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英 歐陽瑛 張海燕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yī)院骨科 365000
上肢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目前對于上肢骨折的臨床治療相對理想,內外固定手術均可理想滿足患者的骨折復位固定需求[1]。但是無論是哪種治療方案,患者在術后均面臨骨折愈合緩慢、上肢功能顯著減退、生活質量降低等問題,如果患者長期未能恢復上肢功能可能造成其身心二次損傷,因此積極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2]。有研究顯示,針對上肢骨折強化專科護理對于上肢骨折的恢復效果顯著,而握力球屬于臨床上常用的改善疼痛,增加耐受力與依從性的措施,同時握力球操作時會產生上肢肌肉聯(lián)動,因此握力球也可促進上肢功能的恢復[3]?;诖?本研究為促進該類骨折的恢復,現(xiàn)對其實施握力球聯(lián)合強化??谱o理,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上肢骨折患者,依據(jù)患者入院奇偶性予以編號,奇數(shù)為對照組,偶數(shù)為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齡(43.78±5.57)歲;橈骨骨折15例,尺骨骨折13例,肱骨骨折10例,肩胛骨骨折7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3.48±5.76)歲;橈骨骨折17例,尺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8例,肩胛骨骨折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入組患者均對本研究完全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經X線、CT影像學診斷確診為上肢骨折;②患者均于本院展開手術治療,且手術成功;③患者年齡18~59周歲;④認知功能正常、理解能力較佳,具備較好的依從性。(2)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認知功能損傷、精神障礙類疾病;②合并有惡性腫瘤、腦出血、多處外傷等急需其他治療恢復的情況;③妊娠期婦女。
1.3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方案均為切開內固定手術。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即患者在術后按醫(yī)囑予以鎮(zhèn)痛、安靜環(huán)境、安撫、注意力分散等干預,在患者疼痛緩解后予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飲食干預、輔助訓練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握力球聯(lián)合強化??谱o理,具體措施如下:(1)抽調本科室護理精英組建干預小組,護士長任小組長,查閱最新的上肢骨折護理文獻,整理相關??谱o理措施,形成護理模板,組織全部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學習,并對護理措施進行討論,確認其在我院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對其進行適當?shù)膬?yōu)化,使其貼合我院實際情況。(2)建立個人檔案,在患者入院后即采集患者的相關個人信息,為其建立個人檔案,評估患者術后存在護理問題,預先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3)環(huán)境支持,依據(jù)患者的個人檔案中的喜好信息,長期播放患者喜好的音樂,以舒緩為主,減輕患者的不適感,保持患者病房的安靜、整潔,并適當?shù)匮b點,以保持較高的舒適性,減少環(huán)境應激表現(xiàn)。(4)體位護理,在術前、術后,依據(jù)患者骨折類型不同及患者個人情況不同,選擇不同的舒適體位,并輔助患者取得舒適體位,并保持體位不會影響到患肢,定時予以患者體位更換輔助,查看患者的創(chuàng)口。(5)鎮(zhèn)痛護理,在患者麻醉藥物消退后,依據(jù)醫(yī)囑予以鎮(zhèn)痛支持,包括注意力轉移、握力球、肢體按揉、語言安撫、藥物鎮(zhèn)痛等措施,依據(jù)患者的情況選取合理的處置方法。(6)握力球,握力球材質為具有高彈性的柔軟記憶海綿,在患者術后手部具備伸縮能力后即開展握力球,引導患者使用患側手部握住握力球,用力緊握,握住后堅持10s,然后再松開,3次/min,持續(xù)30min,每日進行1次,握力頻率與次數(shù)依據(jù)患者的在骨折前的體質進行調節(jié),整體上為循序漸進,在患者恢復較佳的情況下,可提升握力球的質量,以促進訓練。(7)功能康復鍛煉,依據(jù)患者骨折不同,自身機體素質的差異,制定針對性的上肢功能恢復訓練。不影響肩肘的骨折患者于術后1~2周后(腫脹消退后)開始肩關節(jié)與肘關節(jié)活動,進行關節(jié)伸縮、繃緊舒張,自主活動,每日進行3次(不進行旋轉活動),單次持續(xù)時間為20min,依據(jù)患者耐受能力持續(xù)調整,至多40min,同時逐漸增加運動項目,包含抬臂、伸展、舉臂等操作,漸進進行,持續(xù)增加訓練強度,待條件成熟后開始一些生活手部活動訓練,如抬臂夾菜、側手抓玻璃球等;對存在肩肘關節(jié)影響的骨折患者,在術后3~4周開展訓練。在術后7~8周開始固定后前壁旋轉活動,每日進行3次,旋轉時間依據(jù)患者耐受進行調整。(8)累及手部功能的患者需要在術后1周后展開手部功能鍛煉,主要操作以手指屈曲為主,另外在鍛煉開始前,患者疼痛感較低后,需要對患者的手指進行被動訓練,以促進肌肉恢復,預防肌腱粘連與關節(jié)內粘連。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復情況,包括上肢關節(jié)屈曲、伸展、外旋情況以及綜合上肢功能,綜合上肢功能使用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MA)測定,總分為34分,分值越高,上肢功能越佳。(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恢復情況,即術后疼痛消退時間、腫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3)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包含排便、吃飯、服飾、打理面容及清洗。各維度均采用標準計分法,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佳。
2.1 上肢功能恢復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上肢屈曲、伸展、外旋角度以及FMA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上肢屈曲、伸展、外旋角度、FM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2 骨折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消退時間、腫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折恢復情況比較
2.3 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排便、吃飯、服飾、打理面容及清洗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排便、吃飯、服飾、打理面容及清洗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比較分)
人體中最為靈活的肢體即上肢,尤其是手部,上肢具備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極高的靈活性,人類的主要社會活動,如穿衣吃飯等很大程度上依賴上肢進行,因為極高的靈活性需要上肢各個部位肌肉與骨骼共同作用,因此一旦任意上肢位置出現(xiàn)骨折就會造成關節(jié)活動、上肢功能受限,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造成顯著損傷[4]。如何有效縮短上肢骨折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復時間,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對于上肢骨折患者具有重要意義[5]。
強化專科護理是臨床上常用的疾病針對性護理模式,依據(jù)患者的疾病類型,整理出能夠促進患者疾病康復的對應??谱o理,而強化??谱o理則是對此類措施進行優(yōu)化與針對性護理,以更貼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從而增強臨床效能的手段[6]。握力球則是臨床上常用減壓、鎮(zhèn)痛護理措施,其在進行捏握時可以產生血管硬切力以及肌肉牽拉作用,能夠刺激血管內皮細胞,促進血管擴張,增進血流速度,增加上肢的血氧量與營養(yǎng)量。而肌肉牽拉可以緩解因為疼痛以及手術造成的患肢肌肉繃緊,同時促進其適應骨折后的生物環(huán)境,促使肌肉保持放松狀態(tài),以降低肌肉繃緊對于組織刺激,從而促進因為骨折所致的炎癥因子排解[4]。
本文結果顯示,實施握力球聯(lián)合強化??谱o理的觀察組上肢功能恢復情況、術后骨折恢復情況、生活能力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分析認為:強化專科護理通過針對性措施降低患者術后的應激表達,并在較早階段開始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持續(xù)鍛煉+握力球對于肌肉血管的牽引,可以促進上肢的肌肉、神經以及其他組織適應骨折生理狀態(tài),繼而降低骨折對于周圍組織的持續(xù)刺激,提升組織的血氧及營養(yǎng)物質供應,以促進骨折恢復。同時神經、肌肉適應后,可提升患者在骨折狀態(tài)下的上肢活動能力,以增強生活能力,增強鍛煉的耐受度,而鍛煉耐受度與活動能力的增加則會提升鍛煉強度與鍛煉時間,以進一步增強鍛煉效果,最終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對上肢骨折患者實施握力球聯(lián)合強化專科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促進骨折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