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泓鑠
【摘要】《搖擺時光》是英國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第五部作品,她在該小說中首次使用了第一人稱。在她慣有的寫作風(fēng)格基礎(chǔ)上,舞蹈元素的加入為這部作品增添了新鮮血液。舞蹈作為一種世界語言,與少數(shù)族裔文學(xué)的關(guān)系值得關(guān)注。在小說中,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也是推動故事發(fā)展、構(gòu)成沖突的主要線索。本文試圖對無名主人公“我”與特雷西、頭腦與身體、西方文化價值與西非文化傳統(tǒng)三對沖突進行分析,引發(fā)人們對人生以及種族問題的思考。
【關(guān)鍵詞】扎迪·史密斯;《搖擺時光》;舞蹈;種族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7-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7.015
一、引言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1975—)是英國當(dāng)代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出生于倫敦西北區(qū)的“混血作家”:她的父親是英國白人,而她的母親是牙買加黑人。由于這種特殊的家庭背景,她的小說主題大多關(guān)于種族、階級與性別。1997年,扎迪·史密斯出版了她的處女作《白牙》(White Teeth),為她未來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fēng)格。2016年,她出版了第五部作品《搖擺時光》(Swing Time),與《白牙》《西北》(N.W.)并稱為“倫敦西北區(qū)三部曲”。該小說所描繪的兩位混血女孩的友誼發(fā)人深思,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史密斯十年來最觸動人心的小說,聚焦于她鐘愛的主題:將不同的經(jīng)歷編織成一個連貫的個人故事(Schwartz,2016)。
《搖擺時光》這部小說有兩個主要故事線:一是無名主人公“我”與好朋友特雷西的關(guān)系由親密走向破裂的過程;二是“我”為國際巨星艾米打工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在這部小說中,扎迪·史密斯第一次使用了第一人稱進行敘述,并加入大量舞蹈元素,如踢踏舞、芭蕾舞、黑人傳統(tǒng)舞蹈等。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該小說的研究側(cè)重點不同,國外關(guān)于舞蹈與文學(xué)的跨學(xué)科研究開始較早,而國內(nèi)關(guān)于該方向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尚不成熟。因此,大部分國外研究者將視線聚焦于舞蹈與第一人稱敘述兩個方面。評論家南迪尼·奈爾(Nandini Nair,2016) 表明,閱讀本書時,讀者將會關(guān)注到弗雷德·阿斯泰爾和金格爾·羅杰斯的視頻,不僅因為書名的緣故,而且因為踢踏舞構(gòu)成了本小說的節(jié)奏,爵士樂則成為其背景音樂??湄惪耍‵ranziska Quabeck,2018)將研究重點放在了第一人稱敘述視角上,試圖說明《搖擺時光》的敘述者只是一個影子。國內(nèi)研究者也從不同視角對該小說進行分析,挖掘該小說的深層含義。王卓(2020)深入分析了“舞蹈”作為文化模因的功能與意義。魏達(2021)從白人與黑人、男性與女性、發(fā)達與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二元對立對小說進行了討論。袁錕(2022)對有色移民女性的身份認知進行分析,并對扎迪·史密斯的共同體建構(gòu)意識進行探討。
在《搖擺時光》一書中,無論是來自西非的黑人還是出生于英國的混血兒,他們都是黑人后裔,且擁有著歌舞天賦。舞蹈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通過動作、表情、氣息等表達情感并進行交流,與文學(xué)有許多共通之處。舞蹈與文學(xué)的比較研究有許多角度和路徑,其中舞蹈與少數(shù)族裔文學(xué)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藝術(shù)成為少數(shù)民族作家改善自身和本民族的地位,以及重構(gòu)本民族的身份認同的最強有力的媒介之一(MacClancy,1997:2)。扎迪·史密斯(2016)在采訪中也曾提到過“寫作和舞蹈之間的關(guān)系最近一直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這是一個我希望保持開放的通道。在我看來,與音樂和散文之間的關(guān)系相比,這個連接似乎有點被忽視了,也許是因為它具有一些反直覺的東西。但對我來說,這兩種形式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我覺得舞蹈可以告訴我我所做的事情?!庇纱丝梢?,舞蹈不僅成為她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而且在形式、技巧等方面給予她靈感與啟發(fā)。舞蹈作為該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值得學(xué)者們進行深入探討。本文試圖分析舞蹈在小說中所帶來的沖突,對人類命運思考給予引導(dǎo),挖掘出當(dāng)下英國黑人復(fù)雜的文化身份。
二、“我”與特雷西
《搖擺時光》的主線情節(jié)是圍繞著主人公“我”和童年好友特雷西的友誼與不同的人生選擇所展開的。小說開頭便寫到“我”與特雷西在舞蹈課上相遇,“我們的棕色皮膚完全一樣深淺——就像同一塊褐色料子分成了我倆”[15]12。由于“我”與特雷西有著相同的種族背景,即黑白混血,因此在舞蹈課堂中,她們總是互相吸引著對方,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她們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我”與特雷西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我”成為國際巨星艾米的助理;特雷西成為歌舞劇里的配角演員,最后卻自暴自棄,自毀前程。有些學(xué)者認為“我”與特雷西的分裂是因為階級背景不同。小說中曾多次描寫兩個女孩的不同生活方式。例如購買芭蕾舞用品時,“我”的媽媽購買的是豬皮鞋。而特雷西的舞鞋上卻帶有深粉色的絲帶,還擁有蓬松的芭蕾舞裙,完整的舞蹈裝備讓人羨慕不已。由此可見,部分學(xué)者的觀點是有跡可循的。但是,兩個女孩相差甚遠的舞蹈天分以及對舞蹈的不同理解是導(dǎo)致二人產(chǎn)生矛盾并分道揚鑣的決定性因素。
小說中詳細描寫了“我”與特雷西舞蹈天分的不同。特雷西的足弓像“飛舞的蜂鳥”[15]20,跳起舞來美麗優(yōu)雅,就像是為芭蕾舞而生。舞蹈教師伊莎貝爾小姐告訴“我”是扁平足,學(xué)習(xí)芭蕾可能會影響發(fā)育,甚至導(dǎo)致腳部受傷。在芭蕾舞課上,學(xué)生們通常是跟著古典音樂跳舞。盡管伊莎貝爾小姐會喊著節(jié)拍幫助學(xué)生們跟上節(jié)奏,但是“我”依舊無法理解古典音樂,無法判斷出鼓點。并且,在觀賞舞蹈時,特雷西能夠敏銳地觀察到舞蹈演員的動作以及表情變化,而“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由此可見,二個女孩在舞蹈方面的天分不同就已經(jīng)暗示了兩人的結(jié)局。除此之外,“我”和特雷西對于舞蹈的理解也不同。特雷西認為芭蕾舞是“白人舞蹈”,而古典音樂是“白人音樂”。但是在“我”看來,舞蹈是不分國界、種族、性別的,舞蹈是一種交流方式,可以跨越一切鴻溝。在練習(xí)舞蹈的過程中,特雷西只是一味地進行模仿,并沒有將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融入舞蹈之中,因此她的舞蹈看起來索然無味,甚至是沒有靈魂的,無法引起觀眾共鳴,這也許就是她最終也只能成為舞團中配角的原因?!拔摇眳s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zé)釔畚璧?,從小說開頭“我”觀看與本部小說同名的歌舞劇《搖擺時光》就可以發(fā)現(xiàn),“我”聽到音樂后情不自禁地進行扭動,十分享受?!拔摇蹦軌螂S心所欲地舞蹈,不受任何風(fēng)格及形式的限制。特雷西的世界里只有舞蹈,因為她將舞蹈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而在“我”的心中,舞蹈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是一生的信仰,只要心中真正有舞蹈,即使不從事舞蹈行業(yè),也能夠在舞蹈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兩個女孩因舞蹈相遇,又因舞蹈而分離,仿佛是命運的捉弄。
三、頭腦與身體
“我”的母親也是本部小說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女性人物。扎迪·史密斯通過對母親行為以及語言的描寫,展示出她的理性、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舞蹈的排斥。上舞蹈課時,特雷西的母親全神貫注地關(guān)注著女兒的腳,目不轉(zhuǎn)睛,十分認真。相比之下,“我”的母親對于舞蹈毫無興趣,她總是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為競選國會議員做準(zhǔn)備。在空閑時間,她也很少關(guān)心“我”的生活,只是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安靜的讀書時光。最終,母親成功競選國會議員。在別人看來她是一位成功女性,但是她并沒有采取實際行動幫助黑人女性,之前所參加的公益活動也只是一種競選手段。除此之外,她對特雷西的態(tài)度也值得深入思考。母親曾對“我”說:“(身體)沒有分量,在這個文化里沒分量,在這些人里沒分量,所以你費半天勁就是根據(jù)他們的規(guī)則玩他們的游戲,如果你要玩下去,我保證你到頭來就是大材小用?!盵15]234由此可見,“我”的母親是頭腦的代表,反對身體的主導(dǎo),想要通過汲取知識來改變自身乃至黑人女性的命運。
與此相反的是,小說中對于特雷西的描寫總是從身體出發(fā)。例如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于特雷西穿著的描寫,她總是穿得非常華麗,與眾不同。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對于特雷西舞蹈動作、身體發(fā)育的描寫。特雷西也非常重視舞蹈學(xué)習(xí),為了拿到金獎不斷練習(xí),為了考學(xué)堅持進行排練,并且她在舞蹈上的成就成為她永遠的談資。因此,特雷西是身體的代表。
母親對身體的厭惡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母親雖然是牙買加黑人,但是她長期生活在倫敦,已經(jīng)被西方的觀念同化。并且,在不斷追求黑人女性解放的道路上,她也是通過學(xué)習(xí)白人的政治理論進行的。西方文化與舞蹈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是對立的:當(dāng)西方加強精神力量的文化開始時,身體的地位逐漸被削弱;而舞蹈卻注重對身體的贊美。(Zmolek&Joséphine,2018)?!霸诂F(xiàn)代性話語對理性自由主體的盲目追逐中,身體被拋棄和壓抑,淪為思維和語言的對立面?!保ㄖ煺Z丞,2017:475)母親崇拜西方文化并通過學(xué)習(xí)改變自己的命運,必然會產(chǎn)生對身體的蔑視以及厭惡。其次,黑人女性的身體受過嚴(yán)重傷害。歷史上,黑人曾遭受非人的待遇,尤其是黑人女性。小說中曾提到的“搶陰道游戲”也體現(xiàn)出女性身體不被尊重,不僅曾經(jīng)如此,當(dāng)今現(xiàn)狀也是如此。因此,“我”的母親對自己的身體產(chǎn)生厭惡之感,這是無法治愈的心理創(chuàng)傷。
在這樣的雙重壓迫下,“我”的母親重視知識的學(xué)習(xí),渴望通過教育彌補人生。相比之下,特雷西更喜歡欣賞自己的舞姿,也喜歡讓人欣賞自己的身體,因為舞蹈是“內(nèi)在于人類語言能力的喑啞,是它(語言)寓居在語言中的無言”(阿甘本,2014:253)。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待身體的不同態(tài)度恰恰是母親對特雷西看似“莫名其妙”的恨的根源,而舞蹈正是體現(xiàn)身體和頭腦之間的矛盾的最好載體(王卓,2020)。
四、西方文化價值與西非文化傳統(tǒng)
在《搖擺時光》中,史密斯講述的故事從倫敦西北區(qū)跨越到西非?!拔摇背蔀閲H巨星艾米的助理后,跟隨她來到西非建立一所黑人女子學(xué)校,幫助當(dāng)?shù)嘏瘮[脫困境,接受教育。也是在這次的旅途中,“我”徹底認識到白人的無知以及對非洲文化的刻板印象。在艾米的表演中,她經(jīng)常加入非洲舞蹈、音樂元素。然而,她卻對非洲文化一無所知,只是為了增添自己表演的豐富度,吸引他人眼球。對于原始非洲部落來說,舞蹈是情緒表達、交流的一種方式,也是祭祀進行的重要活動之一,因此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并不像艾米那樣隨意挪用加入自己的表演中。舞蹈失去藝術(shù)靈性,只剩下展覽價值和市場價值;舞蹈及其展示的性感成為大眾情感消費的商品,成為消費文化的載體(王捷,2019)。這種將非洲文化作為商業(yè)噱頭來吸引觀眾的做法在很久之前就存在了,即“黑臉喜劇”?!昂谀樝矂 笔?9世紀(jì)非常流行的一種表演形式。在表演中,白人演員會帶上黑臉面具扮演黑人,夸張地模仿黑人方言、歌曲、舞蹈等,獲得了巨大的商業(yè)成功。它的本質(zhì)是種族歧視,挪用并貶低黑人文化,以滿足白人的獵奇心理并降低白人對黑人文化逐漸崛起的焦慮。然而,這種表演模式對黑人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黑臉喜劇”罪在于對黑人刻板形象的產(chǎn)生以及對黑人自我身份認同的影響(王卓,2016)。
除此之外,“我”雖然是一名黑白混血,但在白人文化的影響下,已經(jīng)逐漸喪失對于非洲的身份認同。在觀看坎科冉舞蹈時,舞者擺成一個瘋狂搖擺的橙子造型,“我”想到的不是古老的非洲傳統(tǒng),而是紐約秋日里的一棵樹。由此可見,這種舞蹈并沒有幫助“我”找回種族回憶,反而被“我”稱為群魔亂舞。與“我”形成對比的就是導(dǎo)游拉敏,她能夠全神貫注地融入整個舞蹈中,接受生命的洗禮。在西非部落,面具舞蹈儀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強大的部落文化傳承方式,也是非洲民族團體展示自身尊嚴(yán)和表達意愿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建立自然界和超自然界之間的一種連續(xù)性的途徑。(Edson,2009)。顯然,“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對于非洲的傳統(tǒng)文化一無所知?!拔摇彪m然擁有著相似的棕色皮膚,但是從小接受白人教育的“我”和艾米并無不同,都屬于踏入西非的“他者”。由舞蹈引發(fā)的西方文化價值與西非文化傳統(tǒng)的沖突逐漸浮出水面。
五、總結(jié)
扎迪·史密斯在《搖擺時光》中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第一次使用了第一人稱敘事,記錄無名主人公“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仿佛“我”就是每一個黑白混血的化身。舞蹈元素也成為小說中的一大亮點。從古典芭蕾、踢踏舞、機械舞,到黑人舞蹈,跨越不同舞種,跨越時間與空間,舞蹈與小說人物命運相結(jié)合,無疑為小說增添了新的色彩,與此同時,也引發(fā)了許多沖突。首先,“我”與童年伙伴特雷西因舞蹈相識,又因舞蹈相離。其次,“我”的母親向往西方知識體系,而特雷西熱愛舞蹈,二者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最后,以“我”和艾米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價值,與西非傳統(tǒng)文化互相排斥、分離。舞蹈作為一條主要線索,不僅引發(fā)了讀者對人與人關(guān)系以及人類命運的思考,也讓讀者認識到種族歧視的存在,關(guān)注到英國黑白混血復(fù)雜的身份認同。
參考文獻:
[1]Edson Gary.Masks and Masking:Faces of Tradition and Belief Worldwide[J].Choice,2009,44(03):44-1603.
[2]Franziska Quabeck.‘A Kind of Shadow’:Mirror Images and Alter Egos in Zadie Smith’s Swing Time[J].Zeitschrift für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2018,66(04):461-477.
[3]MacClancy Jeremy.Contesting Art:Art,Politics and Identity in the Modern World[M].Oxford:Berg Publishers,1997.
[4]Nair Nandini.“Dancing with Zadie Smith.”http://www.openthemagazine.com/article/books/dancing-with-zadie-smith,December 2,2016.
[5]Schwartz Alexandra.“Zadie Smith's Memory Tricks.”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11/14/zadie-smiths-memory-tricks,November 14,2016.
[6]Smith, Zadie.“Dance Lessons for Writers.”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6/oct/29/zadie-smith-what-beyonce-taught-me,October 29,2016.
[7]Zmolek Paul & Joséphine A.Zmolek.“Dance as Ecstatic Ritual/Theatre.”2002.https://studylib.net/doc/8179824/dance-as-ecstatic-ritualtheatre-paul-zmolek.Retrieved March 3,2018.
[8]吉奧喬·阿甘本.神圣人:至髙權(quán)力與赤裸生命[M].吳冠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9]吉奧喬·阿甘本.潛能[M].王立秋,嚴(yán)和來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10]王捷.《搖擺時光》中作為生命政治形態(tài)符碼的舞蹈姿態(tài)[J].復(fù)旦外國語言文學(xué)論叢,2019,(02):113-118.
[11]王卓.論扎迪·史密斯新作《搖擺時光》中舞蹈的多重隱喻功能[J].復(fù)旦外國語言文學(xué)論叢,2020,(01):64-72.
[12]王卓.黑與白的“變臉”——論“黑臉喜劇”的歷史嬗變及文化悖論[J].外國文學(xué),2016,(05):12-20.
[13]魏達.顛覆與妥協(xié):從二元對立解讀《搖擺時光》[J].文學(xué)教育(上),2021,(01):68-71.
[14]袁錕.斷裂下的對抗與和解:英國移民文學(xué)中的女性書寫——以《搖擺時光》和《白牙》為例[J].大眾文藝,2022,(02):22-25.
[15]扎迪·史密斯.搖擺時光[M].趙舒靜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16]朱語丞.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第二卷)[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