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李明霞 杜天華 王懷立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PICU,河南鄭州 45000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胰酶異常激活對胰腺自身及周圍器官產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以胰腺局部炎癥反應為主要特征,甚至可導致器官功能障礙的急腹癥。兒童胰腺炎的發(fā)病率為3.6/10萬~13.2/10萬,其中重度占15%~20%[1-2]。重度胰腺炎發(fā)病急,進展快,合并臟器衰竭的發(fā)生率接近40%,病死率為15%~30%[1]。兒童AP的臨床表現(xiàn)與年齡和病因有關,以腹痛、惡心和嘔吐為重要的臨床癥狀,但缺乏特異性,同時兒童AP缺乏公認的病情評估標準,易漏診或誤診,因此深入了解兒童AP的臨床特征對病情及預后評估具有重大臨床價值。本研究回顧性收集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治療的AP患兒,分析總結臨床特點,提高臨床醫(yī)師對兒童AP的認識。
回顧性選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治療的AP患兒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參照兒童胰腺炎國際研究組織標準[3-4],即符合下列3項中至少2項:(1)有胰腺炎相關癥狀,如急性、突發(fā)、持續(xù)、劇烈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背部放射等;(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超過正常值上限3倍;(3)有胰腺損害影像學(超聲、MRI或CT等)變化。AP分型參照2012年修訂的Atlanta標準[5],分為輕度、中度重癥和重度。輕度:無相關器官功能衰竭,無局部或全身并發(fā)癥,通常在1周內可恢復;中度重癥:出現(xiàn)短暫性器官衰竭(持續(xù)不超過48 h),或出現(xiàn)局部并發(fā)癥(如胰周積液、胰腺或胰周壞死或假性囊腫)或全身并發(fā)癥;重度:器官功能衰竭持續(xù)超過48 h,可表現(xiàn)為單個或多個器官功能衰竭。
(1)基本資料:發(fā)病年齡、性別;(2)臨床特征:病因、嚴重程度分型、起病癥狀、影像學表現(xiàn)、局部并發(fā)癥和全身并發(fā)癥;(3)實驗室指標:入住兒童重癥病房24 h內或AP最嚴重時血脂肪酶、血淀粉酶、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 WBC)計數(shù)、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 HCT)、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D-二聚體、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肌酐(creatinine, Cr)、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總膽紅素、甘油三酯、乳酸脫氫酶、血鈣、血糖。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M(P25,P75)]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校正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期間共收治92例AP患兒,男女比例1∶1;平均發(fā)病年齡為(9±4)歲,其中青春期(34%,31/92)和學齡前期(33%,30/92)兒童多見,嬰幼兒少見(7%,6/92);引起兒童AP病因從多至少依次是藥物性(40%,37/92)、膽源性(18%,17/92)、飲食性(14%,13/92;飲食誘發(fā)指高脂飲食或暴飲暴食后發(fā)?。?、特發(fā)性(13%,12/92)、外傷(9%,8/92;均為腹部外后直接引起)和感染性(5%,5/92)。37例藥物性AP患兒中,36例(97%)為化療藥物門冬酰胺酶引起,1例(3%)為糖皮質激素引起。5例感染性AP患兒均為膿毒癥累及胰腺引起。嚴重程度分型中,輕度占68%(63/92),中度重癥占21%(19/92),重度占11%(10/92)。不同病因患兒的嚴重程度分布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病因AP患兒的嚴重程度分型情況 [例(%)]
92例AP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中,腹痛占85%(78/92),嘔吐占50%(46/92),發(fā)熱占22%(20/92)。影像學表現(xiàn)中,66例(72%)有胰腺腫大,17例(18%)出現(xiàn)胰周積液,4例(4%)出現(xiàn)胰腺假性囊腫,4例(4%)出現(xiàn)胰腺壞死。62例(67%)完成腹部B超,陽性率為66%(41/62);67例(73%)完成腹部CT,陽性率為90%(60/67);20例(22%)完成磁共振膽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陽性率為95%(19/20)。不同嚴重程度和病因AP患兒的胰腺影像學表現(xiàn)見表2。
表2 不同嚴重程度和病因AP患兒的胰腺影像學表現(xiàn)(例)
92例AP患兒中,不同嚴重程度患兒的PCT、D-二聚體、淀粉酶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組間兩兩比較,中度重癥組患兒D-二聚體水平高于輕度組,而重度組患兒淀粉酶和PCT水平高于輕度組(P<0.05)。見表3。
表3 不同嚴重程度AP患兒的主要實驗室指標比較 [M(P25,P75)]
不同病因AP患兒的WBC計數(shù)、HCT、BUN、Cr、白蛋白、血鈣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組間兩兩比較,藥物性組患兒血鈣、白蛋白水平和WBC計數(shù)低于膽源性組、飲食性組和特發(fā)性組,HCT水平低于特發(fā)性組、飲食性組(P<0.05)。與外傷組比較,藥物性組患兒BUN水平升高,WBC計數(shù)減低;膽源性組患兒白蛋白水平高于感染性組(P<0.05)。而經組間兩兩比較,不同病因患兒間Cr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病因AP患兒的主要實驗室指標比較 [M(P25,P75)]
89例(97%)AP患兒經過正規(guī)及系統(tǒng)化治療,治愈或好轉出院。1例(1%)因膽總管囊腫和膽囊結石誘發(fā)AP行手術治療后遺留術后譫妄,胰腺炎本身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改變痊愈。3例(3%)重度患兒因治療效果差,家屬要求放棄治療。其中2例為急性白血病化療后骨髓抑制期患兒,因同時合并膿毒癥休克、多器官衰竭,治療效果極差,家屬放棄治療;1例患兒因重癥肺炎,合并全身多臟器受累(包括胰腺),治療效果差,家屬放棄治療。
近年來,AP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臨床需高度重視[6]。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期,胰腺炎的發(fā)生和進展與成人不同,其治療策略應針對兒童群體單獨制定,但目前兒童AP相關研究少,絕大部分診療策略都來源于成人標準,深入了解兒童AP的特點將有利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改善預后。
AP病因眾多,不同病因的AP患者年齡、性別分布及疾病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兒童AP的病因與成人有較大區(qū)別,主要包括感染、藥物、胰膽管疾病、外傷、系統(tǒng)性疾病等,約30%病因不明[7-8]。本研究對近5年我院AP患兒的病因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病因是藥物性,占40%,該數(shù)據(jù)與國內其他研究[9]基本一致。而且相關藥物主要是化療藥物門冬酰胺酶,這警示我們在急性白血病患兒中應用門冬酰胺酶時應警惕AP的發(fā)生。第二位病因是胰膽管疾病引起,主要包括解剖結構異常、膽總管結石、膽囊結石或膽汁淤積等。也有報道稱胰腺分裂、膽結石、胰膽管合流異常、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環(huán)形胰腺等胰膽管疾病引起的梗阻是兒童AP的較常見病因[10]。本研究中特發(fā)性AP患兒占13%,低于之前報道的30%[8],可能原因是檢測手段的改進和臨床醫(yī)師對該病認識的增加,原本病因不明的部分患兒通過相應手段明確了病因。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青春期和學齡前期兒童占比最高,嬰幼兒少見,與之前報道的結果[11]類似。AP患兒的嚴重程度以輕度為主,重癥占11%,較之前報道[8]的15%~20%稍低。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是AP的經典篩查實驗室指標,但其升高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無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嚴重程度患兒之間的PCT、淀粉酶、D-二聚體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組間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中度重癥AP患兒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輕度患兒,而重度患兒淀粉酶和PCT水平高于輕度患兒。但由于淀粉酶和PCT易受多種因素干擾,影響其應用價值,因此D-二聚體有望成為評估兒童AP嚴重程度的指標。既往研究顯示血脂肪酶、白蛋白水平和WBC計數(shù)是預測AP患兒預后和發(fā)展為重癥胰腺炎的關鍵因素[12],脂肪酶也是兒童AP嚴重程度判斷的重要指標[13],但本研究中上述指標的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兒童AP嚴重程度的評估指標可能需要更多樣本和臨床證據(jù)來證實。
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病因AP患兒的WBC計數(shù)、HCT、BUN、Cr、白蛋白、血鈣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些指標可能在幫助特發(fā)性AP患兒尋找病因過程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而既往成人相關研究證實上述指標可用于評估AP嚴重程度和預測AP器官衰竭的發(fā)生率和病死率[14]。本研究中,經組間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經校正后不同病因AP患兒間Cr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傷和藥物性AP患兒間BUN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藥物性AP患兒HCT水平低于特發(fā)性和飲食性AP患兒。而藥物性AP患兒的血鈣和白蛋白水平低于飲食性、特發(fā)性和膽源性AP患兒。膽源性AP患兒白蛋白水平高于感染性AP患兒,可能與感染患兒容易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或肝功能不全有關。就WBC計數(shù)而言,藥物性AP患兒低于膽源性、外傷、飲食性和特發(fā)性AP患兒,這種差異可能與胰腺炎本身關系不大,而與原發(fā)疾病種類關系大。
影像學檢查不僅有助于明確診斷,還有助于查找病因,不同影像學檢查其靈敏度各異。目前國內外胰腺炎指南中腹部CT,尤其增強CT作為胰腺炎診斷的金標準[15-16]。本研究也證實CT的檢查率較B超和MRI/MRCP高,陽性率也較高。B超具有便宜、無輻射且不需鎮(zhèn)靜等優(yōu)勢,在兒科患者中被廣泛使用,是篩查可疑胰腺炎和評估兒科患者膽道異常的最佳初始影像學選擇[17],但其結果受操作者主觀判斷影響較大,6%~14%的兒童在超聲上看不到胰腺[18]。本研究證實B超的檢查率較高,但其陽性率較CT和MRCP低。MRCP在檢測膽道疾病及胰腺先天性發(fā)育異常方面效果較好,靈敏度高,但對患兒的配合度要求高,且不適合急危重癥。本研究發(fā)現(xiàn)MRCP陽性率最高,但檢查率不高。
本研究中藥物相關的AP患兒均為白血病或實體腫瘤化療應用門冬酰胺酶誘發(fā),予以及時停止藥物應用,進行支持治療。有1例因膿毒癥合并多器官衰竭,治療效果差,放棄治療,其余均好轉出院。
綜上所述,兒童AP首要病因是藥物性,以輕度為主;腹部CT在兒童AP診斷中的檢查率和陽性率均較高,MRCP的特異性最強;D-二聚體水平可能對兒童AP嚴重程度有提示作用;兒童AP預后較好。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