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熙
190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學院將第二屆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德國人狄奧多·蒙森,稱贊他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修史巨匠”。此時,這位基爾大學法律系的畢業(yè)生已經(jīng)85歲。他沒有到斯德哥爾摩參加頒獎典禮,而是委托瑞典駐柏林的領事館代他領取了這筆獎金。此后不到一年,他就與世長辭。
蒙森在得知獲獎的消息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向瑞典文學院寄出了如下的答謝辭:“當這個敏銳然而仁慈的判斷突然澄清了我生命中那些眾說紛紜的方面時,我似乎已經(jīng)抵達了生命的頂點。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語言來表達我的欣喜了。然而那個時刻畢竟還沒有到來,事實上我正在編纂我的法律著作。我的頭腦為了完成這項使命而不斷尋求靈感,卻很不幸地常常遇到滯塞。目前,生活對于我們德國人來說是相當艱苦的??墒怯捎谶@項至高的榮譽,一種沒有徒然生活、徒然受苦的感覺再度涌現(xiàn)出來?!?/p>
“我們德國人”的說法,是令人琢磨的。實際上,蒙森出生之時,他的家鄉(xiāng)仍屬于丹麥。他于1817年11月30日生于德國北部施勒斯維希(當時屬于丹麥)一個叫加爾丁的小村子。他的父親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新教助理牧師,母親則是一位教師,家庭收入不多,但還可以維持自足安定的生活。夏日的傍晚,他喜歡在庭院里捕捉蜻蜓,但捉到之后,他總是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歸自然。他虔誠地認為,即使傷害這樣弱小的生命,也為上天所不容。蒙森一家在加爾丁住的房子是典型的北歐小屋。為避免積雪壓頂,房屋尖頂挑高極高。閣樓的窗戶瘦長,欞條細而結實。今天這幢小屋仍在加爾丁村內(nèi),并被修作紀念館,供游客參觀。
蒙森的母親很早啟迪了他對于古羅馬歷史的興趣。1997年版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傳》中曾提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母親曾對蒙森和他的兩個弟弟說:“我們這個地區(qū),跟古羅馬帝國有著非常深的淵源??墒侨缃?,誰還記得古羅馬帝國光輝燦爛的歷史呢?”蒙森一家后來從施勒斯維希搬到丹麥的浩爾斯坦。他先是在一個叫奧斯洛的小鎮(zhèn)就讀,后進入克里斯丹學院學習。課業(yè)并不輕松:每周32節(jié)課程中,有9節(jié)是拉丁語,6節(jié)是希臘語,法語、英語、丹麥語、德語、神學和數(shù)學各有2節(jié),物理和哲學各有1節(jié),歷史占3節(jié)。蒙森很早展現(xiàn)出了語言天賦。除了母語德語和丹麥語外,他在學校里能用希臘文和拉丁文進行流暢的翻譯,后來他又學會了英語和法語。蒙森的父親愛好詩歌。他從小耳濡目染,也成為執(zhí)著的文學愛好者。在預科期間,蒙森還嘗試著將羅馬詩人賀拉斯、英國詩人拜倫、法國詩人雨果和夏多布里昂的詩篇以及莎士比亞的劇本譯成德文。
1838年,蒙森考入基爾大學法律系。雖然讀的是法律,但由于對歷史的偏愛,他的研究方向漸漸由德國的法律轉向古代羅馬法典。在臨近畢業(yè)之際,教授們建議他把關于古代抄寫員和門房的法規(guī)做一番整理。面對這個生僻艱澀的題目,蒙森沒有知難而退,而是以他的《論抄寫員與門房法規(guī)》一文,獲得了基爾大學法學博士學位。蒙森還撰寫并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論羅馬社團與法人》的論文。在文章中他引證前人關于羅馬銘文的發(fā)現(xiàn),并對銘文進行了考證分析。這篇文章以其清新的風格和透徹的論述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普遍贊賞。在老師們的幫助下,蒙森以此文獲得了丹麥國王的獎學金。這使他前往那不勒斯和羅馬實地考察的宏愿得以實現(xiàn)。
不久,當時年僅26歲的蒙森辭別雙親,踏上了赴意考察深造之路。意大利之行是蒙森一生中意義重大的事情。后來有人評價:蒙森以一個法學家的身份去了意大利,回來時則已經(jīng)變成了歷史學家。在考察中,他的足跡遍及意大利所有的古跡遺址。蒙森一邊走一邊進一步學習意大利語,并且用它進行寫作。同時,他開始執(zhí)行他那雄心勃勃的計劃:考察古代羅馬法律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和它的真實面目。他認真研究當?shù)夭┪镳^收藏的羅馬石碑原件,并認識到這些原件的重要價值,因為羅馬立法者所制定的原件可以印證他所掌握的關于羅馬法的知識。他進而收集并記下他所能見到的拉丁銘文。事實證明,這項蔚為壯觀的收集工作對他日后的研究,如編纂《拉丁銘文集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在羅馬考古協(xié)會專心致志地進行研究,頭腦中已經(jīng)萌生了寫一部以古羅馬歷史為素材的龐大的史書和把所收集的拉丁銘文編成一部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全面的工具書的念頭。這就是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羅馬史》。
不過,由于資金和精力的關系,蒙森的打算還不能馬上付諸實施。1847年,蒙森離開意大利返回祖國。然而他發(fā)現(xiàn),他的故鄉(xiāng)施勒斯維希以及整個德意志正陷于一種可怕的政治風潮,人心惶惶動蕩不安。1848年3月,德國爆發(fā)了革命。蒙森成為《施勒斯維?!茽査固乖u論》的編輯,為法蘭克福臨時政府工作,積極參加到為爭取德意志統(tǒng)一而進行的斗爭中去。這年底,他又受聘于萊比錫大學,任法學教授。但不幸的是,1848年德國革命失敗了。因為在政治上的直言不諱和對政府的批評,蒙森受到法庭的傳訊,并且被萊比錫大學解除了教職。
1852年,蒙森再度離開德國,接受瑞士蘇黎世大學的聘請去該校擔任教授。然而蒙森到蘇黎世大學的時候,該校一共只有150名學生,正教授卻達22名之多。在法學院,每個教授名下平均只有兩名學生。教授們的課時收入相當不理想。然而蒙森并未沮喪,而是利用這段時間,搜尋在瑞士境內(nèi)的所有羅馬銘文。隨后,蒙森與一位出版商的女兒瑪麗·里麥小姐結婚。據(jù)金壽福教授在《蒙森與德國的古典學》一文中所說,出版商里麥先生特意聽了蒙森所作的有關羅馬史的講座,之后認定他是撰寫一部可讀性強同時具有學術性的專著的最佳人選。于是,蒙森從這位出版商處得到了一筆可觀的預付金,并在與其交往中迎娶了他的長女。此后,他與里麥小姐擁有了一個堪稱龐大的家庭,他們一共養(yǎng)育了16個兒女。在這段時間里,他開始撰寫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羅馬史》。從1854到1858年,《羅馬史》的前三卷相繼完成并出版。
1885年,蒙森《羅馬史》的第五卷完成出版。至此,除了第四卷因故始終未完成之外,這部巨著的寫作歷時30余載,終于畫上了句號?!读_馬史》第一卷寫羅馬帝國的肇始;第二卷記述迦太基戰(zhàn)爭;第三卷描繪全盛的愷撒時代;第四卷本欲寫帝國的興衰,卻未動筆;第五卷是對羅馬各行省的描述。這部巨著在展示古羅馬社會的政治、軍事、法律、金融、宗教、文學以及風俗習慣方面,達到了百科全書般的廣度?!读_馬史》的成就為蒙森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就連后來與他政見不合的俾斯麥對此也極表敬佩。據(jù)說在一次國會會議上,蒙森發(fā)言抨擊俾斯麥的政策;會后俾斯麥卻走到他面前,恭恭敬敬地說:“尊著《羅馬史》我拜讀再三,你看,封皮都快磨破了。”同時,他并未扔下自己作為羅馬法教授的本職。他的論著,尤其是有關羅馬法的專著對德國民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1871年至1888年,他陸續(xù)出版三卷本《羅馬國家法》;1899年,出版《羅馬刑法》。蒙森尤其以他的《羅馬國家法》為傲。
1902年,瑞典文學院將第二屆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蒙森,并高度盛贊《羅馬史》一書,在頒獎儀式上的贊詞寫道:“蒙森是一位年邁的學者,但是他具有年輕人的熱情。不同尋常的是,我們在蒙森的《羅馬史》中能夠感受到克里奧就是一位繆斯。一旦一部歷史著作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歷史科學的力量就顯現(xiàn)得無與倫比。”盡管如此,他最終也未能完成這部五卷本的著作。他在世時,人們曾幾次聽說他要完成該書的第四卷,但最后證實只是傳言而已。至于蒙森究竟為何先寫第五卷,而把第四卷擱置,學界說法不一。用莫米利亞諾的話說,“它已成為學術史上的經(jīng)典命題”。盡管有這一遺憾,蒙森還是因《羅馬史》獲得了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以非職業(yè)作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蒙森開了先河。
1903年蒙森去世時,他的《羅馬史》已經(jīng)出版了第九版?!读_馬史》問世一百多年以來,羅馬史領域尚未出現(xiàn)超過它的作品。羅馬市在整個19世紀僅授予兩位德國人榮譽市民稱號,一位是撰寫《中世紀羅馬城歷史》的格雷戈羅維烏斯,另一位就是蒙森。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