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剛
黨的二十大報告內涵豐富,理論精深,論述深刻,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從哲學視角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哲學認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tǒng)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使學生不僅知其言,而且知其意,做到學、思、用貫通,達到知、信、行統(tǒng)一。思政課教師要講好黨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樹立系統(tǒng)思維,正確把握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辯證關系。
思政課作為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旨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使命的意識形態(tài)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深厚的學理性。思政課的這一根本屬性要求我們在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時,必須正確處理政治性和學理性之間的關系,既不能以政治性論述代替學理性分析,也不能以學理性分析遮蔽政治性論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始終貫穿政治性這條紅線,無論是報告確定的主題,還是報告圍繞的主線,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政治性要求。可以說,政治性貫穿了報告的始終,它像一條紅線把各個部分緊密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大會的主題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1],這一宏大主題是貫穿整個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總綱。[2]黨的二十大報告宣示的這一主題,不僅凸顯了黨對旗幟指引方向,道路決定命運的深刻認知,而且明確宣示了我們黨在新征程上舉旗定向的政治態(tài)度。
其一,旗幟問題。黨的二十大繼續(xù)延續(xù)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代表大會的政治傳統(tǒng),明確提出全黨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是對舉什么旗的明確政治宣示。黨的二十大報告之所以開篇就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因為旗幟決定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因此,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必須立場特別鮮明,態(tài)度特別堅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就是要告誡全黨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代表了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偉大追求,承載了14億中國人的偉大夢想。思政課要圍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一主題,深入闡發(f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內涵、理論價值和歷史意義,深刻闡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加深學生領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道理。
其二,奮斗目標問題。黨的二十大提出用兩個15年的時間,分兩步走,完成現(xiàn)代化目標。到205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思政課要講清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才能把宏偉目標變?yōu)槊篮矛F(xiàn)實。
其三,道路問題。道路問題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強調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思政課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向學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是怎樣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幫助學生弄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哪里來,又將往哪里去。
其四,精神狀態(tài)問題。理想信念決定精神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決定事業(yè)成敗。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求全黨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這是向全黨發(fā)出的政治動員令,其目的是要告誡全黨,我們是有崇高信仰的中國共產黨人,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思政課要圍繞偉大建黨精神,向大學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能的精神密碼。沒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仰,沒有“眾心齊,泰山移”的團結奮斗,就不可能鑄就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之業(yè)績。通過學習中國共產黨人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堅守,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的道理,引導大學生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努力做一個有理想信念、有高尚情操、有擔當精神的新時代好青年。
從報告的內容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思想、重大政治判斷和重要政治觀點。從重大政治思想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三件大事”“三個務必”“黨的使命任務”“中國式現(xiàn)代化”“四大考驗”“四大危險”“五個必由之路”等。這些新思想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使命擔當。從重大政治判斷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這些新論斷展現(xiàn)了黨的政治遠見和政治定力。從重要政治觀點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最高政治原則”“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等。這些新觀點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革新精神和擔當意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內涵非常豐富、理論非常徹底,是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光輝文獻,具有深厚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從邏輯結構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由五大部分構成其敘事邏輯。
其一,第一大部分由總論構成。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黨的二十大的主題,以及報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報告的主題是貫穿整個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總綱,起著統(tǒng)上率下的作用,既是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靈魂,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點睛之筆,它像一條紅線貫穿黨的二十大報告始終,把各個部分有機貫通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報告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在邏輯結構上又形成前后遞進的關系。第一部分講成績,為第二部分提供學理支撐;第二部分講方法論,為第三部分提供行動指南。這樣構成一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完整的邏輯閉環(huán)。
其二,第二大部分由分論構成。第二大部分包括報告第四部分到第十部分。其邏輯理路是:講完總論之后,接著以黨的使命任務為邏輯主線,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一”的框架,這里的“一”指的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對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作出戰(zhàn)略部署。
其三,第三大部分由全面保障構成。第三大部分包括報告第十一部分到第十四部分。其基本邏輯是:戰(zhàn)略部署確定以后,接下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全面保障”。國家安全保障、強軍保障、國際環(huán)境保障是第三板塊著重論述的重大問題。
其四,第四大部分是政治保證。這一板塊由第十五部分組成。其邏輯考量是:黨是中國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是要把黨建設好。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并從若干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論述。
其五,第五部分是向全黨同志發(fā)出動員令。第五部分是報告的結束語。其邏輯思路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凝聚和動員全黨和全社會的力量,因此,報告最后以發(fā)出“動員令”的形式,呼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結束語以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語言再次呼應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主題,使得黨的二十大報告首尾相連、前后呼應、主題突出,邏輯結構非常嚴密。
從哲學邏輯來看,黨的二十大精神蘊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六個方面全面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六個方面是一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其中,“堅持人民至上”強調的是根本立場,“堅持自信自立”強調的是根本立足點,“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強調的是科學態(tài)度,“堅持問題導向”強調的是理論任務,“堅持系統(tǒng)觀念”強調的是思想方法,“堅持胸懷天下”強調的是世界眼光。
思政課不僅是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而且是概念化的價值觀念,它同時具有價值性和知識性兩大屬性。這要求我們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時,需要正確處理價值性和知識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既不能以知識性傳授代替價值性論說,也不能以價值性論說代替知識性傳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綱領性文獻,通篇貫穿著堅定信仰、堅強信念、堅毅信心。黨的二十大報告展現(xiàn)的堅定理想信念、真摯為民情懷、強烈使命擔當、艱苦奮斗精神、勇于斗爭品格都賦予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鮮明的價值導向。
從理想信念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這是對全黨提出的理想信念要求,目的在于增強“四個自信”,特別是要增強道路自信。中國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否則就會犯不可挽回的顛覆性錯誤。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沿襲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老路,而是結合中國國情開辟了一條通往民族復興的新路。
從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馬克思主義行”的科學論斷?!榜R克思主義行”彰顯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忠貞不渝的信仰。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馬克思主義就成為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們黨不管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從未動搖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今天走在馬克思主義指引的光明大道上,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底氣和力量去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從為民情懷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讓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思想,代表人民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忠貞不渝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黨的初心和使命,建黨百余年來,這一初心和使命從來沒有動搖。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黨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教育、醫(yī)療、就業(yè)、收入、住房、養(yǎng)老等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從使命擔當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在如期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又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重任。無論是繼續(xù)探索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還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yè),都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勇毅前行,勇挑重擔,迎難而上。
從艱苦奮斗精神和勇于斗爭品格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黨提出“三個務必”重要思想。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我們黨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傳家寶,更是培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營養(yǎng)劑,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拋棄艱苦奮斗,就意味著背叛信仰和宗旨,就意味著我們黨開始變質、變色、變味了,就會失去人民擁護和信賴。因此,要警鐘長鳴,艱苦奮斗精神不僅現(xiàn)在要講,將來還要講,而且要大張旗鼓地講;不僅要在全黨講,還要在全社會講,在青少年群體中講,讓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都要牢記艱苦奮斗的精神,明白艱苦奮斗的道理。敢于斗爭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3]全黨同志都要增強憂患意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重大風險和挑戰(zhàn),我們必須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在斗爭中學會斗爭,在斗爭中提高應對風險和挑戰(zhàn)的能力,通過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達到洞察先機,搶占斗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
知識是思想觀念的重要牽引力,有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在當代中國,一個人要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學習馬克思主義知識。這是因為“崇高信仰、堅定信念不會自發(fā)發(fā)生”[4]。信仰的確立,離不開知識的熏陶。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武裝大學生頭腦,提高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培植大學生精神家園,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生動教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概念,具有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是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jīng)典文獻。
從新思想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大會的主題、三件大事、三個務必、歸根到底是兩個“行”、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五個特色等。這些新思想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核心,是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靈魂,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知識基礎,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記住這些知識點,更要理解其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以更好地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學習,推動工作。
從新論斷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五個“必由之路”、做新時代好青年等。從報告對這些政治論斷的論述看,內涵非常豐富,思想非常深刻,意義非常重大,影響非常深遠,需要大學生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理解其深刻內涵,掌握其思想實質,并用以涵養(yǎng)思想、提升理論水平、增強學習本領。
從新論點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一國兩制”是最佳制度安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關鍵在黨等。這些新論點是黨治國理政智慧和經(jīng)驗的高度凝結,蘊涵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向,是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大學生應該結合報告的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真正學懂、弄通這些新思想。
從新概念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式現(xiàn)代化、堅持問題意識、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等。這些新概念提法新穎,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寓意深遠,需要聯(lián)系原文反復學習,經(jīng)常揣摩,才能掌握其思想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
思政課是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用先進思想培養(yǎng)人的意識形態(tài)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它又強調實踐育人,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這一重要特性要求我們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時,需要正確處理理論性和實踐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既不能以理論性講述代替實踐性操作,也不能以實踐性操作代替理論性講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中國問題的光輝典范。報告以全新的視野、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內涵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從理論創(chuàng)造來看,報告提出許多新思想,創(chuàng)造了多個第一,實現(xiàn)了理論突破,這些新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為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理論貢獻。
第一,報告提出“三個務必”思想?!皟蓚€務必”思想是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首次提出的重要治黨思想,為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掌好權、執(zhí)好政、贏得人民衷心擁護,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論指導,為我們黨走好新時期“趕考之路”提供了重要思想坐標和行動指南,至今仍發(fā)揮著重要指導作用。“三個務必”思想是對毛澤東“兩個務必”思想的全面繼承和發(fā)展,是黨基于對自身執(zhí)政地位、形勢任務、世情國情黨情進行全面深入分析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彰顯了百年大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清醒和自覺,是對全黨邁上新的“趕考之路”所作的思想動員和政治要求,其目的是要告誡全黨不要忘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出發(fā)、以什么狀態(tài)出發(fā),為什么執(zhí)政,怎樣執(zhí)政。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要求我們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要求我們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要求我們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第二,報告提出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以后,面臨的第一個重大歷史課題是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毛澤東主席經(jīng)過深邃思考,給出了第一個答案是實行民主。提出讓人民監(jiān)督政府,避免人亡政息的歷史悲劇重演。在毛澤東主席給出了黨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之后,中國共產黨人繼續(xù)圍繞跳出歷史周期率問題,不斷進行深入思考、積極探索和科學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魄力把黨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形成了一整套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為核心的自我革命制度規(guī)范體系,找到了黨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開辟了管黨治黨新局面。
第三,報告提出歸根到底是兩個“行”。馬克思主義以磅礴的思想偉力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使中國大踏步地趕上了世界,為中國共產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思想武器,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興黨興國的根本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完成近代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奮斗目標,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能夠創(chuàng)造百年偉業(yè)、書寫百年輝煌的根本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中國、發(fā)展中國的根本所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不僅有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而且在實踐上進行了科學謀劃和戰(zhàn)略部署。在治黨治國治軍和內政外交國防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戰(zhàn)略舉措,在經(jīng)濟、科技、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黨的建設等領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經(jīng)濟領域,提出推動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加快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的戰(zhàn)略部署。圍繞實現(xiàn)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做好以下工作:健全市場經(jīng)濟體制、完善現(xiàn)代產業(yè)體系、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在科技領域,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強化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戰(zhàn)略任務。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要求做好以下工作: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人才強國。在民生領域,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目標任務。圍繞增進民生福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抓好以下工作:改革分配制度、擴大就業(y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生態(tài)領域,提出推動綠色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zhàn)略目標。圍繞綠色發(fā)展,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認真落實以下工作要求:推動綠色轉型、加大環(huán)境污染治理、推進碳達峰。這幾項工作能否落到實處,事關美麗中國建設,事關人民生活質量,必須高度重視,切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