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灣區(qū)實驗學校 劉捷峰 文小武
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凸顯出音樂課程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樂理知識的傳授,還要重點介紹音樂的歷史文化,挖掘作品的深層次內涵,以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yǎng)。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學文化與情感培養(yǎng)的作用,其次提出具體的培養(yǎng)路徑,旨在促進學生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文化和情感素養(yǎng)可以促進智力的發(fā)展,提高其審美能力,使其成為一個能夠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和理解美的人。當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后,對該門學科充滿興趣,以更認真的態(tài)度學習樂理知識,全身心投入課堂,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激活右腦,有利于智力的開發(fā)。當學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時,思維也會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得到相應的鍛煉,逐漸學會從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生成獨特的見解,在與同伴和教師的交流中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沉浸在作品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音樂文化和情感素養(yǎng)的培育有利于開發(fā)智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積極開動大腦思考問題,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作品形成深刻的認知,為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受年齡因素的限制,小學生尚未具備成熟的思想理念,學習的動力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興趣。教師通過滲透音樂文化的方式使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分析出不同作品的情感時,能夠生成滿足感和自豪感,進而主動進入后續(xù)的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音樂興趣的激發(fā),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例如,在講述與樂器相關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展示真實的樂器,或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圖片和視頻資料,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通過對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加深對作品情感的理解。也就是說,培養(yǎng)音樂教學文化和情感素養(yǎng)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活動參與程度,有利于深度學習理念的落實。
小學音樂教學以欣賞為主,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介紹作品的文化背景,帶領他們共同分析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感情,掌握音樂所表達的具體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介紹本課的作品,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通過鑒賞活動讓學生了解更多元的音樂風格,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時,學生的身體和心理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全神貫注于曲目的聆聽,有利于緩解日常學習的壓力,陶冶情操的同時釋放天性,進一步提升情感素養(yǎng)。所以教師在課堂中除了介紹樂理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欣賞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鍛煉他們的審美能力,使其對音樂文化形成一定的了解,有利于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
受年齡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很難對一件事情保持長久的專注,在課堂中經常出現(xiàn)分心、走神等情況,學習效率得不到保障。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根據(jù)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具體事物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將音樂符號和節(jié)拍轉化為圖片、聲音或視頻,并在其中滲透文化知識,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作品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另外,在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下,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興趣驅使他們主動發(fā)表意見,在集思廣益中形成活躍的班級氛圍,有利于音樂文化的滲透和情感素養(yǎng)的培育。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作品的情感,促進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文化的熏陶下,學生明確了日后的學習方向,提高了感知美和欣賞美的能力。
以人音版四年級上冊《故鄉(xiāng)是北京》為例,歌曲講述的是生于北京的人們對鄉(xiāng)土懷戀的情緒,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傳統(tǒng)景物,又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都市的風貌,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歌曲中出現(xiàn)景物的圖片,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其更好地感受北京古城的魅力,對作品的文化背景形成初步了解。然后播放歌曲的音頻資料,要求學生用心聆聽并思考問題: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的?歌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經過討論,學生總結出該首作品屬于女聲獨唱,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三個樂句,節(jié)奏上屬于先緊后松,是戲曲音樂的典型特點;第二部分速度增快,節(jié)奏緊湊,情緒變得激動;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節(jié)奏上加快了一倍。通過這樣的安排,學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流露的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熱愛之情,有效培養(yǎng)了音樂文化和情感素養(yǎng),在渲染班級氛圍的同時加深了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充分保證了音樂教學的實際效果。
音樂與現(xiàn)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舊采用原始的授課方式,脫離現(xiàn)實的教學使學生感受不到音樂的樂趣,不利于音樂文化和情感素養(yǎng)的培育?;诖?,教師要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深入研究教材,總結出本課作品的思想內涵,將其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展開學習,對音樂歷史文化和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認知,以此保證他們的學習效率。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加入專業(yè)知識的研究中,積累更多音樂文化,同時也使身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有效緩解學業(yè)壓力,為日后長遠的發(fā)展做好鋪墊。由此可見,結合現(xiàn)實生活能夠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情感的理解,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以人音版四年級下冊《白樺林好地方》為例,這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歌詞描寫的是山、水、森林、湖泊等美麗的自然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白樺林家鄉(xiāng)的贊美與熱愛之情。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詢問學生在春天有沒有跟著家人去踏青?親眼見過哪些美景?在自由討論中引出本課主題。由教師先行示范演唱,學生跟隨音樂打擊節(jié)奏并分組進入,而后重點介紹歌曲中節(jié)奏較長的句子,“蓬得得蓬蓬”,雖然它沒有實際意義,卻可以更好地表達情感,充分感受到歌曲對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而后進入到拓展環(huán)節(jié),加拿大三面環(huán)海,地廣人稀,風景非常漂亮,在每年春暖花開的三四月,當?shù)厝硕紩c祝楓糖節(jié),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不僅會親自制作楓糖,大家聚在一起品嘗,還會載歌載舞,上演精彩的歌曲表演。通過結合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對音樂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創(chuàng)作背景的提示下總結出作品中蘊含的感情,切實提高他們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教育事業(yè)的改革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多媒體設備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便捷的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互動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到課堂中,營造濃厚的音樂教學氛圍。另外,信息技術拓寬了教學的廣度,將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感情色彩以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保存學生不同時期的表演視頻,在鮮明的對比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或不足之處,促進音樂綜合水平的提升。將信息技術融入音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領悟歌曲蘊含的感情,在多元的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yǎng)。
以人音版五年級上冊《豐收鑼鼓》為例,本課涉及笛子、嗩吶、二胡、堂鼓、云鑼等樂器的學習,旨在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樂器的喜愛。受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部分樂器無法直接帶到課堂展示,為了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對各種樂器形成大致了解。其次,介紹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樂曲借鑒我國民間吹打樂的鼓點并加以變化,發(fā)揮了打擊樂器的表現(xiàn)功能,體現(xiàn)了人們歡慶豐收時的喜悅。最后,播放不同樂器的視頻資料,詳細介紹它們的使用方法和音色,在樂器的加持下使歌曲的情感更豐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豐收時的喜悅之情。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作品的不同畫面。第一部分展示了熱鬧、歡騰、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以嗩吶演奏為主;第二部分旋律優(yōu)美、抒情,開始以吹管樂器奏出有號召性的音調,而后轉入二胡和彈撥樂器,抒發(fā)了人們勞動時歡快的心情;第三部分以笛子為主,展現(xiàn)了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景色;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利用鼓和嗩吶營造出歡慶豐收的宏偉場面。利用信息技術打造生動的音樂課堂,在文化與情感的結合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引導其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美,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考慮到小學生的音樂基礎相對薄弱,不具備完善的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很難準確總結出作品的情感內涵,對相關文化背景的理解也不夠透徹,失去了音樂教學的意義。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賞析,以小組的方式討論不同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在各抒己見中強化欣賞水平,全面總結出最終答案,這樣的方式能夠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對欣賞水平的提高有促進作用。但是合作賞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領悟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要想發(fā)揮團隊的力量,教師應合理劃分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促使其踴躍參與互動,充分保證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以人音版五年級下冊《愛的人間》為例,本課的重難點在于用自然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體驗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的美好情感,懂得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教師在大屏幕上播放《你是我的眼》歌曲視頻,引出本課主題,讓學生知道本課學習的內容與“愛”有關。而后帶領學生欣賞歌曲,并提出問題:“歌曲可以分為幾個樂段?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展開研究,每個人都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分析歌曲蘊含的思想感情,與組內成員交流,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對作品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在討論中總結出歌曲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段是溫馨而甜蜜的;第二段情緒激動,充滿感激之情;第三段表現(xiàn)出沉浸在幸福中的寧靜感。在合作賞析中,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欣賞技巧,對歌曲情感的理解和音樂文化的學習起到推動作用。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鼓勵與夸獎,從而樹立學習自信,以熱情的態(tài)度對待音樂文化的學習和情感素養(yǎng)的培育。因此,教師要及時完善評價機制,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加入課堂,進一步了解學習音樂的方法和技巧,并積極應用于日后的實踐中。贊美的語言讓學生有一種被肯定的感覺,更積極地投入學習,不僅能夠豐富情感體驗,而且可以構建高質量的音樂課堂。在完善評價機制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領悟音樂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提高思維品質,在文化的滲透中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音樂教學的實際效果,體現(xiàn)出評價的重要作用。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黃河頌》為例,首先,教師介紹歌曲的文化背景,歌曲取材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救亡曲《黃河大合唱》,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xié)奏曲的表現(xiàn)手法,融入了船夫號子等中國民間傳統(tǒng)音樂元素,具有華麗的技巧和壯闊的意境,有著極高的學習價值。其次,在情感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秉持激勵性原則,充分肯定學生的答案,并給出針對性的評語,如“你的回答非常貼合歌曲主題,一看就是認真聽講了,學習態(tài)度值得表揚?!比绻麑W生的答案不夠準確,教師也不要一味地批評,而是委婉地指出不足之處,如“你的聽課狀態(tài)非常好,對情感的分析非常用心,要不要換個角度思考呢?”這樣的方式既不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又為學生提供了改進意見。在文化背景的介紹中,學生分析出作品的“愛國”主題,充分提高了情感素養(yǎng),通過完善的評價機制樹立自信心,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后續(xù)學習,有效豐富了情感體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要提高對音樂學科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學生音樂文化和情感素養(yǎng)的培育,提升其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優(yōu)化學生的課堂體驗,增強學生對樂理知識和音樂文化的理解,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