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潔
我國向來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1年11 月,教育部召開全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會,會議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廣大學生更加健康陽光。近年來,學者對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與實踐涉及心理咨詢中心建設標準、心理危機預警防控體系建設、朋輩心理成長營與心理信息員培養(yǎng)、心理健康教材建設、心理工作中的倫理與法律問題等,相關研究有效提升了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保障水平。
但讓人憂慮的是,近年來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比例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還呈上升趨勢,2022 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fā)展中心對河北、山東等31 個省份近8 萬15-26 歲的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大約21.4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抑郁風險,45.2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焦慮風險。大學階段,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和思想發(fā)展變化時期,種種人生壓力相對集中,很多學生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良反應,其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因此,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應對教育部要求,滿足學生受教育完整性的必然舉措。
1.單親家庭比率上升,影響了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
由于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結構的多元化,中國的家庭結構也在發(fā)生著巨大變化,出現(xiàn)大量的單親家庭。筆者根據(jù)本學院近三年的學生數(shù)據(jù)顯示,“00 后”大學生家庭里,平均每6 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學生為單親家庭。甚至,根據(jù)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2023 年中國單親家庭占比約為30%。而與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單親家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和諧因素,在這種家庭氛圍成長下的孩子更多表現(xiàn)為情感缺失、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且孤獨感嚴重,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有著明顯的逃避和消極情緒,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傊?,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學生的性格缺陷,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易于引發(fā)更多的心理問題。
2.獨生子女成長環(huán)境順暢,挫折教育意識淡薄
當今,“00 后”大學生普遍生長在“4+2+1”的家庭環(huán)境中,在長輩們的呵護和優(yōu)待中長大,他們是整個家庭運轉的軸心,這種環(huán)境極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放縱,依賴家長為其鏟除成長道路上的荊棘,缺乏獨自解決實際問題和面對挫折的能力。因此,進入大學這個小型社會后,在現(xiàn)實的碰撞下,獨生子女學生不適應大學生活,容易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甚至為逃避現(xiàn)實而輕生。[1]
1.學生缺乏正確性認識
很多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工作的認識存在誤解,其中主要包括兩點:第一點是不少大學生對于心理問題避而不談,或是認為心理問題是自己的隱私,不愿與家人、朋友和老師進行交流;亦或是對存在心理問題而感到羞恥,害怕與他人分享后自己會受到歧視和區(qū)別對待,基于以上兩種想法,眾多學生都不愿意進行正規(guī)的心理輔導,而是選擇將其深埋于心,放任發(fā)展或自己解決。第二點則是不少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幫助,只是表面功夫,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他們認為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對自己毫無意義。
2.家長缺乏包容性理解
學生家長們對于心理問題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見。一方面,他們并沒有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對心理問題諱莫如深,認為有心理問題對孩子來說是羞恥的,孩子會被他人歧視,未來的學習、工作、婚姻等都會受到影響,甚至自己都覺得難堪,同時認為心理問題僅僅只是情緒問題,對于個人學習、生活不會產生重要影響,進行正規(guī)的心理輔導有點小題大做,因而缺乏將孩子送去進行正規(guī)心理輔導并鼓勵孩子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意識。[2]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缺乏包容和理解,無法切身體會心理問題壓迫下孩子的真實狀態(tài),未真正換位思考引起共情,而這樣的錯誤認識不僅影響了家庭關系,更無法有效解決孩子面臨的心理問題,這些隱藏的問題一旦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很容易就爆發(fā)為心理危機事件,最終會釀成更嚴重的后果。
1.教師隊伍不足
由于部分高校不具備或具備較少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導致輔導員不得不承擔起心理教師的職責,主要承擔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多數(shù)輔導員并非畢業(yè)于心理學相關專業(yè),且多數(shù)高校也沒有對輔導員進行過專業(yè)的心理培訓,導致其缺乏專業(yè)心理知識,只能憑借經驗進行指導和教育工作的開展。其次,多數(shù)高校輔導員分管的學生數(shù)遠超200 人,而當前“00 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更多表現(xiàn)為更明顯的追求個性自由,集體意識淡薄,物質富裕與精神匱乏并存,更強的以自我為中心等,其在大學里生活、學習、人際、家庭等各類問題較以往大學生更為紛繁復雜,而輔導員工作模塊多涉及幾大領域,很難對每個心理或情緒異常的學生完全持續(xù)性關注、跟蹤、疏導,最終導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有效深入進行。
2.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不高
第一,課程實施效果有待提升。大多數(shù)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時都采用傳統(tǒng)的公共課教學方式,課堂知識傳授所占比重較大。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僅導致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使教師無法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由于其關注的問題均為普遍性問題,較少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以及興趣點,導致課堂參與程度參差不齊,最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甚微。
第二,實踐活動的覆蓋面、豐富性還不夠廣泛。當前高校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的學校仍然是少數(shù),而且這些課程多為理論教學,實踐層面的課程仍然占比較少。多數(shù)高校也會利用心理健康宣傳月、心理健康教育日等,給予經費支持鼓勵學院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是實踐活動同質化嚴重導致趣味性、吸引力降低,學生參與興趣薄弱,參與人數(shù)較少,更多的時候純粹為了完成第二課堂任務,背離實踐活動開展初衷。
第三,心理咨詢的宣傳力度與實際效果存在不足。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平臺首席專家俞國良和課題組2023 年發(fā)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有待大力提升》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在心理健康宣傳力度上,97.6%的管理者表示學校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師,但只有79.4%的學生知悉學校設置了心理咨詢室,14.0%的學生對學校是否有心理咨詢室表示“不清楚”。在輔導與咨詢效果上,7.2%的學生認為咨詢對自己沒有幫助,表明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效果仍有不滿意之處。[3]
學生的心理健康從來不應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任務,而應該是全體管理者、教學人員以及各部門協(xié)同合作的產物??梢酝ㄟ^校園公眾號、宣傳畫冊、報刊、校園公告、新生錄取材料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及學校的心理資源,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促使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也可以借助一些關鍵時間節(jié)點,如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通過隨錄取通知書寄送包含新生適應、心理知識自測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簡介等的心理手冊,以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平臺,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摸排與了解。一是要重點利用新生心理普測首先打好入學關,心理普測在實施時,尤其針對新生要強調測試的真實性和保密性原則,實事求是進行內容選擇,這樣能更多的回收到有效心理問卷,能更準確得出學生的心理數(shù)據(jù)。同時需對新生心理普測結果進行分類分析,及時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與輔導員、班主任對結果異常的大學生進行談心談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動態(tài)數(shù)據(jù)庫和心理健康檔案,每月、每周與學生談心談話并記錄,針對心理尤其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要一對一安排心理關愛聯(lián)系人,確保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并給予及時幫助。二是做好教育普及關。入學后,學校除了開展常規(guī)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外,還應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特點、不同性別的“00 后”大學生開展心理知識講座,心理成功調適案例分享會等結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高校還應當與家庭開展更加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前文筆者提及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心理問題產生于原生家庭,因此很多心理工作的開展,要結合家庭資源來進行,輔導員要增強對學生成長背景的深入了解,只有深入了解背后的真實原因,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合理而有效的建議??梢圆捎眯律雽W時即要求填寫學生家庭基本信息登記表的方式,對學生的家庭基本構成以及以往家庭重大事故進行了解,構建學生家庭檔案,根據(jù)學生填寫內容可基本鎖定部分需要關注的特殊家庭孩子的個人信息,便于教師提前關注此類學生并能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
同時家長也應當積極履行自身的責任義務,要與學校配合。有些家長故意隱瞞孩子的病史和病情,病恥感也往往導致病情的誤判和延誤,因此作為校方教育者在與家長溝通時,一定要在共同為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角度出發(fā),爭取得到家長更多的支持與配合,幫助孩子逐步消除心理上的負面因素。
高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在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資源開發(fā)等方面提出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從教育實施的角度來看,提升心理教師工作的教育效能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培養(yǎng)和成長路徑,提升內生發(fā)展動力,加大專業(yè)培訓力度,從而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二是要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輔導員和專職心理教師身上的責任,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推動形成全員共促心理健康的氛圍。
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方向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找準切入點,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大學生抗壓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在面對各種困境時能夠從容且有效地應對。挫折教育首先要幫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讓他們認識到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以平常心應對,沉著冷靜地思考克服困難的辦法;其次要加強三觀教育,正確的三觀是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先決條件;[4]最后要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對其增強自身學習能力、領悟挫折產生的根源、培養(yǎng)健全人格有著極大的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經?;蛷碗s化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國家愈發(f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設。在常規(guī)推進的基礎上,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反思與總結對高校來說尤為重要。高校應該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豐富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推動形成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服務工作的新局面。