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風云》迎來三十華誕!在上海市人民檢察院黨組的領導下,在新聞主管單位的指導下,本刊秉承“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治文明”的宗旨,以更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為己任,發(fā)展成為法治新聞宣傳領域具代表性的傳播平臺。值此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之際,本刊推出系列報道,邀您共同回顧《檢察風云》發(fā)展歷程中的精彩瞬間,展望新時期法治融媒建設的廣闊前景。
姚建龍
我和《檢察風云》雜志是老朋友了,老朋友過三十歲生日,當然要表示誠摯的祝賀!
大約二十年前,我的一位在某省級檢察院工作的朋友給我寄了一本《檢察風云》,那一期雜志上有她的一篇專訪——這是我第一次讀《檢察風云》這本雜志。
那篇專訪對人物及其事跡的描寫可謂形神兼?zhèn)?,且立意深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我就想,《檢察風云》雜志一定有一批專業(yè)且敬業(yè)的記者和編輯,才能寫出如此優(yōu)秀的法治人物專訪。后來,我成為《檢察風云》的作者和采訪對象,這樣的認識更加確定了。
印象之中,我在《檢察風云》雜志發(fā)表第一篇文章《富二代犯罪不是偽命題》,是在2009年。那時候我正掛職擔任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長寧區(qū)檢察院與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在那年聯(lián)合召開了一場犯罪主題研討會。因為我分管研究室工作,所以在那場研討會上發(fā)表了觀點——那篇文章就是相關觀點的集成。
我的那篇文章發(fā)表在《檢察風云》雜志上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本雜志是長寧區(qū)檢察院的上級部門——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主管主辦的、具有鮮明行業(yè)特色的刊物,雜志社總是不遺余力地支持檢察事業(yè)的發(fā)展。
作為法治新聞綜合期刊,《檢察風云》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對于法治觀點的傳播有著獨特和巨大的作用,這是其他一些刊物所不能比擬的。我關于犯罪記錄封存、司法生態(tài)、網(wǎng)絡治理、少年司法改革特別是未成年人檢察改革、浦東新區(qū)法規(guī)等方面的學術觀點,借助于《檢察風云》雜志而為很多人所知曉。因此,我對《檢察風云》雜志一直心存感激。
我陸續(xù)在這本刊物上發(fā)表了一些文章,并接受過專訪?!稒z察風云》雜志對于選題的重視和鉆研,展現(xiàn)了這本刊物對法治熱點、前沿話題的敏感度,以及關注和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責任與擔當。
譬如,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簡稱“新未保法”)在2020年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稒z察風云》雜志社結合這一法治領域的新熱點,于2020年12月邀請我作為新一期雜志的“客座總編輯”,結合檢察工作談了新未保法的立法背景和相關情況。我有幸通過雜志的報道與讀者分享了觀點。
新未保法構建了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新體制。這一新體制的設計可謂用心良苦,既吸收了國際社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經驗,也充分發(fā)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同時兼顧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情,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新未保法確立的未保工作新體制,上下一體、協(xié)調有序、責任明確,特別是將檢察機關明確為監(jiān)督機關,非常具有針對性,有助于保障未保工作新體制的流暢運作,破解“責任稀釋”困境,形成未成年人保護合力。
新未保法立足檢察機關基本職能,明確人民檢察院在未保工作體制中的監(jiān)督機關定位,是根據(jù)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發(fā)展的需要對檢察機關法定職能的細化與深化。從最高人民檢察院到基層人民檢察院,檢察系統(tǒng)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未檢專門機構體系,未檢職能也從傳統(tǒng)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向綜合檢察發(fā)展,有能力履行未保工作新體制中監(jiān)督機關的職責。
又如,《檢察風云》刊發(fā)的題為《關鍵不是撕下標簽而是消除排斥》的報道,是對我的一篇專訪,聚焦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改革。彼時,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理論界還有一定爭議,在司法實務部門的試點剛剛開始,存在一些誤區(qū)。我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指出了這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提出關鍵在于消除排斥而不是簡單的“封存”。今天,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已不僅僅在刑事訴訟法中確立,而且在實踐中也越來越關注“重點是消除排斥”這個問題。
再如,2022年我?guī)ьI的課題組受委托完成了對15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法規(guī)的評估。評估發(fā)現(xiàn),浦東新區(qū)法規(guī)不負國家立法授權的殷切期望,在浦東新區(qū)“引領區(qū)”建設中充分發(fā)揮了引領、推動、規(guī)范、保障等重要作用?!稒z察風云》第一時間和我聯(lián)系,發(fā)表了課題組的評估要點《實現(xiàn)良好開局 取得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展示了上海市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
我曾經擔任過《青少年犯罪問題》雜志的主編,也分管過學報,目前兼任《政治與法律》主編,還是一些刊物的編委或特邀編輯。從編者的視角,《檢察風云》雜志一直是我學習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研究生畢業(yè)后,我一度留校在華東政法大學工作,在《青少年犯罪問題》編輯部擔任編輯直至主編,經歷和推動了這本刊物從法治新聞綜合刊物向純學術性刊物轉型的過程。《青少年犯罪問題》曾經因種種因素,嘗試辦成法治新聞綜合刊物。我在接手這本刊物后,反復比較研究了國內各種法治“新聞綜合刊”和“學術刊”——《檢察風云》是我重點研究和學習的刊物之一。最后,我下定決心將《青少年犯罪問題》定位為法治學術期刊。因為我發(fā)現(xiàn),高校辦法治“新聞綜合刊”,基本上是無法與《檢察風云》競爭的。而且,學術是高校的根基,也是高校刊物生存和發(fā)展之基礎。找準了定位和方向,一本刊物才能有其應有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擔任《政治與法律》主編后,我仍然強調這本CLSCI(中國法學核心評價來源期刊)要傳承和發(fā)展辦刊四十年所形成的,將政治學與法學熔于一爐,以法學為主的理論刊物定位。
除了找準定位和方向外,《檢察風云》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法治新聞類大刊,還在于實現(xiàn)了“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這也是值得其他刊物學習之處。
“入乎其內”即立足于檢察,充分發(fā)揮檢察機關主管主辦的行業(yè)優(yōu)勢,以及形成檢察機關所辦刊物的鮮明特色。無論是充分利用檢察系統(tǒng)豐富的反腐倡廉資源對相關案件展開深度報道,塑造和傳播廉政文化,還是立足檢察職能發(fā)展變遷,宣傳檢察機關,傳播檢察文化,《檢察風云》都可以說始終沒有忘記“從哪里出發(fā)”。
“出乎其外”即不落窠臼,放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對立法和決策進行專論闡述,對司法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對法律條文進行生動講解。
《檢察風云》還將觸角延伸,拓展題材,往往能夠找準社會、經濟及法治的交匯點進行報道。這也讓這本雜志有了更寬的視野、更高的站位、更廣的受眾以及更大的影響力。相信《檢察風云》在新征程中必定能夠再創(chuàng)輝煌!
最后,再次祝賀《檢察風云》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
(姚建龍: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政治與法律》主編;兼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會長、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