翻譯能力和對于原著、原作者和國際讀者的廣泛知識,需要如實地反映原文的思想內涵,甚至譯出原文作者的語氣和口吻(劉奎娟,2021)。因此《治國理政》譯本中對等翻譯比例最高。但在微觀的目標上,譯者除了遵守忠實的翻譯標準之外,還要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規(guī)范和習慣。中國話語體系以感性為主,較多使用“定中”和“狀中”的偏正結構以湊足音節(jié)、形成排比,以增強演講的感情色彩,如“認真學習”、“不懈奮斗”、“偉大復興”。而西方話語體系以理性為主,較少使用副詞以減少演講的情感色彩,以平鋪直敘的陳述為主(連淑能,2010:261;祝朝偉、楊迪,2021)。為了保證譯文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譯者省略了大量表達判斷意義的定語和狀語,造成了譯文中判斷意義的大量缺失。同時,判斷意義也從銘刻類轉化為通過經驗意義表達的引發(fā)類,成為顯隱轉換大量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

        社會角色包括參與者年齡、性別、種族、專業(yè)或政治傾向等特征。從微觀來看,譯者群體主要為黨政文獻翻譯的專家,一般具有副高以上或相當職稱,承擔初核、復核的譯員都具有正高職稱。從宏觀來看,譯者主要來自中國官方媒體和重要出版機構,最終定稿的都是外文局和有關部委的黨政文獻中譯英專家(王明杰,2020)。由此可見,書籍的譯者和審校人員在微觀上的觀念、態(tài)度和信仰忠實于外文社的出版立場,而在宏觀上則與中國的外交立場一致,即“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fā)展理念、發(fā)展道路、內外政策的認識和理解”(習近平,2014:Ⅰ)。因此,為了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譯者較為忠實地傳遞了中國公正、清廉、奉獻、高尚等方面的積極恰當性資源,同時弱化了消極恰當性資源,主要涉及對有些黨員干部的貪污腐敗、違法亂紀的嚴厲批評。出于英漢語言的差異,如果直接將漢語中表示消極的并列和排比結構對等地翻譯過來,則會使得譯文的消極程度過重。弱化的消極恰當性資源承認我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面的不足,但又不會誤導國際讀者,將消極方面過度放大。因此,恰當性在所有判斷子類中積極意義的對等程度最高,而消極意義對等程度最低。

        社會關系則涉及參與者之間的權力關系,例如主導統(tǒng)治或友誼平等。在《治國理政》的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中介調節(jié)原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平等和團結關系。國際觀眾對中國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有限,而譯者的宏觀目標便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外國人看得進去,愿意聽,達到真正平等的交際(尹佳,2016)。《治國理政》的原作者作為國家領導人,所發(fā)表講話、信函的原文讀者大多為進行思想學習的黨政干部,二者之間的權力距離較遠,而譯文的讀者則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觀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縮短原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權力距離,與最廣泛的國際觀眾達成一致。再加上國際讀者對中國的態(tài)度褒貶不一,情緒復雜,譯者出于對原作者、中國和國際讀者的以上宏觀知識,在翻譯積極的判斷資源時對判斷意義進行了削弱,表達強度降低,以可靠性和態(tài)勢性意義最為顯著,這樣一來可以避免使關于中國堅韌、奮進、強大等方面的正面表述過于絕對。同時,譯者還對外方的消極判斷意義進行削弱,避免與外國讀者發(fā)生人際態(tài)度上的沖突。對判斷資源的介入和評價意義的調節(jié),使作者與潛在觀眾之間形成結盟,構建了共同的感受群體,保證交際雙方團結一致(Martin &White,2005:211)。

        6.結語

        本研究基于《治國理政》漢英平行語料庫,考察了中國政治話語翻譯中判斷意義的再現(xiàn)情況,并借助社會認知的方法對判斷意義的重構規(guī)律進行解釋。研究發(fā)現(xiàn)判斷意義呈現(xiàn)出弱化的趨勢。譯者對積極資源的整體介入程度高于消極資源,主要涉及對中國方面積極評價的削弱。但是恰當性資源中消極意義的非對等程度高于積極意義,體現(xiàn)為對黨員干部和外方評價對象消極評價的弱化趨勢。判斷意義的偏移受到譯者語境模型中翻譯背景、行為、交際者和立場與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本文將批評話語分析中的社會認知方法應用于中國政治話語的翻譯研究中,考察了社會文化語境如何通過機構譯者群體的心理表征影響翻譯文本的生產和理解,為批評翻譯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進一步解釋了翻譯文本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互動關系。此外,本研究還為評價語言的翻譯研究設計了一個在語料庫層面可操作的技術路徑,以揭示翻譯產品中譯者潛在的立場、態(tài)度和價值觀。語料庫、評價系統(tǒng)和社會認知的有機結合有助于研究者同時從翻譯產品、過程和功能的角度開展多方驗證,未來研究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深化批評翻譯學研究。

        猜你喜歡
        意義資源評價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SBR改性瀝青的穩(wěn)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有意義的一天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詩里有你
        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亚洲天堂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尤物yw无码网站进入| 无码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久久久国产视频久久久| 日韩人妻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三年片大全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 天堂sv在线最新版在线|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日产无码| 亚州av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 毛片一级精油按摩无码| 国产高潮迭起久久av|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高清无码不卡| 亚洲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亚洲91av|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视频不卡| 免费一级淫片日本高清|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国产小屁孩cao大人| 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1一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最新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高h喷水荡肉爽文np肉色学校| 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最新永久免费AV网站| 男奸女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的网站 | 国产高清女主播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