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通訊員 周潤霞 攝影/張琪
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調和、最樸實的民風反哺,把矛盾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全力推動案結事了人和,在檢察機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
樊九平(左)在陜西省甘泉縣檢察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面對面為來訪群眾答疑解惑。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甘泉縣橋鎮(zhèn)鄉(xiāng)橋鎮(zhèn)村黨支部書記樊九平是當?shù)丶矣鲬魰缘摹昂褪吕小?,也是大家公認的“能人書記”。扎根基層23年來,他憑著“一碗水端平”的智慧和敢擔當?shù)挠職?,成了四鄰八鄉(xiāng)有名的“土專家”“草根調解員”,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樊公道”。
2023年6月,甘泉縣檢察院成立“樊九平工作室”,邀請樊九平與檢察機關一同化解矛盾糾紛。工作室成立后,樊九平積極參與未成年人保護、民生保障、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檢察工作,在檢察辦案中同步開展釋法說理,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調和、最樸實的民風反哺,把矛盾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全力推動案結事了人和,在檢察機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
2023年7月的一天,李某因道路問題與鄰居孫某產生矛盾,多次協(xié)商無果。兩位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因門前修路糾紛變成劍拔弩張的“仇人”。得到信息后,樊九平和甘泉縣檢察院檢察官利用12309檢察服務中心視頻接訪專線“面對面”為他們答疑解惑、調解矛盾。
調解不是“息事寧人”,而是要找準矛盾的癥結,解開群眾的心結。調解初期,雙方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通過了解,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不在“你多我少”上,而是因為此前兩家人就因為瑣事產生了積怨,都想通過道路問題“出一口氣”。
找到問題的根源后,樊九平給他們講了關于“六尺巷”的故事,然后告訴他們,鄰里之間,因為這點小事“對簿公堂”很不劃算,也會成為村里的笑話。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說理,最終李某和孫某答應“各讓一步”,并且相互幫工,共同修好門前道路,兩鄰居由當初的“面紅耳赤”,終于“化干戈為玉帛”。
“我多年從事調解工作,發(fā)現(xiàn)農村有許多刑事案件都是因民間糾紛處理不當引發(fā)的,我們應該緊緊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高質效辦好涉農民生案件,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助力平安鄉(xiāng)村建設?!狈牌秸f。
2022年8月,未成年人白某、張某找到另一名未滿14周歲的孩子,3次入室搶劫年邁獨居的聾啞殘疾老人200余元。
十幾歲孩子偶爾會誤入歧途,只要用心挽救、施策得力,可促其“棄惡向善”。起初3個孩子從內心是抵觸的,基本不愿意配合,也不愿意吐露心聲,整個交流過程有些艱難。樊九平和檢察官就從了解其家庭情況、成長史、學習情況、生活環(huán)境,逐漸打開他們的心扉。
隨后,樊九平和檢察官將3個孩子納入甘心“未”你“護航計劃”,列為觀護對象,與檢察官、心理咨詢師定期進行走訪,建檔跟蹤,一道反復做教育感化工作,最終3名涉案未成年人自愿認罪認罰,回歸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