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 虹(北京市朝陽區(qū)興隆小學,北京 100123)
生活中意外無處不在,對心理教師來說更是如此。上好心理課,關愛特殊學生,做心理輔導,安排教師心理學習培訓,這些都是心理教師的日常工作。而校園突發(fā)事件是對心理教師工作能力的一大考驗。這些“考驗”有時是哭著喊著不想上學的一年級小朋友,有時是身體情況特殊、內心敏感脆弱的“小炸彈”,還有任性隨意、無視規(guī)矩的“獨行俠”。突發(fā)事件來臨時,為了調和矛盾,教師的行為往往局限在事件處理的層面,而缺少對師生、家長內心狀況的關注。此時心理教師的作用更加凸顯,不僅要協助學校處理事件,更要隨時提供心理支持。
在一次學校跳繩比賽中,六年級的小Y 在被繩子抽打到后突然情緒失控,暴怒地追打搖繩的同學。經過班主任老師的引導和處理,幾位同學互相道歉,被打到的學生由小Y 和家長陪同去醫(yī)院就醫(yī)。本以為事情已經解決。
但后來小Y 媽媽打電話到學校,說孩子被繩子抽到,一直頭疼。認為是在去醫(yī)院的時候,那位被打到的同學的家長太兇,嚇到孩子了,現在小Y 同學晚上睡不好覺,做噩夢。因此小Y 的家長強烈希望老師來家里看看小Y??墒前嘀魅卫蠋焻s對這個要求感到非??咕?,甚至溝通中痛哭不止,情緒激動。
得知以上情況, 作為心理教師,我敏銳地感受到其中師生、家長都十分需要心理支持。為輔助其保持相對平穩(wěn)的情緒、在心態(tài)平和的狀態(tài)下更好地解決問題,心理教師在與師生家長溝通時既要了解事情經過,家長的訴求,還要留意是否另有內情,同時還應注意三者的情緒狀態(tài),厘清事件中各方的內心都發(fā)生了什么。
從學校立場出發(fā),我先給班主任老師打了電話,希望能讓她轉變想法,去探望孩子。在電話中,班主任的情緒難以平復還在不停地哭泣,我問她事情的具體過程,她說小Y 的媽媽威脅自己,在電話中很強勢,不斷要求她去家里看孩子。她還提到在微信中小Y 媽媽說“小Y 的爸爸脾氣不好,很生氣?!币虼擞X得這就是在恐嚇她。我能感受到班主任內心深深的恐懼和擔心:好像一旦出現在學生家中,就會遭到全家圍攻,甚至被攻擊。但想到她還是一個涉世不深,沒有什么社會經驗的年輕教師,有這樣的擔心也是正常的。不過,她的情緒尚未平復,她此時確實不適合直面家長,于是我選擇以心理疏導和安撫為主。
我說:“這幾天你一直在發(fā)燒,還做了這么多工作,已經很好了,小Y 媽媽的強勢讓你感到很不安全是嗎?”她說:“是的,我一直對小Y 很關注,也很包容,可媽媽還是覺得我偏心?!蔽依^續(xù)共情:“這是不是讓你覺得委屈和生氣?”她說:“的確內心很不平衡?!蔽夷荏w會到,帶著這么多不解、委屈,還有對現狀、對小Y 父母一知半解的負面猜測,使她產生了恐懼。于是我請她多關注自身感受和情緒,也勸她可以找心理咨詢試一試。掛斷電話,我決定,由自己替她去小Y 家探望。
第二個電話我打給了小Y 的媽媽。在表達了關心與問候后,我詢問孩子的情況。小Y 媽媽很直爽,說孩子身體確實不舒服,但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關愛。因為小Y 也曾跟其他同學有過沖突,媽媽都會帶著他去對方家里看望、道歉。這次,她只是希望老師也來關心一下小Y。雖然語言簡短,但是從小Y 媽媽的表述中,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委屈。
小Y 是一個比較單純好動,但又不太善于考慮對方感受的男生。他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在帶這個班,也一直為他的紀律和人際交往問題傷腦筋。雖然小Y 的出發(fā)點只是想跟同學玩,可是或者因為時機不對,或者由于語言摩擦,最后常會出現一些小沖突。又因為他個子高,力氣大,明明并非故意,也會把別人弄傷。
養(yǎng)育這樣的孩子確實會面對很多問題,可能時不時要為孩子的行為負責,甚至低頭認錯。我自然地對媽媽說:“這么多年來都在照顧孩子,還要處理這些問題,您真是不容易啊?!彪娫捴行 的媽媽哽咽了,在我的理解接納下,她一點點地把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告訴了我。最后說:“老師,這幾年我從來沒對人說過這些事,謝謝你?!?/p>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都會有一定的焦慮情緒,尤其是自信不足,自認為能力不夠的家長,他們面對孩子的問題更會有許多無助和自責感。小Y 媽媽壓抑多年的情緒在心理教師的接納下得以適當宣泄紓解。不僅與心理教師建立了較好的關系,也對學校有了積極的認知。
疏導小Y 媽媽的情緒后,我要來孩子的電話,繼續(xù)與孩子溝通。打通電話,我平靜而溫和地問小Y:“聽說周四發(fā)生了點小矛盾,現在感覺怎么樣了?”他說:“我還是頭疼,晚上做噩夢。夢見他們打人,打媽媽。我很害怕?!蔽易穯枺骸斑@是白天發(fā)生的事嗎?”
“是的”。
“那他們打到媽媽了嗎?”
“沒有”。
“媽媽怎么做的?”
“媽媽拿手機錄像,他們就不敢了。”原來白天還發(fā)生了這樣驚險的一幕。難怪孩子有這么強烈的恐懼和不安。我繼續(xù)共情和疏導。
“這件事有點嚇到你了是嗎?”
“是的?!?/p>
“你覺得媽媽能保護自己嗎?”
“能。”
“那咱們在腦海中想象一下,媽媽變得很大,比對面的人大很多。她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好你……”
就這樣,我?guī)е 在頭腦中對當時的畫面做了一些處理。讓他感受到媽媽的力量,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讓他想象自己在媽媽身后,給媽媽輸送能量:自己就像武林高手一樣,充滿內力。讓媽媽也感到很安心。在孩子自述心情好一些后,我跟小Y 媽媽了解了一些孩子的表現,囑咐她不要把大人的矛盾再過分渲染,或者過多地讓孩子知道,以幫助小Y 恢復平靜的心境。
經過我的溝通和處理,小Y 的心理狀態(tài)有所好轉,在周一就正常上學了。雖然班主任暫時不能處理此事,小Y 的媽媽也給予了包容和理解,為后面解決問題爭取了時間。在各方積極配合溝通下,班主任最終直面家長,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對卷入其中的所有人都具有較大的心理沖擊,也都會讓各方都產生一些應激反應,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學生,和過往負性事件、情緒積累較多的成人。對突發(fā)事件帶來的壓力,師生和家長的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心理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水平,以便能做出及時的處理。
但對于未經過系統心理專業(yè)學習和訓練的教師來說,面對突發(fā)事件,他們心理壓力是很大的,要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提升專業(yè)水平是教師們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其實,對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永無止境,不被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所困。在面對壓力和挑戰(zhàn)時,為了師生的心理健康,為了肩上的責任擔當,全力以赴,發(fā)揮一個心理教師的良好功能,這是一種成熟的心態(tài)。只有擁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在未來可能的突發(fā)事件和常規(guī)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帶著目標去學習,做到實踐與理論的充分結合。同時,家長的信任,學生的進步,領導的認可都在不斷的激發(fā)著我的自我效能感。讓我再次體會到了,只有積極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自信。
在突發(fā)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心理教師的作用不可或缺。無論是學生、家長、老師,甚至是領導,都有可能需要心理上的支持,需要在處理問題的高壓環(huán)境中得到宣泄和疏導。
在與小Y 班主任的幾次溝通中,我體會到了她與家長相處時的緊張和困惑,也體會到了她與領導來往時的質疑與戒備。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信任的氛圍,讓本就工作壓力很大的教師們能勇于表達,敢于溝通,為此我給全體教師做了一次題為“關愛真我,盈潤教育人生”的講座。從“表達真我,紓解情緒不壓抑”,到“轉換立場情緒調節(jié)ABC”, 再到“識別學生,梳理情緒源”。既有理論解讀也有案例分析。講座后我又與該名班主任談話,認可她前期的努力和對學生的關愛,贊賞她努力克服恐懼與家長積極地溝通,也支持她感受和面對自己的恐懼,探討未來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同時引導她學習轉換立場,站在家長角度體會對方感受與需求。
對學生的跟進同樣在持續(xù)。事后連續(xù)五周,我分別與幾個孩子談話接觸,感受他們的情緒和學習狀態(tài),人際互動情況,及時引導。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過渡期后,學生狀態(tài)逐漸恢復平穩(wěn)。
此外,更多的就是與家長的溝通。學生經過教育引導恢復得相對比較快,而家長的情緒狀態(tài)卻常常難以平復。在協商解決方法時更會因一些現實因素的干擾,時常出現起伏。因此,心理教師要及時了解家長們的想法和狀態(tài),提出專業(yè)建議供學校參考。
突發(fā)事件是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比較復雜的一種情況。教育工作者是在做“人”的工作,而人是復雜和獨特的。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達到自己的教育目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我們正面對的人。因此,心理教師不僅要關愛學生、家長和教師,更應該盡可能地提升自己,讓心理學知識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發(fā)揮更大作用。而只有提升每個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切實實現以人為本,高效、高質地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