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飛婷
【文本解讀】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則寓言故事,內(nèi)容淺顯,寓意深刻。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卻置之不理,鄰居好心勸告他也不聽,后來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結(jié)果小葫蘆都落光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它告訴我們:看問題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導(dǎo)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自主學習,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品味語言。最后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化身鄰居勸一勸種葫蘆的人,加深學生對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理解,既內(nèi)化了課文內(nèi)容,學生的口頭表達也得到了訓練。
【教學目標】
1.認識“葫”“蘆”等11個生字,會寫“棵”“盯”“治”“怪”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對比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引導(dǎ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了解種葫蘆的人最后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初步懂得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整體感知
1.揭題,學習生字“葫”“蘆”。
導(dǎo)語: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僅是開心的笑聲,還有許多思考。今天我們要學一個故事,誰來讀一讀故事題目?(相機學習生字“葫”“蘆”,“蘆”單念是二聲,在“葫蘆”一詞里是輕聲。)
2.交流故事大意,學習生字“鄰”。
(1)課前,我們預(yù)習過課文了,你們知道題目是誰對誰說的話嗎?
預(yù)設(shè):種葫蘆的人對鄰居說的話。(相機學習生字“鄰”。出示詞卡“鄰居”)“鄰”是前鼻音,跟讀,開火車讀,齊讀。
(2)追問:他為什么要對鄰居說這句話呢?
預(yù)設(shè):因為鄰居和他說葉子上生了蚜蟲,要治一治,他回答說我要的是葫蘆。
3.巧妙過渡。
同學們真厲害,自己就讀懂了故事的好多內(nèi)容??磥砟銈兪钦娴暮芟矚g這個故事。接下來請同學們打開書,再讀一讀這個故事。
二、學文明理,啟發(fā)思考
活動一:三個“葫蘆”辨一辨,問一問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會的字借助拼音讀。
2.研習“葫蘆”。
(1)讀好三句話: 我要的是葫蘆。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
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2)引導(dǎo)發(fā)現(xiàn):三句話中都有“葫蘆”,鼓勵學生對三個“葫蘆”提問。
預(yù)設(shè):同樣是“葫蘆”,為什么有一處是用量詞“棵”,有一處是用量詞“個”?這三個“葫蘆”的意思一樣嗎?“一棵葫蘆”中的“葫蘆”指的是什么呢?……
(3)交流解疑。
①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
預(yù)設(shè):“一棵葫蘆”中的量詞是“棵”,這里的“葫蘆”指的是種下的葫蘆苗。(相機學習生字:棵)
②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預(yù)設(shè):“幾個小葫蘆”指的是小小的葫蘆果。
③我要的是葫蘆。
引導(dǎo)學生區(qū)分②③兩句話中“葫蘆”的不同:這里的“葫蘆”指的是剛剛結(jié)出來的小葫蘆嗎?
預(yù)設(shè):我要的是“長得賽過大南瓜的葫蘆”。
(4)再讀三句話,感受“葫蘆”的不同。
3.巧妙過渡。同樣是“葫蘆”,放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也不同。你們不僅會發(fā)現(xiàn)問題,還能自己解決問題,真了不起!小葫蘆是怎么長的呢?請讀一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
(1)交流反饋。
預(yù)設(shè):細長的葫蘆藤—長滿綠葉—開出幾朵小花—花謝以后—掛了幾個小葫蘆。(學生說,老師將“葉”“花”“果”字貼在黑板一側(cè)。)
(2)小結(jié)并過渡:長葉,開花,掛小葫蘆,就是這樣的生長過程。加大點難度,誰能一邊介紹葫蘆的生長過程,一邊把這些板貼按順序貼到葫蘆架上?
(3)利用板貼,學生介紹并演示葫蘆的生長過程。
根據(jù)學生的演示,補充理解:“長滿綠葉”中的“滿”字是指一點空隙都沒有,密密麻麻的,因此板貼中的綠葉要貼得滿滿當當。平時我們對別人表示感謝,會說“謝謝”?!盎ㄖx以后”中的“謝”字,這里是“掉、落”的意思,所以演示時要把長在綠葉中的花拿掉或落到地上。
(4)葫蘆生長是有規(guī)律的。請再次朗讀第1自然段的第1~3句話,感受葫蘆的生長過程。
4.借助道具,指導(dǎo)朗讀。
瞧,(拿道具)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啊,喜歡嗎?誰來夸夸它?(出示: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別讀、小組讀、齊讀,讀出感嘆號中贊美的語氣。
追問:小葫蘆太可愛了,大家都喜歡,種葫蘆的人喜歡不喜歡呢?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關(guān)注種葫蘆人的行為,抓住關(guān)鍵詞“每天都”“看幾次”,通過朗讀,體會種葫蘆的人對小葫蘆的喜愛和渴望。
活動二:兩幅插圖比一比,問一問
1.巧妙過渡,鼓勵學生提問:他那么喜歡小葫蘆,最后得到了嗎?看看下面兩幅圖,你有什么疑問嗎?
2.學生交流自己的問題,教師注意及時點撥,引導(dǎo)學生對比兩幅圖中的不同處,提出自己的思考。
預(yù)設(shè):為什么原來綠油油的葉子,后來就黃了呢?為什么原來完整的葉子還有了一個個洞呢?種葫蘆的人本來開開心心的,為什么后來那么驚訝呢?
3.提煉問題要點,出示學習要求:為什么最后種葫蘆的人沒得到他想要的葫蘆?問題的答案就藏在課文第2~4自然段,輕聲朗讀課文,去找一找吧。
4.交流原因。
預(yù)設(shè):有蚜蟲。
(1)相機介紹蚜蟲。
蚜蟲是一種害蟲,它會對植物產(chǎn)生危害,抑制植物的生長,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造成植物的根莖生長緩慢,甚至枯死的現(xiàn)象。它常常聚生于植株頂端的嫩葉、嫩莖與花蕾上,用口器吸食汁液。葉莖受害后,生長緩慢,發(fā)黃,變形,生長點矮縮變小。
(2)探究人物內(nèi)心: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追問:那個人怕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種葫蘆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指導(dǎo)朗讀,讀出不屑一顧的語氣。
(3)關(guān)注人物的言行: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啊,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學習生字“盯”,后鼻音,開火車讀、齊讀。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盯”的意思,借助小葫蘆(道具)演一演。
想象種葫蘆的人專注時的神態(tài)、動作,請學生表演朗讀:“我的小葫蘆啊,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讀出種葫蘆的人急切的心情。
(4)小結(jié)并過渡:看來種葫蘆的人壓根沒把蚜蟲放在眼里,怪不得沒有得到葫蘆呢!還有別的原因嗎?
(5)不聽勸。
①學生朗讀對話。
②探究人物內(nèi)心: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追問:在他看來,葉子上的蟲用不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對比朗讀,體會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指導(dǎo)學生讀出種葫蘆的人不以為意的語氣。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③學生分角色朗讀鄰居和種葫蘆人的對話,指名讀、男女生分角色讀。
5.巧妙過渡:鄰居勸他治蚜蟲,他完全沒放在心上,就這樣,沒過幾天——(引讀第4自然段)
活動三:一種勸法想一想,問一問
1.過渡:學到這里,同學們有沒有新的問題?
預(yù)設(shè):葉子為什么會慢慢地變黃呢?(葉子上長了蚜蟲)葫蘆為什么最后會一個個都落了呢?種葫蘆的人最后沒有得到葫蘆,那鄰居該怎么勸說才能成功呢?……
2.提煉問題要點,并設(shè)置情境:蚜蟲、葉子、葫蘆這三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如果你是那個鄰居,你會怎么勸說呢?
(1)學生獨立練說。(師巡視,如果學生練習有困難,可以出示資料《葉子的作用真大》。)
(2)同桌互相交流練說。
(3)學生交流分享,教師相機引導(dǎo),勸說中要說清楚蚜蟲、葉子、葫蘆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蚜蟲會吸走葉子的營養(yǎng),葉子營養(yǎng)少了,無法輸送營養(yǎng)給葫蘆,葫蘆就黃了,最終葫蘆就會一個個落了。(出示關(guān)系圖)
(4)借助可以翻動的板貼,邊勸說邊演示。
3.小結(jié):原來,那個人一個葫蘆也沒有得到,是因為他不明白蚜蟲、葉子、葫蘆這三種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三、對比觀察,寫好漢字
1.玩摘葫蘆游戲,檢查生字學習情況。
2.出示生字“棵”“盯”“治”“怪”,引導(dǎo)學生對比觀察結(jié)構(gòu)。
預(yù)設(shè):四個生字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
3.指導(dǎo)書寫“棵”“怪”。
(1)師范寫:“棵”是木字旁,捺畫變成點,右邊是“果”字?!肮弊謾M畫多,間距要相等,撇、捺要舒展,而且不落地。
(2)師范寫:“怪”的豎心旁長而直,“又”字開小口,“土”字藏下面。
生描紅、書寫,師巡視。
投影展示,評價反饋,再次書寫。
四、續(xù)編故事,拓展延伸
轉(zhuǎn)眼就到了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葉子上又長了一些蚜蟲,這一次,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課后想一想,把新故事說給同伴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