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點
(北京師范大學 哲學國際中心,珠海 519087)
竺可楨是一代學術大家,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有著特殊的意義,關于他的研究已有十分豐碩的成果(1)關于竺可楨研究的文獻綜述,可參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增輝2013年的博士學位論文《西學東漸的成功典范——竺可楨對中國科學與教育發(fā)展的貢獻及其方法論意義》第2-11頁。。但是,這些研究基本聚焦他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的人生,尤其是他為中國的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做出的卓越貢獻。相比之下,青年時期的竺可楨留給人們的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歷史形象。由于資料缺失,特別是竺可楨1935年以前的日記毀于戰(zhàn)火(2)竺可楨記日記大致始于1913年夏季,詳見上??萍冀逃霭嫔绯霭娴摹扼每蓸E全集》第6-21卷卷首由樊洪業(yè)所撰的《關于竺可楨日記》一文。,研究者很難細致地描繪竺可楨的早年人生,其中便包括他留美的學習情況。然而,早年留美學習的經(jīng)歷對于研究竺可楨卻又格外重要,因為那段經(jīng)歷直接而深刻地影響乃至決定了他后來的大半人生;而且,這樣的影響有時還表現(xiàn)得非常具體,比如,他于1913年至1918年在哈佛大學求學,他日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則或多或少都帶有哈佛大學的色彩。[1-3]又如,更早一些的1910年至1913年,竺可楨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這一段經(jīng)歷是推動他不久后進入哈佛大學深造并涉足氣象學領域的直接動因。
既有研究對1910年至1913年竺可楨的留學經(jīng)歷大都只做簡要概述,對他這一時期的學習情況也多是輕描淡寫。(3)竺可楨幾種主要傳記,如毛正棠執(zhí)筆編寫的《竺可楨傳》(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謝世俊所著《竺可楨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張清平編著的《竺可楨》(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等,均只是十分簡要地提及了他的“伊利諾伊歲月”。但是,回歸具體的歷史語境,顯然其中還有很多歷史內(nèi)容有待挖掘。那時的竺可楨雖然是從中國而來,卻也只是伊利諾伊大學的一名普通學生,他所面對的主要是大量的課程,他所思考的也主要是怎么學好這些課程。那么,這3年時間里,他究竟學了一些什么課程?又具體學得怎么樣?通過考察新近發(fā)現(xiàn)的竺可楨本人的“伊利諾伊大學成績單”[4],這些問題或許將得到比較充分地回答。
1910年夏,竺可楨通過考試成為清政府派出的第二批“庚款留學生”之一,不久后搭載遠洋輪船前往美國。與他同批赴美的“庚款留學生”中,還包括胡適、趙元任等其他69人。這70人抵美后由全美的十多所高校接收,竺可楨與另外5人被送往伊利諾伊大學。[5]1913年,他從伊利諾伊大學畢業(yè),并轉入哈佛大學繼續(xù)求學。1914年11月,他向哈佛大學提出學位申請;作為一項必要的手續(xù),同時也是對竺可楨的全面審查,哈佛大學要求他提供一份就讀于伊利諾伊大學期間的成績單。[6]這份成績單豐富而全面地展現(xiàn)了竺可楨在伊利諾伊大學三年的學習情況。
根據(jù)這份成績單,竺可楨是1910年9月20日正式入學的,并于1913年6月11日畢業(yè)(圖1),取得的是理學學士學位(B.S.)。三年內(nèi),他一共參加了6個學期(semester)的課程,每個學期是18周;此外,他還參加了兩個暑期學期(summer session)的課程,每個暑期學期則是8周。(4)除去考試周與長假,常規(guī)學期實際只有16周講課,而暑期學期相當于半個常規(guī)學期——有時長達9周。
圖1 《伊利諾伊大學1914年鑒》中的竺可楨照片②(5)此照直接展現(xiàn)了求學于伊利諾伊大學時竺可楨的樣貌,未見于以往研究,應當是現(xiàn)存最早的竺可楨照片,來源:伊利諾伊大學檔案館(University of Illinois Archives),檔號:RS 41/8/805。
竺可楨來美之前就讀于唐山路礦學堂(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但只讀了一年便去參加“庚款留學生”考試了,其知識水平相當于美國的高中畢業(yè)生。那時的美國,一個高中生要進入大學,需完成資格認定,即學習的課程達到了進入某大學的標準;這類資格認定后來發(fā)展成為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和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美國的高考。竺可楨的這份成績單顯示,伊利諾伊大學對竺可楨做了入學資格(entrance credits)的評估,共列出12門課程的學分,分別是代數(shù)(1學分)、平面幾何(1學分)、立體幾何(學分)、英語(3學分)、法語(1學分)、歷史(6)成績單中作“Gen.History”,疑為“General History”的簡寫。(1學分)、自然地理(學分)、物理(1學分)、化學(1學分)、地質(zhì)學(學分)、繪圖(1學分)、中文(3學分)。這具體地表明了竺可楨在進入伊利諾伊大學之前的知識水平,也能大致代表“庚款留學生”來美時的受教育程度。其實,對要接收的“庚款留學生”,一些大學還單獨舉辦過考試。
伊利諾伊大學1910年的入學要求是中學階段獲得了15個學分,其中必須有1學分的代數(shù)、1學分的英文寫作、2學分的英語文學、1學分的平面幾何。而不同的學院對這15學分也有額外的要求,竺可楨所去的農(nóng)學院便要求其中必須有2學分的科學。[7]當然,具體怎么認定這些學分另有詳細規(guī)則。總之,竺可楨達到了進入伊利諾伊大學的條件。
伊利諾伊大學對中美兩國的文化交流發(fā)揮過特殊的作用,更是“庚款留學生”項目的重要發(fā)起力量。[8]尤其是校長詹姆斯(Edmund J.James),不能不提。他是一位伊利諾伊州本地人,從德國取得了政治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返美后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領導該校的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y),1904年成為伊利諾伊大學校長,直至1920年退休。伊利諾伊大學能發(fā)展成世界知名高校,離不開他做出的巨大貢獻。[9]他對于20世紀初的中美關系,有著獨特的思考,認為美國可以通過教育與中國建立緊密的聯(lián)結。1906年,他致信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提議退還中國對美“庚子賠款”的一部分作為獎學金,支持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他強調(diào),對于美國而言,成功地教育中國年輕人將是一個成本不高但在道德、智力和商業(yè)影響力方面回報最大的計劃。(7)有關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作為中國赴美留學生獎學金的詳細情況,參見Michael H.Hunt.The American Remission of the Boxer Indemnity:A Reappraisal.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11,vol.31,no.3,pp.539-559。在他的推動下,1911年至1920年,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三分之一都去了伊利諾伊大學。[10]因此,詹姆斯治校時伊利諾伊大學的總體氛圍對竺可楨等中國學生應該是相當友善的。
在6個常規(guī)學期外加兩個暑期學期中,竺可楨一共修讀了35門課程,總計119學時(semester hour),而1學時則表示一個學期內(nèi)每周都學習了1課時的某門課程。總體來看,一個“忙”字基本概括了他在伊利諾伊大學的三年,課程數(shù)量多、學時大、負擔重,致使他閑暇甚少,沒有多余的時間去參加課外活動,聽講、寫作業(yè)和考試成為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內(nèi)容。
進入伊利諾伊大學時,竺可楨選擇了農(nóng)學作為專業(yè),所以他修讀的課程大部分都與農(nóng)學相關,涵蓋了畜牧學、動物學、昆蟲學、獸醫(yī)學、飼養(yǎng)學、乳品學、植物學、農(nóng)藝學、園藝學、化學等學科,涉及的其他學科則有修辭學、德語、英語、經(jīng)濟學、政治學、數(shù)學、哲學、體育。同時,由于地理條件和產(chǎn)業(yè)環(huán)境的特點,加之有獨特的建校歷史,農(nóng)學一直是伊利諾伊大學建校后的核心學科和優(yōu)勢學科。所以,竺可楨所接受的農(nóng)學教育,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有一定的質(zhì)量保證。他這些課程的平均成績是85分,每個學時的平均成績則是84分(8)成績的記錄均是百分制。課程平均成績?yōu)檎n程成績之和除以課程數(shù)的結果,學時平均成績則是課程成績之和除以總學時的結果。;如果僅考察他的農(nóng)學課程,其平均成績恐怕還要再稍微低一點;要是從人文和理工的劃分來看,竺可楨是典型的理工男,其文科課程的成績普遍不高。由此而知,就讀于伊利諾伊大學期間,竺可楨的成績總體是優(yōu)秀的,但也并非特別出眾。不過,他還是有一些課程的成績較為亮眼。
為了更詳細地探究竺可楨留美初年的學習情況,下文將分3個年度對他的“伊利諾伊大學成績單”做一展示。
來美國的第一年,竺可楨共修讀了13門課(包括1911年暑期學期的兩門課),總計37學時。這個年度,他課程的平均成績是85分,每學時的平均成績則是83.7分。透視這13門課能部分地推知竺可楨這一年的個人生活。
2.1.1第一學期的課程
竺可楨在伊利諾伊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十分忙碌,有9門課要學,分別是:
畜牧學3門課,即8號課(A.H.8)、21號課(A.H.21)和11號課(A.H.11)。8號課“基礎育種”(Elementary Stock Breeding)的內(nèi)容是動物育種的普遍原則、變異的范圍、選種的影響,由附屬研究員(associate)科菲(Walter Castella Coffey)(9)伊利諾伊大學的正式職員(faculty)包括了教授、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但它還有3類非正式職員,即附屬研究員、講師(instructor)和助理(assistant);科菲是牧羊人出身,此時雖然未取得正式教職,但他對綿羊蓄養(yǎng)已有十分專業(yè)的研究,后來他成為了明尼蘇達大學的農(nóng)學院院長(1921—1940)、校長(1941—1945),還做過美國科學院農(nóng)業(yè)委員會主席,參見明尼蘇達大學檔案館的介紹,https://archives.lib.umn.edu/repositories/14/resources/1433。講授;21號課“基礎喂養(yǎng)”(Elementary Stock Feeding)的內(nèi)容是飼料的成分與分類、動物對營養(yǎng)的消化、影響消化率的因素及飼料標準的計算,講課人是助理教授霍爾(Louis Dixon Hall)。這兩門課是要求同時修的。11號課名為“肉牛的市場類別和等級”(Market Classes and Grades of Beef Cattle),內(nèi)容是判斷肉牛及其關聯(lián)物的等級、通過市場報告來分析各等級肉牛的價值,授課形式除講座和閱讀外,還要做評判肉牛等級的實踐。([7],300-301頁)竺可楨這3門的成績分別是88分、88分和81分——11號課似乎學得不夠好。
植物學1門課,即12號課(Botany 12)——“細菌展示”(Lectures and Demonstrations upon Bacteria)。其內(nèi)容是細菌及相關有機物的知識,尤其是經(jīng)濟意義、對人類最普遍的益處與危害,由副校長、著名植物學家布瑞爾教授(Thomas Jonathan Burrill)講授。([7],312頁)值得一提的是,布瑞爾是第一位發(fā)現(xiàn)植物病害有細菌病原的科學家。[11]竺可楨這門課的成績也是88分。
化學1門課,即3號課(Chemistry 3)——“性質(zhì)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內(nèi)容是背誦(recitation)和做實驗,由一位附屬研究員和兩位講師(10)這位附屬研究員是史密斯(George McPhail Smith),兩位講師則是伊珊(Helen Isham)和麥卡錫(Ellex S McCarthy)。負責。([7],318頁)竺可楨這門課的成績也并不高,是84分。
昆蟲學一門課,即4號課(Entomology 4)——“經(jīng)濟昆蟲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Entomology),由助理教授富爾松(Justus Watson Folsom)講授,內(nèi)容包括講座、實驗與田野調(diào)查。([7],356頁)竺可楨的這門課拿到了85分。
修辭學1門課,即1號課(Rhetoric 1)——“修辭與主題”(Rhetoric and Themes)。(11)本課由附屬研究員斯科特(Franklin William Scott)領銜講授。此課程要延續(xù)至第二學期。([7],353頁)竺可楨這個學期的成績是74分,后面的學期,他也只拿了72分。這門課是文、理、工、農(nóng)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
獸醫(yī)學2門課,即4號課(Vet.Sci.4)與6號課(Vet.Sci.6)。4號課是“家畜的解剖、生理學與疾病”(Anatomy,Physiology,and Diseases of Domestic Animals),內(nèi)容為介紹動物的生理結構和器官疾病,由麥金托什(Donald McIntosh)教授來教。彼時,麥金托什是全校唯一的獸醫(yī)學教員,故而6號課“獸醫(yī)診所”(Clinic)同樣也是麥金托什講授的,其內(nèi)容是免費診療動物,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案例并協(xié)助工作。([7],432頁)竺可楨的這2門課分別拿了87分和90分。
不過,由于這9門課每周的上課時間和地點已難以考察,因此只能概略還原竺可楨的課程表(表1)。
表1 竺可楨1910—1911學年第一學期課程表
2.1.2第二學期的課程
這個學期,竺可楨只修了4門課,包括2門貫穿整個學年的課程(修辭學1號課和獸醫(yī)學6號課),與另外2門課:農(nóng)藝學6號課(Agronomy 6),其名為“作物種子:質(zhì)量、保存、發(fā)芽與生長”(Farm Seeds;Quality,Preservation,Germination and Growth),內(nèi)容是判別種子的生命力、掌握植物的生長知識、雜草的辨識與防治、學習作物的播種方法,由助理教授休謨(Albert Nash Hume)主講(12)1910年休謨休假(on leave),而此時他是否結束了休假亦不清楚,故本課也可能是由助理麥克唐納(Elmer Massey McDonald)講授的。,授課形式是背誦、實驗和田野調(diào)查,且未學過植物學和農(nóng)藝學的學生都要修([7],295頁);化學13a號課(Chemistry 13a),其名為“農(nóng)業(yè)分析”(Agricultural Analysis),內(nèi)容為土壤、肥料和食品中成分的測定和分離,是專門為農(nóng)學專業(yè)的學生所設,且修課者要先修過化學3號課,由巴托教授(Edward Bartow)講授,([7],320頁)。巴托是一位致力于公共衛(wèi)生工程的化學家,他師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Otto Wallach),因研究飲用水凈化和廢水處理而出名;他此時是伊利諾伊州水質(zhì)調(diào)查的主持人,后來還做過美國水學會主席、美國化學工程師研究所主任、美國化學會主席、國際化學聯(lián)盟副主席等[12],有很大的學術影響力。巴托的課,竺可楨學得很不錯,得了90分;另一門課,他的成績則是86分。
2.1.31911年暑期的課程
1911年暑期學期(6月20日—8月19日),竺可楨修了2門課。
一門是“經(jīng)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13)本課是經(jīng)濟學S1號課,但等同于常規(guī)學期的經(jīng)濟學2號課,因此竺可楨的成績單里標記為2學時的“Economics 2”。,內(nèi)容是以美國經(jīng)驗來討論決定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力量,由助理教授維斯頓(Nathan Austin Weston)(14)1915年,伊利諾伊大學成立了商學院,維斯頓任執(zhí)行院長,參見伊利諾伊大學經(jīng)濟系的介紹,https://economics.illinois.edu/spotlight/historical-faculty/weston-nathan。講授,教材是西格(Henry R.Seager)的《經(jīng)濟學:簡明教程》(Economics,Briefer Course)。([7],240頁)西格是那時著名的政治經(jīng)濟學家,所以竺可楨學的多半也是政治經(jīng)濟學,但學得一般,成績是82分。
另一門是“初級德語”(Beginners’ Course)(15)本課是德語S1號課,根據(jù)規(guī)定若考試成績≥85分,并完成老師指定的額外任務則等同于常規(guī)學期的德語1號課(German1)。盡管竺可楨本課的成績未達到85分,但其成績單里仍將本課標記為了4學時的“German 1”。,講授語音、語法、寫作等內(nèi)容并閱讀簡單文本,教材是沃斯(B.J.Vos)的《德語要領》(Essentials of German),講師奇爾斯(James Alvin Chiles)授課。([7],243頁) 竺可楨此課的成績是83分。
由此,竺可楨本年度第二學期和暑期學期的課程表(表2、表3)亦能概略還原。
表2 竺可楨1910—1911學年第二學期課程表
表3 竺可楨1911年暑期學期課程表
這一年里,竺可楨共修讀了9門課,總計35學時。這個年度,他課程的平均成績是85分,每學時的平均成績則是84.4分。
2.2.1第一學期的課程
本學期,竺可楨修讀了5或6門課(表4)。
表4 竺可楨1911—1912學年第一學期課程表
農(nóng)藝學1門課,即9號課(Agronomy 9),課名是“土壤物理學與管理學”(Soil Physics and Management)。其內(nèi)容為土壤的成分、結構、分類,溫濕、通風對土壤的影響,耕作土壤的方法與制度,分為講授和實驗。莫西爾(Jeremiah George Mosier) 教授和另外2位年輕人(16)這2位年輕人是附屬研究員古斯塔夫森(Axel Ferdinand Gustafson) 和講師斯圖爾特(Harold Wilson Stewart);古斯塔夫森后來成為了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參見康奈爾大學職工委員會的一份訃告,https://ecommons.cornell.edu/bitstream/handle/1813/17967/Gustafson_Axel_Ferdinand_1949.pdf?sequence=2&isAllowed=y。講授本課[13],竺可楨的成績是87分。
1門德語3號課(German 3),即“敘述性與描述性德語散文”(Narrative and Descriptive Prose),教的是語法、句式和簡單文本的閱讀,還會練習寫散文。修讀本課要先修過德語1號課([13],370頁) ——竺可楨1911年暑期學期的德語課能代替。他本課的成績是81分。
園藝學一門課,即10號課(Hort.10) ——“園林景觀”(Landscape Gardening)(17)園藝學10號課分為10a與10b,后者是第二學期的課,以修過前者為前提,故竺可楨所修的是10a號課。,教的是植物知識和家居環(huán)境,講課人是講師布蘭德(Louis Brandt)。本課是預備課程(preliminary course),農(nóng)學專業(yè)的學生則必修。([13],383頁)這門課竺可楨也學得很不好,成績只有71分。
1門持續(xù)到下個學期的體育課“健身鍛煉”(Gymnasium Practice)(18)本課是由2門課即體育的1號課和1a號課所合成的,因此成績單中標記為“P.T.1,1a”(P.T.是Physical Training的縮寫)。,即每周做2小時的健身房訓練;同時,這學期還要聽6場關于個人衛(wèi)生(Personal Hygiene)的課程講座——由男生部主任克拉克教授(Thomas Arkle Clark)(19)關于克拉克,參見Robert Schwartz,Deans of Men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 College Culture,Palgrave Macmillan,2010,pp.22-43。來講。([13],418頁)竺可楨的體育表現(xiàn)特別好,拿了滿分100分。
此外,還有一門哲學1號課(Philos.1)——“邏輯學”(Logic),內(nèi)容是推理原則、謬誤探測和證據(jù),由伯德教授(Boyd Henry Bode) 講授。([13],417頁) 伯德那時已是著名的哲學家,雖專于教育哲學,但研究邏輯也很有成就,他還做過美國哲學會的副主席。竺可楨的成績是85分。
竺可楨的“伊利諾伊大學成績單”顯示,本年度他修讀了“普通動物學”(General Zoology)。此課是動物學1號課(Zoology 1),但第一、二學期都開設了,所以難以分辨究竟他是哪個學期修讀的此課。要是本學期修了,那他的課程表有6門課;否則,便是5門課。此課由教授沃德(Henry Baldwin Ward)、副教授澤倫尼(Charles Zeleny)、附屬研究員亞當斯(Charles Christopher Adams)(20)沃德、澤倫尼、亞當斯都是著名的動物學家,參見Ackert J.E.,“Dr.Henry Baldwin Ward (1865-1945),”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icroscopical Society,vol.65,no.2 (Apr.1946),pp.176-180;Payne F.,“Charles Zeleny,”Science,vol.91,no.2355 (Feb 1940),pp.160-161;Sears P.B.,“Charles C.Adams,Ecologist,”Science,vol.123,no.3205 (Jun 1956),p.974。講授,教的是動物的生物學知識、動物的生命起源與生長、動物學理論概要,有講座、實驗,還有隨堂測驗。([13],441頁)竺可楨這門課成績也不高,僅為80分。
2.2.2第二學期的課程
這一學期竺可楨的課程表(表5)有4或5門課,不討論其中的動物學1號課,另除去從上學期延續(xù)下來的體育課,其他3門乃是農(nóng)藝學12號課(Agronomy 12)、飼養(yǎng)學1號課(Threm.1)和德語4號課(German 4)。
表5 竺可楨1911—1912學年第二學期課程表
農(nóng)藝學12號課名為“土壤肥力、肥料與輪作”(Soil Fertility,Fertilizers,Rotations),要修過農(nóng)藝學6號課、9號課和化學13a號課才能修,竺可楨滿足條件,也學得很好,取得了91分的成績。這門課教的是肥力對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耕作制度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和肥料的知識,霍普金斯教授(Cyril George Hopkins) 領銜講授。([13],293頁) 飼養(yǎng)學1號課是達文波特教授(Eugene Davenport) 講的“家養(yǎng)動植物改良中對進化原理的應用”(The Principles of Evolution Appli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and Plants),內(nèi)容是生物的變異、遺傳,涉及了統(tǒng)計方法和性狀修改(modify type)。([13],439頁)德語4號課名為“描述性與歷史性德語散文”(Descriptive and Historical Prose),要研讀作家的標準散文并寫作。([13],371頁) 竺可楨這2門課得了88分和83分。
霍普金斯是知名土壤學家,在伊利諾伊大學享有崇高威望,他去世后,學校特地為他舉辦了紀念活動,并編了1本文冊——開篇是他的傳記,作者正是達文波特。達文波特也是十分著名的農(nóng)學家,他此時是伊利諾伊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后來還做過該校副校長;為了紀念他,伊利諾伊大學農(nóng)學院被命名為了“達文波特大樓”,至今如此。(21)關于霍普金斯,參見Davenport E.,“Biographical Sketch”,In Memoriam,Cyril George Hopkins,University of Illinois,1920,pp.11-13;關于達文波特,參見Hannan C.,Michig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Somerset Publishers,Inc.,1998,pp.189-191。
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的最后一年,竺可楨繼續(xù)保持特別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這一年他修了13門課(包括1913年暑期學期的兩門課),共47學時;課程平均成績?yōu)?5分,每學時的平均成績則是83.2分。
2.3.1第一學期的課程
竺可楨本學期修了至少6門課,可能另外還修了1—2門課。
農(nóng)藝學1門課即13號課(Agronomy 13),名為“特殊土壤的肥力研究”(Investigation of the Fertility of Special Soils),由霍普金斯和佩蒂(James Harvey Pettit)2名教授來講,所講內(nèi)容包括決定肥力的成分之性質(zhì)與數(shù)量、不同肥料對各種作物的影響、農(nóng)業(yè)試驗站的工作。[14]竺可楨拿了85分。
畜牧學有2門課:1b號課(A.H.1b)和7號課(A.H.7)。前者名為“綿羊:育種、飼養(yǎng)與管理”(Sheep:Breeding,Feeding,and Management),由已是助理教授的科菲主講,內(nèi)容是綿羊的放牧和圈養(yǎng);([14],264頁)后者名為“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Principles of Animal Nutrition),由格林德利教授(Harry Sands Grindley)(22)格林德利當時是一位重要的營養(yǎng)化學家,參見Kohler R.E.,From Medical Chemistry to Biochemistry:The Making of a Biomedical Discipli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p.261-267。主講,內(nèi)容是飼料的構成(有機物與無機物),消化、吸收和代謝的知識,飼料的營養(yǎng)價值與消化率的關系。([14],265-266頁)竺可楨這2門課的成績是82分和93分,顯然后者他學得很好。
一門植物學的2號課(Botany 2),名為“植物形態(tài)學”(Morphology),學習從原生植物開始由低級到高級劃分主要植物的種群。課程分了2個學期講授,本學期講植物界概況,下個學期則講種子植物。([14],278頁)本課的講授者只是一位助理,而竺可楨的這門課也學得很不好,只取得71分。
乳品學一門課即1號課(D.H.1)——“高等牛奶檢測”(Advanced Milk Testing)(23)本課由附屬研究員赫本(Nelson William Hepburn)和講師朗(LeRoy Lang)講授。,內(nèi)容是介紹官方的牛奶檢測方法和內(nèi)容。([14],304頁)竺可楨的成績是89分,分數(shù)較高。
同時,他又選了“健身鍛煉”課,其內(nèi)容安排([14],391頁)跟1911—1912學年的一模一樣。(24)但竺可楨的成績單中本課備注為“健身與游泳”,不知是否課程的實際操作與文本規(guī)定有所不同。
另外,竺可楨本年度修的兩門課——農(nóng)藝學10號課(Agronomy 10)和英語20號課(English 20),既有可能是本學期修的,也有可能是下個學期修的。農(nóng)藝學10號課名為“土壤物理學專題”(Special Work in Soil Physics),內(nèi)容是特殊土壤的物理性質(zhì)、翻耙土壤的實地觀測、耕作的時間與深度、土壤的溫濕度、土壤的沖刷效應。([14],260-261頁)它接續(xù)了1911—1912學年第一學期的“土壤物理學與管理學”課程,且同樣由莫西爾教授主講,竺可楨兩課的成績也差不多——本課的僅高了一分,為88分。英語20號課名為“主流英語作家”(The Chief English Writers),其意義是為只要修1個學期英語課程的學生提供學分。它為期1學期,但等同于貫穿1個學年的英語1號課,由英語系主任奧登教授(Raymond MacDonald Alden)領銜講授。([14],325頁)竺可楨這門課的成績也很低,只有70分,不過他更大可能是為了滿足取得學位的要求([14],191-192頁) 才修的——英語20號課能置換為英語1號課,而英語1號課是他的必修課。
2.3.2第二學期的課程
除了“特殊土壤的肥力研究”和“健身鍛煉”,竺可楨這學期還至少有3門課:“植物育種”(Plant Breeding) ——農(nóng)藝學22號課(Agronomy 22)、“家禽:類型、品種與變種”(Poultry:Types,Breeds,and Varieties)——畜牧學23號課(A.H.23)、“植物繁殖學”(Plant Propagation)——園藝學5號課(Hort.5)。他這3門課分別拿到了87分、88分和83分的成績。
“植物育種”教的是育種對田間作物的改良、選種和前沿研究介紹,講課人是史密斯教授(Louie Henrie Smith),而選課者除了聽講、實驗,還要做演示;([14],262頁) “家禽:類型、品種與變種”由附屬研究員巴妥(Daniel Otis Barto) 講授,教的是家禽知識,包括了評判品種、育種、飼養(yǎng)、孵化、育雛和家禽疾病及其治療,也會介紹家禽飼養(yǎng)場([14],267頁);“植物繁殖學”由助理教授多納(Herman Bernard Dorner) 主講,內(nèi)容是嫁接及植物的芽、插條、種子,課程亦設有隨堂小考。([14],353頁) 當然,竺可楨在本學期也許還要修“土壤物理學專題”和“主流英語作家”這2門課的一門或全部。
2.3.31913年暑期的課程
參加1913年暑期學期(6月20日—8月19日) 的竺可楨其實已經(jīng)畢業(yè)了,但他仍修了2門課——數(shù)學S7號課(Math S7) 和政治學S2號課(Pol.Sci.S2);暑期學期結束后1個月,他便正式離開待了3年的厄巴納-香檳城,踏入了哈佛大學的大門。
這門數(shù)學課竺可楨學得非常好,取得了92分的成績,課名為“微分學”(Differential Calculus),由講師丹頓(William Wells Denton) 所講,教材是湯森德(Edgar J.Townsend) 與古迪納夫(George A.Goodenough)(25)湯森德是美國數(shù)學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畢業(yè)于哥廷根大學,師從著名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900年回美國后擔任了伊利諾伊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理學院院長,丹頓正是他的學生,參見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介紹,https://americanhistory.si.edu/teachingmathhtml201.htm;而古迪納夫則是伊利諾伊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他的一位學生日后還在該系設立了“古迪納夫基金”,參見Anon.,George Alfred Goodenough,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72。的《微積分原理》(EssentialsofCalculus)。([14],237頁)政治學的課則是外聘教授蓋瑟(Karl Frederick Geiser)(26)蓋瑟晚年接受了希特勒授予的榮譽,被認為是納粹德國的仰慕者,參見Anon.,Geiser Will Accept Honor from Hitler,New York Times,November 26,1939,p.3。講授的“現(xiàn)代歐洲政府”(Modern European Governments),內(nèi)容是西歐各國(特別是德、法)的政治制度。([14],242頁)竺可楨的文科課程成績都不太高,此課亦然,只有80分。
透視竺可楨本年度的課程表(表6—8),他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的最后一年從頭至尾都忙于大量的課程學習。
表6 竺可楨1912—1913學年第一學期課程表
表7 竺可楨1912—1913學年第二學期課程表
表8 竺可楨1913年暑期學期課程表
竺可楨在伊利諾伊大學的3年十分忙碌,有眾多課程要學習;相比而言,第三年度最忙,其次是第一學年第一學期。他對具體課程的選擇主要是根據(jù)農(nóng)學院為農(nóng)學學位獲得者制定的培養(yǎng)方案,而給他授課的老師基本都是專業(yè)人士,其中雖然不少都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年輕學者,但亦不乏當時已十分著名的教授;況且,那些年輕學者中,很多人后來也成長為了著名教授。
竺可楨就讀于伊利諾伊大學時的成績并不杰出,只能說總體不錯,特別是主干課程較優(yōu)秀。三年里,他修的農(nóng)藝學和畜牧學課程最多,均是6門。農(nóng)藝學的課都在85分以上,其中1門肥料學的課分數(shù)最高是91分;畜牧學的課中,動物營養(yǎng)學的課分數(shù)最高是93分,還有3門課是88分,另外兩門則為80分出頭。2門化學課中,“農(nóng)業(yè)分析”學得不錯,拿了90分,而另一門課表現(xiàn)平平——84分。植物學學得不好,兩門課中有一門才70分出頭,另一門課雖有88分,但僅是演示課——較容易。與植物學關聯(lián)較近的園藝學也成績不好,2門課中,一門70分出頭,一門80分出頭。其他的一些理科科目都基本只有一門課,其中,除動物學的課僅80分外,大都拿了85分以上的成績,而“微分學”更得了92分的高分。文科的幾門課則普遍成績較低,均在85分以下,且涉及英語的都不滿80分。不過,不管怎樣,這三年的學習直接奠定了他在哈佛大學攻讀氣象學博士學位的知識基礎。
竺可楨晚年曾寫過一篇《思想自傳》[15],其中的部分文字能夠與本文所展示的內(nèi)容和論斷多有印證。
進入伊利諾伊大學修讀農(nóng)學專業(yè),對于竺可楨來說,也許是個美麗的“誤會”。回憶起當初作為第二批“庚款留學生”中的一員于1910年踏足美國土地時的狀況,晚年竺可楨這樣寫道:
那時我們?nèi)嵌畾q左右的青年,除少數(shù)已到過美國者而外,對于美國大學情形全不知道,又沒有人指導,所以選擇課目和學校全是盲目的。當時我在唐山讀土木工程,滿以為中國以農(nóng)立國,萬事農(nóng)為本,就改習農(nóng)。[15]
但是,不久后,他便發(fā)現(xiàn),與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樣,美國大學講授的農(nóng)學知識根本不適用于中國。因此,他還提出了換專業(yè)的要求,只不過這個要求并未實現(xiàn)。他寫道:
美國[實]行大農(nóng)[業(yè)]制,與中國情形迥不相同,而且那時美國農(nóng)科的科學水平極為低落。入校半年我們就覺到學農(nóng)不感興趣,再想轉到理科。向華盛頓使館留美學生監(jiān)督黃佑廷請改選理科,沒有得到許可,只好硬[著]頭皮讀到畢業(yè)。這三年工夫,從現(xiàn)在看來等于虛渡了。[15]
由此,便能大體理解為何竺可楨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期間他的課業(yè)表現(xiàn)并不亮眼了。
同一時期,胡適也在康奈爾大學修讀農(nóng)學。從他的感受出發(fā),便更能理解竺可楨當時的心態(tài)了。早在1910年8月16日,70名“庚款留學生”乘坐“中國號”(S.S.China) 輪船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時,修讀什么專業(yè)便縈繞他們的心頭。趙元任在船上與帶領他們出洋的胡敦復進行了有關文科和理科之區(qū)別的交談,得到指點后,他堅定了選擇理科專業(yè)的信念,所以,他進入康奈爾大學修讀的是數(shù)學專業(yè)[16];胡適對此也有印象,趙元任等人在船上“總是同胡敦復在一塊談天”,他偶然聽到過,“知道他們談的是算學問題”。[17]胡適自己的專業(yè)選擇則更為復雜,除了官方規(guī)定的原因——“庚款留學生”應有80%學習農(nóng)業(yè)、礦業(yè)、物理、化學、鐵路工程、機械工程及銀行等專業(yè),其余20%學習政治、法律、財經(jīng)、師范等專業(yè)[18],臨行前,他哥哥囑托過他“我們的家早已破壞中落了,你出國要學些有用之學,幫助復興家業(yè),重振門楣”,“學開礦或造鐵路,因為這是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萬不要學些沒用的文學、哲學之類沒飯吃的東西”,但是,胡適對開礦、造鐵路不感興趣,“于是只好采取調(diào)和折衷的辦法”覺得“學科學的農(nóng)業(yè),也許對國家社會有點貢獻吧!”但是,真正學習時,卻發(fā)現(xiàn)“科學的農(nóng)學無用了”。他入校一星期便被通知要去農(nóng)場實習部報到,教授問他有什么農(nóng)場經(jīng)驗,又問他洗過馬沒有——美國人并不清楚中國人種田是不用馬的;后來,“就到農(nóng)場做選種的實習工作,手起了泡,但仍繼續(xù)的忍耐下去”;徹底摧毀他對學農(nóng)學信心的事情是他選了一門果樹學的課:“走入實習室,桌上有各色各樣的蘋果三十個,顏色有紅的、有黃的、有青的……形狀有圓的、有長的、有橢圓的、有四方的……要照著一本手冊上的標準,去定每一蘋果的學名,蒂有多長?花是什么顏色?肉是甜是酸?是軟是硬?弄了兩個小時。弄了半個小時一個都弄不了,滿頭大汗,真是冬天出大汗。抬頭一看,呀!不對頭,那些美國同學都做完跑光了,把蘋果拿回去吃了。他們不需剖開,因為他們比較熟悉,查查冊子后面的普通名詞就可以定學名,在他們是很簡單。我只弄了一半,一半又是錯的。回去就自己問自己學這個有什么用?要是靠當時的活力與記性,用上一個晚上來強記,四百多個名字都可記下來應付考試。但試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蘋果在我國煙臺也沒有,青島也沒有,安徽也沒有……”[19]不過,與竺可楨的遭遇不太一樣的是,在克服各種困難后,胡適成功地轉到了他興趣濃厚的哲學專業(yè)。
在學習之外,竺可楨還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國社會透入骨髓的種族歧視。1911年暑期,他與同校修讀農(nóng)學專業(yè)的中國同學去了美國的南方省份勘察水稻和甘蔗,路途中看見黑人被虐待、與白人相隔離得很開。這或許強烈地喚起了他在唐山路礦學堂學習時的記憶:
教數(shù)、理、化和土木工程的教員全是英國人。他們不但不識中國字,連學生的英文名字也不肯記。每個學生有一個號數(shù),像監(jiān)獄里囚犯一樣,我記得我的號數(shù)是127。上課時不用翻譯,全講英國話,也不管學生能不能聽懂,這初次使我嘗到半殖民地教育的味道。[15]
這樣,腦海中的記憶“基因”與現(xiàn)實中的切身體驗實現(xiàn)了無縫對接,促使青年竺可楨強烈反對身邊的種族歧視。1912年,他被選為伊利諾伊大學國際俱樂部的會員,并住進了俱樂部宿舍。這個俱樂部由伊利諾伊大學的外國在校生所組織,目的是“一致對于美國人的歧視外國學生、有色人種和猶太人表示不滿”。
當然,對于竺可楨來說,住進國際俱樂部宿舍還蘊藏著更深遠的意義。國際俱樂部在康奈爾大學也存在,胡適稱之為“世界學生會”(Cosmopolitan Club),并活躍于其間。它是校際組織“世界學生聯(lián)合會”的分會。胡適從大二開始就住進了世界學生會的宿舍,共住了3年(1911夏—1914夏),這構成了他留美生活經(jīng)驗的重要內(nèi)容——能夠和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交往。這樣的友誼有的維持了幾十年而未中斷,正如他自己總結的,“這些國際友誼對我來說真受惠不淺;它使我的智慧天地為之擴大,使我能真正了解許多國家的習俗和人民的生活方式”。[20]估計竺可楨也會有類似的體悟。
因為對學業(yè)不感興趣和種族歧視帶來的屈辱感,關于在伊利諾伊大學度過的三年,竺可楨的總體評價是特別負面的——“對于同學、老師和所讀課程統(tǒng)沒有起什么好感”。但總而言之,即使到了晚年,他的思想里仍在不斷反射那段“伊利諾伊歲月”。
盡管自稱在伊利諾伊大學修讀農(nóng)學專業(yè)的3年是“虛渡”,但竺可楨自己也承認,是這段求學經(jīng)歷直接推動他從伊利諾伊大學畢業(yè)后走上氣象學研究之路并進入哈佛大學深造的,他曾寫道:
因為已經(jīng)化了三年時間在農(nóng)業(yè)課程上,所以我只想選和農(nóng)業(yè)相近的科目,當時所想到的是森林或是氣象,結果我選了氣象。那時在美國只有哈佛大學的研究院有氣象課程,所以我就轉到哈佛大學的地學系。[15]
當然,在伊利諾伊大學求學的3年不單單影響了竺可楨畢業(yè)后的去向,在他的整個職業(yè)生涯中也留下了或明或暗的印記。
其一是學術研究方面。1918年回國后,竺可楨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至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不久即改組為東南大學) 教授地理、氣象課程。1922年,他發(fā)表了《南京之氣候》一文[21],文中以南京的氣候為范本,分析了氣象因素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同年發(fā)表的《氣象與農(nóng)業(yè)之關系》一文[22],則進一步強調(diào)了氣象之于農(nóng)業(yè)的基礎性地位,推動了農(nóng)業(yè)氣象學的發(fā)展。此后,他長期推動測候工作,籌備組建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并提議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其作用之一便是服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23];其實,早在1921年,他便力倡政府多設氣象臺,給出的一個理由正是氣象臺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重大的積極作用。[24]更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楨注意到中國古代有著異常豐富的物候記載,因而特別重視發(fā)展物候?qū)W。1963年,他發(fā)表了《一門豐產(chǎn)的科學——物候?qū)W》一文,并出版《物候?qū)W》一書,提出“利用物候知識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物候觀測的數(shù)據(jù)是綜合氣候條件(氣溫、濕度等等) 的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把它用于農(nóng)事活動,就比較簡便,易為農(nóng)民所接受”[25],“物候這門知識,是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而產(chǎn)生的,在今天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有很大作用”。[26]一年后,他又發(fā)表了《物候?qū)W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一文。[27]
竺可楨的這些學術研究多多少少都與早年在伊利諾伊大學上過的課程有關,比如,物候與植物學、動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密切關聯(lián),而植物學和動物學正是他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時的基本科目。
其二是擔任中國科學院領導方面。竺可楨于194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后,主持和組織了不少農(nóng)業(yè)以及生物學方面的科研工作。在中國科學院,他除了負責地理學各研究所的工作,還是生物學各研究所的領導。比如,1951年9月14日,他報告了生物學地理學8個研究所的工作情況[28];1953年2月27日,在全國植物病理會議及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代表大會聯(lián)合會上作報告[29];1957年3月11日,為熱帶亞熱帶資源開發(fā)科學討論會致開幕詞[30];1962年11月21日,在全國植物地理學和植物生態(tài)會議上講話[31];1964年9月21日,在中國植物學會第一屆植物引種馴化學術會議上講話[32];另外,1957年適逢生物學家、動植物雙名法的創(chuàng)立者林奈誕辰250周年,竺可楨在紀念會上致開幕詞。[33]
而且,竺可楨還長期參與領導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比如,1954年參加黃河勘察隊考察西北水土保持工作[34]、1955年視察晉西北地區(qū)水土保持工作。[35]并直接參與了新中國的一些農(nóng)業(yè)工作,比如,1957年,參加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7個研究所的成立大會并講話[36];1961年,號召“增辟農(nóng)田水源,節(jié)約灌溉用水,為加強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而奮斗”[37];1964年,出席全國農(nóng)業(yè)區(qū)劃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議并講話。[38]他也多年兼任農(nóng)業(yè)科學協(xié)調(diào)委員會委員等職務。(27)詳見江增輝博士學位論文《西學東漸的成功典范——竺可楨對中國科學與教育發(fā)展的貢獻及其方法論意義》附錄二。
竺可楨被委以,且能承擔這些工作,不能說與他在伊利諾伊大學修讀農(nóng)學專業(yè)的經(jīng)歷毫無關聯(lián),期間他學習的土壤、作物育種等知識都奠定了他后來做這些工作的基礎。所以,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的經(jīng)歷對竺可楨產(chǎn)生了實實在在的積極作用。
在《思想自傳》中回憶伊利諾伊大學的學習經(jīng)歷時,竺可楨多處提到了“我們”。當年,他在唐山路礦學堂的同班同學莊俊、錢崇澍也考取了第二批“庚款留學生”——竺可楨排名第28,平均分63.8;錢崇澍、莊俊則分別位列第16名和第64名,平均分為66.85和55.15。([17],98-102頁) 3人一同進了伊利諾伊大學,莊俊入建筑工程系,錢崇澍也選了農(nóng)學專業(yè)。因此,錢崇澍與竺可楨應該一起經(jīng)歷了入校半年后的改換專業(yè)風波及1911年暑期的美國南部之行。更有意思的是,錢崇澍后來的人生與竺可楨相交密集。
錢崇澍是著名的植物學家,中國現(xiàn)代植物學奠基人之一。與竺可楨不同,錢崇澍從伊利諾伊大學畢業(yè)后將與農(nóng)學更為相關的植物學作為了自己的學術志業(yè)。他1916年回國,在多所高校任教,是清華大學生物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后來,進入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工作。1933年,他參與籌備和組織了中國植物學會。1948年,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物組)。新中國建立后,擔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并長期當選為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晚年,主持編撰《中國植物志》。[39-40]
竺可楨則始終是中國科學社的重要骨干,為推動中國科學社的發(fā)展不遺余力,回國后長期當選理事會成員[41],而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正是中國科學社的組成部分。[42]20世紀二三十年代,竺可楨與錢崇澍的人生于是因中國科學社又有了交叉。此外,1948年,竺可楨也當選了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數(shù)理組)(圖2、圖3),更為難得的是,他們還是浙江同鄉(xiāng)。[43]
圖3 1948年9月,部分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前排左四為竺可楨、最后排中間者為錢崇澍)(28)圖2、圖3中的人物辨識,詳見樊洪業(yè):《首次院士會議合影識圖記》,《中國科技史雜志》,2013年第3期。
1949年7月,竺可楨和錢崇澍一起在北平參加了“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并坐在一起留影(圖4)。[44]新中國成立后,二人又在中國科學院相逢,并繼續(xù)共事。1955年,竺可楨也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竺可楨作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還是生物學各研究所的領導,與錢崇澍有直接且密切的工作往來。所以,稱錢崇澍是竺可楨人生的見證者是十分恰當?shù)摹6吮舜藦耐?、同鄉(xiāng)到同事的身份轉變,也契合著他們從伊利諾伊大學到中國科學院的人生軌跡之流變,并熔煉于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只不過,錢崇澍于1965年去世(29)錢崇澍生于1883年,比竺可楨大7歲。,比竺可楨早了9年。
錢崇澍去世2個多月后的1966年2月27日,竺可楨回復了錢崇澍之女錢南芬?guī)滋烨暗膩硇?提到隨信“附令尊生前親筆書函附書一本”,他讀后有似回望自己的一生:
得書后彌增感觸,悲思交集。因念楨與令尊五十多年前唐山同學,于1910年同輪赴新大陸?;貒笥殖T谥袊茖W社、東南大學,和解放后本院同事,一旦訣別,能不黯然。[45]
在懷念錢崇澍這位同鄉(xiāng)、同窗、同事和朋友的同時,借他那見證者的一雙眼睛,竺可楨也看到了從唐山路礦學堂一路走來的自己。而這條路上,無論如何評價,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的3年都是十分重要且不容忽視的一段旅程。
竺可楨是中國公眾耳熟能詳?shù)拇罂茖W家,1949年以前,他主持創(chuàng)辦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地學系——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1921—1928),先后領導過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28—1936) 和浙江大學(1936—1949);1949年以后,他參與領導了中國科學院和全國的科學事業(yè),1954年起當選第1至第3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副主席。除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氣象學、地理學成就斐然之外,他在科學史、科學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也頗有建樹。關于這樣一位在現(xiàn)今科學界仍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泰斗人物,有太多的歷史內(nèi)容值得并有待挖掘。
《竺可楨全集》是目前囊括竺可楨個人著述最為廣泛的原始資料匯編,其中還收入了學界已知的他的全部日記。但是,所有資料的年份均不早于1916年。[46]1914年至1915年,中國留美學生發(fā)起成立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辦了《科學》雜志。竺可楨是該社第一批社員和《科學》雜志的早期編輯。此后,他積極為《科學》撰文?!霸?916年到1927年的11年間,《科學》雜志共收入了他的科學論文和譯文31篇”。[47]這些正是竺可楨留下的最早一批中文文獻。同樣也是在1916年,他在MonthlyWeatherReview上發(fā)表了他人生最初的3篇英文文章。([46],目錄)只不過,此時距離他離開伊利諾伊大學已3年。因此,關于竺可楨在美留學時期的個人史研究是較為薄弱的。
本文展示和考察了竺可楨的“伊利諾伊大學成績單”,部分彌補了竺可楨1916年以前研究資料的缺失,使青年竺可楨的歷史形象更清晰了一些。竺可楨1910年至1913年在伊利諾伊大學的學習生涯是忙碌且任務繁重的,雖然由于國情差異及專業(yè)不匹配,他的成績表現(xiàn)不突出,但他勤奮、刻苦、努力。盡管在伊利諾伊大學的學習體驗不佳,竺可楨卻在此打牢了隨后進入哈佛大學深造的知識基礎,這三年的學習也實打?qū)嵉赜绊懥怂髞砣松械目茖W研究和管理工作。在中國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以竺可楨為代表的“庚款留學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群體,他們接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等教育,之后回到中國,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科學技術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
歷史人物,一如竺可楨,似乎是很令人熟悉的;但是,這種“熟悉”究竟是一種真實,還是一種幻象,仍值得做出反思,這也意味著對歷史人物的研究仍存在著巨大的推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