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在地國際化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闡明在地國際化推進民族地區(qū)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意蘊,認為民族地區(qū)高等院??梢酝ㄟ^加強政策指向、推進課程國際化、開展在線合作學習、調動城市和社區(qū)國際化資源等在地國際化方式,加速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步伐。
【關鍵詞】在地國際化 跨文化人才 價值意蘊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4-0120-04
近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價值、宗旨和手段逐漸被重新審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點正從少數(shù)學生的跨境流動轉為面向所有學生的在地國際化。在地國際化這一教育理念首先在歐洲的非通用語言國家受到關注,之后走向拉美和非洲,南非、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國家紛紛開展實踐。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盡管我國學者已經開始關注并且認同在高校推行在地國際化的主張,但對推進在地國際化的價值和具體路徑的研究尚未充分開展。人才是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然而傳統(tǒng)的以跨境流動為主的國際化所培養(yǎng)的跨文化人才難以支撐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為此,筆者梳理在地國際化發(fā)展的歷程,提出民族地區(qū)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建議。
一、在地國際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在地國際化的概念
隨著20世紀90年代經濟社會日趨全球化和區(qū)域化,加之知識經濟的要求和冷戰(zhàn)的結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戰(zhàn)略意義更為突出;同時,日益增多的外國移民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安全產生了一系列的沖擊和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多元文化主義以及全球化和歐洲社會一體化刺激著世界范圍內的移民和人口變化,文化的多樣性日益成為歐洲大學面臨的一個根本性挑戰(zhàn)。因過度注重人員的跨境流動,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導致教育的不公平,于是本特·尼爾森(Bengt Nilsson)于1999年首次提出了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H)理念,即為“教育領域中發(fā)生的除學生海外流動以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
在地國際化理念一經提出,便很快受到歐洲學者的關注。2000年,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成立了一個特別興趣小組,發(fā)表了一份意見書,用以闡釋在地國際化這一新理念。貝恩德·沃切特(Bernd W?chter)指出在地國際化是“除師生海外流動以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首次明確了在地國際化的研究范圍。
簡·奈特(Jane Knight)認為國際化教育就是“把國際性、跨文化性、全球性三個維度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標、功能和實施的過程”,這也是目前被引用最多、接受較為廣泛的概念。在對與國際化有關的核心概念、要素和原理的討論中,簡·奈特(2006)進一步闡釋到:國際化包括在地國際化和海外國際化,二者相互依賴,而非獨立。海外國際化包括學生、教師、課程和項目的流動等各種形式的跨境教育;在地國際化包括國際性或跨文化課程、合作研究和外語學習等能夠發(fā)展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技能的活動。
隨著歐盟和高校學者對在地國際化的持續(xù)關注,2015年霍斯·貝倫(Jos Beelen)和埃爾斯佩思·瓊斯(Elspeth Jones)再度明確了在地國際化與正式和非正式課程的正關聯(lián)性,“在國內學習環(huán)境中,有目的地將國際化和跨文化要素融入正式和非正式的課程中”,目的是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國際和跨文化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更有助于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共識,對實踐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我國學者張偉等(2017)認為,在地國際化是在高等教育國際治理日趨明顯的背景下,高校利用已有的優(yōu)質國際教育資源,如國際學者、留學生、國外教材、跨境項目、多元課程與國際會議等,建設富有本土特色的國際化校園,為全體學生在校內提供接觸跨文化與國際性事物的機會,進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辦學目標。房欲飛(2022)認為,從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來看,在地國際化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本義的回歸,在地國際化關注校本國際化,是培養(yǎng)國際化、跨文化人才的一種途徑和系列活動,其將各種國際化資源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能力為目標。
(二)在地國際化的基本特征
在地國際化針對學生國際流動不足的問題而提出,目的是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多元文化,從而形成國際視野和國際格局。雖然在地國際化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語境下表達方式各異,但通過分析在地國際化的實踐情況,在地國際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以全體學生為受眾,以實現(xiàn)群體普惠性為宗旨。在地國際化為在校學生提供國際化課程和跨文化環(huán)境。2013年,歐盟委員會出臺《世界圖景中的歐洲高等教育》,首次將在地國際化寫入官方文件,明確高等教育政策要加大對所有課程的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要對全球化維度予以關注,確保80%~90%沒有參與國際流動的學習者也能夠獲得國際化技能。該戰(zhàn)略承認在地國際化是高等教育機構和歐盟成員國尋求改善其國際化戰(zhàn)略的關鍵優(yōu)先領域。
其次,以課程國際化為核心。霍斯·貝倫指出,在地國際化較少關注空間流動,更多關注課程的國際化,以及在混合式課程中將空間流動與虛擬流動相結合的路徑。在課程中融入國際性事物凸顯了語言的重要性,僅僅用英語授課不足以被認為是一門國際化的課程,如果課程內容和學習成果不能國際化,僅僅改變教學語言并不能使其國際化。比較文學課程、國際案例研究和實踐,來自當?shù)匚幕瘓F體或國際公司的客座講師、國際合作院校的客座講師,以及在線合作學習或虛擬流動,都是實現(xiàn)教學和學習國際化的方式。
最后,以提升學生國際化和跨文化能力為目標。本特·尼爾森認為,在地國際化通過讓所有學生在求學期間有機會受到國際理念與跨文化的影響,以達到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化需求的目標。由此可知,在地國際化實際上是一種途徑,目標是讓所有學生擁有專業(yè)人才所具備的跨文化能力和國際化能力。
二、在地國際化推進民族地區(qū)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意蘊
近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高度關注流動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少數(shù)群體的海外流動,轉向面向國內院校所有群體的國際化,這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
(一)國際化人才是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
廣西位于華南地區(qū)西部,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是中國與東盟唯一陸接海鄰的地區(qū),是中國走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因此,廣西要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fā)展、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大力發(fā)展向海經濟,促進中國—東盟開放合作,把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轉化為開放發(fā)展優(yōu)勢。如何結合廣西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探索出一條高效、優(yōu)質、可行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加快培養(yǎng)一批擁有全球視界、精通國際秩序、具備跨文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與傳統(tǒng)的跨境流動模式一起承擔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重任
廣西高校教育國際化規(guī)模與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并不相匹配。2019年,廣西高校赴海外交流學習的在校生人數(shù)為6 297人,占在校生人數(shù)的0.6%;來桂留學生人數(shù)16 747人,占在校生人數(shù)1.4%。無論是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還是學生赴海外交流學習人數(shù)等,廣西高??缇硨W生人數(shù)均不占優(yōu)勢。傳統(tǒng)國際化以學生跨境流動為主,成本高昂、覆蓋面窄,加之國際形勢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學生對到海外學習變得更加審慎。因此,傳統(tǒng)的以跨境流動為主的國際化模式已難以滿足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而在地國際化教育能有效破解這一困境,有利于推進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
(三)在地國際化有利于實現(xiàn)國際教育資源的群體普惠性
傳統(tǒng)的跨境學習流動是以學習者在空間、時間上的變化為基本要素的活動,因其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等原因必然導致學習者在教育資源享受上的小眾化,國外課程國際化惠及的學生相對較少,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跨文化參與和互動嚴重不足,在諸如全球公共衛(wèi)生事件發(fā)生時,則會導致跨境學習流動的暫停,造成學校、教師、學生情緒的巨大波動。隨著社會、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全球化,以及知識轉移的日益頻繁,在校生不僅要為就業(yè)做好充分準備,而且要具備多種語言能力和跨文化技能,因此需要整合在地國際化資源。實施在地國際化教育可以補償傳統(tǒng)跨境流動模式受益面小的弊端,使更多非流動學生從在地國際化教育中受益。
三、以在地國際化促進民族地區(qū)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
在地國際化教育實踐是一個系統(tǒng)、綜合、復雜的選擇過程,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各類學校有著不同的實踐路徑。然而,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通過整合在地國際化資源,就地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大勢所趨。
(一)以政策支持為指向,構建教育國際化新模式
一是要加強政策指引,營造良好的在地國際化環(huán)境。應確立將在地國際化作為一種突破當前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困境的工具的思維,在地國際化與傳統(tǒng)國際化并不是一個關系體的“兩極”,而是一個關系體的“兩個側面”。例如,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在官方網站開設專欄、舉辦研討會,圍繞在地國際化開展討論,匯集了來自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各種在地國際化模式;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xié)會設立了“參議員保羅·西蒙校園國際化獎”,表彰高校在校園國際化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成就。因此,應將在地國際化和傳統(tǒng)國際化作為推動教育國際化的兩個抓手,在宏觀層面進行政策設計,加大在地國際化模式引進,鼓勵和支持高校開展更加廣泛的在地國際化理論研究和試點實踐探索,同時對現(xiàn)有經驗進行總結、宣傳,營造在地國際化發(fā)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和教育氛圍。
二是要大力推進全員參與國際化交流。很多人認為國際交流部門應該負責一切國際事務,包括教學和學習的國際化,國際化主要被理解為人員流動時,國際交流部門發(fā)揮帶頭作用是合乎邏輯的。其實,在地國際化情形下,僅憑高校國際交流部門根本無法實現(xiàn)在地國際化。如今,學術界而非國際交流成為舞臺的中心,意味著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利益相關者發(fā)生了變化,不同利益相關者正承擔著國際化的所有權。除了繼續(xù)安排人員到流動的國際辦公室工作、學習,學術機構也應成為主要的教學機構和學習機構。因此,推進在地國際化勢必需要高校全員、全方位參與,特別是需要教育開發(fā)人員、質量保障人員和其他教育專家的全力參與。
(二)以課程國際化為途徑,進行跨文化教學
一是要因地制宜推動必修課程教學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宗旨,將國際因素、當代國際熱點問題融入課程中,將國際視角和比較方法融入課程教學,協(xié)同國際教育與民族教育,構建融通國內外教育精華的課程,讓學習者知曉如何更符合國際規(guī)則、掌握辯證應對繁復國際政務的方法。另外,課程國際化對每個學科都是具體的,國際的和跨文化的維度在不同學科間差異很大,橫向技能可能適用于所有學科,但其相對重要性在不同專業(yè)中有所不同。例如,批判性思維是法律和歷史專業(y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際商務課程側重于跨文化溝通。因此,有意義的國際化在國內只能發(fā)展自下而上的學習項目,只有學者才能決定一個項目的國際和跨文化層面,不同學校的相同課程仍可能發(fā)展出自己的具體情況,這取決于大學的位置和當?shù)鼗騾^(qū)域勞動力市場。
二是要更加注重教師的全面參與。學者的流動性一直被認為是培養(yǎng)國際和跨文化主題教學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發(fā)展是在地國際化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高校應充分利用教師的國際經驗,大力發(fā)展國際化課程,在第一課堂中培養(yǎng)在地學習者和跨境學習者的國際視覺或跨文化視角,在第二課堂(即貝倫提出的非正式課程)開展跨文化交流研討會、伙伴項目、服務學習活動或文化體驗項目等活動,這些都能為國際交流活動提供實質性的力量,并有助于實現(xiàn)全面的國際化。教師除應具備外語能力,還需要一系列的教學技能,能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教學活動和作業(yè)激發(fā)不同背景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將文化的多樣性作為課堂資源,整合跨境流動學生和不同背景學生的經驗。
(三)以數(shù)字化為橋梁,突破時空限制
流動性仍然是教育國際化政策中最主要的因素,但在地的課程國際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在線合作學習為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提供了無需出國就能獲得和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機會。如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與加拿大多倫多漢博公立學院、意大利都靈大學合作開展的“咫尺地球”計劃(IaH Project),每個參與的城市各招募20名本科生參與研究計劃,本科高年級學生在有限的空閑時間內,“足不出港”就能使用通信軟件與海外同學進行交流,開闊國際視野;廣西師范大學與海外大學和機構合作,開設在線學術英語與論文寫作、國際教育與跨文化交流通識選修課,開展批判性思維藝術和學術能力培養(yǎng)等通識講座,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高校可通過與海外合作大學的在線合作實現(xiàn)虛擬流動、虛擬合作、共享教材活動(如虛擬客座講座),使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拓展視角,并對其他形式的知識生產以及科學研究的模式更加熟悉。
(四)以調動城市和社區(qū)國際化資源為支撐,創(chuàng)設多元文化學習場景
一是要開展跨文化互動學習。持續(xù)的教育對外開放、學生的多樣性成為跨文化互動和學習的寶貴資源。高校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是要找到卓有成效的方法來增加中外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地國際化激勵學生尋求“跨文化”和“國際化”,并承認全球化和文化的多樣性對他們的影響。多樣化的學生群體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因此,要讓中外學生有目的的接觸,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雙向融合,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讓中國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外國學生體驗中國文化。比如,可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大會、中國—東盟音樂周等平臺,為學生提供跨文化體驗和實踐的機會。
二是要開展社會性互動融合。高校國際化不是院校層面孤立的活動,而是一個涉及多個行為主體,深植于全球、區(qū)域、國家、地方、院系等多重場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高校應大力推動與政府部門、行業(yè)部門、大型企業(yè)、國際組織等的合作,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豐富學生的跨社會域體驗。比如在課程中增加社區(qū)研究項目,促進學生與社區(qū)成員的互動,使學生能從當?shù)亟M織或公司的外籍員工或國際公司的本地員工那里學習更多橫向技能。
近年來,雖然全球公共衛(wèi)生事件給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了巨大沖擊,但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不會停滯。在地國際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為非流動學生提供國際和跨文化體驗的一種重要方式。倡導在地國際化并不是要摒棄以人員跨境流動為核心的傳統(tǒng)國際化,而是當前選擇的全面發(fā)展策略。區(qū)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創(chuàng)新型、國際化人才,如何在區(qū)域競爭和國際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這都離不開新理念、新知識和新路徑。廣西正面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實施帶來的發(fā)展機遇,高等教育承擔著加速國際化、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時代任務,亟待統(tǒng)籌對外開放與向內發(fā)力,建立健全跨境流動和在地培養(yǎng)新模式,形成并統(tǒng)籌推進基于實踐基礎的全面發(fā)展格局,加快新時代民族地區(qū)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鄭淳,閆月勤,王海超.在地國際化的概念演進、價值指向及要素條件:基于歐洲地區(qū)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的思考[J].江蘇高教,2022(3).
[2]Nilsson B.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R].EAIEF Forum,1999.
[3]WACHTER B.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the context[C]// CROETHER P,JORIS M,OTTEN M,et 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a position paper. 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
[4]Knight,J.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s,new challenges. Paris:IAU 2005 IAU Global Survey Repor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IAU).2006.
[5]Beelen,J.,and Jones,E.. Redefining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In A. Curai,L. Matei,R. Pricopie,J. Salmi & P. Scott(Eds.),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Between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future policies[M]. Dordrecht:Springer.2015.
[6]張偉,劉寶存,在地國際化: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走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7(3).
[7]房欲飛.在地國際化之“舊”與“新”:學理思考及啟示[J].江蘇高教,2021(8).
[8]張應強,姜遠謀,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12).
[9]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R]. 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14.
[10]Beelen,J. Left to their own devices;The role and skills of academics in partnerships for the future.In N. Jooste,H. de Wit & S. Heleta(Eds.),Higher education partnerships for the future[M]. Port Elizabeth,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Unit for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2015.
[11]戴家毅.“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邊疆民族地區(qū)高??缥幕瞬排囵B(yǎng)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2).
[12]房欲飛.新時期我國推進“在地國際化”的戰(zhàn)略意義、挑戰(zhàn)及對策探析[J].復旦教育論壇,2022(2).
[13]文雯,崔亞楠.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國際化發(fā)展的認知、實施與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20(7).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藝術學院課程思政專項教研項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的建設與實踐研究”(2022KCSZ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珣(1984— ),遼寧臺安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廣西藝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外語教學。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